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271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docx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研究

网络乞讨儿童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XX随机抽取与乞讨儿童相关的新闻报道100篇,对这些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得出大众媒体所刻画的乞童形象。

分析中发现乞讨儿童的来源地和乞讨地比较集中,各地区有明显的乞讨特色。

同时,新闻报道纠正了受众某些关于乞讨儿童固有的错误观念。

新闻报道的乞童形象与实际生活中的基本相符。

关键词:

乞讨儿童解救乞讨儿童

一、研究背景

“微博打拐”和“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自兔年春节以来网络上除“春晚”外的最热话题。

微博的力量让民众把视线再一次移向被拐儿童和乞讨儿童身上。

虽然最初于建嵘的微博只是号召解救乞讨儿童,随着被拐儿童彭文乐的成功解救,媒体对被拐儿童的关注增加。

介绍了一些丢失儿童的家庭。

网民大量上传自己在街头、路口、公园拍到的乞童照片,对这个活动相应热烈,形成兔年初春的一股暖流。

除了普通民众随手拍乞讨儿童外,多数记者也在蹲点拍乞讨儿童,对成功解救出来的乞童进行跟踪报道,详细介绍了乞童的遭遇和某些地方的乞讨风气。

媒体发现儿童乞讨的原因很多,具体解救困难重重。

到底这个活动能产生多大的效力,一时间很难判断。

网络对“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也是质疑声不断,认为侵犯儿童的肖像权、生存权等。

有关部门也介入解救乞讨儿童的行列中来,但在现实中显得很被动,有些地方的解救开始变味。

以前媒体也有过对被拐儿童、乞讨儿童等儿童弱势群体进行报道,特别是前几年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7年前《新民周刊》就有调查报道《皖西丐乡大起底》,挖出乞讨名村“宫小村”。

2001年春节前,《南方周末》报道了流浪儿童曹旺月的故事——《回家,不为过年——四个记者和一个流浪儿的故事》。

这次对他们的关注与以前不同的是,因为网络的便捷性,有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进来,且活动的影响胜过前几次。

因为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来源于网络有些纸媒也在网络上搜集信息,网络媒体对这次活动也十分关注,所以将这次研究的对象设定为网络媒体。

可惜,网络原创的新闻非常少,多数摘自当地报纸或整合其他网站报道,没能呈现出网络新闻的文本特征。

仅有几家网络媒体有原创新闻,如解放牛网、人民网、南方网。

所以本文将范围设置为大众媒体有关乞讨儿童的新闻报道及其塑造的乞讨儿童特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乞讨儿童是近阶段媒体与大众热议的话题。

大众对乞童的形象是模糊的,仅在大街上看到过,再者就是通过网络“随手拍”看到的乞童。

他们从哪里来?

生存状况如何?

为何流落到乞讨的地步?

解救活动开展以前似乎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问题。

网民上传的照片仅有时间、地点,媒体的介入,让更多背后的东西变得明晰。

本文将通过分析媒体有关乞讨儿童的报道,描述出媒体构建出乞讨儿童的形象和状况。

另外,鉴于各家网站有重复转载新闻报道的现象,只能找到少数网站原创的新闻,较少的数量会造成数据分析的不准确性。

所以我将利用XX进行与“乞讨儿童”相关的新闻报道的搜索,随机抽取出100篇新闻样本。

因为XX有相似新闻自动归类的功能,避免同样的新闻再次计数,者100篇新闻没有重样的文本,但不排除有相似的报道内容。

另外,排除视频类的乞讨儿童新闻。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由于建嵘教授在春节前发起,2月8日形成高潮,媒体此事开始报道这个活动。

随着彭高峰之子彭文乐被成功解救,媒体意识形成打拐报道的沸点,随后纸媒开始深入报道乞讨儿童。

本文搜索到的新闻最后日期是2月26日,临近日期的新闻会占多数,造成分析的不准确暂不考虑,最终选择2月1日至2月26日为研究时段。

(二)分类方法

我将该时间段分为三部分:

2月1日至2月10日、2月11日至2月20日、2月21日至2月26日。

除了时间分类外,还涉及到媒体地域的分类。

明显有些地方对“乞讨儿童”的报道较多,对有些人和事件进行了密集报道,如任芳芳、彭巨成寻女、彭高峰寻子、7名河南籍乞童等。

时间和地域的分类主要针对乞讨儿童新闻的总量分布。

对典型乞讨儿童的报道也占了一定的比例。

另外,100拍新闻报道涉及到多种体裁,每篇报道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网络新闻媒体在为受众构建怎样的乞讨儿童特征?

本文将筛选出涉及到具体乞童形象的信物30篇,涉及到乞讨64人。

本文将对这64人的年龄、性别、籍贯等原因进行分类分析,简单勾画出媒体呈现出的乞童形象。

三、数据分析

(一)乞讨儿童新闻的总量分布

1、“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始于1月底,媒体跟进报道在正月初六左右,至2月26日截止。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乞讨儿童新闻的时间总量分布

时间

1~10日

11~20日

21~26日

未知

数量

11

11

75

3

比例

11%

11%

75%

3%

本文在XX进行搜索时按与“乞讨儿童”的相关度来排列文章,抽取了靠前的100篇报道,依然不排除相近日期的文章靠前的可能性,带来时间分析的误差。

从数据来看,前期中期的新闻报道数量不多,后期数量最多,占总量的75%。

三亚7名河南籍乞童在后期报道中多次出现,多是深度报道,涉及到乞童任芳芳的新闻就有6篇。

也许新闻数量的激增与多处乞讨儿童被成功解救有关。

2月16日7名河南籍乞童被送回家;2月18日下午,12名贵州籍乞童被成功解救。

最初解救乞童是网民的自发行为,后来引发了公安部门的注意,解救了更多的乞童。

2、因为抽样时没有选定具体网站,随机抽取了各地的报道,可以看出各地对乞讨儿童的关注程度。

表2:

表2乞讨儿童新闻的地域总量分布

地区

上海

北京

广东

贵州

甘肃

浙江

山东

云南

其他

未知

数量

11

11

16

7

8

7

10

5

23

2

比例

11%

11%

16%

7%

8%

7%

10%

5%

23%

2%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地区有关乞讨儿童的新闻报道数量较多,均超多10%。

一来,这些地区的新闻业较发达,全国比较知名的报业集团都在这三地落户,如广东的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有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有人民日报等。

其次,这些地方也是乞童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广东。

深圳、珠海、广州等地都有关于乞讨儿童的报道。

另外,还可以从表中发现,贵州、甘肃、云南等边远地区对乞讨儿童的报道也比较多,分别占到7%、8%、5%。

从新闻中得知,大多数乞童都来自这些地方,河南也是乞讨儿童较多的省份。

乞讨儿童新闻报道数量的多寡,不仅与该地区新闻业的发展状况有关,乞讨儿童的乞讨地和来源地都热衷于报道他们。

(二)乞讨儿童新闻议题分布

乞讨儿童新闻在内容上呈现一定飞特征,主要情况如表3所示:

表3乞讨儿童新闻议题分布

议题

数量

比例

个案报道

25

25%

乞童解救方法

14

14%

乞童调查研究及概况

7

7%

解救乞童活动

21

21%

对活动及乞童态度

22

22%

其他

11

11%

从表中可以看到,各类议题的分布比较平均。

个案报道、解救乞讨儿童的具体行动以及对解救乞童的活动和乞童现象的态度评价文章占多数。

被解救的乞讨儿童与实际存在的乞童数量相比,仍差很多很多,被解救的仅是一小部分。

对于“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各方观点不一。

在一片叫好声中,网民质疑拍照侵犯了儿童的肖像权,禁止乞讨侵犯了生存权。

也有文章讨论儿童乞讨现象的不合理性,以及要避免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在解救活动中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随手拍照”被看做是解救乞童的一个方式,更多新闻报道了公安部门在解救活动中的做法,比如对各街头路口、商圈进行细致的乞童排查;利用DNA监测技术认定血缘关系,采集血样,并鉴定和入库。

不仅有网民参与到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中,各民间组织、志愿者也参与进来,媒体也发挥不少作用。

另外,多家媒体调查研究了乞讨现象严重的几个地区,如云南红河垤玛乡、安徽的宫小村,以及卖艺乞讨的河南太康县。

(三)新闻报道呈现的乞讨儿童特征

1、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年龄分布

本文对30篇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的64位儿童的年龄进行分类,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年龄分布

年龄

1~7岁

8~12岁

13~18岁

未知

数量

20

11

12

21

比例

31.2%

17.2%

18.8%

32.8%

从表格中明显看出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占多数,比例达31.2%。

假定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年龄是16周岁,除去未知年龄乞童,有近一半的乞讨儿童没有在学校读书。

大多数的乞讨儿童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被带出去,如河南太康籍乞童任芳芳4岁就被带走。

南方新闻网上的一篇报道《乞讨的孩子,被贫困“出租”的人生》中,作者写道:

“‘丐头’最喜欢3岁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

”从河南走出来的卖艺乞讨的儿童多数都是四五岁就被丐头带走,翟娃蛋死的时候才6岁。

《新民周刊》的报道《宝贝,你回家了吗?

》介绍安徽宫小村退休香主的说法:

“年龄控制在8岁以上,15岁以下,太小了难养,容易生病,成本太高;太大了也不行,难调教。

”所以身体有残疾的儿童,年龄都控制在8岁到15岁。

2、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性别分布

从表5中可以看出乞讨儿童中的男孩女孩的数量分别为27、23,数量相差不大。

有些新闻报道没有具体描述乞讨儿童的年龄、性别,各地的乞讨儿童呈现一定的特征。

对于寻找残疾儿童的安徽香主来说,不论男女,专找身体有残疾的;河南的丐头对儿童的年龄有要求,性别也不太考虑;云南、贵州、甘肃由父母带出的乞讨儿童多为小女孩;还有一些直接抱着婴儿在街上乞讨。

表5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性别分布

性别

未知

数量

27

23

14

比例

42.2%

35.9%

21.9%

3、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来源分布

随着“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的开展,全国许多媒体都称在自己的城市发现乞讨儿童,但是这些儿童的来源地都比较集中。

情况如表6所示:

表6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来源分布

地区

河南

安徽

贵州

甘肃

福建

四川

未知

数量

24

4

10

8

1

1

16

比例

37.5%

6.2%

15.6%

12.5%

1.6%

1.6%

25%

从表中看到,乞讨儿童的来源多集中在河南、贵州、甘肃等地。

在三亚被解救的7名儿童均来自河南,在广州被解救的12名儿童均来自贵州。

《乞讨的孩子,被贫困“出租”的人生》中介绍说:

“零点公司曾对乞丐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就来源地来讲,以安徽人和河南人居多,仅这两个省就占到总数的1/3强。

很多地方是一个村一个村地出来。

”新闻报道中乞讨儿童的来源地与实际调查中的相一致,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乞讨儿童主要的来源地。

4、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乞讨地分布

在上文的媒体地域讨论时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多寡与该地是否有乞讨儿童相关。

表7呈现的是乞讨儿童现象在那些地区比较普遍:

表7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乞讨地分布

地区

海南

广东

山东

湖北

上海

安徽

其他

未知

数量

10

15

8

4

3

3

11

10

比例

15.6%

23.4%

12.5%

6.3%

4.7%

4.7%

17.2%

15.6%

前文提到与乞讨儿童有关的新闻数量与该地是否有儿童外出乞讨、该地是否与有乞讨儿童有关。

表格7呈现的数据与前文的结论基本相符。

广东、海南、山东等地区的乞讨儿童较多,与之相关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较多。

同时也可以看出,该地是否对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是否关注。

例如山东和广东两地,多篇新闻报道了当地公安部门警方行街筛查可疑的乞讨儿童,以及政府部门相关措施的实施。

如《青岛时报》的报道《青岛警方对来历不明乞讨儿童一律采集DNA》,广东《信息时报》报道《广东人大代表建议政府网站刊登乞讨儿童资料》。

在实际情况中北京、上海等地儿童乞讨现象也较严重,但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少见。

5、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乞讨场所分布

儿童乞讨的地点属于流动式,《乞讨的孩子,被贫困“出租”的人生》中介绍翟雪峰的乞讨小组时说;“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要出去乞讨。

清晨去菜市场,上午和下午去步行街,傍晚去广场,深夜去小吃摊,都是挑这些地方人最多的时候去。

”具体统计情况如表8所示:

表8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乞讨场所分布

场所

公园

广场

街头路口

菜市场

车站

其他

未知

数量

8

5

26

4

4

4

13

比例

12.5%

7.8%

40.6%

6.3%

6.3%

6.3%

20.3%

大多数的乞讨儿童选择在街头路口乞讨,公园、广场也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

总体来说,丐头或乞童的父母会选择热闹人多的地方去乞讨。

6、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乞童的健康状况

受众看到新闻报道中乞讨儿童遭到丐头的虐待都非常愤怒,特别是乞童任芳芳。

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乞讨儿童受虐及健康状况到底如何,见表9、表10:

表9乞讨儿童是否残疾10乞讨儿童是否遭虐待

状况

遭虐待

未虐待

未知

数量

10

33

21

比例

15.6%

51.6%

32.8%

状况

残疾

不残疾

未知

数量

11

46

7

比例

17.2&

71.9%

10.9%

 

从两个表中可以看出来残疾和受到虐待的乞讨儿童占到一定的比例,未受到虐待的儿童占大多数。

受虐待比较集中的是从三亚回河南的几名儿童,利用残疾儿童乞讨是安徽香主的作风。

《宝贝,你回家了吗?

》中介绍到:

“手残的,价格低些,每年2000元。

脚残的,多些,一年3000元,一般越残价格越高,长得越畸形,越欢迎,因为‘要饭’的越糁人,越有人给钱。

”所以有些香主专门找有四肢有残缺的,或者有小儿麻痹症的,本地的找不到,就去外地找。

像河南丐头故意将乞讨儿童弄残的占少数,《宝贝,你回家了吗?

》中同样对是否受这个问题进行调查:

“至于‘虐待’,业内人士承认有,最常见的就是不让休息,延长他们的要饭时间。

”新闻报道中的乞讨儿童虐待和残疾情况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乞讨的孩子,被贫困“出租”的人生》中涉及的调查显示:

“极端恶性、带犯罪性质的乞讨还是占少数。

大多数还是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无人赡养的孤贫老人,和因各种原因背井离乡的农村人,为生存走向乞讨之路。

7、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的乞讨类别

很多新闻报道中都涉及到乞讨儿童的乞讨类别,有的被丐头租用;有的自己离家出走,沦为乞丐;有的被父母带出来乞讨;还有的被拐卖乞讨。

我将这些归纳为租用、家属带、自行、被拐。

见表11:

表11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的乞讨类别

类别

租用

家属带

自行

被拐

其他

未知

数量

22

14

3

1

2

22

比例

34.4%

21.9%

4.7%

1.6%

3.1%

34.4%

多家媒体的记者在街上采访时未获得乞讨儿童的详细信息,主要原因具报道内容看,乞讨儿童对记者有警惕性,不愿与记者多交流,有的成年乞丐也对记者表现出反感。

除了被带回警察局调查和被解救的儿童外,其他儿童的信息并不完善,仅有他们的性别,大概年龄而已。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乞讨儿童都是被租用的,由父母或家人带出来乞讨的。

被租用的儿童集中在河南租用儿童卖艺乞讨和安徽租用残疾儿童,贵州的乞讨儿童大多由父母带出来。

与网络热炒的被拐儿童沦为乞儿的情况不同,在已知的乞讨儿童中,除杨伟鑫外并无其他案例。

大多数被拐的儿童都被卖给有特殊情况的家庭。

新闻报道呈现的这种情况是符合现实的。

8、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的乞讨方式

这些乞讨儿童中有的通过表演杂技、唱歌来乞讨,暂将这种情况归为卖艺乞讨;有的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比如残疾儿童、小女孩、家庭困难进行乞讨,暂归为“悲乞”;另外一种也比较普遍,比如儿童拦路、抱大腿、强行买花擦车像路人要钱的,归为“强乞”。

见表12:

表12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的乞讨方式

方式

卖艺

悲乞

强乞

其他

未知

数量

28

14

12

2

8

比例

43.8%

21.9%

18.7%

3.1%

12.5%

从图中得知,卖艺乞讨的儿童占大多数,他们大多都会点技艺。

典型的河南乞儿是表演杂技,其他地方的儿童唱歌为主;残疾的儿童利用人们的同情心。

《乞讨的孩子,被贫困“出租”的人生》中涉及的调查显示:

调查的135名乞讨人员中,卖艺乞讨的占24.44%;通过伤残疾病、老弱妇幼博得人们同情的共占57.04%;“告地状”或哭诉困难的占9.12%;通过无赖手段强行乞讨的占5.93%。

该调查结果与本文的统计有差异,因为那份调查针对事所有乞丐,对于乞讨儿童来说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情况在情理之中。

9、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的乞讨原因

表13乞讨儿童新闻报道中的乞讨原因

原因

家贫

流浪

被骗

其他

未知

数量

21

5

3

9

26

比例

32.8%

7.8%

4.7%

14.1%

40.6%

前文对乞讨儿童的来源地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儿童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的的地区,比如安徽、河南、甘肃、贵州等,所以经济问题是那些地区家庭的突出问题。

记者对乞讨儿童家庭走访也发现,多数家庭因为贫困,才把孩子给香主和丐头带走,为家里带来些收入。

河南乞儿曹双全的父亲曹可平见到儿子回来直接放声大哭:

“你回来了,我可咋办啊!

”所以,表格显示的因家贫出来乞讨的儿童占大多数。

另外还有一个不合理的现象是,有些地区可以温饱,生活还可以,父母依然带孩子出去乞讨的。

也许是人的贪婪和愚昧造成的。

四、讨论

首先,从时间和地域上来看,解救乞讨儿童后期深度新闻报道较多,随着乞讨儿童的成功解救,与之有关的新闻报道数量开始增多。

新闻业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城市报道的数量比较多;同时,乞讨儿童的乞讨地和来源地也热衷于报道乞讨儿童,比如贵州甘肃等地。

其次,此次解救的乞童数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获得的个人资料也十分不明晰。

有关乞讨儿童的个案报道数量不是很多,各议题数量分布比较平均。

有关具体的解救方法和活动的新闻报道占有一定比例。

因为,“随手拍”活动由一定的争议性,所以在网络和纸媒上引发的讨论也是比较激烈的。

与解救活动有关的评论文章页比较多。

乞讨儿童的调查研究性新闻报道占少数,原因主要是乞讨儿童的流动性比较大,对记者的采访造成一定困难。

解救活动的深入,使大多数的乞讨儿童消失,只能从被解救的乞讨儿童身上了解到信息。

多数乞丐对记者有排斥心理,不是不予理睬,就是对记者动粗,在沟通上也有阻碍。

想要与他们达到心灵上的契合,才能使采访非常顺利。

最后是媒体对乞讨儿童形象的具体勾勒。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到乞讨儿童者这样的大致轮廓:

以卖艺为主要乞讨方式的乞讨儿童中的学龄前儿童居多,来源地集中在河南周口的太康县。

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乞讨儿童遭到虐待的现象多发生在他们身上,这些儿童家里都很贫穷,父母无奈才把孩子租给丐头。

另外一类是以安徽宫小村为代表的身体残疾的乞讨儿童,年龄集中在8到15岁,多数也是家里贫穷,父母将他们出租给香主,也有自己带着孩子去乞讨,主要通过身体残疾勾起人们的同情心以对他们施舍。

还有一类是贵州和甘肃地区的乞讨儿童,据分析,这些儿童非残疾,也不会杂技。

他们是在寒暑假的时候被父母带到城里乞讨,乞讨方式多样,有唱歌的,有耍无赖强行乞讨的。

这些乞讨儿童大多会在广东、海南、山东、湖北等地乞讨。

乞讨的场所比较类似,大多会在人流大、热闹的地方乞讨,比如步行街、广场、公园、车站等。

网络乞讨儿童新闻报道呈现的乞讨儿童情况与报道中提到的调查结果类似,说明媒体并没有以主观想法进行新闻报道。

例如,多数人认为的乞讨儿童大都是被拐来的儿童,可是实际新闻报道中只有杨伟鑫一个案例。

网络新闻报道中叶并没有呈现多少乞讨致残、致死的案例,与实际情况的走访调查的结果也是相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