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41594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共19页)12300字.docx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

  本文目录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地大物博,**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个民俗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春节贴“福”,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乡、浙江**区是我国著名**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

“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XXXX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习俗调查报告格式【精编】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2)|返回目录

  春节是民间季节中最受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其他传统节日之首。

从农历腊月初八至三十日谓之年尾,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谓之年头,在这段时间中,统称“年头岁尾”,有种种民俗活动。

  腊八

  农历腊月初八日,简称腊八。

淮北俗话说:

“过了腊月八,就把年来办”。

腊八是进入春节活动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天,各地都要吃“腊八粥”,吃腊八粥有悠久历史。

据说是出于朱元璋的忆旧,也有说是佛教的节日食品。

  腊八粥为八样食品混合制成,一般为籼米、糯米、绿豆、豌豆、栗子、腌菜干、腌豇豆等。

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面条、花生米、粉丝、豆腐皮、黄豆芽、萝卜等,加入葱、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种佐料,混合熬成粥。

考究的还要用胡桃、香菇、红绿丝、菱米、藕、白菜等入粥。

味道有咸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称辣八粥。

吃腊八粥含意庆祝当年人寿年丰,也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寒冬腊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

好些地方,亲邻好友,还互赠腊八粥,并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都抹上一把粥,这是预祝家畜兴旺,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

皖南一带,还要携腊八粥去祭扫祖坟。

  过了腊八节,上街“赶年集”、“办年货”、“做年活”。

买香、蜡、纸张、爆竹、对联时,要说“请”,不能讲“买”。

直到春节,时时处处都要讲吉利话。

淮北一带,把腊月初八当做百无禁忌的“黄道吉日”,是男女订亲、婚嫁的喜庆佳期,故此日多办婚嫁喜事。

腊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节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给居民和儿童吃,说吃了可免灾避祸。

  扫尘,谓之“打扬尘”。

春节前,家家户户要进行一次大扫除的清洁活动。

室内外垃圾、脏污要彻底扫除,厕所粪便要挑净,干干净净迎新年。

扫尘的传统日期为腊月十九日,称为“扫尘日”,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一、二日进行清扫,但不能退后。

将室内家具、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内环境。

  送灶

  灶神谓之“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又称为“灶王”,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家家都要供奉。

崇拜灶神是由崇拜火转化来的,其起源甚早,当发现火以后即已产生。

送灶君上天过年日,称为“送灶”,是在腊月二十三日晚间,仪式各地大致一样。

皖西潜山一带,晚饭后,妇女们收拾好锅台,回房休息,由家主一人送灶,首先洗脸、洗手,然后用楷书填写灶疏,在锅台上摆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再点燃香烛。

家主跪灶前,默默祝祷,焚烧灶疏。

焚毕,点燃灯笼挂大门外,并用双手捧清水泼于大门之外,泼水时,口念祷词:

  “一碗清水一阵烟,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请多奏,恶事切莫言。

  三十晚接您回来,初一向您拜早年”。

  祈祷毕,再叩头,取下灯笼,仪式算完毕。

淮北一带,送灶前,在锅台上贴灶君像,其中有的是端坐长须的男像,谓之北灶像。

有的是男女双人像,谓之蛮灶像。

灶像旁边贴绿纸对联: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联是“一家之主”。

送灶时家家烧香点蜡,把锅台上原贴的旧灶君揭下焚烧,表示送灶君上天。

为了要灶君多讲好话,要在锅台上摆上用糯米熬制的“祭灶糖”。

意为以糖粘住灶君的嘴。

当涂等地还把祭灶糖粘在灶门上,同时将碗中清水洒几滴到地上,最后放爆竹为灶君送行,送行时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块,意为“刀切豆腐两面光”,要请灶君上天多言“好事”;还要切草禾做马料。

祭灶时,由主妇叩头致祭。

主妇一边叩头,一边祈祷:

“剪草禾,做马料,好把灶马喂得饱,灶马上天昂昂叫,快送灶君归府早”。

还念:

“灶王爷,上西天,好话多讲,坏话莫言。

  祭灶日,有的地方晚上吃面条,面条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面饼,称“祭灶饼”。

淮北一带农谚说: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妈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这说明过了腊八和送灶活动,人人都在喜洋洋迎接春节了。

  从送灶活动看,是说明人们把可惧的火神当成家神来崇敬了。

  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接祖这天就是“小年”。

民间有谚语:

“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

长工在这一天辞别东家,回家过年。

是晚接祖后,堂屋的香火桌上摆设蜡烛台、香炉、磬、供品等祭祀物,桌前系大红桌围,堂屋壁上挂大小灯笼。

孩子们从这天开始提着灯笼放鞭炮,到处呈现过年的热闹气氛。

晚餐菜肴丰富,仅次于除夕的“年饭”。

这天晚上,有些地方还有一个惯例,即为成年的“童养媳”圆房,或为已过门而未正式结婚的新媳妇正式拜堂成亲。

这种结婚仪式比较简便,不张灯结彩,不惊动亲友。

凡已出嫁的儿女必须返回婆家,不留娘家住宿。

  美化环境

  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美化环境,全家大小都动手布置。

  张贴春联:

大门、房门、后门,在“除夕”傍晚,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春联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种,讲究对仗用韵,内容多为贺节祝福之辞。

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乐新春”等等。

还在大型器具上贴上“和合纸”,多彩多姿,满目生辉。

  张贴“门神”:

神像有多种,一般城镇书摊出售“门神”,主要有两种门神,据传说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宝、尉迟恭二将;也有说是神荼、郁垒二“神”。

群众认为贴了“门神”,可避邪祟。

  张贴门前花:

“门前花”是用红纸刻制的艺术品,类似北方的窗花。

以四张或五张为一套,上有各种图案及吉祥等句,贴于大门横披之下。

张贴吉祥颂语:

大都为春节祝福之辞。

如“东成西就”、南通北达”,则贴于厅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则贴于堂屋两壁;“六畜兴旺”,贴于猪圈牛栏;“步步高升”,贴于楼梯上;“抬头见喜”,贴于门头高处;“百无禁忌”,贴于墙上;“对我生财”,贴于墙头屋拐等等。

贴“福”,要倒贴,意味福已到了家门。

  张贴年画:

厅堂、内室要张贴传统年画,如“八仙过海”、“和合两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鲤鱼跳龙门”、“梅兰竹菊”等等。

这些年画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以增添春节喜气。

  张灯:

悬挂灯笼,灯笼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多类,颜色为全红色或白底大红,大都用纸糊成的,也有用绢绫糊的。

小圆红灯为手提灯笼,大方白底红灯则挂于大门口或堂屋正中。

灯笼上要标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张”、“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

美化环境,都要在除夕前布置完毕。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

这是春节民俗活动的高潮。

合家团聚:

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赶回来,同家人共度春节。

不准说不吉利的话,春节期间,只能说吉利语言,为防止小孩乱说话,母亲事先要用纸给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说话不算数。

换年,又叫“还年”、“酬年”,也就是“祝福”。

一般在天晚时举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举行。

在堂屋当中摆设香案,案前系桌围,案上陈列各种祭品,其中三牲俱备,五谷齐全,还有果品糕点、豆腐年糕……。

夜色降临时,便点燃大红金蜡烛和香炉里的檀香、信香,并烧黄表纸钱,当鞭炮噼啪炸响。

钟磬齐鸣之时,全家男性成员在家长率领下,向天地、祖先叩头作揖,毕恭毕敬。

鞭炮声此起彼伏,到处响声一片,烘托出春节的热烈气氛。

皖西望江一带,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还年。

二十七日用黑糍粑还年,谓之还黑糍粑年。

二十八日用白糍粑还年。

二十九、三十日用猪头还年,谓之还猪头年。

  吃团年饭,换年毕,取下大门外挂的灯笼,关上大门,谓之“封门”。

接着就吃团年饭,又称“年饭”、“团圆饭”。

淮北一些地方,年饭吃水饺。

皖中、皖南一带,年饭菜肴丰盛,多为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

鸡、鱼、肉、鸭、香菇、木耳、金针、豆干、鸡蛋、红枣等等,都要备好。

烹调十分讲究,一般是炖、焖、煨、煮、炒等技艺,调制各种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

吃年饭时,全桌老小围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

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

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

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

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

说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

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

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

说话有禁忌。

如吃猪蹄称为“元宝”“金钱爪”,鸡腿、排骨不能说吃骨头。

肉、鱼丸、山粉丸也一律称“元宝”。

大家边吃边谈,要“慢慢过岁”。

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

撤席后,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

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源外流”。

  守岁与辞岁:

吃过年饭,全家人围坐火盆边,喝茶、吃糕点、嗑瓜子、谈家常,或说故事、讲笑话,以聚天伦之乐。

儿童则提灯、放爆竹全家厅堂、寝室及牛栏猪圈,都是灯火通明,大人不时巡视各室灯火,以防自灭。

因通宵灯火明亮则为吉利,如中途熄灭则视为不祥。

全家通宵不眠,谓之守岁。

友好邻居相互打招呼,表示庆贺,谓之辞岁。

皖中、皖南、皖**区农村,还有“燃岁”之俗,即将大树根在火塘中燃烧,全家在烟气腾腾中围坐守岁,这称为“燃元宝火。

午夜要喝红糖水,吃红糖鸡蛋、红枣,称为“金元宝”。

守岁叫“候岁”又叫“熬年”。

民谚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押岁钱:

又称“压岁钱”。

许多地方,在吃年饭时,家长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纸包分赠全家成员,每人一包。

有些地方给小孩押岁钱,在小孩入睡后,将红纸包放枕头底下。

等小孩大年初一起床时发现了红纸包,就分外喜悦。

也表示孩子新一年里大吉大利。

  拜年

  春节期间,拜年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活动。

淮北一带拜年的规矩:

初一拜叔,初二拜舅,初三、初四拜岳父。

皖中、皖西等处,家庭内给长辈拜年,邻居相互拜年,还有登门拜年和敲门拜年。

登门拜年是晚辈拎糕点到外公家、岳父家、姑母家等长辈家拜年。

正月初二就开始登门拜年,不能迟于正月初七日。

要向长辈恭敬叩头拜年,还要说几句吉利话,如“祝老人家加福延寿,长命百岁”。

长辈也要拱手还礼,还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恰当的祝贺年节。

如“万事如意、早生贵子”;“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发愤读书、进学高升”、“聪明智慧、易长易大”等等。

祝词一般切合来人的身份与希望。

拜年后即热情招待,烧茶后吃饭。

烧茶是以面条、猪肉、鸡蛋、鸡腿等满满装一大碗,可饱饱地吃一顿。

鸡腿是外婆或岳父母留给外甥或女婿吃的。

招待拜年客,有的用四个糖鲜蛋招待。

皖南一带,习惯用五香茶叶蛋招待拜年客,叫“金元宝”。

每人最少三、四个蛋。

如果两个蛋是失礼,这意味着“滚蛋”。

“敲门拜年”,是皖西一带正月初二的礼俗,就是拜年者不进门,只在大门外呼唤拜年,双方只是相互招呼。

如客在门外敲门呼唤:

“开门拜年,开门拜年。

”主人在门内回答:

“劳贺劳驾,您是那位?

”客答:

“我是某某,前来府上拜年。

”主人在门内致谢:

“劳驾劳驾,谢谢!

谢谢!

”这样三言两语,一唤一答,就算拜了年。

这样礼仪简单,拜年者一天就可到左邻右舍普遍的走访问候,既简单又尽到了礼俗。

  送年

  正月初五,霍邱一带早起放鞭炮,谓之“送年”。

撤掉堂屋里的供品,倒掉家中积存几天的垃圾,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程序。

但有些地方称初五为“小年”,又叫“破五”,要放鞭炮驱恶避邪,早、中、晚三餐都要放鞭炮。

晚上,小孩提灯笼跑屋前屋后和路口井边放爆竹

  结论:

纵观古今许多习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变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而像古代丰盛的大餐逐渐就被不如上馆子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第三,过年载体的缺失,因为春节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由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反差比较强烈,故而的确有许多习俗难以融入现代社会,丧失了赖以存在的载体。

  总之,春节民俗的继承与否,它需要大家聚集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应对,我们既不能坐视传统习俗的消失和变异,也不能漠视新奇习俗的注入,阻碍春节民俗进一步发展的活力。

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描述的“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要“去粗取精”。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3)|返回目录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

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

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

尊长之赐小儿者。

亦谓压岁钱。

"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