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1084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1.docx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1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

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

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

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

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

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

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

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

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

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

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

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

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

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

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1.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

西方传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

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

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田弘正,本名兴。

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

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

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

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摭其过害之。

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

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①,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宾僚参佐,请之于朝。

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

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

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

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

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

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

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

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

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注】①騃:

ái,愚蠢,痴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B.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C.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D.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灸灼”为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B.“署”指代理某官职,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权”来表示。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孝友”是儒家理想的伦理规范之一,指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

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为事谨慎,以退为进。

面对田季安的阴谋,他以患风痹病为由告假,并将全身灸灼,来麻痹田季安。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

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

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摭其过害之。

(5分)

(2)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

弘正亲自抚喻。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后游①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

8.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9.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解释自己不肯答应婚嫁的原因的两句是: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有所变化的句子是:

,。

(3)龚自珍《己亥杂诗》的“,”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乙选做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都会分到一个,这早已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东西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

怎么就不见了?

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如今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毛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

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着,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6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6分)

(4)本文反映了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

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庚:

发明一个传统

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

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

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

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

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

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

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决然,来自于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

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

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

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

这自然不是新问题。

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

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

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

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

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单单这终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

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

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

林庚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漫画》的产生颇有些意味。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

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

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

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西游记〉漫画》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

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

                                     

【相关链接】①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福建闽侯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②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

他的确远离尘嚣。

……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年轻时渴望创造,崇尚自由,并有一颗拳拳爱国心,这些促使他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

B.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典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C.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

D.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

E.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西游记〉漫画》,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

这从侧面表现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

(2)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6分)

(3)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简要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4)作为一个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林庚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B.在安全检查座谈会上,有代表指出,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临深渊的心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C.他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题材不同,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异曲同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D.《中国好声音》一反有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读书达人秀等文化活动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对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五味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果实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莫言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15.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B.①③⑤④⑥②C.②⑥①③⑤④D.②⑥⑤④①③

16.下面一段文字是关于胜利日阅兵空中梯队呈现的亮点的解说,请概括其中的三个亮点,每点不超过15

个字。

(6分)

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中,陆、海、空三军航空兵以前所未有的磅礴阵容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有五大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①。

历次大阅兵见证了共和国航空力量成长壮大的足迹: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空军只有17架飞机;1999年国庆阅兵,三军航空兵首次联合受阅;2009年,14型151架飞机受阅,规模超过了以往。

这次阅兵,空中梯队规模更大,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空军航空兵机型和数量都超过了历次阅兵,创下历史之最。

二是②。

这次阅兵,一些老旧机型没有了,增加了不少引人瞩目的新装备,新一代预警机、轰炸机、歼击机、舰载机、直升机等多型飞机均为列装后首次参阅。

三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编队队形新颖震撼。

……

四是拉烟、空中护旗等呈现方式增强美感。

……

五是③。

“领导带头参训、第一架次受阅”是空军历次阅兵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本次阅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有的将军担任梯队机长,有的担任梯队空中指挥员,有的既担任指挥部领导,又驾机直接受阅。

还有多名师长、团长直接上阵带飞。

17.业主委员会是监督物业管理,维护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

最近,一家权威媒体就“成立业主委员会”

这一话题在北京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5分)

图表一:

图表二:

(1)据表一,目前北京各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现状是____________。

(不超过18个字)

(2)据表二,解决业主委员会成立难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不超过35个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3月27日下午,因为非机动车道被汽车占用,北京一名中学生用手机拍摄占道的汽车,随后引来车上4名成年人的指责。

这几个人一直在质问学生为什么要拍照,并称这名学生读书读傻了、“有病”、“有什么权利”……而这名学生则表示,是对方占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