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8836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5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docx

计算机基础教案周南岳版new

第一章计算机知识

1.1认识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点。

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与各类的特点。

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

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计算机发展及分类;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任务1

了解计算机技术

1.信息技术

首先,介绍信息技术的特点:

人们利用计算机、通信、多媒体等技术设备和工具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战略资源的综合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动摇了传统行业的基础,改变了人们生活消费方式,还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

2.信息与数字化

其次,提出“信息技术中使用的设备和工具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

”,由问题过渡到描述教材的学习内容:

信息与数字化。

在这里简略地介绍“什么是信息?

”、“什么是数据?

”、“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

3.处理信息

最后,提出问题:

计算机如何处理信息呢?

简略描述:

数据在计算机内部是用0和1两个数字来表示的,用一连串0和1数字的序列就可以表示更复杂的数据,计算机存储、控制、运算这些数据最后分析结果,即为得到的信息。

例如,当用语音往计算机中输入字符时,先必须打开语音识别软件,激活软件工作。

话筒接受你话音的声频脉冲,计算机把这些脉冲转换成一串二进制数,软件编制的程序接受这些数,破译出这些数字所表示的文本,并将其显示在文本框内,完成语音的识别。

计算机内部已经用一些预定的二进制数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

概括信息技术的三要素:

被收集的数据,组织并处理数据的软件,支撑软件运行的计算机硬件。

搜集计算机在生活、生产、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案例,学习信息技术中的基本概念。

 

查看“相关知识”

 

引言

 

任务2

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信息设备可以是电视、广播、移动电话等,以学生熟知的电视为例,用问题启发。

例如,电视信号的发展(从模拟到数字)、电视信号传输设备的发展(从电视基站微波接力传播到卫星传送数字信号,从同轴电缆传输到光纤进户等),解释人是如何与信息设备、信息来源、网络等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在这样一个系统内,人是得到何种类型的信息,每种信息传播的特点,重点讲述人与发明的计算机如何在这个系统中作用的。

通过上述活动的完成,用问题引入“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和“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

2.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首先,提出“什么是计算机”的问题,给学生建立计算机的定义(计算机为一种可以接受输入、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并产生输出的装置)。

接着提出“请描述一下所见到的计算机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通过已经经历的历史回顾过去的时代。

近三个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已经经历过的时代:

工业化时代、电气化时代。

在已经经历的时代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反映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性。

从人类已经走过的时代特征,导引出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积累,并利用它们创造财富的经济时代。

其次,通过课件图片,归纳并补充学生回答的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的答案。

介绍当今世界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三大杠杆的支撑下的信息化社会将给人类再一次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与分类

让学生按教材介绍小结计算机的分类。

教师在概括时应当重点指出:

“微型计算机的功能远远胜过以前,尽管具体的设备变化很快,但是它们的本质特征(即冯·诺依曼关于组成计算机的思想)却没有改变。

”请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工具时重视这些特征。

并且,着重阐述当今经济时代的特点和核心是以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三大杠杆支撑的社会信息化,自然过渡到本书的讲授重点:

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即信息技术,它将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发展。

 

用问题和生活实例启发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指导学生从身边的计算机加以描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

 

课题名称:

1.2认识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1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2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的种类。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新课导入

 

任务1

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

教师出示一套微型计算机实物教具,提出:

“什么是个人计算机系统?

”的问题,让学生对照实物填写表1-4中的空栏答案。

教师再给学生概括小结“尽管个人计算机的外观各有不同,但其系统组成通常都包括以下的部件:

计算机系统单元(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磁盘驱动器、CD-ROM或DVD-ROM驱动器或光盘刻录机、音箱、打印机等”引导学生过渡并完成下一个活动。

可由学生小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提出问题

任务3

认识主板与外部设备的接口

计算机如何把数据通过内存储器传送到外部设备呢?

(接口电路的作用)

(提示:

在计算机内部,数据是通过一种叫做总线的电路,从一个单元电路传输给另一个单元电路。

在这里,数据总线的一部分用来连接RAM和CPU,另一部份用来连接RAM和各种不同的存储设备的总线称为扩展总线。

由于数据是沿着扩展总线流动的,所以它会经过电缆、扩展槽、板卡和接口。

什么是扩展槽?

(提示:

扩展槽是主板上的一种插座,用来插各种扩展卡。

扩展卡是一块电路板。

现在的主板已经将显示卡、声卡、网卡等集成到了主板电路中。

例如,制作专业视频,就需要使用视频捕捉扩展卡。

扩展插槽的种类和类型的多少决定了主板的可升级和扩展设备数量,是购买主板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过多的插槽也增加了购买成本。

扩展槽有哪些主要类型?

(提示:

台式计算机主板电路主要有数据传输速率为32位或64位的数据总线的PCI扩展槽;专门用于传输图形显示卡高速数据传输路径的AGP扩展槽;用于短板卡的扩展插槽CNR插槽或AMR插槽,如图1-4所示,前者比后者使用更加广泛,但是市场对这两种插槽的产品支持度很少,因此它们也只是成了主板上的摆设。

什么是扩展接口?

(提示:

用来向计算机或外部设备输入或输出数据的连接部位。

哪种接口是用来连接外部设备的最好的接口?

(提示:

USB接口是目前最好的接口类型。

引导学生思考

 

在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计算机接口的知识时,教师要特别指出多功能用途的接口(教材图1-6(a))具有的特点。

课堂小结:

普通用户最常用的计算机是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经常与PC、电脑、台式机、微机等名词混用,这里的微型计算机主要指台式机。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构成微型计认识典型的微型计算机常用输出设备:

显示器、打印机、投影仪、音箱等输出设备。

操作技能目标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新课导入

任务1

认识输入设备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图空栏、讲述鼠标的作用是:

能够控制屏幕上指针移动的定点设备。

用投影仪操作鼠标移动到一个命令或对象定点后,依靠鼠标相应的动作执行操作。

介绍键盘,先介绍标准键盘设计是101键,目前键盘的发展有了能够执行一些常用操作功能的键符,如增加了Windows启动键、Windows快捷键、声音控制键、互联网浏览键等以满足用户的操作要求。

再按表介绍键盘上常用的功能按键分别给予说明。

通过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介绍鼠标和键盘

强调说明职业技能要求熟练的键盘操作,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击键的姿势和熟练的键盘使用能力。

体验

键盘的使用。

正确的指法是提高计算机数据录入速度的关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键盘练习。

利用英文打字练习软件练习。

课题名称:

1.4计算机软件及其使用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知道计算机系统中的软件类型,能够区别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能够简单描述高级编程语言是如何被计算机识别的。

能够阐述软件使用中的知识产权规定。

操作技能目标能够区别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能够区别软件使用中的版权规则。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识别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2.初步了解计算机如何执行程序。

3.知道软件版权规则。

2.教学难点

(1)计算机对程序的执行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任务1

认识软件

1.软件及其分类。

先提出问题:

什么是软件?

(提示:

用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并由CPU执行的电子指令集合;软件的结构是:

软件=程序+数据+文档,即软件包括了用以提供指令的程序和提供必要数据的数据文件,这些程序和数据文件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指定的任务,例如文档的生成、视频的编辑、图形设计、网页浏览等)。

(提示:

软件分为两个大类:

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系统软件的概念。

其中包含四部分教学。

什么是系统软件?

(提示:

电脑上管理计算机资源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

操作系统即为系统软件,其他还有设备驱动软件和实用工具软件,因为它们的作用是保证计算机能够执行基本操作功能,因此也视为系统软件。

什么是操作系统?

(提示:

主要是控制程序,使你可以和你的计算机通讯并运行的其他程序)。

操作系统有哪些类型?

(提示:

目前常见的有计算机上使用的Windows、自由软件Linux、苹果公司的MacOS,以及掌上电脑使用3COM公司的PalmOS(产品)、微软的WindowsMobile产品)。

操作系统的二个作用、五种功能、常见分类等。

3.应用软件的概念。

教师上课时播放或建议教师制作应用软件执行过程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例如QQ软件与别人聊天的过程,Photoshop加工一幅图形的过程等。

(那些向计算机提供相应指令去实现各种用途和软件称为应用软件。

4.程序设计的概念。

其中包括两部分教学内容。

什么是计算机程序?

(提示:

用来告诉计算机如何处理问题或执行操作的一组指令的集合)。

如何启动程序?

(提示:

启动程序通常是以“.exe”为扩展名的文件,即“可执行文件”。

在操作系统中,通过点击图标来启动,或者在开始菜单中选择需要启动的程序,或者在“运行”对话框直接输入程序名称单击“确定”按钮后启动。

自己创建的数据属于软件吗?

(提示:

按照软件名称的命名规则,自己创建的文件、图片等只能称为数据文件而不能称为可执行的软件)。

怎么样开发的程序才算是软件?

(提示:

至少包括一个可执行文件和数个支持程序运行的相关的数据文件。

计算机程序编写人员是如何编写程序呢?

(提示:

要创建一个程序,开发人员必须定义每一个元素的属性,例如,对象在哪里显示、显示时的形状、需要包含选择的参数、执行何种操作等等)。

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

(提示:

为程序开发人员提供的一种开发软件工具,并且可用于编写指令──又称源代码。

这些源代码定义了具体的软件环境,如外观、怎样选择或输入参数、软件如何将这些参数传递到其他支持文件等。

现在大多数程序开发人员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何与微处理器的指令集对应呢?

如何转化为微处理器识别并产生执行的动作呢?

(提示:

程序设计语言有三类:

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计算机如何执行用语言编写的程序?

教师讲解,辅导学生完成表1-7

 

参考“相关知识”

 

任务2

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

1.软件的版权

维护版权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保护创造性工作的原始作者权利的一种方法。

软件开发者拥有软件版权。

2.软件的许可证

软件的许可证是指规定计算机软件(程序)使用者权利的法律合同,又称许可协议。

按商业软件、共享软件、免费软件、公共领域软件等不同类型的软件,对它们的分发规定了不同的协议。

教师讲解,辅导学生完成表1-8

 

参考“相关知识”

体验

(1)搜集、使用目前常用的软件。

(2)与同学讨论怎样维护软件版权,遵守信息活动中的道德。

学生讨论完成

探索

在网上搜索我国保护知识产权颁布了哪些法律、法规文件,然后整理成文件名称列表并记述在表1-9空栏处。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课题名称:

2.1WindowsXP入门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Windows图形操作界面的功能和特点。

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功能、窗口界面,以及演示文稿的组成。

具有初步识别和比较WindowsXP操作系统图形界面的能力,并能够指出操作系统中图形界面的特点。

通过实例,会使用Windows“帮助”窗口了解计算机,查询问题的答案。

知道并会使用其他形式的帮助即时查询问题的答案。

操作技能目标

具有启动和退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技能。

用鼠标、键盘输入工具对桌面图形对象进行熟练操作。

知道启动应用程序,并能够用鼠标或键盘进行操作。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新课导入

●什么是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为什么要有操作系统?

●介绍正确启动计算机的方法。

●通过投影演示计算机的启动过程

提出问题,导入新任务

 

任务2

设置WindowsXP桌面

能够改变“任务栏”的显示状态吗?

例如,结构重新布局、增加或减少在任务上显示的项目等。

能够改变开始菜单的显示风格吗?

例如,能否有不同与教材图2-3所示的“开始”菜单显示方式?

如何改变“开始”菜单右边出现的项目呢?

例如:

清除一些显示的项目。

能够改变通知区域的显示图标吗?

例如,我能只保留通知区域中的少数几个快捷图标吗?

1.设置任务栏

教师讲解演示:

移动任务栏、改变任务栏的宽度、隐藏快速启动图标等。

2.设置桌面

利用桌面快捷菜单设置桌面的背景图片、排列图标、桌面的外观等。

3.设置“开始”菜单

右击“开始”按钮,选择“属性”命令,在“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对话框中设置。

 

重点告诉学生如何更换桌面背景图片,以及操作步骤。

任务3

认识窗口与对话框

1.认识窗口

打开资源管理器,介绍窗口的组成。

2.认识对话框

介绍对话框的基本组成对象。

用视频演示,或由教师讲解。

利用“显示属性”对话框对照讲解。

任务4

操作窗口与对话框

1.窗口的基本操作

教师操作演示,或播放教学视频。

课题名称:

2.2管理文件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实例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

(5)结合Windows操作系统实例说明文件和文件夹的功能和作用。

(6)能够描述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

(7)能够通过文件的扩展名说出文件的类型,或者知道文件的类型,并能描述该类型文件的作用。

4.操作技能目标

(3)能够在资源管理器中熟练地浏览、选择操作。

(4)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5)能够在资源管理器中进行文件和文件夹操作:

创建、删除与恢复、更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4.文件和文件夹在计算机中的组成方法:

路径的意义、使用。

5.剪切后粘贴与复制后粘贴的实际区别。

6.识别文件的属性。

2.教学难点

(1)会使用资源管理器;

(2)掌握文件和文件夹命名规则;

(3)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3.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帮助学生认识资源管理器,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结构。

学会描述资源管理器的管理规则。

学会在资源管理器中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掌握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方法。

4.课时安排

2课时(40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新课导入

 

任务1

使用“资源管理器”

1.打开“资源管理器”

先介绍使用命令方式:

单击“开始”→“程序”→“资源管理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启动资源管理器?

教师指导学生启动资源管理器操作的其他方法。

2.认识“资源管理器”窗口

完成图2-15的阅读和识别。

资源管理器窗口分为左右两部分,左窗格为文件树状目录区,右窗格为文件夹区。

文件树状目录区显示文件夹树形结构。

它的最上层显示的是桌面,下一层显示的是各驱动器、文件夹、控制面板等。

3.选择文件或文件夹

老师操作鼠标单击一个文件或文件夹,出现高亮即为选择;然后提出“如何选择多个文件和文件夹?

”的问题。

教师讲述时,首先,示范多个连续文件或文件夹的选择,告诉学生选择多个文件或文件夹需要先按住“Shift”键,再单击鼠标完成选择。

其次,示范多个不连续文件或文件夹的选择,告诉学生选择多个文件和文件夹需要按住“Ctrl”键,再分别单击所选择的文件或文件夹完成选择。

4.更改文件查看方式

方法一:

单击“查看”菜单,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查看方式如单击“详细信息”。

方法二:

单击工具栏上的“查看”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查看方式。

通过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结论。

 

在这里,教师讲述资源管理器是如何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

 

参照“相关知识”,讲解文件、文件夹及命名规则。

任务2

操作文件与文件夹

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教学,有三种操作方式:

菜单栏下拉菜单中的命令、快捷菜单(方式)、鼠标拖曳。

以实例操作讲解操作方法。

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操作演示。

参照教材案例完成下列操作。

1.新建文件与文件夹

2.文件与文件夹更名

3.文件与文件夹的移动、复制和粘贴

4.文件与文件夹的删除、恢复

 

每个操作任务讲解一种方法,告诉学生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操作完成,让学生上机时试一试。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新课导入

任务1

认识中文输入法

1.添加和删除输入法

右击语言栏,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设置”命令,即可打开“文字服务和输入语言”对话框,在其中可以添加和删除输入法。

2.切换输入法

输入法使用的一般规律:

中文输入法的启动可用鼠标或键盘。

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上的输入图标,出现输入法菜单,再单击要选的输入法即可。

使用键盘可反复按Ctrl+Shift来切换输入法,反复按Ctrl+空格键来启动和关闭中文输入法。

中文输入法状态的切换通过状态条按钮,根据需要进行各种输入状态的切换。

通过操作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2

使用中文输入法输入中文

1.使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中文

智能ABC是国家信息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汉字输入方法,该输入法遵循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按标准的汉语拼音、汉字笔画书写顺序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功能来处理汉字。

智能ABC最新版输入速度更快支持国标大字符集,新增大量词汇。

智能ABC不是一种纯粹的拼音输入法,而是一种音形结合输入法。

因此在输入拼音的基础上如果再加上该字第一笔形状编码的笔形码,就可以快速检索到这个字。

2.使用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拼音输入法是搜狗网站()推出的一款基于搜索引擎技术、特别适合网民使用的输入法。

参照“相关知识”介绍中文输入法。

题名称:

3.1连接Internet体验与探索

教学目标:

5.基本知识

7.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8.了解TCP/IP协议的概念。

9.了解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10.了解IP地址和域名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正确地区分域名和网址。

6.操作技能目标

(1)具有在计算机上安装网卡及ADSLModem的技能。

(2)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3)会建立ADSL连接。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2)掌握用ADSL方式接入Internet的方法,会建立ADSL连接的操作。

(3)IP地址的表示方法,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2.教学难点

(1)IP地址的表示方法和域名命名采用的层次结构。

3.教学策略

要求完成体验与探索相关内容,同时完成实训内容。

通过上机实践,掌握因特网的接入和TCP/IP协议的参数配置。

计算机机房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体验

(1)查看你的计算机的IP地址。

(2)比较Internet的各种接入方式,哪种对你家最合适?

准备需要的设备,将你家的计算机接入Internet。

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探索

提出问题:

如果家里有多台计算机,如何用路由器共享上网?

课后上机实践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综合实训》(职业模块)中的实训3,结合该实训解决提出的问题。

探索各种操作方法。

课堂小结:

当用户使用Internet服务时,首先要把计算机接入Internet中去,然后要在计算机中进行相关设置,这样才能与Internet连通。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掌握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常用方法,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等,为使用Internet奠定基础。

课题名称:

3.1连接Internet体验与探索

教学目标:

7.基本知识

1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概念。

12.了解TCP/IP协议的概念。

13.了解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14.了解IP地址和域名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正确地区分域名和网址。

8.操作技能目标

(4)具有在计算机上安装网卡及ADSLModem的技能。

(5)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6)会建立ADSL连接。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4)因特网的常用接入方式及相关设备。

(5)掌握用ADSL方式接入Internet的方法,会建立ADSL连接的操作。

(6)IP地址的表示方法,会配置TCP/IP协议的参数。

2.教学难点

(2)IP地址的表示方法和域名命名采用的层次结构。

3.教学策略

首先介绍获取Internet服务的程序、接入因特网的方式及相关的设备、以ADSL方式接入Internet为例建立网络拨号连接等知识。

再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指导学生使用ADSL设备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备注

新课导入

 

任务1

接入Internet

我们在浏览网页、使用网络服务之前还需要向网络营运商申请开通网络服务,从IPS商那里获取用户名和密码,才能建立网络连接。

由于因特网就在我们身边,有的学生已经有此经历,教学时,可以让有此经验的学生介绍,让没有经验的学生从中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即时指导。

个人上网接入方式从最早速度较慢的窄带方式逐渐被宽带方式所代替,目前较常用的宽带上网方式有ADSL、小区宽带两种。

1.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