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703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2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古代诗歌鉴赏第2节考点1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考点1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角度1__思想内容类

明常识

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提高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

1.忧国伤时

具体内容

举 例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同情人民的疾苦

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具体内容

举 例

建功立业的渴望

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具体内容

举 例

羁旅愁思

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4.生活杂感

具体内容

举 例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5.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举 例

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贬谪失意

具体内容

举 例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定考向

常见设问方式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情感。

熟技巧

1.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大思维方式

方式一:

抓诗题,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材就是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方式二:

抓关键,结合诗句,明确情感表达

这里的关键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依据诗中情感词,析明示的情感。

诗歌中一两个字往往直接揭示情感,这样的字往往就是诗中的情感语言。

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伤心”和“青山万里一孤舟”中的“孤”,很明显的透露着凄伤孤寂之情。

二是依据诗中人、事、景(意象),析暗示的情感。

人、事、景均是诗歌表达情感的载体,在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时要学会逐句(联)发掘人、事、景背后蕴含的感情,从而全面把握。

值得注意的是在逐句分析时,应有所侧重,写人的重在分析人所蕴含的情感,写事的重在分析事所蕴含的情感,写景的重在分析景所蕴含的情感。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步答题规范

步骤一:

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

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

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

代指六朝。

③三吴:

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须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解题思维】

第一步:

通读这首诗,将其切分为三个层次。

诗歌的前四句写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中间两句起过渡作用;后四句既有对盛世的歌颂,同时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第二步:

结合整首诗歌,重点分析最后两句的情感。

前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中间两句写“六帝沦亡”继续为下文作铺垫;最后借任公子的典故,直接歌颂大唐的盛世伟绩,并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第三步:

通过分析,最后概括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歌颂大唐开创盛世伟绩,流露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答案】 (步骤一)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步骤二)诗歌的尾联诗人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直接歌颂大唐一统天下的盛世伟绩;“今日任公子”一句中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对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失落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 ①南湖:

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瓮子口以南称南湖。

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②鹂:

一种鸟。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注释可知,这是白居易遭贬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诗人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此前不久,被贬江州,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

可心头阴云未散,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鹂,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在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

【答案】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遭遇贬谪的忧闷心情。

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

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

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乐景反衬忧闷的情绪。

(2017·黄冈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①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②近,日暮空闻钟。

【注】 ①远公:

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山隐居修行。

②东林精舍:

高僧慧远在庐山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通读全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

前两联中的“几千里”“始见”表达出诗人见到香炉峰的无限惊喜之情;第三联“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感。

阅卷点评

抽样1:

对这首诗的层次切分不到位,只抓住了前三联,归纳出了“惊喜之情”和“向往归隐的情感”两点,只能给4分。

抽样2:

对诗歌内容把握不准,对诗人情感的表达理解有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准确,只能给2分。

抽样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纵情山水的闲适之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意和日暮“闻钟”后的无奈之感。

规范答案:

①诗人初见香炉峰的愉悦欣喜之情;②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倾慕;③不见高人,只闻晚钟的怅然。

增分指导:

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是诗人“晚泊浔阳望庐山”所见所闻所感,诗歌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

“始见香炉峰”,可见出诗人的欣喜之情;“永怀尘外踪”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中的“空”字,又表达出不见高人的惆怅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 ①满塘驿:

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

②巩县在洛水西岸,为洛阳近畿之地。

③吴州:

指江州,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上巳节为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

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须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中,“去年”“今年”,对比鲜明。

一年之隔,诗人处境大不相同,诗中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地名“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中,作者极力描绘盎然春意。

京洛之地此时己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心生怜爱。

吴州也是春草吐绿,“新”字写足了春回大地的那份清新与生机。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吴州此时兰花和杜若正吐露芬芳,春光无限,作者身在吴州,却“感物思归怀故乡”,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E.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质朴自然,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

BD [A项,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天。

C项,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所以“触景生情”表述错误。

E项,应是“语言清丽自然”。

]

2.这首诗的尾联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 ①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感慨身为逐臣,漂泊异乡,明朝骑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今夜听到清猿悲啼,更添肠断之痛。

②诗歌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思归怀乡之情以及对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

角度2__观点态度类

明常识

作者的态度包括:

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定考向

常见的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

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这样,有人认为那样,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熟技巧

1.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

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2.规范答题——三步骤

 观点:

表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分析:

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总结:

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2017·衡水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注]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

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

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 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

嘉熙元年(1237)春,出守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你是怎么理解的?

(6分)

[尝试解答]

步骤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

田间路上的行人惊怪地看着词人,是诗使人穷、还是文使人穷?

从上任到解职时间匆匆,春天到袁州就任,刚到秋天就被免职。

罢官以后不用再带兵、农,那就从早玩到黑,从天黑睡到吃饭。

不用跻身仕途,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山翁”“溪翁”。

【解题思维】

第一步:

明确题干中提出的两种观点,抓住关键词“遭遇”“超脱”。

第二步:

认真分析这首词,概括出词人“自己的遭遇”,找出原文中可支持自己观点的词句,可参考注释进行鉴赏。

第三步:

先说出观点,然后结合这首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注意点面结合。

【答案】 (示例一)(步骤一)认同第一种观点。

(步骤二)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示例二)(步骤一)认同第二种观点。

(步骤二)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76082058】

雨 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凄凉心酸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句阐释理由。

【答案】 (示例一)同意。

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

诗歌前三联描写了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留下我孤单一人看这良辰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内心的凄凉与心酸。

(示例二)不同意。

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前三联描写夏天傍晚雨过天晴之后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且充满生趣的村居生活,尾联希望“鸬鹚不要飞走,与我一起分享这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热爱田园生活)的淡淡喜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 坐①

李 贽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客久翻②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晚霞。

【注】 ①此诗是诗人晚年之作。

②翻:

反而。

有人认为,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中,既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和感伤,又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乐观豪情。

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样1:

同意。

这首诗的首联写的是诗人卜居山林的日常生活状态。

有客人的时候就兴高采烈,欢喜不已;无人来访之时,没有人可以与之排遣寂寞、交流思想心得,就只能与落花对话,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这里既有乐观豪情,也有哀叹和感伤。

阅卷点评

抽样1:

对观点的分析只局限于诗歌的首联,不能从全诗出发多角度来赏评,可给4分。

抽样2:

观点的分析只局限于诗歌的尾联,没有从全诗出发去概括分析,观点有失偏颇,只能给2分。

抽样2:

不同意。

这首诗的尾联写一天在疏懒遐思中过去,准备收拾琴和书回去,不经意回头,看见天边绚丽的晚霞,竟然不觉陶醉其中。

对晚霞的喜爱,正是诗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只有乐观,没有感伤。

规范答案:

同意。

颈联点出了独坐的原因,表面看,亲朋好友来了,就不思念家乡了,实则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只是朋友来了,诗人才暂时中断无穷无尽的哀叹和感伤;尾联展现了诗人以琴娱情、以书励志的晚年客居生活。

“送”字表现出诗人对红透天边的晚霞含有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晚霞的喜爱,不正是对晚年客居生活充满信心的自然流露吗?

诗人独坐黄昏,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豪情。

增分指导:

本诗表现了作者晚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之感,回想其坎坷的一生,顿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慨叹,是其晚年真切感情的流露。

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观点,再结合全诗进行多角度阐释,分析时,还要注意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

李 纲②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

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③何曾专美!

【注】 ①晋师胜淝上:

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前秦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

②李纲:

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

③周雅:

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C.“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D.“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中的“鹤”相同。

E.“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CD [C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有误,“颐指”在这里是形容谢安神情淡定,从容指挥的样子。

D项,意境不同。

本首词中描绘了敌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情景;《黄鹤楼》中指仙人乘鹤登仙一事。

]

2.前人评这首词:

“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水之战”有何用意。

                                

                                

                                

【答案】 作者写“淝水之战”是为了借古讽今。

词中写东晋凭借长江天险的地理优势和任用有才能的将士谋划作战,最终以少胜多,成功击退了敌人的侵略,借此劝谕南宋统治者要鼓足信心,因为南宋有同样的地理优势,也不乏抗金的人才,只要借鉴历史经验,坚决抗击金兵,就一定能以弱胜强,抵御外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