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9416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庸的主要内容.docx

中庸的主要内容

《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

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大学》的主要内容

 

 下面再看八条要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达到“止于至善”的人生目标,《大学》提出的措施和方法就是“八条要目”。

《大学》经文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就是明辨事物,穷究事理。

“格”,是推究、穷究的意思。

“致知”,就是获取知识,充实自己。

“致”,招致、获取。

“诚意”,意念诚实,不搞虚假。

“正心”,端正心意,不生邪念。

在曾子看来,要做到“诚意”,首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比如说厌恶污秽的气味,喜爱美好的颜色,这是人之常情,你不能颠倒黑白,自欺欺人。

“正心”与“诚意”的含意差不多,只是侧重点稍有不同,诚意是意念要诚实,不要有虚假;正心是心思要端正,不要有邪念:

前者强调“真”,后者强调“正”;“诚意”是不要虚情假意,“正心”是不想歪门邪道。

  

“修身”,就是进德修业,提高素质。

“齐家”,以身示范,整顿家庭。

“齐”,整齐,这里是“使之整齐”的意思。

曾子认为:

要想整顿好自己的家庭,其前提和关键就是修养好自身的德性,提高个人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今都很重视人们个体素质的考察。

、《大学》的主要内容

《大学》的主要内容,就是“三大纲领”,“八条要目”。

我们先看三大纲领: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学》开篇就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彰显发扬光明的德性。

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彰显、发扬的意思。

第二个“明”字是形容词,“明德”就是光明美好的品德。

《大学》中的“亲民”,程颐认为就是“新民”。

“新民”,即是新人,它有好几重意思:

作一个新人;自己如何作一个新人;如何让人革故鼎新;如何使人作一个新人等等。

《大学》传文注解说: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意思是说:

商汤在浴盆上刻一条警语:

“如果今天能洗干净自己身上的污垢,焕然一新,那么就应当天天洗,保持干净,弃旧图新。

每天不间断,永远保持,就会一天一个新面貌。

商汤是商代的开国君王,在洗澡的时候都能得到革新头脑的启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可见他的确是千古帝王的楷模。

“止于至善”的“止”本是居住、止息的意思,引申为定位、实现、达到。

“至善”:

善的最高境界。

“止于至善”,就是要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定位在最理想、最好的、最高的境界。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止于至善”的目标和信念,他的一切作为就会围绕着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去做,从而赢得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大学》开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和发扬自己光明美好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即更新人们的观念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性),在于使人们达到善良的最高境界。

《大学》的作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只有懂得了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要实现的目标,然后才能有确定的方向;有了确定的方向,才能做到心静不乱;心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神思安稳;神思安稳,然后才能认真考虑;考虑周到以后,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够抓住纲领,明确事物的本末先后,那就是懂得“大学”的道理了。

人生的道理也是这样,有了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奋斗起来就不会迷失方向,精神抖擞,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论语》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

①“仁”的思想;②“礼”的思想;③中庸思想;④教育思想;⑤“孝”的思想;⑥天命思想。

①“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②“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③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运用中:

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

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

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不可则止。

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

倡导无可无不可。

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④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

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

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

“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

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

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

“当仁,不让于师”

⑤“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

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

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

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

其二是“敬而能养”。

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

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其孝道有局限性。

⑥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

重要的一点:

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礼记》

开放分类:

礼品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十三经之一。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9篇分属于制度、通论、名堂阴阳、丧服、世子法、祭祀、乐记、吉事等,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为士者必读之书。

编辑摘要

百科帮你涨姿势

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宋代被列入“十三经”成士人必读书

系一部儒家思想资料汇编其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

儒家经典之一 。

系中国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

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大戴礼记》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北周卢辩注。

《小戴礼记》的主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朱彬的《礼记训纂》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内容/《礼记》 编辑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

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

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议论文﹐如《礼运》﹑《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

记叙文如《玉藻》﹑《坊记》等篇的部分章节﹐文笔凝练﹐言简意赅。

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生动形像﹑意味隽永﹐都是较优秀的作品。

如《檀弓》中的“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曾子寝疾”等章﹐以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不同的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

“孔子过泰山侧”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

怵目惊心。

“齐大饥”章只80余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为所屈﹐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

绘﹐接近于小说。

“孔子蚤作”﹑“晋献文子成室”等章﹐还嵌以诗歌﹑偶语﹑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情色彩。

《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着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这一点前人已多有揭示。

可见七十子的后学﹐对于师说也作了文学

性的加工。

《礼记》至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经”中﹐为士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注本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今存宋绍熙三年(1192)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

清朱彬有《礼记训纂》﹐孙希旦有《礼记集解》。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体裁/《礼记》 编辑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 警句,精辟而深刻。

作者简介/《礼记》 编辑

战国至秦汉间讲礼文章的选集。

儒家经典之一。

相传为西汉戴圣所编。

戴圣字次君﹐梁郡(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一起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为博士。

《礼记》多数篇章可能都是“七十子后学者所记”(《汉书?

艺文志》)。

孔子死后﹐门徒“七十子”散居各诸侯国﹐他们的学生又各传其师说﹐所传的讲礼的文章流传至汉已有一百数十篇﹐相当繁复﹐戴德选其85篇为《大戴礼记》(今残)﹐戴圣又选49篇为《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选入文章在长期授受的过程中﹐不免有所增益﹐所以其中夹杂着秦汉时的言论。

编定及地位/《礼记》 编辑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东汉郑玄的《六艺论》、晋代陈邵的《周礼论叙》和《隋书·经籍志》都认为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这是传统的说法。

经近代学者研究,断定这种说法有问题。

西汉时期立于学官的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所谓《礼》,指的是《士礼》,也就是晋代以来所称的《仪礼》。

先秦礼学家们传习《仪礼》的同时,都附带传习一些参考资料,这种资料叫作“记”。

所谓学所记也。

”西汉礼学家们传授《仪礼》的时候,也各自选辑一些“记”,作为辅助材料。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

一、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的;二、附《仪礼》而传习,没有独立成书;三、因为是附带传习的资料,往往随个人兴趣而有所删益,即使是一个较好的选辑本,它的篇数、编次也没有绝对的固定性。

西汉的礼学纯属今文学派,尽管礼学家们彼此的学术观点也存在着歧异,但他们都排斥古文经记,再说当时一些古文经记都藏在皇家秘府,一般人也见不到。

西汉末期,掌管校理古文经籍的刘歆,建议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为官学,结果遭到学官博士们的一致反对,刘歆斥责他们“抱残守缺”。

内此可以推知,西汉礼学家们各自选辑的“记”,不会也不可能收进他们所排斥的而当时尚未行世的古文经记。

可是由东汉中期传留至今的《礼记》中,就羼进了古文学派的文字。

比如“记”,就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

这种记,累世相传原是很多的,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到了西汉时期,礼家传抄的记就不多了。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礼家项目中说:

“《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奔丧》、《投壶》就是《逸礼》中的两篇。

因此,不能说今天所见的这部《礼记》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定的。

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把《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立于学官,此后大力推行古文经学二十多年。

东汉王朝建立后,立经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礼》的方面,立的是大戴、小戴两家,把王莽时期所立的各种古文经学再次排斥在官学之外。

虽然如此,由于古文经学已大兴于世,从

《礼记》图册

总的情况来看,今文古文两个学派日趋混同。

东汉时期的大多数今文学派的礼学

家,为了适应皇朝的礼制需要,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不再甘心“抱残守缺”地传习《士礼》,而致力于“博学洽闻”,从而在资料的汇揖上也趋向并蓄兼收。

因此西汉经师们选编传抄下来的各种选辑本,经过东汉经师之手,自然不免羼进了一些已经行世的古文记。

经过长时期的流传删益,到东汉中期大多数“记”的选辑本先后被淘汰,而形成和保留了八十五篇本和四十九篇本。

前着篇数多,遂名之为《大戴礼记》;后者篇数少,遂名之为《小藏礼记》。

其实这两个“记”的选辑本,都不是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各自附《仪记》而传习的“记”的选辑本的原貌。

关于这个问题,洪业先生在他的《礼记引得序》中有极为精细的考辨。

东汉学者郑玄给东汉中期定型的收有四十九篇的“记”的选辑本——《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这样一来,使它摆脱了从属《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渐渐得到一般士人的尊信和传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有关《礼记》的著作。

到了唐朝,国家设科取土,把近二十万字的《左传》和十万字的《礼记》都列为大经,五万字的《仪礼》和《周礼》、《诗经》等列为中经。

因为《礼记》文字比较通畅,难度较小,且被列为大经,所以即使它比《仪礼》的字数多近一倍,还是攻习《礼记》的人多。

到了明朝,《礼记》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汉朝的五经里有《仪礼》没有《礼记》,明朝的五经里有《礼记》没有《仪礼》。

《礼记》由一个附庸蔚为大国了。

而《仪礼》这个往昔大国则日趋衰落了。

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礼记》越来越受重视,而《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

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

而《礼记》呢?

它不仅记载了许多生活中实用性较大的细仪末节,而且详尽地论述了各种典扎的意义和制礼的精神,相当透彻地宣扬了儒家的礼治主义。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使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超深切地认识到,在强化国家机器的同时,利用以礼治主义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吸引广大知识阶层,规范世人的思想和行动,是维护统治联序从而获得“长治久安”的不容忽视的大政方针。

这就是《礼记》受到历代王朝的青睐,以至被推上经典地位的根本原因。

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意识形态影响最大的书是儒家的书。

从所起作用的大小来估计,《礼记》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而远远超过《荀子》。

西汉以后,《礼记》由一部儒学短篇杂编上升为泱泱大国的一部重要经典,这史实本身,就值得注意。

内容及价值/《礼记》 编辑

《礼记》图册

由郑玄作注而能够传世的《礼记》,共收四十九篇文字。

目录是:

《曲礼上》第一,《曲礼下》第二,《檀弓上》第三,《檀弓下》第四,《王制》第五,《月令》第六,《曾子问》第七,《文王世子》第八,《礼运》第九,《礼器》第十,0《郊特牲》第十一,《内则》第十二,《玉藻》第十三,《明堂位》第十四,《丧服小记》第十五,《大传》第十六,《少仪》第十七,《学记》第十八,《乐记》第十九,《杂记上》第二十,《杂记下》第二十一,《丧大记》第二十二,《祭法》第二十三,《祭义》第二十四,《祭统》第二十五,《经解》第二十六,《哀公问》第二十七,《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孔子闲居》第二十九,《坊记》第三十,《中庸》第三十一,《表记》第三十二,《缁衣》第三十三,《奔丧》第三十四,《问丧》第三十五,《服问》第三十六,《间传》第三十七,《三年问》第三十八,《深衣》第三十九,《投壶》第四十,《儒行》第四十一,《大学》第四十三,《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礼记》这部儒学杂编,内容很庞杂,大体上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有专记某项礼节的,体裁跟《仪礼》相近,如《奔丧》、《投壶》。

有专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洒义》、《射义》、《燕义》、《聘义》、《

丧服四制》。

它们是份别解释《仪礼》中《土冠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仪》、《燕礼》、

《丧服》各篇的,跟《仪札》关系最为密切。

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

有记述各种礼制的,如《王制》、《礼器》、《郊特牲》、《玉藻》、《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篇。

有侧重记日常生活礼节和守则的,如《曲礼》、《内则》、《少仪》等篇就是。

有记孔子言论的,如《坊记》、《表记》、《缁衣》、《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哀公问》、《儒行》等,这些篇大都是托名孔子的儒家言论。

有结构比较完整的儒家论文,如《礼运》、《学记》、《祭义》、《经解》、《大学》、《中庸》。

此外还有授时颁政的

《月令》,意在为王子示范的《文王世子》。

《礼记》图册

以上所列并非科学分类,只不过想通过它粗略地反映各篇的性质。

《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儒家的思想史料相当丰富。

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

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

从《礼记》这部书里,可以看到儒家对人生的一系列的见解和态度。

《王制》、《礼运》谈到了儒家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设想。

如《礼运》展示的理想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谓大同。

”这类光辉的语言,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礼记》有不少篇章讲修身作人的,象《大学》、《中庸》、《儒行》等篇就是研究儒家人生哲学的重要资料。

专讲教育理论的《学记》,专讲音乐理论的《乐记》,其中精粹的言论,至今仍然有研读的价值。

《曲礼》、《少仪》、《内则》等篇记录了许多生活上的细小仪节,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贵族家庭成员间彼此相处的关系。

今天看来,这些细节极为繁琐、迂腐、呆板、缺乏生气,不过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

读了这些篇,我们可以知道,说中国是个文明礼义之邦,绝不是个空泛的赞语。

《礼记》关于丧祭之类的篇章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类文字有四大特点:

琐碎、枯燥、难懂、远离今天的生活。

可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特别是研究中国宗法制度的人们来说,实是珍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