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74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探放水计划修改.docx

探放水计划修改

目录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1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概况3

第一节矿井主要地层、地质构造情况3

第二节矿井各含水层、隔水层情况4

第三节矿井各煤层与含水层、隔水层关系5

第四节矿井地表水体情况6

第五节矿井周边煤矿及老窑情况6

第六节矿井各煤层开采情况7

第七节矿井实测最大、最小涌水量情况8

第八节矿井最低浸蚀基准面标高9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情况10

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补勘情况11

第五章矿井防治水机构设置情况12

第六章矿井井下探放水原则及水害分析14

第一节探放水原则14

第二节探放水方法14

第三节水害分析15

第七章矿井2014年采掘作业计划17

第八章矿井探放水工程计划19

第一节掘进工作面探放水工程计划19

第二节采煤工作面探放水工程计划23

第三节矿井探放水设备配备26

第四节井下探放水安全技术措施26

第五节水害避灾线路27

第九章附图28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毕节市宝黔煤矿位于毕节市北东约35km,行政区划属毕节市燕子口镇管辖,地理坐标:

东经105°24′46″~105°26′12″;北纬27°35′07″~27°36′45″。

321国道(毕节至沪洲)的公路从矿区北西侧通过,矿区紧临燕子口镇,交通极为方便,生产生活条件极优。

二、矿区井界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贵州省环境保护局(黔煤办字[2006]97号)文关于毕节地区八县(市)煤矿整合、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意见,毕节市宝黔煤矿属于技改矿井(原名毕节市24号矿权),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毕节市宝黔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宝黔煤矿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3.2406km2,开采深度由+1450m至+750m标高,井田走向平均长2.84km,倾向平均宽1.355km。

矿区内及其附近暂无其它矿井,与周边相邻矿井也无矿界重合。

矿界范围拐点坐标表

序号

X

Y

1

3055560

35542690

2

3055610

35543020

3

3053930

35543100

4

3052640

35541610

5

3052610

35540760

6

3054100

35541560

准采标高:

1450m~750m标高

 

三、持证情况

毕节市宝黔煤矿于2010年4月10日变更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1937),有效期至2017年5月。

企业类型为合伙企业。

宝黔煤矿自2007年5月开始基建至2012年6月建成投产,全面取得“五证一照”,实际完成总投资1.8亿元。

2012年5月3日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黔)MK安许证字[0751]),2012年6月7日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205224010674)。

现目前矿井为生产矿井,生产系统完善,设备设施全新完好,地面生产生活条件优越。

四、编制依据

1、《煤矿安全规程》2011版;

2、《防治水规定》;

3、七星关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开展煤矿节后复产复工验收工作的通知》(七星安办【2014】4号);

4、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毕府通【2014】3号);

5、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毕府办发【2014】3号);

6、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当前煤矿生产管理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毕府办发电【2014】16号);

7、毕节市安监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通知》(毕安监【2014】27号);

8、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编制的《毕节市宝黔煤矿水文地质调查补充勘查地球物理勘探报告》;

9、毕节市宝黔煤矿《开采设计方案(变更)》和《安全专篇(变更)》;

10、毕节市宝黔煤矿《2014年度采掘计划》。

 

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概况

第一节矿井主要地层、地质构造情况

一、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Q)、三迭系下统永宁镇组(T1yn)、飞仙关组(T1f)、二迭系上统长兴组(P3c)、龙潭组(P3l)、二迭系中统茅口组(P2m)及栖霞组(P2q)。

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Q):

由残、坡积成因的含碎石、砂质粘土及耕植土组成,分布于洼地中,面积小,分布零星。

永宁镇组(T1yn):

灰、深灰色灰岩夹泥质灰岩及钙质泥页岩,顶部常为白云岩,产瓣鳃类化石。

厚298-636米。

飞仙关组(T1f):

下部为灰绿、黄色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上部为紫红、紫灰色,偶夹灰绿色薄至厚层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粉砂泥岩及泥岩,下部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产瓣腮类化石。

厚450-475米。

长兴组(P3c):

上部及中部为灰色厚层状灰岩,含燧石结核,夹薄层泥岩。

下部为灰、深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

含煤1-3层,均为可采,产腕足类化石,厚45-50米。

同上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龙潭组(P3l):

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由粘土岩、泥岩、细砂岩、粉砂岩、煤层组成,按岩性及含煤组合特征,可划分为三段。

本组与下伏地层为假整合接触。

第三段(P3l3):

灰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泥质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粘土岩,含煤2-5层,M18煤层全区可采,其余均不可采,M18煤层厚1.0-1.2米,平均厚1.1米,结构单一,煤层稳定,为龙潭组第三段同长兴组的分界线,本段产植物化石,厚35-40米。

第二段(P3l2):

灰到灰黄色中至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泥岩、粘土岩,含菱铁矿结核,含煤2-3层,煤层厚度小,均不可采。

本段厚35-38米。

第一段(P3l1):

灰至灰黄色薄至中层状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细砂岩、粘土岩、煤层及煤线,产植物化石及碎片,底部1.0-9.5米为灰白色含星点状、结核状凝灰质粘土岩。

本段含煤5-10层,其中M73、M80煤层全区可采,结构单一,其它煤层均不可采,M73煤层厚1.2—1.4米,平均1.3米,M80煤层厚0.8—1.0米,平均0.9米。

本段厚30-35米。

茅口组(P2m):

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及下部含燧石团块及条带。

厚度大于174-283米。

二迭系中统栖霞组(P2q):

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上部白云质灰岩,下部夹泥质灰岩,局部含燧石结核,厚178-199米。

二、地质构造

宝黔煤矿位于清水铺向斜北西翼南西端,区内为一简单的单斜层,总体走向近北东-南西,倾向130°~165°,平均145°,倾角30°~32°,平均倾角31°,矿区北部发育一条F1正断层,走向136°左右,倾向北东,断距大于30米,未见其它构造现象。

总的来说,矿区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第二节矿井各含水层、隔水层情况

含水层及隔水层

1、第四系(Q)含水岩组:

主要为砂、泥岩、腐植土、亚粘土等松散堆积层、冲积层,多分布于洼地、沟谷两侧及缓坡地带,厚度变化不大(0~5m),它是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同时又是地表水汇集渗流的场所。

2、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n):

为含水岩组,主要为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组成,地表多砂地陡地带,含岩溶水,厚大于100m。

3、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

为一弱含水岩组,是矿床顶板间接充水岩组。

岩性灰绿色、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

厚度435~480m,含岩溶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含水性中等。

4、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为一弱含水岩组,是矿床顶板间接充水岩层,其岩性上部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夹薄层泥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厚45~50m。

含基岩裂隙水。

5、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为一弱含水岩组,是矿区直接充水岩层。

岩性为一套砂岩、泥岩、粘土岩夹煤层(线)组成,厚105~115m。

含基岩裂隙水。

6、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2m):

为一含水岩组,其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夹少量白云岩、白层质灰岩。

岩溶发育,节理裂隙发育,含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是矿床底板间接充水岩组,富水性较强。

7、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2q):

为一含水岩组,其岩性为灰至深灰色中厚层至块状灰岩,上部白云质灰岩,下部夹泥质灰岩,岩溶发育,节理裂隙发育,含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富水性较强。

 

第三节矿井各煤层与含水层、隔水层关系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为一弱含水岩组,是矿床顶板间接充水岩层,其岩性上部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夹薄层泥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厚45~50m。

含基岩裂隙水,其与顶煤(M18)之间间距为10m,导水裂隙带高度已进入该层,故该层为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其内地下水也将间接进入矿坑,对矿床的充水产生间接影响;底煤M73、M80距P2m顶界约为20m厚的粘土质硫铁矿,当采矿低于该层地下水位以下且遇勾通地下水的岩溶发育带、构造破碎带时,其地下水将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产生较大影响。

M18、M73煤层:

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M80煤层:

顶板为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

以上各开采煤层顶底板条件均不好,尤其是遇水后垮塌、底板易造成底鼓。

井下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第四节矿井地表水体情况

矿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的山峰海拔标高1500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面的冲沟处,海拔标高1130m。

属高原侵蚀地貌,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370m左右,属高原中低山地貌。

区内在水系上属长江水系,水流流向由南西向北东。

矿区范围内冲沟较发育。

矿界南面,有一由东至西流向的小溪沟,其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渗透性较差,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矿山最低基准侵蚀面为1130m。

 

第五节矿井周边煤矿及老窑情况

一、周边煤矿、采空区积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根据矿界划分来看,周边煤矿与本矿无相领关系,较为独立,对矿区无影响。

根据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过去采煤时形成的大量采空区或老窑,由于含煤岩系有一定的隔水性,储水性也较好,老硐中可能储集大量的老窑水,矿山布置主运输巷和上山采巷中,若揭露老采空区,将可能遭遇老窑突水。

二、老窑积水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内沿煤系露头线一带可见老硐的开采痕迹,这些老硐开采时间较长,主要采掘烤火及生产用煤,均为斜井开采,洞口以被炸封,据了解已形成了一定范围采空区(未收集到采空区资料,空间分布和积水量不详),积水客观存在。

将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遇老硐并产生突水。

 

第六节矿井各煤层开采情况

区内可采煤层为M18、M73及M80煤层,煤层较稳定,全区可采;赋存于龙潭组第一段(P3l1)、第三段(P3l3)地层中。

现将各可采煤层主要特征简述如下:

M18煤层(俗称大花煤):

该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三段(P3l3)顶部,为龙潭组同长兴组的分界标志,煤层厚1.0~1.2m,平均1.1m,结构简单,煤层较稳定,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该煤层下距M73煤层约90m。

M73煤层(俗称细花煤):

该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下部,下距龙潭组底界14m,煤层厚1.2~1.4m,平均厚1.3m,煤层结构单一,较稳定,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

M80煤层(俗称三夹煤):

该煤层位于龙潭组第一段下部,上距M73煤层4m,煤厚0.8~1.0m,平均厚0.9m,煤层结构简单,较稳定,煤层顶板为粘土岩,底板为粘土岩。

自建井以来至2012年6月,主要开采M18煤层,开采标高为+1257m~+1307m。

采空区为老窑采空区,位于矿区北面及西北面,标高为+1310m~+1400m。

调整煤层设计方案后,现目前开采M73煤层,开采标高为+1154m~+1257m。

采空区为老窑采空区,位于矿区北面及西北面,标高为+1290m~+1400m。

第七节矿井实测最大、最小涌水量情况

矿井涌水量

(1)根据贵州省煤矿设计院分别于2006年8月和2008年1月提交的《贵州省毕节市24号矿权普查地质报告》和《贵州省毕节市宝黔煤矿补充勘查报告》,矿井正常涌水量为0.2m3/h,最大涌水量为0.62m3/h。

(2)矿坑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确定

矿井位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矿井涌水量采用大气降水入渗法计算,原则上是根据矿区地貌、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程度等的差异,来确定矿区的入渗系数、汇水面积等有关水文地质参数,按公式进行计算,大气降水的渗入量为矿井涌水量。

(3)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及矿井涌水量计算结果

根据宝黔煤矿矿区内M73煤层涌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比拟法进行估算未开采区域的矿井涌水量:

式中:

Q—预测矿井涌水量(m3/d)

Q0—矿井现状实测涌水量(m3/d)

F—矿区拟开采面积(km2)

F0—矿区实际采空区面积(km2)

S—预测未来地下水位下降值(m)

S0—矿区现状水位降深值(m)

矿井按正常涌水量为40m3/h考虑,最大涌水量为70m3/h考虑。

 

第八节矿井最低浸蚀基准面标高

矿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的山峰海拔标高1500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面的冲沟处,海拔标高1130m。

属高原侵蚀地貌,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370m左右,属高原中低山地貌。

区内在水系上属长江水系,水流流向由南西向北东。

矿区范围内冲沟较发育。

矿界南面,有一由东至西流向的小溪沟,其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渗透性较差,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矿山最低基准侵蚀面为+1130m。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情况

矿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另外一部分是地表浅层潜水及风化裂隙水,多数不产生深部迳流循环,而是以下降泉的形式排入大河中。

地下水补给条件单一,排泄条件较好,而上覆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赋水性相对较弱,同时各含水层之间尚无水力联系,矿坑充水的自然因素不明显,但客观上存在矿坑充水人为因素(井下采掘活动),两者的不可预见性都较突出。

根据贵州水文地质工程勘查院《毕节市宝黔煤矿水文地质调查补充地球物理勘探报告》和《毕节市宝黔煤矿水文地质报告》,宝黔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类型。

 

第四章矿井水文地质补勘情况

根据贵州水文地质工程勘查院《毕节市宝黔煤矿水文地质调查补充地球物理勘探报告》。

1、通过对矿区内矿井充水因数、充水途径和矿坑涌水量等综合分析,矿区范围内主要存在水害类型为:

①大气降水充水;②采空区积水和老窑积水充水;③地表浅层潜水及风化裂隙水充水;④断层含水导水;⑤上覆含水层岩层充水;⑥茅口灰岩岩溶水造成的底板涌水。

2、一采区标高在+1154m~+1307m,经预测一般正常涌水量为4m³/h,雨季为12m³/h。

3、矿区范围内存在:

轻度水患区0个,中度水患区2个,重度水患区1个。

①中度水患预测区2个(B、C含水异常区),为采空区及冒落带积水区与节理裂隙共同形成的富水区,地表水可经沿沟谷发育的节理裂隙向采空区及冒落带中充水;②重度水患区1个(A含水异常区),主要为采空区及冒落带积水区,该区面积较大,突发性水患危害最大,应加强重点防范。

4、矿区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简单,单位涌水量较小,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中等,防治水工作难度较易进行。

根据《水文地质报告》资料综合分析,毕节市宝黔煤矿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为中等水文地质类型。

 

第五章矿井防治水机构设置情况

一、防治水组织机构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矿防治水工作,经矿委会研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罗国杨(对防治水工作全面负责)

副组长:

李光兴、(负责制定每年的防治水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组织编制和检查防治水工程)

成员:

胡守军、黄道国、张强、段习德、马林、周金羽、田禾中、胡文、方培强、黄余龙(负责学习上级下达的防治水方面有关技术政策、指令、细则、通报和措施等,并组织实施防治水工作)

防治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矿井防治水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测科,由马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主要职责

1、矿长:

是矿防治水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水工程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给予保证,当发生重大水害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指挥救援。

2、总工程师:

在矿长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我矿防治水技术管理工作。

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解决防治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查防治水工作进展情况。

加强我矿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自救互救能力。

推广应用防治水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把技术创新作为我矿技术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

对专业技术工作重点跟踪,组织技术攻关。

3、生产矿长:

负责我矿井下防治水工程按设计进行施工管理,安排采掘工程计划时必须考虑探放水的影响因素。

4、安全矿长:

负责我矿防治水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防治水安全监管主要负责人。

5、机电矿长:

负责我矿排水系统维护、安装工作。

6、地测科长:

在矿长和矿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对防治水的具体实施工作负全面责任,组织编制全矿防治水的长远规划和年、季、月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7、财务科长:

负责防治水工程的资金落实。

 

第六章矿井井下探放水原则及水害分析

第一节探放水原则

矿井探放水原则:

“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第二节探放水方法

一、一般规定

根据防治水规定采掘工作面遇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必须加强探放水工作:

1、接近水淹或者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者相邻煤矿;

2、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暗河、溶洞和导水陷落柱;

3、打开防隔水煤(岩)柱进行放水前;

4、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带;

5、接近有出水可能的地质钻孔;

6、接近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

7、采掘破坏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者含水构造、煤层与含水层间的防隔水煤(岩)柱厚度不清楚可能发生突水;

8、接近有积水的灌浆区;

9、接近其他可能突水的地区。

二、探放水方法

根据我矿防治水技术水平和防治水设备设施配备情况,我矿采用钻探的方法进行探放水。

全年计划主要是回采巷道及石门开拓巷道掘进施工,掘进工作面采用直径75mm钻头在迎头施工超前钻孔80m,预留30m超前保护距离,允许掘进50m。

回采工作面一般情况下采用本煤层瓦斯抽放钻孔作为采煤工作探放水钻孔;遇特殊地段顶板淋水、底板涌水时,执行先探后采原则进行探透顶底板含水层。

第三节水害分析

一、矿井充水因素

根据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可能构成矿区充水因素的主要水源有以下几点:

⑴地下水

矿山的开采过程中,P3l层为为一弱含水岩组,是矿区直接充水岩层。

岩性为一套砂岩、泥岩、粘土岩夹煤层(线)组成,厚105~115m。

含基岩裂隙水。

当采矿低于该层地下水位以下且遇勾通地下水的岩溶发育带、构造破碎带时,其地下水将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产生较大影响。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为一弱含水岩组,是矿床顶板间接充水岩层,其岩性上部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夹薄层泥岩,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粉砂岩及粘土岩,厚45~50m。

含基岩裂隙水,其与顶煤(M18)之间间距为10m,导水裂隙带高度已进入该层,故该层为间接顶板充水含水层,其内地下水也将间接进入矿坑,对矿床的充水产生间接影响;底煤M80距P2m顶界约为20m厚的粘土质硫铁矿,当采矿低于该层地下水位以下且遇勾通地下水的岩溶发育带、构造破碎带时,其地下水将进入矿井,对矿床充水产生较大影响。

⑵老硐积水

矿区内沿煤系露头线一带可见老硐的开采痕迹,这些老硐开采时间较长,主要采掘烤火及生产用煤,均为斜井开采,洞口以被炸封,据了解已形成了一定范围采空区(未收集到采空区资料,空间分布和积水量不详),积水客观存在。

将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遇老硐并产生突水。

⑶大气降水补给

大气降水是矿区内各充水岩组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故为矿床充水的间接充水因素。

与矿床充水有联系的各含水岩组地下水接受补给后,可通过采空塌陷带、导水裂隙带进入矿井,故雨季时节对矿床开采有一定影响。

⑷断层含水导水

矿区北部发育一条F1正断层,走向136°左右,倾向北东,断距大于30米,可能存在一定量的裂隙水或成为导水通道,节理裂隙水进入矿坑,对矿山开采有一定的影响。

二、采空区积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根据调查了解,矿区内存在过去采煤时形成的大量采空区或老窑,由于含煤岩系有一定的隔水性,储水性也较好,老硐中可能储集大量的老窑水,矿山布置主运输巷和上山采巷中,若揭露老采空区,将可能遭遇老窑突水。

三、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区,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的山峰海拔标高1500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面的冲沟处,海拔标高1130m。

属高原侵蚀地貌,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370m左右,属高原中低山地貌。

区内在水系上属长江水系,水流流向由南西向北东。

矿区范围内冲沟较发育。

矿界南面,有一由东至西流向的小溪沟,其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渗透性较差,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矿山最低基准侵蚀面为1130m。

四、水害分析综述

地下水补给条件单一,排泄条件较好,而上覆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赋水性相对较弱,同时各含水层之间尚无水力联系,矿坑充水的自然因素不明显,但客观上存在矿坑充水人为因素(井下采掘活动),两者的不可预见性都较突出,因此认为该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类型。

矿区范围内浅部有部分采空区,开采过程中除留足防水煤柱外,还必须加强探放水工作,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避免透水事故的发生。

第七章矿井2014年采掘作业计划

一、矿井2014年掘进接续作业计划

1、2014年全年综合掘进进尺2530m,全煤巷190m、半煤巷1120m、全岩巷1220m。

掘进安排两个掘进头。

2、掘进工程为:

117303回风巷、117303运输巷、117303切眼、117304运输巷、117304回风巷、二采区运输大巷、二采区对到大巷、二采区回风大巷。

2014年掘进接续作业计划表

序号

工作面名称

使用机械化情况

煤岩层

工程量(m)

劳动定员组织(人)

2014年

工程煤量(吨)

队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117303回风巷

 

M73

50

24

0

0 

20 

30 

 

 

 

 

 

 

 

 

300

掘一队

2

117303运输巷

 

M73

90

24

20

0

30 

40 

 

 

 

 

 

 

 

 

540

掘二队

3

117303切眼

 

M73

90

24

 

 

90 

 

 

 

 

 

 

 

 

490

采煤队

4

117304运输巷

 

M73

430

24

 

60

100

100

100

70 

 

 

 

 

2580

掘二队

5

117304回风巷

 

M73

550

24

 

 

60

100

100

100

100 

90 

 

 

 

3300

掘一队

6

117304切眼

 

M73

100

24

 

 

 

 

 

 

 

100 

 

 

 

540

采煤队

7

二采区运输大巷

一套

全岩

450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