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851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市有机蔬菜认证基地面积达到22.1万亩,继续保持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出口最多。

绿色食品认证基地播种面积181.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播种面积达到199万亩。

农业品牌建设长足发展,全市农产品商标注册1185件,获得山东省名牌农产品8个。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加快。

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鼓励农户依法成立自主经营、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98个,入户社员25万户,带动农民46万户,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等20多个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

从产业发展现状看,蔬菜产业,200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90.4万亩,总产678.2万吨,其中设施大棚蔬菜基地1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2.1万亩;

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47家,加工量达到7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10%,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2亿元,其中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近20家,加工量30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4%,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粮食产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37.5万亩,总产289.7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18.7万亩,总产135.8万吨;

玉米播种面积271.4万亩,总产136.3万吨;

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67家,加工量达到14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2%,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

油料产业,全市花生播种面积71.1万亩,总产19.7万吨;

大豆播种面积19.2万亩,总产3.7万吨;

规模以上的油料加工企业6家,食用油加工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

奶牛产业,全市奶牛存栏达到17.1万头,规模饲养比重达80%,各类型奶站发展到111个;

培植引进蒙牛乳业(泰安)公司、亚奥特乳业公司、安康生态乳业公司等乳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15.5亿元。

畜禽产业,全市规模以上畜牧龙头企业65家,年创产值67亿元、利税5.5亿元,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市级18家,带动农户60多万户;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92.5万吨;

畜牧业产值达到7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2.2%,畜牧业成为对第一产业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

各类养殖小区2640个,规模养殖场(户)4850个,规模养殖畜禽占出栏总量的65%以上;

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26个,其中合作社78个,发展社员3万多名,带动农户5万多户。

丝绸产业,全市桑园面积11万亩,年发放蚕种稳定在27.5万张以上,2008年产茧9741吨,带动蚕农5.5万户,茧款收入2.09亿元;

蚕茧收购加工和制丝及丝绸产品加工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达8亿元,是全省最大的桑蚕茧生产基地,是全国桑蚕茧的重点优势产区之一。

特色经济林产业,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1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68万吨,产值13.6亿元,“三品"

认证面积53万亩,取得注册商标的果品31个,省级名牌果品4个,果品贮藏加工能力13万吨,林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95个;

肥城市、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肥桃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大枣之乡、中国核桃之乡,肥城市被命名为全国经济林生产示范县。

苗木花卉产业,全市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23万亩,总产值11.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木材加工产业,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62万亩,木材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户发展到544家,木材加工能力57万立方,主要产品有各类中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木片、家具等,年加工产值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

渔业产业,全市各类水域面积40多万亩,其中湖泊25万亩、水库12万亩、池塘4万多亩。

渔业养殖和增殖面积达到33.7万亩,总产6.51万吨,产值8.93亿元,渔民人均收入5395元;

水产品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5个,产品加工规模1.6万吨,销售收入4.91亿元,利税0.46亿元。

发展各类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60多个,参加合作组织的渔户达1000多户。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经济文化强市要求相比,我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最大的薄弱环节,也成为阻碍和延缓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在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等方面档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农业发展仍处在原料产品、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远远低于兄弟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认真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大事来抓,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制定落实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创新引导推进机制,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推进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再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努力把泰安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产品基地大市、加工大市和现代农业强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原则。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区域化布局创造条件。

坚持自我积累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级资金和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好市级产业化扶持资金,扶大、扶优、扶强,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促进龙头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以科技促发展的原则。

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品牌,争创名牌,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做到围绕市场进行谋划,围绕市场加快发展,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

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原则。

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对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鼓励引导,促其快速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促进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目标。

树立大农业、大食品、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攻方向,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发展为突破点,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全新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模式。

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

坚持骨干龙头企业培植与发展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群体结合,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0家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增加到50家,过5亿元的20家,过10亿元的10家,过20亿元的2家以上;

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

科技型龙头企业达到50家。

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0家以上,建成农产品加工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300个。

农产品加工规模快速膨胀。

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并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高端消费、终端产品的延伸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由2008年的15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以上,增长233%。

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规模。

到2013年,全市建成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播种面积35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播种面积300万亩,特色经济林基地130万亩,用材林基地73万亩,苗木花卉基地30万亩,桑蚕基地20万亩。

上述种植基地全部达到500亩、1000亩、10000亩连片规模发展标准,设施农业发展到30万亩,全部达到冬暖式或四面采光棚标准。

畜禽养殖基地发展达到600处以上,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

渔业生产基地达到17万亩,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规模水产养殖标准。

农业标准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200个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40万亩;

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60万亩;

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

农产品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

成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区乡镇达到20个左右。

农产品市场体系、品牌建设有大的突破。

产地市场建成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6处,专业市场26处,建立覆盖城乡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销地市场力争本地农产品、食品进入外地100个大中城市和30个国家(地区)。

建立网上市场,50%以上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

大小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到5000家以上,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0万人。

争创中国名牌农产品2—4个,山东省名牌农产品20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1685个。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达到全国同级同行业一流水平。

改革完善全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搭建全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中等国家水平;

市级龙头企业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

省、市级龙头企业全部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中心,主要农作物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8%以上,畜禽良种良法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农民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

依托龙头企业,每年新发展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以上,到2013年发展到2000个,入社社员达到85万人以上,70%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市场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领域的收入占人均年收入比重达到75%以上。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流通、运输、储藏、耕作、灌溉、生资供应、技术服务等专业化经济组织逐步实现社会化。

三、产业化发展重点

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抓产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催生一批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性专业组织,带富一批农户、带活一方经济。

着力培植“10大产业链”。

(一)蔬菜产业链。

1、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工程为总抓手,积极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品种,加大引进、培植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力度,大力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在巩固扩大国际市场有机蔬菜占有份额的同时,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销售比重。

到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40万亩,总产700万吨。

有机蔬菜认证基地面积发展到30万亩,总产100万吨。

2、基地区域布局。

建成以夏张、边院、汶阳、伏山等为中心的3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

以良庄、房村、华丰、楼德等为中心的20万亩大棚菜基地;

以王庄、桃园、宫里、谷里等为重点的20万亩早春土豆基地;

以伏山、东疏为中心的黄瓜制种基地;

以泉沟、西张庄、堽城为重点的10万亩泰山系列食用菌基地;

以岳家庄、鹤山为重点的5万亩泰山池藕基地;

以汶南为重点的3万亩黄花菜基地。

3、龙头企业发展。

到2013年,全市蔬菜加工企业达到100家,销售收入达到110亿元,加工量占蔬菜总产量的60%。

(二)粮食产业链。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面积、保总产、抓优质、强加工”的思路,以实施“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为载体,突出抓好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杂粮生产,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力度,力争在粮食食品加工、饲料加工转化、工业用品深加工上实现大的突破。

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20万吨左右,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0万吨左右。

以沿汶河、泰肥宁平原乡镇为重点,建成2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50万亩专用玉米基地。

依托巨龙、雪菱、富世康、弘兴等粮食加工企业,不断提高粮食的加工转化率和深加工能力,带动我市粮食产业发展水平和档次不断升级。

到2013年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9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

(三)油料产业链。

坚持以食用油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促进优质专用花生和大豆的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加强基地与龙头企业密切协作与利益联结,实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互惠双赢。

全市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总产稳定在4万吨。

建成以新泰、宁阳山区、丘陵和东平平原、山区为主的100万亩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基地。

依托光大油脂公司、茂福祥粮油公司、汇通油脂公司等大型油料加工企业,走兼并联合、招商建厂、参股入股等路子,不断膨胀企业规模,提升企业产品档次和质量。

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食用油加工企业发展到20家,加工油料作物达到18万吨,占全市油料作物总产量的80%,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

(四)奶牛产业链。

坚持以“奶业富民工程”为抓手,以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奶牛合作社为纽带,全力推进奶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狠抓奶牛良种改良,提升奶业品质,开发乳品精深系列加工,做大做强乳品产业。

到2013年,奶牛存栏发展到30万头。

奶牛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六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和市高新区铁路以东区域,奶牛品质进一步提升。

巩固提高蒙牛乳业(泰安)公司、亚奥特乳业公司、安康生态乳业公司等乳品加工业,开发乳品精深系列加工,到2013年,鲜奶日加工量达到1400吨,年销售收入35亿元。

(五)畜禽产业链。

稳步发展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突出发展肉鸭、肉鸡为主的肉禽生产,强化具有特色优势的东平湖麻鸭和毛皮动物养殖,努力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畜产品产出率、商品率、加工转化增值率、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形成产加销、贸工牧一体的畜牧产业化格局。

到2013年,全市肉蛋奶总量达到119.2万吨,年均增长5.2%;

畜牧业产值113.6亿元,年均增长6.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生猪存栏达到162.3万头,出栏量达到289.8万头;

肉禽存栏达到1400万只,出栏肉禽8000万只;

肉牛肉羊存栏达到185万头(只),东平湖麻鸭存栏达到40万只。

规模以上畜禽及配套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0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75亿元。

生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六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

肉禽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五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到2013年,全市肉鸡存栏800万只,出栏4500万只;

肉鸭存栏600万只,出栏3500万只。

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五个县市区的农业生产乡镇,尤其沿汶河两岸以及山区、丘陵周边饲草饲料丰富的地域,形成商品肉牛肉羊经济带。

到2013年,全市肉牛存栏量达到9万头,出栏3万头;

肉羊存栏量达到176.6万只,出栏281万只。

禽蛋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平湖周边的老湖等沿湖乡镇东平湖麻鸭的主产区,到2013年,全市麻鸭蛋产量4000吨。

畜禽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膨胀猪肉、禽肉、牛羊肉、禽蛋四大主导产业。

到2013年,畜禽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到46家,年销售收入达到90亿元。

饲料、兽药生产型龙头企业,在膨胀泰安六和、众成、联航、吉利等饲料生产龙头企业和山农大药业、泰安鲁星药业等兽药生产型龙头企业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扩大加工生产能力,提升经济效益。

到2013年,全市饲料、兽药生产型龙头企业达到46家,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其它畜牧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商品畜禽养殖、种畜禽生产、畜产品运销、皮毛绒加工、观光旅游园区等,使其成为畜牧产业化综合协调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2013年,其它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

(六)丝绸产业链。

坚持“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桑蚕生产、建设现代蚕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继续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规模化基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我市桑蚕业平稳健康发展。

桑园发展以每年2万亩面积速度递增,到2013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蚕茧产量力争实现2万吨,带动农户8万户,蚕农增收5亿元。

规模以上蚕茧及丝绸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

优化桑蚕产业区域化布局,建成岱岳区、肥城、新泰、宁阳、东平为重点、泰山区适度规模发展的优质桑蚕茧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现有集中产区基础上形成桑蚕茧生产优势产业区域,依托各级丝绸公司及各制丝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茧丝绸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重点丝绸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一流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重点培育和扶持山东泰安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泰安泰山成通制丝有限公司、泰安市泰银制丝有限公司、泰安华泰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

通过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桑蚕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带动丝绸产业的提升。

到2013年,全市蚕茧及丝绸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均达到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七)特色经济林产业链。

以培植发展干鲜果品加工、贮藏企业为核心,以优质果品基地开发建设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为纽带,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和加工增值率。

到2013年,全市经济林面积发展到13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80万吨,贮藏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5家,贮藏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占总产量的比例达到50%,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重点培植“9大特色经济林”基地。

一是核桃基地。

以东平县为重点,并在肥城、新泰、岱岳区和宁阳适度规模发展,五年内核桃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

二是大樱桃基地。

以新泰市、岱岳区、肥城市大樱桃集中产区为重点,面积发展到10万亩。

三是桃基地。

肥城市桃树规模面积超过10万亩,全市桃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

四是板栗基地。

以岱岳区为中心,在泰山景区、徂徕山一带因地制宜发展,板栗面积稳定在26万亩。

五是大枣基地。

以宁阳县为主,大枣总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

六是苹果基地。

以新泰市、岱岳区为重点,苹果总面积达到15万亩。

七是泰山大红石榴基地。

以泰山区、东平县、新泰市为重点,总面积达到5万亩。

八是柿子基地。

以新泰市、岱岳区、泰山区为中心,柿子总面积达到5万亩。

九是泰山优质茶及中药材基地。

以泰山、徂徕山周边地区为中心,发展优质泰山茶及中药材基地,打造泰山“四大名药”品牌。

优质茶面积及中药材基地面积发展到2万亩。

依托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在平原地区重点发展水果贮藏保鲜、罐头制品以及果汁加工厂;

丘陵山区重点发展贮藏冷库以及核桃等木本油料系列加工产品。

到2013年,在9大经济林基地建设区,扶持发展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企业14处,使全市经济林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增加27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八)苗木花卉产业链。

立足于发挥传统产业和地域优势,狠抓规模面积的扩展,狠抓起点高、规模大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

到2013年全市新增苗木花卉面积7万亩,总面积达到30万亩。

苗木花卉公司、批发市场等龙头企业发展到46处,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

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五个片区”:

一是泰山花卉中心。

总规划面积2000亩,实现总产值4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苗木花卉达到10万亩。

二是大规模高档园林绿化观赏苗木主产区。

集中在泰山区上高、省庄、邱家店,岱岳区山口、黄前,新泰市翟镇、天宝、果都,市高新区,泰山景区大津口等乡镇办事处,总规模10万亩。

三是彩叶观赏树种主产区。

集中在宁阳县东疏镇、宁阳镇及周边乡镇、村,总规模4万亩。

四是优质用材林苗木、绿化苗木主产区。

集中在肥城市汶阳、边院、安驾庄,岱岳区良庄、房村,新泰市宫里、楼德等乡镇,总规模4万亩。

五是优质经济林苗木主产区。

集中在岱岳区徂徕、黄前、下港,新泰市龙廷、青云,东平县大羊等乡镇办事处,总规模5万亩。

六是泰山松柏(奇石)盆景园区。

集中在泰山区泰前、省庄、上高,新泰市青云,泰山景区大津口等乡镇办事处。

引进、兴办起点高、规模大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辅射带动苗木花卉业提档升级;

依托苗木花卉经纪人队伍,组建苗木花卉销售龙头企业,不断扩大销售半径;

依托苗木花卉特色基地,积极引导发展高资质的绿化工程公司,靠参与承揽市内外大型绿化工程,带动基地发展。

到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增加25家,年销售收入增加27.48亿元。

(九)木材加工产业链。

坚持以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