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40899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docx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

2019年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七)附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通常以纹、谐音以及文字来表示。

如图7,利用“猴”同“侯”同音,“枫”同“封”同音,以示寓意。

“封侯挂印”反映了()

A.中国人表达情意委婉含蓄的特点

B.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

C.追求身居髙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

D.中国古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

25.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

这一做法()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26.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

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

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联邦制并未真正得到推行

B.铁路已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

D.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27.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

“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

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

”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28.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

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这表明中国()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29.万历《通州志》记载,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燕客,有故则孟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

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今乡里之人,无故燕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

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

这折射出明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奢侈之风的盛行

C.社会等级的垮塌

D.自然经济的瓦解

30.《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

“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一措施体现()

A.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

B.对国际市场秩序维护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

D.关税自主运动的完成

31.下面漫画中的人物是杜鲁门和斯大林。

该漫画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国实力势均力敌

B.美苏对峙局面日益加剧

C.两大阵营开始军备竞赛

D.美苏间核战争一触即发

32.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

这些做法()

A.是对三大改造的继续深化

B.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意在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D.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3.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34.上海入民出版社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在1977年后多次再版发行,深受广大青年喜爱。

该书再版()

A.贯彻了党的“双百”方针

B.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人才需要

C.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符合“科技兴国”战略要求

35.法新社华盛顿2019年2月25日电,美国总统表示,中美贸易谈判取得显著进展。

同一天,法新社香港电,有关中美贸易谈判的乐观情绪已为全球股市提供帮助。

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及其对全球股市的影响表明()

A.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受挫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欧洲,富裕企业家、零售商人、手工艺人和旅店老板等人被称为“中产阶级”,在当时字典里的定义是“缺乏宫廷教养,不特别有礼貌”。

18世纪中叶,大量自由职业者出现,如律师、医生等。

19世纪,西欧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15%到25%。

……最上层是一小群银行家族、工业巨头、最富有的批发商人以及顶级政府高级官员和大使;其次是律师和公证人,以及靠商业、出租地产等的家族;最底层的是商店店主、葡萄酒商、职位较低的官员、教师、手工艺人等。

19世纪上半叶,由于西欧大部分地区土地所有权依旧是选举权的基础,因此中产阶级拥有的土地比重飞速上升,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产阶级迅速扩大,中下层的增长尤为迅速。

女性在商场职员、速记员、秘书、服务员等职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护士也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摘编自约翰•梅里曼(美)《欧洲现代史》

材料二最初,买办多是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

1842年后,买办逐渐变为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抵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

但买办中另一部分人,如郑观应、徐润、虞洽卿等人,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企业争利于市。

开埠之后,商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从京广杂货店到华洋杂货店,经营五金、洋布、棉纱等。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业企业,其主办人或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商人、地主。

有人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土地主。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中产阶级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13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

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5.[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辛丑条约》规定:

“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

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

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

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

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

材料二1902年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

警察在治安、巡逻、税收、户籍等领域作用明显。

清廷于是在1906年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

警察制度的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避免了军警不分的状况,明确了民事、刑事、治安等多种社会案件的管理职责,对于维护清廷统治,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起到了很明显的积极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天津近代警察制度创立的目的并分析其影响。

(8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从1945年以后,日本在美国帝国体系的庇护下显著地崛起。

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及东南亚,美国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反共产主义活动。

在此过程中,日本一直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军火库,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财富的增长。

——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是以打到美国本土。

”“(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庇护”日本对亚大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7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如何。

归纳指出美国持这观点的主要原因及实质。

(8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李觏(1009—1059年),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人,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儒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先驱,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觏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主张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同时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引经据典为统治者提供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

李觏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巩固疆土,保护国民,康阜百姓,就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由此他提出了“明本治军”“富国强兵”之策。

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

李觏的思想影响很大,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后得范仲淹等推荐,1050年,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觏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觏思想主张的历史影响。

(7分)

2019年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

历史答案(七)

第Ⅰ卷(选择题)

24.【解析】图示中的封侯挂印,意即古时帝王赐爵授印予臣下,隐喻高升之意;枫叶寓意为“高洁”,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洁奉公。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是“封侯挂印”的寓意,排除;西周分封诸侯主要依据血缘,而“封侯挂印”寄托着普通人的愿望,因此这一吉祥画不是反映西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景象,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

25.【解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等信息可知,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故D错误。

【答案】B

26.【解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美国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故D正确;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A表述错误;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材料并没有涉及,故排除BC。

【答案】D

27.【解析】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

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

【答案】A

28.【解析】“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

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

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

【答案】C

29.【解析】从材料看到,乡里之人经常大摆宴席,且食材多自远方而来,这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折射,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朝自然经济没有瓦解,更无法从材料中折射出来,D项错误。

【答案】A

30.【解析】关税提高可以使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减弱,是政府发挥经济职能的体现,故A正确;关税提高有可能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国际市场稳定,故B错误;1935年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过信息无法体现关税自主运动是否已经完成,排除D。

【答案】A

31.【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漫画中的两人物是杜鲁门和斯大林,两人都抱着颗子弹站在秤的两边,体现这时期美苏对峙的局面日益加剧的状态,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秤两边杜鲁门和斯大林拿着武器的漫画主要体现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对峙格局,而不是美苏两国实力势均力敌,仅凭漫画内容无法看出两国实力势均力敌,故A选项错误;漫画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美苏两国的对峙格局,无法得出两大阵营开始军备竞赛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得出二战后冷战背景下美苏为首的两国的对峙格局,无法得出美苏间核战争一触即发,没有体现核战争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答案】B

32.【解析】从材料中的“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来看,说明国家正在实施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努力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故答案为C项。

三大改造在1956年已经完成,材料中的措施与其无关,排除A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83年结束,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排除D项。

【答案】C

33.【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D正确;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这正是宗法制的反映,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益固化,故C错误。

【答案】D

34.【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理化专业中等教育自学丛书》的再次发行,正是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故B正确;“双百”方针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重新焕发生机,排除A;一本书的再版发行,不能说明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1995年提出“科技兴国”战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答案】B

35.【解析】据材料“有关中美贸易谈判的乐观情绪已为全球股市提供帮助”可判断,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A正确;“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及其对全球股市的影响”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B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1944年,与材料无关,C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与材料无关,D错误。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25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有效提取历史信息,并进行概括,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1)小问的第一问,要求概括特点、分折影响。

从材料中找到“大量自由职业者”“最上层……其次……最底层”“银行家族、工业巨头”“中产阶级拥有的土地比重飞速上升,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中产阶级迅速扩大,中下层的增长尤为迅速”“女性在商场职员、速记员、秘书、服务员等职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等信息,概括得出答案。

第二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中产阶级的职业群体和社会比重不断增加,这有利于推动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扩大参政范围,从而推动欧洲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教育、城市化、思想观念、政治等方面分析影响。

(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买办逐渐变为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活跃”等信息可知依附于洋人的买办阶层出现及扩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中国先后出现过300余家新式的工业企业,其主办人或投资人主要是官僚、买办、商人、地主”可知这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随着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办厂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工人阶级也随机产生发展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第二问,近代前期中国社会阶层有上述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鸦片战爆发中国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买办多数成为外国在华代理人;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有识之士不断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受欧风美雨和洋务运动的刺激,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答案】

(1)特点:

职业群体增加;有明显的层次性;与土地及新兴产业相结合;政治地位提髙;女性数量增加;社会比重增加;受教育程度较高。

影响: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并推动了欧洲民主政治的进程;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2)变化:

依附于洋人的买办阶层出现及扩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工人阶级产生;出现了具有近代特色的多重身份的混合性阶层。

原因: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买办多数成为外国在华代理人;欧风美雨和洋务运动的刺激,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新兴阶层与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联系密切。

42.(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可以得出观点一是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得出观点二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观点一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观点二可从明清时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产生、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45.(15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辛丑条约》规定”得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依据材料中“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得出:

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依据材料中“天津盗贼繁多”得出:

天津盗贼众多,社会秩序混乱;依据材料中“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正式接管天津,并成立天津巡警总局,其制度建设,也从照搬英日,发展到了在参考国情后的系统建设”得出:

袁世凯结合中西情况推动建立。

(2)第一小问“目的”,依据材料“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有期,而各国订立条约,复有距天津二十华里,华兵不能驻扎之议。

迭经电请外部向各国公使磋商,始议明巡警不在此列。

维时天津盗贼繁多,疮痍满目,兵力既不能到,则唯赖巡警以震慑而绥靖之’”,结合所学知识,从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的角度,客观归纳命题结论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中“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办警察机构”“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中国近代城市治安管理、中国政府机构的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系统归纳命题结论即可。

【答案】

(1)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定;列强剥夺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军权;天津盗贼众多,社会秩序混乱;袁世凯结合中西情况推动建立。

(2)目的:

恢复清政府对天津的控制;维持天津社会治安。

影响:

推动了全国性警察制度的广泛建立;将政府的社会管理功能更加科学化和功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清廷统治;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近代城市治安管理。

46.(15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及东南亚”得出:

美国扶植日本造成东南亚地区的紧张;根据材料“日本一直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军火库”得出:

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堡垒;根据材料中“日本在美国帝国体系的庇护下显著地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

美国扶植日本助长日本右翼势力气焰;综合上述得出:

加剧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冲突。

(2)第一小问“看法”,由材料“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尽管不是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概括看法:

中国崛起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中国崛起”“强大的中国”得出:

“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差异。

第三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得出:

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答案】

(1)影响:

美国扶植日本造成东南亚地区的紧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堡垒;美国扶植日本助长日本右翼势力气焰,加剧亚太地区矛盾与冲突。

(2)看法:

美国提出了中国威胁论。

原因:

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

实质:

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47.(15分)

【解析】

(1)背景:

根据“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儒学家”得出儒学复兴及理学兴起;根据“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