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0435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docx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绩效分析

张春萍

 

  【内容提要】对俄罗斯政治经济转型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它俘获了联邦政府,阻碍旨在重新分配利益的进一步改革,加剧转型时期的资本外流和国有资产流失,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阻挠软预算约束问题的根本解决;另一方面,金融工业集团的组建便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解,有利于吸纳资金,帮助俄罗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

同时,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相比,金融工业集团具有较高的经济绩效。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经济转型

  【作者简介】张春萍,1975年生,黑龙江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吉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

(哈尔滨150080)‘

  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俄罗斯转型时期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

它产生于俄罗斯特殊的政治经济土壤之中,成长于国家政权的扶持之下,一经崛起就对国家的政治经济转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工业集团是1999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复苏和制度改革的发动机,在弱肉强食的商业竞争中,它是俄罗斯国内唯一能投资和重建工业体系的有生力量。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大型金融工业集团尤其是寡头公司的出现损害了俄罗斯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们掠夺公司资产并将这些资产输出国外,使私有产权和公司的观念遭人唾弃。

金融寡头还制造了严重的不平等,俘获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使俄罗斯的民主制度形同虚设[1]。

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俄罗斯《关于金融工业集团》的联邦法规定,金融工业集团是指建立在金融工业集团协议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股份方式)资产全部或部分联合起来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现时法人的总和。

从经济形态上来说,它是指一种控股公司,即有一系列生产性的或信贷金融性的子公司的控股权的母公司。

  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激进改革和特殊的私有化政策的产物。

早在1988年,“苏联国营企业法”、“租赁法”和“合作社法”的通过就为国家财产的占有权集中到各企业厂长手里打下了基础,1992年开始的证券私有化又为这部分人攫取私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

大量的国有财产、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和货币信贷权落人部分原国有企业的经理、厂长和各级行政官僚阶级手中,他们成为真正的私有者(这些人也是金融工业集团形成的阶级基础),某些私有者的资本快速累积和集中,已经在一些地区及部门形成垄断。

  转型初期,企业原有的资金供给链条断裂,自有资金严重匮乏,这迫使一些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始尝试建立金融机构进行筹资自救,其他工业企业也迫切需要寻求外部的金融支持。

与此同时,一些在原国家银行基础上建立的股份制或私人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行动。

为夺得对具有较高收入企业的控制权,分享企业利润,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开始通过资本参与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参与,从而得以成功地将触角伸向工业企业。

这样,在俄罗斯出现了大工业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

从1994年7月1日开始,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宣布进入现金私有化阶段。

第二阶段私有化的新手段(把国有资产最重要的部分拿出来拍卖和招标)使大型商业银行投资活动的多样化进程加速,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进程开始启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工业集团。

同时,由切尔诺梅尔金推动的建立大型垄断性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使俄罗斯产生了一批在经济舞台上呼风唤雨的金融工业寡头,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自1993年年底第一家集团正式登记以来,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截至2004年3月,集团的注册数目达到104家,现存的有82家,其中包括15家跨国集团,各集团的年产值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集团在职员工人数超过130万人[2]。

作为一个实力强大的利益集团,金融工业集团一经产生,就成为俄罗斯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行动团体,给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转型带来了一系列富有争议的深远影响。

二对国民经济的积极贡献

  

(一)便于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解,以填补解体后国家管理的真空

  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多半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典型的“官方”与“半官方”的性质。

许多金融工业集团,例如石油、天然气等自然垄断部门和军工部门的一些集团是直接在政府的指令下组建的,政府代表国家掌握着这些金融工业集团的控制股。

还有些金融工业集团的领导人要么是过去和现在的政府要人,要么同政府有着政治或经济上的密切关系。

从所有权关系上看,尽管私人资本占绝对优势,但由于一些金融工业集团垄断着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部门,国家资本不可能从其中完全退出。

1995年1月,政府在颁布《促进组建金融工业集团纲要》时明确指出:

“在组建金融工业集团时,既利用市场手段,也利用非市场手段来集中保持属于国家的份额”。

叶利钦在1996年发表讲话时甚至表示国家要掌握一些大型企业51%的股份,这表明了国家对大型集团仍保持一定参与和控制的事实。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活动的组织基础。

因此,俄一些国家领导人认为,它可能成为类似于政府部门和主管部门一级的辅助机构,或者成为国家与企业管理的中间环节——“部”的替代物,发挥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中间环节作用。

  

(二)有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

  金融工业集团在吸纳资金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由金融工业集团投资和控制的金融机构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融资能力。

  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它可以发行在国内外市场均可流通的期票和债券,这些期票和债券比一般私有化企业股票优越,而且发行收入可以不纳税,这都有利于集团吸纳社会资金。

1995年最大的15家金融工业集团的投资比上年增长150%,其中42.5%是吸引的资金;1996年在全俄投资平均下降18%的情况下,15个金融工业集团的基本建设投资却增长250%[3]。

另外,由于金融工业集·团内部集中了代表俄罗斯工业和科学技术潜力的一些大型的工业企业,加上集团内部的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及时提供外国客户感兴趣的投资信息,率先运用国际通行的金融结算手段,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如1996年9月,美国大陆石油公司与卢克伊尔集团签订了向集团投资50亿美元的合同;1997年,西方银行集团向天然气工业集团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用于实施将俄罗斯与欧洲天然气输送系统几乎连为一体的“亚马尔一欧洲方案”。

因此,有观点认为,可以把金融工业集团作为专业化的金融投资机构,成为西方国家对俄直接和间接投资的重要渠道。

  (三)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有助于参与国际竞争

  对俄罗斯垄断组织的经济活动,包括对自然垄断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分析不能脱离经济全球化过程和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而孤立进行。

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占有重要地位并规定其中的“游戏规则”,是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

  俄罗斯一些大型金融工业集团,不仅在生产、销售、工艺、技术研制以及管理方面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而且积极引进和进行技术开发,着手于产品的结构性改造,力图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几个最大的金融工业集团涉足于石油、天然气、有色冶金和航空等俄罗斯在国际市场最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

如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不仅控制着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企业,而且控制着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很大份额,在德国天然气市场上已占40%的份额,占据最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商的地位;阿列克佩罗夫的卢克石油集团获得了阿塞拜疆里海石油10%的开采权,里海石油储量极其丰富,被认为是未来西方和欧亚国家可靠的石油来源,因此国际石油巨头在该领域竞争异常激烈。

这些集团正是俄罗斯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的杰出代表,它们使俄罗斯在某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

  作为拥有许多共同利益和大量经济资源的小集团,金融工业集团支配着巨大的政治权力。

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是双向的。

一方面,在俄罗斯不成熟的政治体制下,它们可以利用其政治影响力通过再分配的手段掠夺其他经济主体;另一方面,作为大的私有者,它们有时也乐于建立私有产权制度,保护合同实施以及建设法治,尤其是在经济资源和市场势力瓜分完毕之后。

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合会(RSPP)是一个由寡头企业领导的大型集团的代表性游说团体。

它创立了多个任务组,每个任务组负责一个专门的改革项目:

税制改革、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土地改革、司法改革、铁路改革、国际关系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改革。

2000年以来,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合会的领导者定期与普京总统商讨经济政策、政府改革以及其他战略问题,为政府和议会提供法律变革方面的建议,还起草并促成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游说活动有益于俄罗斯的长期经济繁荣:

其倡导明晰的低税率、有效的司法体系、政府机构改革、自然垄断部门改革、俄罗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务实的对外政策。

事实上,鉴于俄罗斯支持市场化的其他选民,譬如中小企业家和消费者,在政治上无足轻重,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已经成为支持这些改革仅有的中坚力量[4]。

  (五)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组织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不仅应将计划经济体制改造为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还需要建立适应全球化竞争水平的经济运行机制。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金融工业集团为俄罗斯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市场化改造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方面,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金融工业集团集生产、营销和金融活动于一体,在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建立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使企业集团从单纯的产品生产者转化为商品生产者和资本营运者。

金融工业集团以苏联原有的大工业为基础,在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巨大工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和兼并等手段使俄罗斯企业面向市场进行重新整合,这种崭新的资本运营方式与理念,对于通过投人较少的增量资本,调整并进一步激活存量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

另一方面,金融工业集团的崛起可视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俄罗斯经济向市场转型初期,从混沌向有序过渡的一个标志。

  “有序”的含义有两个:

一是金融工业集团不仅继承了改革前俄企业规模大型化的特点,而且为国有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进行市场化改造提供了可操作的经济组织模式;二是金融工业集团正以日益增长的巨大经济影响力塑造着转型后俄罗斯经济的特色。

它们依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销售和服务,努力使企业具备与国际先进大企业竞争、抗衡的资格与实力,这些都推动金融工业集团不断地自我发展,在其内部形成一种良性的自我发展机制[6]。

三对国家政治经济转型的消极影响

  

(一)阻碍制度发展,在一段时期内使俄罗斯经济转型陷入无效率的制度锁定状态

  在俄罗斯,大规模的私有化造就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一些声名显赫的寡头们得以在初期的改革中受益,因此拒绝一切可能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进一步改革,如更强的执法、对产权更有力的保护及使金融制度更为谨慎和透明的改革措施。

  对私人产权的保护是关系俄罗斯能否成功进行制度转型的关键,而这恰恰是现有制度安排中的一个重大缺陷。

产权有效保护和实施的需求显然并不在金融寡头的考虑之列。

波里什丘克和萨瓦捷夫指出,生产技术的高效会减少对于私有产权保护的反对,但同时生产技术的低效也使私有者对于产权保护的广泛排斥成为可能。

如果产权的分布极度不均,这一可能将成为现实。

生产效率的低下和产权分布不均这两个条件在后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同时具备。

在俄罗斯,对于私有产权保护的反对主要集中在社会的最富有阶层。

对于金融寡头来说,他们的兴趣在于利用政治影响力快速攫取一切所能攫取的资产,而不是等待产权保护的确立从而使他们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并从中获利[7]。

  除了对私人产权保护的反对,金融寡头们还反对强化和实施资本市场法,他们不希望存在一个强有力的证券委员会或对假公济私勾当进行严惩的法规。

即使是曾成功推动了降低税率、开放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以及推进土地改革等方面改革的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合会,在推进银行业改革以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市场竞争的机构方面也显得不那么积极,这种运作模式正好验证了施蒂格勒、拉詹和津加莱斯的观点,即认为有权利的内部人试图设计游戏规则,以便阻止新进入者瓜分(比如通过低税率)从国家手中获得的好处[8]。

  寡头们的种种行为使得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在一段时期内陷人了无效率的制度锁定状态。

由于他们拒绝并试图阻止一切可能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改革,由此产生了在经济转型国家通常会出现的改革“中梗阻”现象。

  

(二)俘获政府,使政府成为金融工业集团的“掠夺之手”

  与数目众多且缺乏组织的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相比,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总是能够更好地将集团偏好强加于政府政策。

按照奥尔森的解释,集团的影响不但有赖于由政府行为所引致的集团的利害得失,而且有赖于集团的规模和组织能力。

其影响力与集团规模成反比,与组织程度成正比。

  此外,经济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力度还取决于它的资产专用性。

那些资产无法轻易转作他用的部门,即拥有更为具体资产的部门,从影响政策的行为中收益最大。

俄罗斯实力强大的金融工业集团大都分布在石油、天然气、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领域,高度的资产专用性促使它们将更多的精力与财力致力于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方面。

  利用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势力,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在叶利钦时代轻易地俘获了政府机构。

就连叶利钦本人都说:

“银行家们开始试图公然地、直接地对政权机构施加影响,在政治家的背后操纵国家”;“金融巨头们试图操纵国事的方式各不相同。

一些银行家们将莫斯科的官员和市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他银行家做地方官员的工作;还有一些银行家,例如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投入所有资金创建强大的电视集团公司和印刷控股公司来垄断大众传媒”[9]。

  这种俘获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危害不言而喻,它使转型初期的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在这个循环中,改善政府治理机制所必需的政策和机构改革,被有权势的企业和因管理长期不力而获得巨额私人收益的政府官员暗中勾结破坏在转轨时期的俄罗斯,资金短缺和经济发展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体,而金融工业集团的出现则加剧了这一矛盾。

由于大多数金融工业集团的资本来源于私有化时期对国有资产的盗窃和掠夺,因此金融寡头们倾向于将他们的财富转移到一个安全的避险天堂。

事实上,“改革”顾问们通过鼓励(有时甚至坚持)开放资本账户协助资产外逃(斯蒂格利茨,1999年)。

多年来,在国外购置不动产或把钱存人外国银行的俄罗斯寡头们,其足迹遍及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

  俄罗斯科学体制分析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材料表明,俄罗斯新富们的收入以每月20亿~30亿美元的速度流向西方,仅1992~1993年,俄罗斯垄断集团就将200亿~300亿美元存到西方国家的银行中。

大规模的资金外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家的投资饥渴,使俄罗斯在很长的时期里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债务风险不断增加。

  金融工业集团还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各大金融工业集团在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集中占有大量股份的形式攫取大量国有资产。

据俄《真理报》消息,俄罗斯由于出售国有资产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至少15%~20%的资产被新的官僚资产阶级所攫取。

另据议会材料,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只卖了72亿美元。

1992~1996年,私有化进款占政府预算收人的比重仅为0.13%一0.16%[10]。

《苏维埃俄罗斯报》指出,从金融工业集团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可以看出俄罗斯国有资产的瓜分程度。

  (四)使软预算约束问题难以根除

  软预算约束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者不能承诺不去解救亏损企业,它是社会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之一。

持续的软预算约束阻碍亏损企业实施结构重组,因为它们缺乏与破产威胁相联系的负向激励;软预算约束有可能成为部门在配置过程中的障碍,因为对亏损企业的持续补助使私有企业无法有效地竞争到在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就业的工人;由于国有企业持续的软预算约束使政府很难控制支出,宏观经济稳定性有可能受到损害,这也是俄罗斯在转型的最初几年所遇到的情况[11]。

  与计划体制有所不同,在俄罗斯,力量强大的金融工业集团代替国有企业成为政府特殊照顾的对象。

低价出售国有资产、设立全权委托银行制度和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制度等金融工业集团形成的重要手段是软预算约束持续存在的重要表现,但更常见的渠道是拖欠税款。

俄罗斯的逾期商业信用额一直稳步上升,到1998年已经超过GDP的40%。

其中特大型企业拖欠税款更加严重,14000家大型欠税大户所欠税款占拖欠总额的40%。

在欠税大户中,各大金融工业集团,如“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诺里尔斯克镍业”等集团均“榜上有名”。

四集团本身经济绩效分析

  金融工业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俄经济中最活跃的部门。

在1998年危机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基于所属公司相对较好的经营业绩,俄国内对于金融工业集团的积极评价显著增加,更有舆论坚持将其视为带动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金融工业集团的基本经济指标

  金融工业集团成立至今的基本经济走势大体呈V字形,各项经济指标大多以1998年为分水岭,之前呈不断下滑趋势,之后呈强劲复苏态势。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金融工业集团已经基本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见表1)。

  

(二)对金融工业集团生产效率的考察

  转型期间,俄罗斯遭遇了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各类企业均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

但与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集团始终保持着不断上升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金融工业集团也拥有其他经济体所无法企及的生产率方面的优势,在1993~1999年期间,尽管它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但仍是其他经济体的2~3倍(见表2)。

表11994~2002年金融工业集团发展走势%(受访金融工业集团平均统计数据与上年的比值)

 

年份(获得统计数据的集团总数)

 

1995

(22)

1996

(35)

1997

(47)

1998

(55)

1999

(59)

2000

(62)

2001

(68)

2002

(68)

投资构成:

 

 

 

 

 

 

 

 

基本资金

125

114

103

105

126

87

105

112

非物资资金

106

109

110

106

50

123

120

125

生产储备增长

130

127

110

114

318

80

97

100

长期投资

178

142

155

190

158

137

125

127

按实际出产价格(无增值税、消费税)

计算的产值(制品、服务)

161

149

155

103

178

156

137

140

按实际出产价格(无增值税、消费税)

计算的产值(制品、服务)

144

139

107

97

176

155

137

140

包括:

 

 

 

 

 

 

 

 

合作关系的集团成员

127

114

105

95

143

182

178

180

出口

156

133

99

124

209

201

198

195

非金融领域的集团成员

正式职工的平均数量(不计算兼职)

99

102

109

89

99

100

98

101

生产和销售产品支出(制品、服务)

159

143

149

94

150

148

133

130

销售产品(制品、服务)进项(总收入)

179

156

150

106

168

145

130

132

账面利润

134

111

105

79

150

142

136

138

出售收益率(%)

5.5

5.0

5.6

4.0

8.0

7.0

6.0

6.2

  资料来源:

[俄)瓦·安·茨维特科夫: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第6页。

表2不同经济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总体经济水平%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小企业

126.9

108.2

108.1

88.9

68.4

58.1

53.9

大中型企业

96.3

98.8

98.7

101.2

103.5

104.5

105.2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金融工业集团

340.5

281.7

260.2

220.1

200.1

194.4

190.2

其他经济体

99.8

99.1

96.1

95.4

95.2

95.2

93.5

  注:

此表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包括金融工业集团)的对比;第二部分是金融上业集团与其他经济体(包括小企业)的对比。

  资料来源:

E.BБалацкий,A.Потапова,Малыйикрупныйбизнестенденцииистановленияиспецифика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яэкономист,апрель2001。

转引自蔡秋如《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之研究》,台湾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俄罗斯学者古里耶夫和拉辛斯基考察了金融工业集团中寡头企业的经济绩效。

他们以及世界银行(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2002年,寡头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其他俄罗斯私有企业高8%,而且是在保持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的产出。

但是在2001年以前,寡头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低于国内的其他私人企业。

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

首先,寡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所有权并对企业进行重组,因此,2002年之前重组的努力尚未产生实际效果,到现在才逐渐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如果研究假设寡头的大量股份购于2001年之后,那么对2002年之前所作的回归分析关注的那些企业当时不在寡头集团之中而是稍后加入的。

这个观点意味着寡头企业通常先接管业绩差的企业然后再将其改头换面。

在以上两种情形下,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样的论点:

寡头企业要比俄罗斯国内的其他企业和地方政府企业管理得好,它们几乎和外资企业不相上下。

对于研究得出的结果,古里耶夫和拉辛斯基同时强调应谨慎地看待,他们认为应注意到寡头所有制的内生性:

寡头得到的可能是拥有较高增长潜力的资产。

而且,寡头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优势至少部分可归因于政治关系而不是高超的管理技能。

  (三)对金融工业集团经济效益的考察

  由于多数金融工业集团是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在掌握市场经济信息、根据市场需要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营销、进行技术开发和更新等几个环节理顺了关系,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即使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但仍好于国内其他企业。

1999年,正式登记和实际存在的金融工业集团的77家最大的工业企业销售额占全部工业销售总额的1/3。

1998年危机后,银行体系尽管受到严重冲击,股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进行了再分配,不少金融工业集团的领头银行被更换,但总的来说,参与金融工业集团的银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2000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参与金融工业集团的大银行的股份资本增加速度和盈利率都高于全国银行体系的平均水平(见表3)。

表3a1999年最大的工业公司经营效益

 

销售总额(百万卢布)

销售额增长率(%)

盈利率

1998

1999

正式登记的金融工业集团的参与者(41家公司)

169316

339250

100

24.4

正式登记和实际的金融工业集团参与者

(77家公司)

423474

999407

136

24.1

最大的200家公司(其中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