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025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docx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化学图象、图表、信息类选择题解题方法与技巧

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王风利

图像选择题-----图像分析法

  图像选择题是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和化学图像、仪器装置、或工业流程图、化学模型图等来做出选择的一类试题。

最初多见于“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溶解度”等,现已扩展到“溶液的酸碱变化”、“气体之间的反应”、“溶液中的电化学”等许多知识点。

这类试题新颖、形式多样,有其特殊性。

它将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其他基础知识综合起来,并将变化过程中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以曲线、图像表示出来。

不仅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译能力。

解答(或计算)这类题的方法叫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法是指抓住有关概念、反应规律、物质性质特别是图像特征,分析辨识图中“原点”、“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对“数”、“形”、“义”、“性”进行综合思考,从中发掘隐含信息快速解题。

  

[例1]图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耗用可燃气体X(X=A、B、C)的物质的量n(X)。

纵坐标表示消耗O2的物质的量n(O2),A、B是两种可燃气体,C是A和B的混合气,则C中n(A):

n(B)为( )

  A.2:

1 B.1:

2 C.1:

1 D.任意比

  

  [解析]

  仔细观察图,发掘隐含于图中信息:

当n(A)=lmol时,耗n(O2)=0.5mol;当n(B)=1mol时,耗n(O2)=2mol;当n(C)=lmol时,耗n(O2)=lmol,因此,等物质的量时,C耗氧量为C中A、B各自耗O2量的平均值,那么:

  

  [评注]

  利用函数图像的数学方法是本题的特点,分析识图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及函数图像数值关系是解这类坐标问题的关键。

  [例2]反应2X(g)+Y(g)

2Z(g),△H<0,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Z)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1-3-2所示。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A.T1p2C.T1>T2,p1>p2 D.T1>T2,p1

  

  [解析]

  2X(g)+Y(g)

2Z(g) △H<0

  正反应是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

根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分析图示,压强相同(p2),达到平衡所需时间T1小,说T1时速率快,即可确定T1>T2。

再依据相同温度(T2)下比较,达到平衡时Z的物质的量p1比p2时大,再根据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的方向移动,则p1>p2,因此选C。

  [评注]

  这是化学平衡图像分析题型之一,涉及判断可逆反应特点、分析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移动的影响,并确定温度的高低和压强的大小。

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像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3](全国高考题)某期刊封面上有如下一个分子的球棍模型图。

图中“棍”代表单键或双键或三键。

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该模型图可代表一种( )

  A.卤代羧酸 B.酯 C.氨基酸 D.醇钠

  

  [解析]

  从左边绿球出发,它与4个原子成键(4个单键)可推测其为碳原子,白球为氢原子(一价)。

由于右侧绿球为碳原子与两个红球成键,据碳四价原则知两个红球必定以一个单键和一个双键成键,左侧红球又与氢原子连接,则推测红球为氧原子,同理推测蓝球(三价)为氮原子,即该分子结构简式为

,故选C。

  [评注]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机分子球棍模型、原子彼此连接的可能形式及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能力训练】

  1.反应L(s)+aG(g)

bR(g)达到平衡时,温度和压强对该反应的影响如图1-3-4所示。

图中:

压强p1>p2,x轴表示温度,y轴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G的体积分数,据此可以判断( )

  

  A.上述反应是放热反应 B.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C.a>b     D.a

  2.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学物质,往往会在其包装上贴上危险警告标签。

下面所列物质,贴错了标签的是( B)

  

  【答案与提示】

  3.在一定量的H2S水溶液中,逐渐通入Cl2,符合图(x轴代表Cl2的物质的量)所示的变化关系是(CD )

  

  4.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如图1-3-6所示,若>>表示远远大于,<<表示远远小于,V(A)、V(B)分别表示等物质的量的A和B在常温、常压的体积,则下列关系中最合理的是(D )

  A.V(A)>V(B)  B.V(A)>V(B) D.V(A)<

  

  类推选择题----类比推理法求解

  类推选择题是通过性质(或组成、结构、规律)类推而找出与题干部分相同(或相似)的结论的一类选择题。

其一般形式是在题干部分描述某一化学现象(或叙述某一结果或隐含某一规律),题干后面给出几组选项(或几个结论),其中至少有一组与题干所给条件相似(或相同),这类试题常用类比推理法求解(结合排除法选择)。

  类比推理法就是将两个不同对象从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行比较,如信息对象与熟悉对象比较(或目标对象与信息对象比较),找也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并由一种对象迁移到另一种对象中去,即把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思维方法。

  [例1]CaC2和ZnC2、Al4C3、Mg2C3、Li2C2等都同属于离子型碳化物。

请通过对CaC2制C2H2的反应进行思考,从中得到必要的启示,判断下列反应产物正确的是( )

  A.ZnC2水解生成乙烷(C2H6)B.A14C3水解生成丙炔(C3H4)

  C.Mg2C3水解生成丙炔(C3H4)D.Li2C2水解生成乙烯(C2H4)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通过CaC2制C2H2的反应进行思考”。

  从

,得到的启示是“阴阳匹配”(或产物均按正负价态“等价交换”结合)原则,将此规律应用各项中,得

  ZnC2+2H2O→Zn(OH)2+C2H2↑

  Al4C3+12H2O→4Al(OH)3+3CH4↑

  Mg2C3+4H2O→2Mg(OH)2+C3H4↑

  Li2C2+2H2O→2LiOH+C2H2↑

  上述反应产物只有C与选项相符合,故选C。

  [评注]

  本题把握化学组成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并将CaC2与H2O作用的反应式拓展、迁移,便可快速得解。

  [例2](上海高考题)萘环上的碳原子的编号如(I)式,根据系统命名法,(II)式可称为2-硝基萘,则化合物(III)的名称应是( )

  

  A.2,6-二甲基萘 B.1,4-二甲基萘

  C.4,7-二甲基萘 D.1,6-二甲基萘

  [解析]

  分析(I)式,搞清(II)式中与硝基相连的碳原子为什么编号是2而不是3,将(II)式向上翻转180°后与(I)式比可看出这一点。

同理,(III)式中两个甲基连的碳原子的编号应分别为1和6,故选D。

  [评注]

  本题考查接收信息类比推理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心理旋转”能力。

  【能力训练】

  1.乙烯酮(CH2=C=O)在一定条件下能跟含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反应的通式可表示为

  

  试指出,下列反应不合理的是( C)

  A.

  B.

  C.

  D.

  2.已知C12、A12(SO4)3、CaC2、C2H5Br、CH3COOCH3等物质均能与水发生反应,反应时各物质和水均分别离解成两部分,然后再两两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根据以上反应的启示,请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A )

  A.ICl+H2O=HI+HclOB.

  C.Mg3N2+6H2O=2Mg(OH)2↓+2NH3↑D.SiCl4+4H2O=H4SiO4↓+4HCl

  3.(科研测试题)下列化学式及结构式从成键情况来看,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4.1919年朗缪尔提出等电子体假说:

“凡原子数和总电子数均相等的物质,其结构相同,物理性质相近,相应的物质称为等电子体。

”如CO和N2。

现有一种新型层状结构的无机材料BN的一种同分异构体α-BN平面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则关于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正确的是( )

  

  A.是一种高温润滑材料,也可用作电器材料

  B.是一种坚硬耐磨材料,也可用作钻具

  C.是一种化学纤维,可用作织物D.以上判断均不正确

  评价选择题-----优选法

  评价选择题是要求学生从多个相近似的化学概念或多组可行的化学实验方法或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案)中,依据题给备选答案(有一定正确性)选择最适宜的方法、概念或途径,即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类选择题。

这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部分既可能是文字描述又可能是数据、图形等多种形式,它可以考查记忆、理解、应用、综合、鉴别等多种能力。

优选法是解答此类题常用的方法。

  优选法是在审清题意、明确问题要求、理出综合评价解题思路的基础上对各选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题]H2是合成氨的原料,CO2供合成尿素用。

若从充分利用原料的角度考虑,选用下列物质做原料较好的是( )

  A.CO  B.石脑油(C5H12、C6H14)C.CH4 D.焦炭

  [解析]

  根据反应:

N2+3H2

2NH3,CO2+2NH3

CO(NH2)2+H2O,若要充分利用原料,显然要求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n(H2):

n(CO2)=3:

1(或接近3:

1)时上述反应恰好发生,原料就得以充分利用。

由题示信息,从最终结果看有如下结论:

  

  则石脑油利用率最高,选B。

  [评注]

  若要求充分利用原料,通常有两种途径:

(1)所投入的原料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使原料恰好反应;

(2)增加廉价物质,使价格贵重物质充分利用,亦即提高贵重物质的原料利用率。

  【能力训练】

  1.在下列四位同学设计制取Cu(NO3)2的实验方案中,其最优方案是( )

  A.铜与浓硝酸反应B.铜与稀硝酸反应

  C.先将铜在空气中灼烧生成CuO,再跟硝酸反应

  D.先将铜在纯氧中灼热生成CuO,再跟硝酸反应

  2.(在制小苏打的操作中(NaCl+CO2+NH3+H2O=NaHCO3↓+NH4Cl),应在饱和食盐水中( )

  A.先通入CO2达到饱和后再通入NH3B.先通入NH3达到饱和后再通入CO2

  C.CO2和NH3同时通入D.以上3种方法都行

  信息选择题

  信息选择题是通过阅读题干给出的新知识、新情境、新方法、新成果等新信息(常有一定的解题启示性或示范性),结合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一类选择题。

这类试题题材新颖、构思别致,不仅可以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而且可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题灵活多变,虽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但有一般的思路和常用力法:

即阅读审题→提炼信息→处理信息→类比推理→拓展迁移→得出答案。

阅读审题是前提,提炼、处理信息是关键,推理、迁移是手段,得出结论是目的。

其具体解法可根据信息源的特点及处理信息策略、技巧和迁移方法分为演绎迁移法、类比迁移法、联想迁移法和综合迁移法。

  

(1)演绎迁移法

  演绎迁移法是:

若未知事物具有已知事物的同性,则可对已知事物的属性进行演绎推导,获得未知事物也具有的性质,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

  [例]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呈+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A.I2O4 B.I3O5 C.I4O7 D.I4O9

  [解析]

  从题设信息可知:

既然指定的碘氧化物可以称为碘酸碘,而且其中碘元素只有+3价和+5价,依据已知物KIO3,模仿有+5价的碘元素应该参与构成含氧酸的酸根(IO3-),则其化学式为I(IO3)3。

选D。

  [评注]

  本题为考查学生敏捷地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可以反应出学生从不同视角来认识化学事实的水平。

  【能力训练】

  (河南测试题)已知4种无机化合物在水中和液氨中的溶解度(g/100g溶剂)为:

  

  由此溶解度可知在水溶液中上述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为

  2AgNO3+BaCl2=2AgCl↓+Ba(NO3)2

  那么上述几种化合物在液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2AgNO3+BaCl2=2AgCl↓+Ba(NO3)2B.2AgNO3+BaCl2=2AgCl+Ba(NO3)2↓

  C.2AgCl+Ba(NO3)2=2AgNO3↓+BaCl2D.2AgCl+Ba(NO3)2=2AgNO3+BaCl2↓

  【答案与提示】

  D。

在水中,S(AgCl)=1.9×10-4,即AgCl在水中难溶,由已知知识:

BaCl2+2AgNO3=2AgCl↓+Ba(NO3)2,依据各物质在液氨中的溶解度S(BaCl2)=0

  

(2)类比迁移法

  类比迁移法是将已知或新给出的原理、知识或方法横向类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以解决新问题或得出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即已知(或新知A)

此法关键在于找准横向类比迁移的“参照点”。

  [例题]1999年曾报道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N5As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5+共有34个核外电子B.N5+中氮氮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C.化合物N5AsF6中As化合价为+1D.化合物N5AsF6中F化合价为-1

  [解析]

  N5+似于O22-,其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1,即为5×7-1=34;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时,因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故形成共价键,由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推知As的化合价为+5,F是极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选C。

  [评注]

  此题考查考生对化合物中离子符号、化学键、元素化合价的理解,虽然题给N5AsF6是一新物质,但只要善于将其与Na2O2等物质进行类比迁移,便可“化生为熟”。

  【能力训练】

  1.锗酸铋(简称BGO)是我国研制成功的一种性能优良的闪烁晶体材料,其中锗(Ge)元素处于最高价态,铋元素(Bi)的价态与它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所呈的价态相同,且此氯化物中铋具有8电子稳定结构。

BGO的化学式是( )

  A.Bi3Ge3O15 B.Bi4Ge3O12C.Bi4Ge3O16 D.Bi3Ge3O12

  2.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一类化合物往往结构和性质很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种白色晶体,下列对PH4I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离子晶体B.将其加热分解只得无色气体

  C.能跟氢氧化钠反应D.可由PH3跟HI化合生成

  ⑶联想迁移法

  联想: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即是由某概念(或知识)而引起其相关概念(或知识)思考的思维形式。

  联想迁移法是从题干叙述、提问方式、实验装置、变化曲线等发现试题与所学知识的相似之处,有意识地与大脑中储存知识、方法、技巧等挂钩,通过分析对比、进行拓展迁移的思维方法。

  [例题]有一种磷的结构式是

,有关它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完全燃烧时的产物是P2O5B.它不溶于水

  C.它在常温下呈固态D.它与白磷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是高分子无机物,解题联想到白磷、红磷的性质,白磷难溶于水,常温下是固态,则B、C说法正确;再联想同分异构体概念及同素异形体是研究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和C60等),显然它与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

由于磷元素最高正价是+5,它完全燃烧只生成P2O5不生成P2O3,故选D。

  [评注] 

  部分考生不细心审题,把“完全燃烧”中“完全”二字漏掉,错选A。

混淆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概念,加之题眼“不正确”没看清错选B或C。

  【能力训练】据报道:

用激光将置于铁室中的石墨靶上的碳原子“炸松”,与此同时,再用一个射频电火花喷射出氮气,可使碳氮原子结合成碳、氮化合物薄膜,该碳、氮化合物硬度比金刚石更坚硬,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碳氮化合物呈片层状结构B.该碳氮化合物呈立体型网状结构

  C.该碳氮化合物中C-N键长比金刚石的C-C键长短

  D.相邻主族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硬度比单质的硬度大

  (4)综合迁移法

  综合迁移法是指当题给信息量大、复杂,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及问题间“距离”较大,难以一步建立联系时,通过综合分析在较多的信息中提炼有用信息,逐步逼近问题得出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

一般思路为:

分析原型→找出规律→比较问题与原型,建立联系→应用规律,完成迁移。

  

[例题]已知磷酸分子

中的三个氢原子都可以跟重水分子(D2O)中的D原子发生氢交换。

又知次磷酸(N3PO2)也可跟D2O进行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却不能再跟D2O发生氢交换。

由此可推出H3PO2的分子结构是( )

  A.

 B.

  C.

   D.

  [解析] 

  题中所给磷酸分子的结构式

显示了该分子中3个氢原子之所以能跟D2O中的D原子发生氢交换,是因为这些原子与O结合成-O-H。

把该信息迁移到H3PO2中,由于NaH2PO2不能与D2O进行氢交换,反映了其中2个H并没有与O结合成-O-H,其结构式可表示为

,因此,次磷酸的分子结构只能为

选B

  [评注]

  此题是一道考查学生理解、处理信息能力的高考试题。

题给信息的实质是含氧酸分子里的氢原子只有与氧原子结合成羟基(-O-H)时,才有较强的活动性——或离解而显酸性(或具有与其他原子交换的活泼性)不论是无机酸还是有机酸均遵循这一规律,即有n个-OH便为n元酸(含氧酸)。

  【能力训练】在画有圈号的3个碳原子、2个硫原子中,碳或硫原子的立体构象最接近于二氯甲烷的碳原子的是( )

  

  A.(I)中的C原子,IV中的C原子B.(II)中的C原子

  C.(II)、(III)中的S原子D.(III)中的S原子,IV中的C原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