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0066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docx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

宇宙中的地球

(一)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概念:

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及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

  

  1.安全的宇宙环境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使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拥有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同时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

  

  

(2)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能够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4)自转周期不长

(二)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三)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2)太阳辐射含义:

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3)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He)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

  

  ②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太阳能、煤、石油等能源

(四)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外到内分层:

日冕、色球、光球(用肉眼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耀斑

  

  

(1)黑子:

发生在光球层,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2)耀斑:

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3)黑子、耀斑周期:

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

  

(4)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自转图:

  

  

(六)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地球自转运动的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3)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4)昼夜交替的周期:

24小时,一个太阳日。

  

  (5)晨昏线上的时间问题:

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为18点.

  

  (6)晨昏线一年中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其余日期斜交。

  

  (7)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

  

  2.时差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

  

  

(2)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东八区中央经线即东经120°上的地方时。

  

  (5)日界线--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6)简单区时计算:

某地的区时=已知时间±时区差,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位于已知地点的东侧,用"+",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西侧,用"-"。

  

  例:

已知北京时间为4月9日16时,求纽约(西五区)的区时,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

  

  3.产生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会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

(七)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2.黄赤交角的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图)

  

  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最南到达南纬23°26′。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春秋二分直射赤道。

  

3.昼夜长短的变化

  

  

(1)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自秋分日至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3)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达一年中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南半球反之。

  

  (4)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特殊日期的太阳高度

  

  a.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b.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c.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总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5.四季的更替

  

  

(1)产生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实际四季划分(气候):

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八)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地球的内部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地幔: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地核:

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岩石圈:

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

地球上的大气

(一)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1.大气受热过程

  

  结论: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如白天有云温度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有一定选择性。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3.大气的保温作用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的都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并受到大气逆辐射将热量又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维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图)

  

  近地面空气受热或冷却(冷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地表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制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垂直于大气运动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只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的大小。

  

  (3)摩檫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的方向也改变风的大小。

  

  3.不同作用力影响下的风向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理想状态)

  

  

(2)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状况)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近地面状况)

  

  

  

  【规律总结】

  

  如何在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该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画出实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四)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

(如图)

  

(2)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五)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变化的现象,称为季风。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对于南亚季风环流(夏季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一个原因。

  

  

  4.特点:

冬季--偏北风--低温干燥

  

  夏季--偏南风--高温、湿润多雨

  

  5.典型地区--东亚。

原因是东亚地处最大的海与陆之间,海陆热力对比显著,产生的气压梯度力最大,季风最典型。

  

  成因:

均可回答为受季风环流影响(或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六)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七)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八)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1.特点:

  

  

(1)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2)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

气温升高

  

  2.原因:

  

  

(1)自然原因:

现今正处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温暖期

  

  

(2)人为因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影响:

  

  

(1)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海水上涨

  

  

(2)影响农业生产--就地区而言,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产;而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

  

  (3)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适应对策:

  

  

(1)减少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

  

  (3)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等;

  

  (4)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5)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固碳技术。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

地球上的水

(一)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

  

  

(2)存在形体:

固态(主要在高纬、高山地区)、液态(数量最大)、气态(分布最广)

  

  (3)存在空间:

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2.河流的补给

  

  

(1)河流补给即指河水来源

  

  

(2)主要补给形式:

  

  ①雨水补给--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河流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②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关

  

  ③地下水补给--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方式

  

  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常形成相互补给关系

  

  3.水循环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促进陆地上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是海陆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定义: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的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2.性质分类:

暖流--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水温较高的海区流向水温较低的海区)

  

  寒流--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水温较低的海区流向水温较高的海区)

  

  3.主要成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4.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低维度):

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

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夏顺(自西向东流)冬逆(自东向西流)

  

  5.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①暖流增温增湿--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②寒流降温降湿--秘鲁沿岸的荒漠地带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著名的四大渔场

  

  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

  

  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的冷海水交汇

  

  d.秘鲁渔场--沿岸上升流的影响

  

  (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a.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海不利;

  

  c.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带来较大威胁.

  

  (4)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a.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b.使污染范围扩大。

(三)结合实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

  

  1.水资源

  

  

(1)定义:

广义--水圈内的水体总量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地区差异:

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

  

  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3)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4)世界分布状况:

从大洲看亚洲最多,大洋州最少

  

  从国家看巴西最多,我国居第六

  

  (5)我国分布特点:

地区上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3.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加剧水资源短缺。

  

  

(2)解决措施:

开源节流,加强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开源措施:

  

  a.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b.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

  

  c.开渠引水,将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节;

  

  d.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节流措施:

  

  a.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b.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c.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等。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分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分析

  

  

  3.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二)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三)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四)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褶皱

  

  

  2.断层

  

  

(1)定义: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岩性所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断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

  

  

(2)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3)断层中上升一块为地垒,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断层中下降一块为地堑,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应用:

水库等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

  

  3.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方式:

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2.线路分布: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线路设计:

迂回前进。

(五)河流地貌

  

  1.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2)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使河流不断变长;下蚀则使河床变深;侧蚀使河流变宽。

  

 

 (3)河谷的发育

  

  2.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1)洪积--冲积平原:

山区

  

  

(2)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

  

  (3)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高原:

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

  

  

(2)山区:

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沿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呈条带状

  

  (3)平原:

聚落分布最密集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提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知道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3.整体性的内涵: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整体性。

  

  4.表现:

  

  

(1)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和变化着(各要素统一演化)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功能:

  

  

(1)生产功能--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二)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陆地环境差异的体现--陆地自然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

  

 

  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的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4.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