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9256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docx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摘要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活动,它体现在使游人能够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区域,同时不对其生态系统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与损害。

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既花钱享受自然。

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

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

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即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旅游形式,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却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本文在对我国已开发的生态旅游地进行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及管理措施。

研究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态旅游;现状;问题;建议

 

一绪论

(一)引言

为了在世界各地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联合国把2002年命名为“生态旅游年”。

作为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活动计划之一,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于5月19日——22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

会上来自132个国家的公有、私有及非政府部门的1000多名代表就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建议。

大会发布了《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并拟提交给2002年8~9月份在南非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WSSD)。

作为对联合国“生态旅游年”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和地方机构也在2002年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研讨会。

联合国“生态旅游年”以及围绕主题年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各国政府、生态旅游的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更好合作,为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早在1999年,我国国家旅游局就确定该年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各地也借机推出了一些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生态旅游实践活动。

随着环保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旅游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很多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地处西部或者边远贫困山区,旅游业被资源禀赋良好的西部和贫困地区当成了优势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产业。

生态旅游这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旅游形式更是倍受推崇,成为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但是,生态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生态旅游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议。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怎样实现生态旅游诸多目标的和谐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解答。

二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生态旅游概念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然而,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1]。

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

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才能真正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1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

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2]是:

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游客在观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

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愿意到大自然中游览而不是去现代的城市和海滨度假,强调发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

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3],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

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

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

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2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虽然生态旅游所阐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国古代先哲们那里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为明确的“生态旅游”这一提法,却是完完全全的舶来品。

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可以从理论界的研究发展和我国各地实践两个方面来概括:

(1)关于生态旅游实践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

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

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

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

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

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

(2)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主要区域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我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第一类为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第二类为湖泊生态景区,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第三类为森林生态景区,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第四类为草原生态景区,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第五类为海洋生态景区,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第六类为观鸟生态景区,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第七类为冰雪生态旅游区,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第八类为漂流生态景区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第九类为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4]。

(3)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

早在99生态环境旅游年的时候,当时推出的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包括了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向世界推荐开展生态旅游的森林公园119个,《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风景名胜区7个,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个,中国植物园11个。

1999年,国家旅游局同有关部门逐步规划开发,建设了一批生态旅游区,主要类型包括了海洋、山地、沙漠、草原、热带动植物等。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3关于生态旅游研究与实践的矛盾

虽然生态旅游的实践在不断地进行,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开发,许多专家和学者仍存有异议。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首先,在开发经营上,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应该在科学技术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对所处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非常了解,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知识。

其次,在市场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

并且生态旅游市场多在偏远、生态系统脆弱地区,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消费远远高于一般的大众旅游消费。

因此,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多是文化程度较高、环保意识强的经济富裕者,与大众旅游形成了明显反差。

而目前我国很多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有些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产品,而是自然旅游或者是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对这种产品的开发要慎重和缓行[5],否则这样的生态旅游开发必然会引发大量的问题。

(二)中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的确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表示了忧虑。

但是在目前对生态旅游开发引发的问题的概括中,大多在讲生态旅游问题产生的原因而非问题本身。

笔者拟从生态旅游要实现的目标来看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从生态旅游的基本目标——环境保护来看:

环境破坏严重[6]

不规范的生态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

目前,有关开展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

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美。

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7]。

据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表明,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8]。

一些研究人员对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后认为,每年5万人的旅游活动是造成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保护区尚未设定游客容量的上限,所以游客接待量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值。

九寨沟在开发生态旅游之后,水流中的有机质比刚刚开发的10年前大大增加。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

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

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如:

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致使黄龙钙华堤已开始退化、变色。

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湖将会过早衰亡。

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对旅游洞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

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洞天,就匆忙施工开发。

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

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洞天景物老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

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

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

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

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

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现代索道,甚至修几条。

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

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

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

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

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

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

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

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

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

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

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

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

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

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

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

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

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

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

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2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生态旅游被当作标签

通过发展当地经济从而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目的所在。

因此,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生态旅游是通过吸纳当地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经营与管理、通过生态旅游利益的回馈机制、甚至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实现当地对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达到开发一方,造福一方的目的。

可是在现实发展中,很多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开发的可行性,而是把生态旅游当成了一种标签和市场上招徕客源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

甚至,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利用生态旅游概念上存在争议的机会,在主观上有意识地曲解生态旅游含义。

虽然,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种做法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对旅游者产生了误导,还严重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更有悖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

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所说,“不能把生态旅游看作是一时流行的时尚或者是骗人的把戏,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发展未来旅游业的有生力量”。

  

3从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来看:

旅游者满腹抱怨

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通过旅游者的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达到自觉保护自然的目的。

因此对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应该是生态旅游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一般自然旅游的一个关键因素。

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远未达到这样的标准。

首先,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

据问卷调查显示,在全国建立的932个各类保护区中,仅有38个建立了自然博物馆或展厅,59个设置了知识讲解标牌。

而且这些设施许多已经陈旧不堪,野外的知识性标牌数量稀少。

同时,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残缺不全,挂一漏万,展示手段更是保守落后、形式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

其次,缺乏专业人员。

不仅生态旅游区的许多导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而是牵强附会,胡编乱造,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就连生态旅游区的经营管理人员有时候自己也不是十分清楚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

这种现状必将使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生误解,乘兴而来,扫兴而归,牢骚满腹。

4从吸纳当地人参与来看:

当地人尚未真正参与其中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依赖于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资源基础的。

以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社区对资源的利用,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经营合一的体制原因[9],而当保护区开发利用资源时,往往会导致资源的再度争夺,进一步加剧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

根据抽样调查,在3年间,被调查的85个保护区内发生违法利用资源的事件2117起,最多的保护区发生500起,其次分别为226、200、158、156起。

社区非法利用与开发保护区资源已成为保护区管理的主要问题[10]。

由于目前管理体制的原因,社区还未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发展中去,当地人参与的主要形式只是停留在卖些旅游纪念品的阶段,这种游兵散勇式的参与又导致市场管理混乱,有时候还给游客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

此外,生态旅游要求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而很多生态旅游区尚未建立起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体系,使当地居民因缺乏相应的知识而难当重任。

(三)中国生态旅游实践中问题成因剖析

综观我国目前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

其一是外部原因,是由目前我国国情决定的。

在目前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仍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11]。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必然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其二是生态旅游自身发展中的问题。

由于生态旅游概念和实践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而产生的内涵认识不清、设施设备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1中国生态旅游实践中的外部原因

(1)生态旅游的市场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定位于高收入、高教育背景和高环保意识、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者群。

正如1990年加拿大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加拿大一般旅游者有20.7%的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生态旅游者中,这个比例高达64.9%,具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已经参加过)则有96%以上都上过大学。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首先,我国国际入境旅游的主要兴趣点还在于中国的古老文明而非自然风光。

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还主要集中在观光、度假旅游,虽然大多数旅游者都向往自然、希望回归自然,但自然保护意识却不强,而且追求娱乐是其主要的目的。

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从而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大力开发各种度假娱乐设施,再加之目前环境技术手段和监测的缺乏,对环境造成损害在所难免。

其次,从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来看,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较差。

在一般历史文化景区,乱写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恶习尚难以完全杜绝,要求其在生态旅游区主动保护生态,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条件下,更是难上加难。

(2)生态旅游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欠缺[12]

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

真正生态旅游活动的完成有赖于无数个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目标的企业的支持。

而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下,企业经营成果完全是以经济收益来衡量的,这就与生态旅游的多重目标产生了本质上的冲突。

在绝大多数的其他企业尚未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成果的衡量也不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收益时,独独要求从事生态旅游经营的企业把环境目标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作为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如果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势必会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病。

2中国生态旅游自身发展中的原因

(1)对生态旅游认识不清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

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

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

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

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

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13],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基础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没有权利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

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或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