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963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docx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

2020年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最全版)

【摘要】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识别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

《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对2015年发表的《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详细介绍了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社区动态血压监测应用及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展望,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中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关键词】 动态血压监测;血压管理;高血压;指南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1-3]。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2012—2015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

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140/90mmHg)患病粗率约为27.9%,即全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4]。

与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相比,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5],我国高血压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与欧美人群相比,在中国人群中,由高血压导致的脑卒中更为多见[6],基于全面、准确的血压评估,制订适合中国人群的高血压诊疗策略非常重要。

包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7]在内,近期发表的多部国内外高血压指南[8-10]均强调诊室外血压监测,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性。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评估一个人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排除白大衣效应;可以测量全天的血压水平,包括清晨、睡眠过程中的血压,发现隐蔽性高血压;相较于诊室血压,动态血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3]。

事实上,中国人群诊室外时段血压升高很常见,存在如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等多种病理状态。

不仅如此,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以评估不同环境、体位及情绪状态下血压的变化趋势与短时变异情况[11]。

因此,动态血压监测已成为诊断高血压、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和降压疗效、指导个体化降压治疗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8-10]。

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国家与区域学术组织专门制定了动态血压监测指南或共识[11,12]。

2015年,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全国专家撰写并发布了《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13]。

2018年,theHOPEAsiaNetwork发表了规范动态血压监测的亚洲地区文件[12,14]。

在既往中国血压监测学术会议上,我们也对动态血压监测有关研究证据进行了深入讨论,希望在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制定《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

我们期望这一文件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提升我国血压监测质量,优化高血压管理,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减轻人群心脑血管疾病负担。

01动态血压计的选择与监测方法

为了获得准确可信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需要选择准确的动态血压计,遵从规范的动态血压监测方案(表1),根据标准化的血压指标和判别标准,对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专业判断。

1.1 动态血压计的选择 推荐选择按照国际标准方案进行过独立临床验证、准确性达到要求的动态血压计。

截至目前,动态血压前瞻性临床研究多使用“示波法上臂式”动态血压计。

标准的验证方案包括:

美国医疗仪器发展协会(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MedicalInstrumentation,AAMI)、英国高血压学会(BritishSocietyofHypertension,BSH)、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监测工作组(EuropeanSocietyofHypertensionInternationalProtocol,ESH-IP)及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StandardOrganization,ISO)等制定的方案,各标准大致相似,在评估的方法学方面略有差异。

2018年,AAMI/欧洲高血压学会(EuropeanSocietyofHypertension,ESH)/ISO专家合作发表血压计验证通用标准,以替代既往的其他标准或协议[15]。

经过验证的血压计具体型号信息可查询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测量工作组建立的网站(www.stridebp.org),查询选择时需注意血压计的适用人群(附录1)。

此外,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还要定期对血压计进行校准,以确保血压计在使用后各个时间段的准确性。

动态血压计也越来越多功能化,除了监测外周肱动脉血压,有些血压计还增加了其他检测功能,如中心动脉血压、反射波增强指数或脉搏波传导速度、24h动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质量等。

这些附加功能在选择血压计时有参考意义,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多功能设备仍需要通过准确性验证才能进入临床使用。

1.2 动态血压监测方法 首先应测量臂围,根据臂围大小选择合适的血压计袖带。

与诊室血压测量相同,大部分成年人通常选择标准袖带;肥胖、上臂臂围较大(≥32cm)者,应选择大袖带;相反,上臂臂围较小(<24cm)者,则选择小袖带。

儿童动态血压计袖带选择也应遵循“袖带气囊长度覆盖至少80%上臂周径,宽度为长度的40%”的原则,根据臂围大小选择对应的袖带[15]。

动态血压监测前,最好先测量双侧上臂诊室血压,或了解既往双侧血压测量结果,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mmHg,应选择血压较高一侧上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如果双侧上臂诊室血压相差<10mmHg,建议选择非优势臂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少手臂活动对血压监测结果的影响;同时告知患者在动态血压自动测量时,测量手臂需保持静止不动。

在佩戴好血压计后,先用动态血压计手动测量2次,测试血压计是否正常工作。

监测结束后,在卸下血压计前,最好再次用动态血压计手动测量2次,确认血压计正常工作。

另外,诊室测量的这几次血压也有助于判断有无白大衣效应。

推荐使用日记卡记录血压,监测当天的生活作息,包括:

起床、睡眠、午睡和三餐时间、活动和服药信息(附录2),有助于后期书写动态血压评估报告。

建议在工作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提供与日常工作生活状态更为接近的血压监测数据。

动态血压监测时间应尽可能不少于24h,最好每小时都有1个以上血压读数。

自动测量的时间间隔推荐设定为:

白天每15~30分钟测量1次,夜间每30分钟测量1次。

一般来讲,如果有效读数设定在应获取读数的7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至少20个,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至少7个,可以看作有效监测[11,12]。

如不满足上述条件,则应重复监测。

1.3 动态血压监测标准化报告 24h动态血压监测报告的内容应标准化,不同设备产生的动态血压报告内容应同质化。

一份合格的动态血压报告应该包括:

①24h血压随时间波动的曲线图,白天和夜间时段的曲线应根据患者监测当天的作息时间予以标记;②原始血压、心率数据;③计算各时段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以及测量次数、有效率;④计算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⑤计算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最大值与最小值等(附录3)。

02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判定与临床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4个方面的临床应用:

①诊断高血压,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②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提高风险评估水平;③评估降压治疗效果;④指导高血压个体化治疗,提高降压治疗质量,实现24h血压完美控制,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用于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主要包括:

24h、白天、夜间所有血压读数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

建议以动态血压监测日记卡记录的清晨觉醒与晚上入睡时间定义白天与夜间。

白天时间段定义建议扣除午睡时段[16]。

如果没有记录作息时间,也可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采用狭窄的固定时间段,去除作息时间可能不一致、血压变化较大的时间段,来定义白天和夜间,例如上午8时至晚上8时共12个小时定义为白天,晚上11时至凌晨5时共6个小时定义为夜间。

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可按照北京时间顺延1~2h。

近几年清晨血压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清晨时段可定义为日记卡记录的清晨觉醒后2h内;如果没有记录清晨觉醒时间,清晨时段也可以固定时间段定义,如上午6时至上午10时[17,18]。

2.1 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阈值 目前,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阈值主要基于流行病学研究证据[19-22],还不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既往报道的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阈值多来源于横断面研究,基于动态血压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情况[19],或基于动态血压与诊室血压的线性相关关系[21]。

近期,根据包含中国人群在内的国际多中心动态血压数据库,报道了基于心脑血管事件的动态血压诊断阈值[22]。

在取整之后,与诊室血压140/90mmHg相对应的24h、白天、夜间动态血压诊断阈值分别为130/80mmHg、135/85mmHg、120/70mmHg;各个级别的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对应数值见表2。

基于上述研究[19-22],诊断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标准是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30/80mmHg,或白天血压≥135/85mmHg,或夜间血压≥120/70mmHg。

不论是否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如果清晨血压≥135/85mmHg,则可以诊断为“清晨高血压”。

2.2 白大衣性高血压与隐蔽性高血压 通过与诊室血压对比,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可以确立以下诊断(图1),包括尚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白大衣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而24h、白天、夜间血压均正常)、“隐蔽性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而24h或白天或夜间血压升高),正在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及“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血压判别标准同未治疗者)。

与家庭血压监测相比,动态血压对于隐蔽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的诊断敏感性更高[23,24]。

我国多中心动态血压监测与家庭血压监测登记研究显示:

相较于24h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血压监测会高估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低估隐蔽性高血压和持续性高血压的患病率[23]。

白大衣性高血压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25],在临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13%~23%[23,26]。

随着年龄增长,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

研究表明,与正常血压者相比,真正的白大衣性高血压(24h、白天和夜间动态血压均正常)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并未明显增加,单纯依靠白天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正常来诊断的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高于正常血压者[27]。

利用动态血压监测对白大衣性高血压进行精确的识别,可以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风险较正常血压者高2~3倍[28,29],如果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后仍不治疗,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将会增加[29]。

因此,对于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应加强随访,推荐每年进行1次动态血压监测。

明确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通常无需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或强化已有的降压治疗。

与白大衣性高血压临床表现相反的是隐蔽性高血压。

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隐蔽性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与持续性高血压患者相仿,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27,30-32];而且无论是单纯白天高血压或单纯夜间高血压[27,33],无论诊室血压属于理想血压还是正常高值[34],只要是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异常升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

对于已经进行降压治疗的患者,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约为血压控制正常患者的1.8倍[35]。

我国隐蔽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0%~18%[23,25,26],其患病率随着诊室血压水平升高而升高。

在临床上,对所有诊室血压正常患者进行隐蔽性高血压筛查并不现实。

因此,推荐针对隐蔽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男性、超重或肥胖、吸烟者以及合并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等[34,36-38];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偏高水平,但已出现明显的靶器官损害,而又无其他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需考虑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

尽管缺乏直接的临床试验证据,但大量研究证实隐蔽性高血压和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均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推荐对此类患者进行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并及时启动或强化降压药物治疗。

2.3 特殊时段的血压评估

2.3.1 清晨高血压 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等发病高峰均在清晨觉醒前后4~6h。

清晨血压过度升高可能是清晨时段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早期研究集中于血压晨峰,即夜间睡眠时段至晨起血压的上升幅度。

多数研究表明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与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39,40]。

异常血压晨峰引起的高风险主要是由于清晨血压升高[41];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约44%[42],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患病风险增加约30%[43]。

与正常血压者相比,即使其他时段血压均正常,仅有清晨血压升高,即单纯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44]、左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的比例均显著增加[45]。

因血压晨峰测量重复性差,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目前主要用于临床研究,还难以用于临床实践;而清晨血压测量评估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将清晨时段的动态血压平均水平≥135/85mmHg定义为清晨高血压,不论其他时段血压是否升高[17]。

控制清晨高血压可以采用的降压治疗策略包括长效药物、足剂量药物、联合治疗等[17,18,46]。

2.3.2 夜间高血压 与白天血压相比,夜间血压与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关系更密切,夜间血压能独立于白天血压预测死亡风险[47]。

最新的荟萃分析显示:

夜间收缩压每增加20mmHg,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约23%和36%[3]。

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表现为夜间血压升高,而白天血压正常。

与正常血压者相比,单纯夜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颈动脉斑块等靶器官损害的比例增加[48],心血管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均增加30%左右[33]。

中国人群单纯夜间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0%,显著高于欧美人群(6.0%~7.9%)[31],这可能与中国人群盐敏感性高血压多见[49,50]、高钠饮食[51-53]及近端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多有关[54]。

同时,在继发性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CKD、糖尿病等患者中,夜间高血压也更为常见[12,55-57]。

控制夜间高血压,首先需要筛查并排除继发性原因,如存在失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昼夜倒班等,并进行对因处理。

排除继发性因素后,建议使用长效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控制白天合并夜间高血压;或使用能有效降低夜间血压的新型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等[58];或睡前加服中短效降压药物进一步控制夜间高血压。

对于单纯夜间高血压,目前尚没有指导降压治疗的直接临床试验证据,考虑其属于隐蔽性高血压的一种类型,推荐参照有关隐蔽性高血压降压治疗的推荐。

2.4 血压昼夜节律和短时变异评估 血压在生理状态下呈现较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即睡眠时段血压较白天清醒时段明显下降,在清晨时段从睡眠至觉醒,血压呈明显上升趋势。

生理情况下,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

临床上常根据夜间血压下降比值[(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定义杓型(>10%~20%)、非杓型(0~10%)、反杓型(<0)及超杓型(>20%)血压节律(图2)。

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3,47]。

根据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可优化高血压降压治疗。

对于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节律的患者,宜加强夜间血压控制,而对于超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应注意避免夜间血压过度下降可能带来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在24h动态血压监测过程中,除了存在昼夜血压的明显变化外,由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测量可能受到外界刺激、运动、睡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血压水平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

24h动态血压提供的短期血压变异的参数包括SD、CV、最大最小值差值(maximum-minimumdifference,MMD)、平均实际变异(averagerealvariability,ARV)、独立于均值的变异(variabilityindependentofmean,VIM)等。

总体而言,上述参数的临床价值仍处于研究阶段[59-61]。

目前尚缺乏24h血压变异参数的正常参考值标准,也没有干预的手段和试验证据。

国际动态血压合作研究表明:

24hARV虽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显著相关,但并不能在血压均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风险预测能力[62]。

减少24h短时变异,能否改善患者预后,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5 动态血压其他衍生参数

2.5.1 血压负荷 血压负荷一般是指某一时段内(白天、夜间或24h)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占总的血压测量次数的比例。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血管承受的压力负荷程度,临床研究也常将血压测量时间和血压描绘成曲线,将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曲线下面积作为血压负荷。

研究表明:

在成年人中,利用血压负荷虽然也能诊断高血压,但在已经考虑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均值后,血压负荷对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的风险并无附加的预测价值[63,64]。

在儿童中,血压负荷的临床意义仍存争议。

2017年美国儿科学会《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筛查和管理的临床实践指南》使用了血压水平和血压负荷组合定义动态高血压[65],而《2016年欧洲高血压学会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管理指南》仅采用血压平均值定义动态高血压[66]。

在儿童中,血压负荷是否存在独立于血压水平的预测价值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支持。

2.5.2 动脉硬化参数 当人体动脉血管弹性较高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也会相应升高;当血管弹性降低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不明显,甚至降低。

因此,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动脉的弹性功能。

利用24h动态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回归关系,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arterialstiffnessindex,AASI)可以评估动脉硬化程度,其计算方法为:

1减去24h舒张压与收缩压之间的回归斜率[67]。

AASI与其他动脉硬化参数有关,如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指数等,其与动态血压变异性也有关联,受夜间血压下降率影响。

AASI≥0.55,致死性脑卒中和靶器官损害发生风险均明显增加[68,69]。

与AASI类似,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即脉压)也反映动脉硬化情况。

近期有学者提出将脉压分解为反映非压力依赖性动脉硬度(elasticpulsepressure,elPP)和压力依赖性动脉硬度(systolicstiffeningpulsepressure,stPP)的脉压,在特定人群中,两种脉压均分别被证实能够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70,71],其临床意义值得在中国人群中继续开展研究验证。

动态血压监测过程中也检测脉率,并可衍生出多个血压与脉率关系的指标,如以血压与脉率的乘积评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72],以收缩压变化与脉率变化的比值评估自主神经功能[73],以血压的昼夜节律和脉率的快慢评估盐敏感性[74]等。

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脉搏本身在血压管理中可能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除了可以预测心脑血管事件之外[75],也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减慢心率的降压药物。

03动态血压监测的适应证

目前,国内外多部指南均推荐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诊断高血压[7-10]。

建议对于新发现的1~2级诊室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明确高血压诊断(表3)。

动态血压监测能够评估24h血压的动态变化,发现阵发性血压升高等血压波动过大情况;能够有效识别诊室外时段血压异常,尤其是夜间血压不下降、夜间高血压等病理状态,这些血压特征对临床排查继发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或已出现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隐蔽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

在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单纯采用诊室血压,既可能低估,也可能高估血压控制情况。

对于服用降压药物后诊室血压仍然控制不佳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识别其中的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对于持续性未控制高血压患者,也可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调整降压方案。

对于服药后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如果出现新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或靶器官损害,或靶器官损害进行性加重,亦应评估24h、白天、夜间血压是否达标,有无清晨高血压,以排查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估降压疗效时,应维持原有降压药物治疗,不需停用降压药物,这样才可获取可靠的降压疗效评价。

作为血压评估的标准方法,动态血压监测亦可用于临床试验,准确评估试验药物或器械的降压疗效。

此外,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助于筛查某些特殊的血压情况,如发作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卧位高血压等,并根据这些血压特征识别某些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帕金森病等(表3)。

作为一项无创的血压测量方法,动态血压监测无绝对禁忌证,但在部分人群中需要谨慎评估其检测结果。

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由于心律绝对不齐,单次血压测量易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可提高血压评估的准确性[7]。

但在已发表的几项小样本研究中,动态血压的监测成功率在房颤患者与窦性心律人群中并无明显差异。

在心室率不快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动态血压计测得的诊室收缩压与听诊法类似,但舒张压可能略高于听诊法[76]。

对于失眠和夜间多尿等患者,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夜间血压的影响。

对于双臂血压不对称者,应确认选择血压较高一侧进行监测。

04特殊人群动态血压监测

疑似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常见白大衣效应,因此可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区分真性和假性难治性高血压。

国外研究显示,在8295例疑似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表明37.5%的患者存在白大衣效应,诊断为假性难治性高血压[77]。

高血压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CK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患者常具有隐蔽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波动较大等特征,因此需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准确评估血压和血压变异情况(表4)。

由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可能发生间歇性低氧事件,因此易出现非杓型血压、夜间高血压、血压晨峰升高及血压变异性增加等[78-81]。

糖尿病、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易合并高血压。

我国一项多中心登记研究显示:

在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32.9%同时患有糖尿病,而在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58.9%同时患有高血压[82]。

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常表现为血压变异性增加、昼夜节律消失,隐蔽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比例增加,故此类人群面临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83,84]。

夜间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在CKD患者中非常常见。

在我国1282例未服用降压药物的CKD患者中,夜间高血压患病率为71%,单纯性夜间高血压患病率为20%[85]。

与正常血压的CKD患者相比,合并隐蔽性高血压的CKD患者靶器官损害较为严重,全因死亡、心脏事件和肾功能恶化风险较高[37,86]。

一项纳入980例CKD患者(约90%服用降压药物)的荟萃分析显示:

在诊室血压正常的CKD患者中,超过40%存在隐蔽性高血压或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87]。

约56%服用降压药物的CKD患者存在隐蔽性未控制高血压,50%为夜间血压未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