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49901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docx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地理ⅰ湘教版第四单元综合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2017·广州高一12月)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

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冷

B.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暖

C.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

D.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

【解析】 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可知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则①应是气候变冷;由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若光合作用减弱,则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②是温室作用加强;温室作用加强则气候变暖,故③是气候变暖。

【答案】 D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表达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作用加强

【解析】 对流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从而使大气增温;若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则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就减少,则气候变冷。

【答案】 A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失调。

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调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解析】 目前全球存在的问题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从而引起全球降水及干湿状况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 C

(2017·重庆高一12月)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完成4~5题。

4.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

A.钢铁        B.机电

C.纺织D.电子

【解析】 钢铁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煤炭等能源,从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在限制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情况下,钢铁工业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

【答案】 A

5.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便有了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

A.煤市场B.碳市场

C.石油市场D.天然气市场

【解析】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

【答案】 B

(2017·保定高一12月)读某地区等高线图(比例尺为11000000),回答6~8题。

6.图示范围内地势总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B.可能为盆地

C.由东北向西南倾斜D.沟谷纵横,相对高度大

【解析】 结合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北部密集,南部稀疏,由此判断该地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

【答案】 A

7.图中影响城镇和村落居民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B.交通

C.河流D.自然资源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城镇和村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山麓地区。

【答案】 A

8.图中铁路未修成直线,影响其选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  )

①地形 ②河流 ③技术因素 ④城镇的分布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铁路线的选址要适当考虑居民点的分布。

【答案】 C

(2017·合肥高一12月)下图是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

A.气温不断上升

B.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

D.降水不断减少

【解析】 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易导致旱涝灾害。

【答案】 B

10.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

A.温暖湿润B.温暖干旱

C.寒冷湿润D.寒冷干旱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地区的气温逐年升高,而降水量从1963年以来有所减少,反映了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温暖干旱。

【答案】 B

(2017·唐山高一12月)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

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电力强度:

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

据此回答11~13题。

人均能耗

能源强度(吨油

电力强度

(吨油当量)

当量/1000美元)

(千瓦时/美元)

美国

8.96

0.27

0.36

英国

4.24

0.18

0.24

法国

4.37

0.17

0.27

德国

4.29

0.16

0.23

意大利

3.50

0.17

0.23

日本

4.31

0.13

0.22

11.表中反映出(  )

A.单位产值耗油量最大的是英国

B.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大的是美国

C.法国的能源总量比德国丰富

D.发达国家能源消耗量大大超出发展中国家

12.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  

A.日本能源使用效率最高

B.日本能源使用效率最低

C.日本经济增长率最快

D.日本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13.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  )

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解析:

11题,主要考查分析表中信息的能力和从文字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的说明可知,电力强度即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因此表格中电力强度最大的美国,是单位产值耗电量最多的国家。

12题,日本的能源强度低,说明其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小;其电力强度低,说明其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少。

这两者都说明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高。

所以该题的答案是A。

13题,参照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值,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力争改进技术、不断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答案:

11.B 12.A 13.B

(2018·杭州高一1月检测)读浙江省GDP与能源消费情况表,完成14~15题。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GDP(亿元)

4146

4638

4988

5365

6036

6748

7796

9395

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煤)

4570

4793

4912

5166

5616

6094

6699

7618

煤炭万吨

4591

4767

4652

4773

5028

5527

6018

6626

电力(亿千瓦时)

479

511

548

612

743

855

1016

1240

石油制品(万吨)

731

786

855

857

919

1152

1216

1395

14.以下关于浙江省国民经济能耗、电耗强度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B.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从2000年开始下降幅度比前五年明显增大

C.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D.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从1998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解析】 国民经济能耗强度就是每万元GDP的综合能耗(吨标准/万元),即能源消耗总量/GDP,国民经济电耗强度就是每万元GDP的综合电耗(千瓦时/万元),即电力/GDP,计算可知:

浙江省国民经济电耗强度从1998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答案】 D

15.以下关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方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增加能源消费的种类,开发新能源

B.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D.节约能源

【解析】 降低能耗强度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能源,严格控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增加能源消费的种类,开发新能源只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并没有降低能耗强度。

【答案】 A

(2017·成都高一12月)泥石流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下图。

读下图和表Ⅰ、表Ⅱ,回答16~18题。

表Ⅰ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

<100

100至

401至

601至

801至

1001至

量(mm)

400

600

800

1000

1400

>1400

泥石流

数量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表Ⅱ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16.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有(  )

①特定的地形形态和坡度 ②降水 ③集中的水源补充 ④持续的高温天气 ⑤红壤广布 ⑥大量的泥沙石块 ⑦植被覆盖率高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⑤⑦

【解析】 由图知,泥石流的发生和地形、物源、水源有关,所以,特定的地形形态和坡度、集中的水源补充、大量的泥沙石块是泥石流发生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17.以下人类经济活动中,可能促使泥石流发生的是(  )

A.在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

B.在锡林郭勒地区过度放牧

C.将废弃矿石随意丢弃在斜坡上

D.将大量污水排入长江上游地区

【解析】 在洞庭湖平原围湖造田,地形条件达不到;在锡林郭勒地区过度放牧,水源条件不足;将大量污水排入长江上游地区,和泥石流的发生无关。

将废弃矿石随意丢弃在斜坡上,提供了物源,当遇到暴雨时,很容易诱发泥石流。

【答案】 C

18.以下关于泥石流的正确说法是(  )

A.我国有60%的泥石流发生在夏季

B.泥石流灾害频繁是制约贺兰山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因

C.妥善解决泥石流灾害是修建青藏铁路的技术难题之一

D.我国7月份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降水丰富

【解析】 由表Ⅱ知,我国有76%的泥石流发生在夏季,A错;贺兰山地区降水少,很少发生泥石流灾害,B错;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原面上相对平坦,又缺乏集中的水源补充,很少发生泥石流,C错;我国7月份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降水丰富。

【答案】 D

(2018·南宁高一1月)下表是西藏各站点0.8米深度年平均地温距平(℃)资料,据此回答19~20题。

时间(年)

拉萨

泽当

当雄

安多

日喀则

1970—1979

-0.8

-0.2

-0.1

-0.2

-0.5

1980—1989

-0.1

0.1

0.1

-0.2

-0.2

1990—1999

0.9

0.1

0.1

0.3

0.6

19.表中数据说明(  )

①就年平均地温而言,呈逐年升高趋势 ②20世纪70年代西藏地区地壳活动弱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趋势明显 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西藏平均地温距平上升,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答案】 C

20.根据西藏地区年平均地温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  )

①全球降水量有增多趋势 ②阿尔卑斯山多年冻土最大深度呈明显增加趋势 ③乞力马扎罗山山顶冰川面积不断萎缩 ④青藏铁路沿线冻土活动层厚度加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使全球许多著名高山的冰川后退,青藏高原永久冻土上面的活动层厚度会加大。

【答案】 B

(2017·昆明高一期末)阅读以下语句,完成第21~23题。

①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

②那被冰冷的雪层层覆盖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天仙的衣裳般雪白。

③我悄悄地向前散步走去,看到的是无边无际高高的青纱帐。

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1.没有描写聚落的语句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描写的村落最可能呈团聚型或棋盘式格局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描写的村落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的语句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21题,①中的“水”和“山”是关键词,描写的是江南丘陵地带的村落;②描写的是雪山;③中的“青纱帐”是关键词,描写的是北方平原上的高粱地;④中的“溪头”和“莲蓬”是关键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雪山并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不是聚落。

第22题,北方平原上的村落多呈团聚型或棋盘式格局。

第23题,南方村落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答案:

21.B 22.C 23.C

(2017·正定中学高一12月)下面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24~25题。

24.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水文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解析】 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社会发展初期(史前文明阶段),自然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在自然条件中地形是最主要的,从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即可判断,第24题选C。

【答案】 C

25.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状   D.棋盘状

【解析】 M位于河谷地区,受地形和河流限制,聚落一般呈带状。

【答案】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1分,第29题11分,共计50分)

26.(2017·武汉高一12月)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4分)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

(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答案】 

(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

27.(2017·四川高一12月)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4分)

材料一:

孟加拉国近15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中,有将近80%处于洪水泛滥的平原和由众多河流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上。

洪涝灾害对超过1亿人口的孟加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二:

图甲为孟加拉国的河流及受洪水泛滥影响的地区,图乙为达卡的气温和降水图。

(1)根据所给材料,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分析孟加拉国水灾特别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与孟加拉国相比,洪灾多发的原因还可能有(双选)(  )

A.季风气候B.中游河道特别弯曲

C.下游围湖造田D.中下游地势低平

(3)为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孟加拉国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多项选择)(  )

A.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监测预报

B.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C.修建水库,建分洪区

D.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E.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

F.实行防洪保险

【解析】 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防灾减灾对策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题,洪灾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气候、地形、地势、流域面积、河道特征等),又有人为原因(河流上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泥沙淤积河道、湖泊等),但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需从洪灾发生过程的各个环节分析。

(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

①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③南北支流多,汇入干流的水量大;人为原因:

①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②人为的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相比之下,从滞洪原因上看弯曲的河道、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别于孟加拉国洪水多发的原因。

第(3)题,洪涝灾害的防御应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分析。

【答案】 

(1)该国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分布集中;部分河流还有冰川融水补给;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流不畅;河流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淤塞,排水不畅。

(2)BC (3)ABCDEF

28.(2017·长沙高一12月)读“世界14种重要矿产的耗竭年限预测图”,完成以下问题。

(11分)

(1)矿产资源属________资源,其数量是________的。

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________国家。

(2)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资源________,减少浪费,延长其资源________问题。

【解析】 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

(2)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消费水平提高,矿产开采寿命衰减;消费增长率越大,矿产开采寿命衰减得越多。

所以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矿产资源要合理开采利用,延长耗竭时间。

【答案】 

(1)非可再生 有限 发达 

(2)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多 (3)最优耗竭,提高利用率 耗竭时间

29.(2017·海南高一期末)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1分)

中国日报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12月15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最终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其主要内容包括:

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球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在2017年年底之前,达成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150年来,全球变暖变化趋势如何?

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了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近150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原料,加之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