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80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docx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来,信贷集中问题成为我国信贷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要紧表现为:

机构收缩、信贷治理权限上收、贷款投向趋于集中等方面。

总的来讲,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在必然程度上是企业和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结果,表现了商业银行按市场原那么优化配置信贷资金、追求最大利润的经营思想。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信贷集中又给我国的经济金融改革造成了必然的负面阻碍。

因此,如何正确熟悉信贷集中并采取有效策略幸免信贷资金过度集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要紧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表现形式多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要紧表现为以下六种形式:

  

(一)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的集中

  一方面,贷款权和审批权的集中。

随着信贷治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成立了集权式的信贷治理模式,大规模上收贷款治理权限,贷款权和审批权慢慢上收于总行和一、二级分行,总行和省行的直贷规模不断扩大,省行以下机构对项目贷款和新开户企业贷款没有审批权,只有短时间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且金额不大。

多数基层行,专门是县支行没有贷款权。

另一方面,基层信贷网点的退出。

伴随着集约化经营改革,商业银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治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信贷网点撤并步伐慢慢加速。

据统计,2000年末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为120909个,到2004年末减少到77992个。

  

(二)经营资金显现集中趋势

  为有效操纵风险,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实行二级预备金制度和优惠利率,将基层行吸收的资金集中到分行,统一调度利用。

国有商业银行上存的逾额储蓄利率一样高于法定存款预备金利率个百分点左右,有的那么高出个百分点,大部份行在3至4个百分点。

如此就显现了资金向分行集中,而基层行大多数那么变成了吸存机构的现象。

  (三)信贷投向行业的集中

  随着金融机构贷款面慢慢缩小,新增贷款向少数行业集中趋势明显增强。

要紧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一些优势行业、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烟草、交通、钢铁等)的集中。

贷款行业分类统计显示,2003年金融机构全年发放的制造业贷款占贷款新增额的%,比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效劳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

[1]

  (四)银行信贷客户的集中

  从贷款的所有制性质及规模来看,信贷资金要紧投向了国有控股企业,即大企业、大行业。

而关于我国经济奉献率愈来愈大的民营中小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各家商业银行那么大多采取提高门坎的态度,拒之于门外。

在我国,中小企业制造的GDP超过了50%,但仅取得金融资源的30%;而制造GDP不足50%的国有大型企业却占用了70%的金融资源。

[2]

  (五)信贷区域的集中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收缩基层机构网点,尤其是大量撤并经济欠发达地域的机构,支稳重点慢慢向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域转移。

[3]大量撤并机构的同时,由于经营资金的集中,各商业银行在资金的调度上显现由欠发达地域向发达地域的转移(见表1)。

  

  表1国有商业银行年新增贷款散布地域情形表

  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

《中国金融年鉴》(2001―2004)。

  

  由表1可见,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域新增贷款占全国新增贷款余额的,而中部和西部仅占和。

据统计,2003年全数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东部地域贷款新增18711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68%,中部地域贷款新增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西部地域贷款新增4195亿元,占贷款增加总额的15%。

各金融机构总行新增贷款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其中90%左右发放到东部地域。

各项贷款余额较大的省(市)有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山东,该六省(市)全数集中在东部地域,其各项贷款余额为万亿元占全国的47%。

信贷地域分派的不平稳造成东西部经济进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六)贷款期限的集中

  银行存贷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十分严峻,具体表现为短时间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比例那么不断提高。

2000年,金融机构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亿元,占昔时贷款余额的%,但是,2005年中长期贷款余额达亿元,占昔时贷款余额的%。

数年间,中长期贷款共增加亿元,年均增加率达到%;而短时间贷款的年均增加率仅为%。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成因分析

  

  

(一)银行自身因素分析

  1.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是信贷集中的要紧因素。

最近几年来,受宏观形势阻碍,很多企业在改革、改制进程中,偿债能力弱化,借破产改制之名逃废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银行为保证自身效益,信贷资金投向必然进行收缩、调整。

[4]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银行对信贷资金实行集约化治理,制定严格的授信制度,普遍实施“双大、双优”战略,将新增贷款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大企业和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集中,抑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

由此可见,信贷集中是商业经营行为理性选择的结果。

  2.信贷治理体制的限制。

一是商业银行治理体制的高度集中。

由于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治理体制,省行以下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所有信贷政策及治理制度由总行决定,分行以下机构只有依照总行规定执行,极大地限制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在总行大幅度上信贷权限和信贷投向慢慢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大项目倾斜时,各分支机构信贷必然慢慢向少数企业、少数行业、少数地域集中。

二是实行严格的信贷责任制度。

为防范信贷风险,各商业银行普遍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但责任与鼓励机制不对称,致使信贷人员在审查项目时慎之又慎,对成长性企业往往采取少贷或不贷来回避风险的消极态度,在必然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集中的形成。

  3.商业银行竞争的加重致使信贷集中的趋势日趋明显。

一方面,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有效增强风险操纵,将个人利益与风险状况直接挂钩,从而要求各行加大投入以增加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要考核经营效益,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不断争夺大客户、优质客户以获取更多盈利。

大企业由于其自身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治理制度比较健全,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既能给金融机构减少信贷治理本钱,也能给金融机构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由于商业银行的猛烈竞争,从而进一步致使信贷集中增强。

  

(二)银行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政策的干与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配合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方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要紧依托银行贷款结构调整来实现。

银行为配合国家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加宏观经济的政策,投放大量资金支持一批基础行业和项目的建设,重点支持国债配套项目的生产,从而产生信贷集中。

另外,地址政府的产业导向,阻碍金融机构的贷款投向,也促成信贷集中的形成。

 2.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阻碍银行信贷集中。

经济环境的好坏决定金融融资效率的高低,从而阻碍信贷资金的投放。

一个地域经济进展水平高,社会信誉状况好,吸纳资金能力强,就较易取得银行信贷的支持。

大企业尤其是能源、交通、水电等国家支柱行业和企业,经营治理水平较高,效益稳固,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为银行放贷的首要对象。

专门是国家实行踊跃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来,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取得了优先进展,信贷集中趋势日趋明显。

  与之对应,欠发达地域和大部份中小企业由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经营等缘故,进展前景不够明朗,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上国家信誉担保体系尚未健全,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况,限制了银行的信贷投入。

另外,部份企业利用不标准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加重了银行的风险,破坏了银企关系。

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考虑把贷款重点投向风险相对较小,信费用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已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阻碍

  

  信贷集中是银行强化信贷治理、增强内部操纵的结果,表现了经济进展状况对信贷需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治理水平的提高,也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有具踊跃的一面。

但同时,信贷集中对经济进展也产生了必然的不利阻碍。

  

(一)信贷集中的有利方面

  1.有利于重点企业和基础项目在经营进展进程中取得充沛的资金。

银行信贷资金集中企业,一样都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一些效益好、有进展前景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区域经济进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5]银行信贷资金的适当集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的进展,增进其优势充分发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绩效的提升。

  2.有利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金融资产质量。

信贷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时间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信贷资金投向经济效益高、市场进展前景好的行业与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益,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信贷资金集中支持于优势企业,符合信贷资金配置的三性原那么,经营效益慢慢改观,有利于银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信贷结构,确保各行最大体的收息率和优化资产率。

  3.有利于银行防范金融风险。

信贷资金集中于进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有利于优质客户群体的培育,减少贷款投向失误,减少基层银行盲目放款的现象,维持信贷资金的稳健运营,规避信贷资源粗放扩张积存的风险。

由于国家重点企业大体不存在倒闭风险,不易对银行造成较大金融风险,对银行信贷资产持续恶化的局面的扼制起到了明显作用。

  

(二)信贷集中的不利阻碍

  1.信贷的过度集中,致使货币政策传导不顺畅。

一方面,由于实行二级预备金,资金慢慢向上级行集中,减弱了基层行的放贷能力,对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份的中小企业的支持甚少,造成区域经济的资金供求失衡,对微观经济造成不利阻碍。

中央银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商业银行实际的贷款投向集中矛盾,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调剂效应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投向少数企业、行业,使这种企业因轻易取得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产生投资高风险和行业冲动,必然程度上将助长某些行业和企业的非理性扩张,致使经济泡沫的形成,降低全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

  2.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隐患。

要紧表现为:

一是经营风险。

信贷集中使得银行信贷客户固定,收入要紧依托于个别行业乃至个别企业,经营风险进一步集中化。

企业经营状况一旦恶化或市场发生转变,银行的经营的稳固性和效益性就会受到阻碍。

二是期限风险。

大额综合授信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时刻越长,可变因素越多,带来的风险也越大。

三是治理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受知识水平和行业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无法对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进展前景做出准确判定。

基层行没有授信权,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较小,对风险的关注程度那么较低;上级行又难和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企业的各项转变情形,致使贷后风险增加。

四是财务风险。

目前,银行的经营收益要紧来源于利息收入,贷款过度集中使得银行的经营效益在专门大程度上受制于少数大企业的经营状况。

收益的稳固性较差,内耗和银行经营本钱增加,收益相对减少。

  3.挫伤了基层行的经营踊跃性,无益于商业银行的进展。

随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分支机构的存款难和时转化为贷款资金,使得基层商业银行功能退化为吸收存款和清收不良贷款。

信贷集中还致使信贷营销缺乏踊跃性,基层行不能主动培育和选择客户,难以开拓新的信贷领域和进展中间业务,使银行缺乏其进展的新的增加点。

信贷功能的慢慢丧失,使金融组织体系显现结构性缺点,直接阻碍到金融机构的久远进展,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无序的民间借贷的不断扩大。

  4.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距离。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大客户的集中,致使一样客户尤其是中小客户取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目前,各商业银行通常常驻机构只对信誉评级在A级以上(含A级)的企业提供新增贷款等业务支持,对A-级以下企业发放贷款时那么从严操纵,从而使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市场加倍困难。

[6]一部份有潜力的新兴企业,由于进展前景不明朗,金融机构不肯承担投资风险,从而得不到有力支持。

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及时给予中小企业以信贷支持,造成信贷供求在时刻上严峻脱节,使企业不能不花费时刻和本钱寻求新的资金来源,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固。

  5.造成区域经济进展失衡。

信贷资金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和基础建设、公益项目和事业单位单位集中,尽管在必然程度上加大了贷款平安系数,却降低了新增贷款对经济增加的奉献率,致使区域经济进展的不平稳性对资金需求的不同进一步扩大,地域经济进展失衡。

由于在欠发达地域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长期得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扶持,相当部份处于市场成长期、有潜力的企业无法良性进展,从而使本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进一步加重资金供求结构的矛盾。

  

  四、改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计谋建议

  

  

(一)增强中央银行政策窗口指导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和投放信贷资金,保证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是强化商业银行资产欠债比例的治理,适当限制商业银行向某些行业和地域增加贷款,对欠发达地域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应有必然的比例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誉优良、具有进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避免对大企业及基础设施和基础行业的集中放贷引发的长期金融风险。

二是适当增加对金融机构专门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投入和再贴现额度,尽力把资金支持与农村信誉社改革进程有机结合,增强中小金融机构的实力,鼓舞商业银行运用资金定价手腕,踊跃为中小企业的进展提供资金。

三是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一些由于银行为防范风险和保护自身利益而不肯放贷的企业,能够许诺贷款行适当提高利率,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确信不同的贷款利率,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以高收益来引导信贷投向。

四是要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信贷集中进行预警预报。

中央银行应付商业银行的资产欠债比例做出限制,发挥信贷记录咨询系统的作用,按期对银行贷款投向进行分析。

同时,中央银行也应利用信贷记录咨询系统通报有关信息,增强各行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合作,推行银团贷款,幸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二)成立行业风险预警体系

  商业银行应成立对信贷集中行业、集中客户的授信风险预警线,按期进行集中客户授信风险分析和评级,重点了解集中客户所处的行业进展趋势、实际经营能力等有关情形,研究制定对大企业的授信政策,避免信贷风险的显现;从自身进展着眼,成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评级制度,在全面了解把握企业经营状况、进展趋势、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及时进行信誉风险评估分析,操纵风险总量,并按期对集中客户的资金利用情形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工作效率和对授信风险的治理决策水平。

完善贷款利率浮动风险治理制度,踊跃运用资金定价手腕,覆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同时,要成立对企业预期市场供求、价钱转变预测等为要紧依据的监测体系,成立信贷退出机制,及时主动退出无效或低效的信贷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三)完善商业银行信贷治理体制

  一是成立科学的授权授信治理体系。

各商业银行应成立贷款分层决策治理体系,依据系统运行实际,对基层进行实绩分类和品级划分,对不同地域的分支行确信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

在对所有的客户在评级的基础上,对每一家客户包括中小企业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之内,由基层行审批发放贷款,既可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也可减少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

二是完善信誉审批操作流程。

依照各地经济进展规模和基层行的经营治理水平,因地制宜,适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减少中间环节。

三是完善业务考核奖惩机制。

成立切实可行的“鼓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应的鼓励机制,既要考核存量和新增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比例,也要考核活化的不良资产比例和制造的优质贷款比例,制定合理的奖惩方法,鼓励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基层银行应拓宽信贷领域。

在继续支持优良企业客户的同时,扩大个人消费信贷、住房信贷等业务,培育优良个体客户,优化信贷结构。

  (四)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大力增进信誉担保机构的进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

各级政府要踊跃和谐、引导和增进中小企业信誉担保机构的筹建,成立有效的治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合理划分信誉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比例,保护并增进担保机构的健康进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二是要推动企业债券一、二级市场的进展,成立和健全企业股权、债券柜台交易制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开辟多种形式的风险投资资金的筹资渠道。

第三是要大力进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其运作机制,以增进科技功效的转化,支持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进展。

在拓宽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同时,也能够减缓银行信贷过度集中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五)增强信誉建设,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域为长期维持吸引商业性资金投入的能力,应加速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

第一,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要树立爱惜金融债权的意识,成立由地址政府牵头的金融稳固和谐机制,强化治理,增强和谐,严厉冲击歹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

第二,慢慢健全金融司法制度,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

[7]在立法上充分表现爱惜债权人利益的原那么,在司法上严格执行法法律法规,强化对金融债权的爱惜。

第三,加速社会信誉体系建设,成立符合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誉制度,增强信誉观念宣传与教育,开展信誉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欠发达地域和农村地域的社会信誉建议。

第四,各地中小金融机构应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效劳水平,通过实行不同利率、降低预备金利率等方面,优化配置信贷资源,慢慢成立以风险溢价为核心的治理机制。

通过以上方式,把企业信誉、政府信誉、银行信誉有效结合,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制造一个良好运行环境。

  

  参考文献:

  [1]2004年《中国金融年鉴》.

  [2]李妍娜.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阻碍及缘故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5,(9).

  [3]邱跃民,徐卫东等.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情形的试探[J].海南金融,2005,(10).

  [4]王爱民.对银行业信贷集中问题的理论试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

  [5]人民银行兰州支行金融研究处.如何熟悉到信贷集中问题[J].甘肃金融,2005,

(1).

  [6]谭文君.“信贷集中”问题的理性试探[J].西安金融,2005,(9).

  [7]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课题.安徽崛起中的信贷问题研究[J].金融纵横,2006,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