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887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docx

高二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读书内容必修二

第一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

一、用豌豆做遗传实验的优点及方法

1.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⑴_________传粉和_________受粉。

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易于区分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步骤

___________→套袋→__________→套袋。

3.遗传规律中的常用符号

符号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母本

父本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互称为________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F1___豌豆(此性状为______性状)

性状____豌豆_____豌豆

F2此现象为_________

比例____:

1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纯合子和杂合子

⑴纯合子是指遗传因子组成________的个体,如DD和dd。

⑵杂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Dd。

2.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

⑴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_存在的。

⑶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_存在的。

⑷受精时,___________的结合是随机的。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交

⑴含义:

让F1与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

⑵结果:

高茎(Dd):

矮茎(dd)=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分离定律的相关解题方法

1.性状的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1)根据定义判断: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为一种性状,该性状为_______性,两亲本一个为显性________,另一个为隐性________。

(2)根据性状分离现象进行判断:

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________性,分离出来的性状为________性,两亲本都为________。

(3)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

1,则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__________性,两亲本都为________。

2.确定个体的基因型(遗传因子组成)

(1)首先考虑纯合子,特别是隐性纯合子

①如果亲代中有显性纯合子(BB),则子代一定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一定含__________。

②如果亲代中有隐性纯合子(bb),则子代基因型一定含__________。

③如果子代中有隐性纯合子(bb),则亲代基因型至少含有一个__________。

(2)根据分离比来直接判断

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3:

1,则双亲一定是__________,即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1:

1,则双亲一定是__________类型,即__________

③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__________,即__________

④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均为__________,即__________。

3.计算概率的方法

(1)概率运算的基本法则——乘法原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等于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

(2)例题:

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该夫妇基因型为________,他们再生一个孩子,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

如果他们已生一个正常孩子,则该孩子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他长大后与一白化病患者结婚,生一个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过程

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F1___(______性状为显性性状)

性状__________________(此现象为_________)

F2

比例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假设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黄色和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这样,纯种黄色圆粒和绿色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和,他们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表现为。

2.F1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

、、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种:

,比例为

性状表现为种:

,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测交实验,让()与()杂交。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试验,无论以F1做母本还是做父本,结果都符合。

2.写出测交的的遗传图解。

 

五、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启示

1.正确选用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首先针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再对性状进行研究。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

按提出问题→→→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科学实验程序而进行。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表现型:

指个体表现出来的,如。

2.基因型:

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如。

3.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决定,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表现型相同,基因型。

4.等位基因:

位于的位置,控制的基因,如。

七.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解题方法

1.思路:

将自由组合定律转换成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

Aa×Aa;Bb×bb

2.题型

(1)配子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如AaBb产生的配子种类数,Aa产生种,Bb产生种,×=种;产生AB配子的概率为A×B=种。

(2)子代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如AaBb与AaBB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数可分解为两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种基因型,即

比例为;Bb×BB后代有种基因型,即比例为;因而AaBb×AaBB后代有

×=种基因型,该双亲后代中出现AABB的概率为:

AA×BB=。

(3)子代表现型及概率的问题:

如Aabb与aaBb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数可分解为两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种表现型,比例为;Bb×BB后代有种表现型,比例为;因而AaBb×AaBB后代有×=

种表现型,该双亲后代中出现双显性的概率为:

A(显性)×B(显性)=。

(4)确定个体基因型

如父亲多指(常染色体显性病B),母亲正常,儿子患白化病(常染色体隐性病a)但手指正常,求这对夫妻所生子女表现型及概率。

首先分解为两个分离定律:

①母亲正常指(隐性基因型为),儿子手指正常(隐性基因型为),父亲多指,基因型为;②儿子患白化病(隐性基因型为),父母表现型正常,基因型为。

这对夫妻的基因型为。

这对夫妻所生子女多指概率为,正常指概率为;患白化病概率为,肤色正常的概率为。

两病兼患的概率×=

,只患多指的概率×=,只患白化的概率×

=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只患白化的概率+只患多指的概率)

,完全正常的概率×=。

第2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1)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

在生物进行生殖形成生殖细胞时

(2)概念:

染色体只复制次,而细胞却连续分裂次的细胞分裂

(3)结果:

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哺乳动物为例)

(1)形成场所:

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中形成的

(2)具体过程:

精原细胞(减Ⅰ间期):

染色体复制,体积略微增大,就变为细胞了

前期:

同源染色体要进行进而出现四分体,有时,四分体中的之间会发生。

减Ⅰ中期:

排列在赤道板的平面上,

分裂期

(初级精后期:

同源染色体彼此,进行自由组合。

母细胞)末期:

染色体数目减半,细胞质均等分离

减Ⅱ分裂期之前不出现间期或间期极短(即使出现间期,也无染色体的复制)

(减Ⅱ分裂期与有丝分裂相同只是染色体数目已减半,无成对同源染色体)

前期:

染色体排列在纺锤体中

减Ⅱ中期: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

分裂期后期:

染色体的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

(次级精末期:

细胞质均等分离

母细胞)

精(子)细胞的变化:

经过,形成精子

同源染色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以哺乳动物为例)

(1)形成场所:

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在中形成。

(2)过程:

与精子的形成过程大致。

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比较

精于形成

卵细胞形成

细胞质分裂方式

两次分裂中细胞质都是分裂,产生等大的子细胞

初级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均为分裂,产生一大一小细胞

产生生殖细胞数

1个精原细胞→个精子细胞

1个卵原细胞→个卵细胞+个极体

变形否

相同点

三、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的变化:

1.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变化(假设2N=4)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体

染色单体

DNA分子

 2.请在下面两图绘出染色体和DNA的变化曲线

 

3.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比较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发生的时间

产生正常及性原细胞时

性原细胞产生性细胞时

复制分裂次数

染色体复制次,细胞分裂次

染色体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次

染色体行为

同源染色体,但无

行为

同源染色体要经过

形成并有四分体互换、分离、自由组合等

产生的子细胞数

1个母细胞→个子细胞

1个精原细胞→个精子细胞

1个卵原细胞→个卵细胞

+个极体

子细胞内染色体数

子母细胞

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母细胞的

相同点

都进行染色体复制及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等丝状物与无丝分裂有区别,分裂过程中都有分裂和分离。

4.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图像的比较

(1)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为;有同源染色体,且出现①②③则为;有同源染色体,但不出现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则为。

(2)若染色体或四分体散乱排列在纺锤体中,则为期;若染色体的着丝点或成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则为期;若染色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则为期。

(3)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当于一次有丝分裂,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且不存在。

(4)画出某细胞(2N=4)的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图像。

二受精作用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1)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有种;

(2)一个含n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卵细胞类型有种;

(3)体细胞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个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有种。

2.四分体时期有非姐妹染色单体的。

二.受精作用

1.概念: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为的过程。

2.过程:

精子的进入卵细胞,留在外面→卵细胞细胞膜外面出现了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再进入→精子的细胞核与的细胞核相遇→二者的会合。

3.结果:

受精卵的染色体数恢复到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另一半来自。

4.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对于生物的,都是十分重要的。

(4)一条染色体上有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三.孟得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分离定律:

(1)描述对象:

同源染色体上的;

(2)行为特点:

具有一定的;

(3)发生时间:

的过程中;

(4)结果:

随的分开而分离。

2.自由组合定律:

(1)描述对象:

(2)行为特点:

分离或组合;

(3)发生时间:

的过程中;

(4)结果:

自由组合。

四、画出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在图中标明基因的位置。

第3节伴性遗传

一.人类红绿色盲

1.遗传性质:

染色体遗传病

2.基因型分析

Y染色体长度只有X染色体的1/5,没有与X配对的基因

女性:

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

男性:

正常,色盲

3.写出遗传图解:

①女性正常男性色盲②女性携带者男性正常

 

③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④女性色盲男性正常

 

4.遗传特点:

①男性发病率女性

②往往有遗传和遗传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

1.遗传性质:

染色体遗传病

2.基因型分析:

女性:

患者正常

男性:

患者正常

3.遗传特点:

①女性发病率男性(部分女患者病症较轻)

②连续遗传

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ZZ♂ZW♀

亲代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子代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

可以从子代中选非芦花鸡,全是雌鸡。

第三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1.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小鼠

 

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

S型细菌

R型细菌

2.实验过程:

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_。

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_。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_。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

3.结论:

加热杀死的S细菌中含有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

(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实验结论:

    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

     是遗传物质。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实验分析

⑴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标记噬菌体的,用32P标记噬菌体的。

用14C和18O等同位素标记可行吗?

为什么?

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

离心的目的是

离心后沉淀物中含有

上清液中含有

2.填表

亲代噬菌体

宿主细胞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3.结论: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未起到遗传作用。

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原因:

绝大多数生物(    、    、    )的遗传物质都是    ,只有    的遗传物质是    ,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分子的结构

1953年和提出了DNA分子结构,其主要特点是:

由脱氧核苷酸链按方式盘旋成结构;

由和交替连接,排列在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严格按照原则即配成碱基对,排列在侧。

二、一些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的数学公式:

●A=T;G=C;

●(A+G)/(T+C)=___________;(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___________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___________。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是___________,DNA双链中___________碱基之和在不同的DNA中___________,但在同一DNA中,其双链和单链中该和之比为___________。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___________,DNA双链中___________碱基之和在不同的DNA中___________,但在同一DNA中,其两条单链中该和之比为___________。

另外还有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___________,嘌呤数总___________嘧啶数。

第3节DNA的复制

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复制过程:

解旋:

利用细胞提供的________,在的__________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复制:

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_______,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______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原则,在__________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_____。

重新螺旋:

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______盘绕成________结构,而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

3.复制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复制的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准确复制的原因:

(1)DNA分子独特的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2)严格按照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无误。

6.复制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7.复制的意义:

DNA分子通过复制,使____________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___________________

三、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

将一个全部被15N标记的DNA分子(0代)转移到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n代,则

1.DNA分子数

(1)子代DNA分子总数___________

(2)含有15N的DNA分子数___________

(3)含有14N的DNA分子数___________

(4)只含有15N的DNA分子数___________

(5)只含有14N的DNA分子数___________

2.脱氧核苷酸链数

(1)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___________

(2)含15N的脱氧核苷酸链数___________

(3)含14N的脱氧核苷酸链数___________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设亲代DNA分子中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

经过n次复制,共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个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一、基因与DNA的关系

1.数量关系:

每个DNA分子上有___________基因,所有的基因的碱基总数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即DNA分子上只有部分碱基参与基因的组成。

2.基因是___________的DNA片段。

二、DNA片段中的遗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中;n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有___________种,说明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________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________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___________。

 

第4章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1.RNA和DNA的区别:

种类

DNA

RNA

组成部分

碱基

磷酸

五碳糖

组成单位

结构

分布

2.RNA的种类:

种类

mRNA

tRNA

rRNA

中文名称

功能

3.转录:

(1)场所:

(2)模板:

(3)产物:

(4)原料:

(5)过程:

①解旋:

解开。

②配对:

细胞中游离的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进行。

③连接:

在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条mRNA分子。

④脱离:

合成的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

恢复。

4.DNA与RNA的判定方法:

(1)若某核酸分子有脱氧核糖一定为;有核糖一定为。

(2)若含T,一定为或其单位;若含U,一定为或其单位。

因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或U时,如果细胞中大量利用T,可认为进行;

若大量利用U,可认为进行。

(3)若有T,但T≠A或嘌呤≠嘧啶,则为。

二、遗传信息的翻译:

(1)场所:

(2)模板:

(3)产物:

(4)原料:

(5)过程:

①mRNA与结合

②tRNA与mRNA,将氨基酸置于特定的位置。

③脱水缩合形成(写出结构简式),氨基酸连接成为肽链。

④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成熟的。

(6)密码子

①位置:

②实质:

决定一个氨基酸的。

③种类:

共种,决定氨基酸的种,起始密码子

个,终止密码子个。

(7)工具

①装配机器(场所):

②搬运工(翻译者):

三、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功能

项目

遗传信息的传递

遗传信息的表达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场所

原料

条件

模板

产物

碱基互补配对方式

信息传递方向

四、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计算

(1)转录、翻译过程中DNA(基因)碱基数:

mRNA碱基数:

多肽链中氨基酸数=,多肽链中氨基酸数决定氨基酸数的密码子数参与翻译的tRNA数。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RNA中A+U的比值与模板链中A+T的比值以及双链中A+T的比值。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的提出: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图形表示)

2.中心法则的发展:

1965年科学家在RNA肿瘤病毒中发现了酶

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了酶

1982年科学家发现了疯牛病病毒的基本结构组成

中心法则在不断完善之中:

(图形表示)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实质:

基因通过控制来控制,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对性状的直接控制

(1)实质:

基因通过控制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多肽链上。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DNA。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和,而引起的

改变

2.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部因素因素:

受到辐射如:

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因素:

能够与DNA分子起作用而改变DNA分子性质的物质,如:

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碱基类似物等

因素:

包括病毒和某些细菌等

内部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