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0216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docx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五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优缺点。

2.掌握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3.用亚甲基蓝水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碳、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比表面积。

二、实验原理:

①Langmuir吸附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以及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大多数固体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与固体对气体的吸附很相似,可用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来处理。

Langmuir吸附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a)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b)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

c)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

d)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覆盖就不能被再吸附;

e)吸附平衡时,吸附和脱附建立动态平衡;

f)吸附平衡前,吸附速率与空白表面成正比,解吸速率与覆盖度成正比。

根据以上假定,推导出吸附方程:

设固体表面的吸附位总数为N,覆盖度为θ,溶液中吸附质的浓度为c,根据上述假定,有

?

)c(kr=kN(1-为吸附速率常数)吸附速率:

11吸?

=rkN(k为脱附速率常数)

脱附速率:

-1-1脱?

?

N=N(1-k)c当达到吸附平衡时:

r=r即k-11脱吸Kc:

由此可得

(1)

吸θ?

1?

Kc吸式中K=k/k称为吸附平衡常数,其值决定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及温11-吸度,K值越大,固体对吸附质吸附能力越强。

若以q表示浓度c时的平衡吸附量,吸?

=q/:

q以q表示全部吸附位被占据时单分子层吸附量,即饱和吸附量,则?

?

q代入式

(1)得)(2

式中:

K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与吸附质、吸附剂性质及温度有关,其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q为平衡吸附量,1g吸附剂达吸附平衡时,吸附的溶质的物质的量(mg/g);q为饱和吸附量,1g吸附剂的表面∞上盖满一层吸附质分子时所能吸附的最大量(mg/g);c为达到吸附平衡时,溶质在溶液本体中的平衡浓度。

②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溶液吸附法的吸附质一般用亚甲基蓝、苯酚、硬脂酸等,水溶性吸附质广泛应用于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由于在所有染料中亚甲基蓝具有最大的吸附倾向,故本实验选用亚甲基蓝作为吸附质,以活性碳、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作为固体吸附剂。

亚甲基蓝()具有以下矩形平面结构:

MethyleneBluetrihydrate

3。

7.6×3.25?

摩尔质量为319.85g/mol,阳离子大小为17.0×2,侧面吸附投影面135?

亚甲基蓝的吸附有三种取向:

平面吸附投影面积为22。

,端基吸附投影面积为积为75?

39.5?

对于非石墨型的活性碳及硅藻土,亚甲基蓝可能不是平面吸附而是端基吸附,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在单层吸附的情况下,1mg亚甲基蓝的覆盖面积可按2计算。

而对AlO2.45m则可能是侧面吸附。

32本实验将定量的三种固体吸附剂与一定量的亚甲基蓝溶液相混合,在常温下振荡,使其达到吸附平衡。

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附前后亚甲基蓝溶液的浓度。

从浓度的变化求出每克活性碳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量q。

q=

(3)

式中:

q为吸附量(mg/g),c为亚甲基蓝原始浓度(ppm),c为亚甲基蓝平0衡浓度(ppm),w为固体样品重(g)。

求出三种固体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收量后,就可以由下式求出各种固体比表面积。

S=qa)4(式中:

q为吸附量(mg/g),a为1mg亚甲基蓝覆盖固体的面积,对活性碳和2。

2.45m硅藻土为③Lambert-Beer定律:

根据光吸收定律,当入射光为一定波长的单色光时,某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中有色物质的浓度及溶液层的厚度成正比

I?

bc?

lg?

kcA?

?

(5)

I0AII?

b为摩尔吸光系数,为入射光强度,为吸光度,为透过光强度,式中,0c为溶液浓度。

为光径长度或液层厚度,由于同一种溶液在不同波长处测得吸光度不同,为提高测量灵敏度,将吸光度A对波长作图得溶液吸附曲线,工作波长就选取在吸光度A最大处。

处活性碳吸445nm但在。

665nm和445nm个吸收峰:

2亚甲基蓝溶液在可见区有.

附对吸收峰有很大的干扰,故本试验选用的工作波长为665nm,并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实际测量。

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一般由五部分组成: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72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及其附件1台(如下图Fig#1);

康氏振荡器1台(如下图Fig#2);

分析天平一台;

烘箱一台;

容量瓶:

1000ml1只,100mL5只,50mL1只;

移液管:

5ml1支,10ml1支;

具塞锥形瓶:

100mL3个;

长颈玻璃漏斗3只;

烧杯:

50ml4个;

洗瓶一个;

洗耳球一只;

滴管若干。

2)、试剂:

亚甲基蓝(100ppm标准溶液);

粉末状非石墨型活性碳;

硅藻土;

碱性AlO。

32实验装置图:

四.

康氏振荡器Fig#2型光电分光光度计Fig#1722.

四、实验步骤:

样品活化步骤略去。

1、吸附量的测定

准确配制100ppm亚甲基蓝1000ml。

取100ml具塞锥形瓶3只,洗涤烘干。

分别准确称取活性碳0.01g;硅藻土0.1g;碱性AlO0.3g,(实际各试剂称取量32见表Tab#1)各置于一个锥形瓶中,编号。

再分别加50ml(容量瓶取)100ppm亚甲基蓝溶液,加塞后置于振荡器上振荡1.5h。

2、配制亚甲基蓝标准溶液

用移液管吸取1mL,3mL,5mL,8mL,10mL浓度为100ppm的标准亚甲基蓝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

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定容摇匀,即得1ppm、3ppm、5ppm、8ppm、10ppm的标准溶液,待用。

亚甲基蓝溶液的密度可以用水的密度代替。

3、选择工作波长

对于亚甲基蓝溶液,工作波长为665nm,由于各台分光光度计波长刻度略有误差,应自行选取工作波长。

可取3ppm标准溶液,在600nm~700nm范围内先按10nm间隔测吸光度,再于最大吸光波长左右分别以2nm为间隔测吸光度,以吸光度最大的波长作为工作波长。

得到入射光波长与吸光度关系表Tab#2,并绘制亚甲基蓝吸收曲线图。

Fig#3测量时发现最大吸收波长为664nm,故步骤4和步骤5即采用664nm作为工作波长。

4、制作亚甲基蓝工作曲线

以蒸馏水为空白,用1cm比色皿分别测定1ppm、3ppm、5ppm、8ppm、10

ppm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得到亚甲基蓝浓度与吸光度关系表Tab#3,并作吸光度A-亚甲基蓝浓度c工作曲线Fig#4,备用。

5、测定亚甲基蓝平衡浓度

样品振荡1.5小时后,取下锥形瓶,分别用滤纸和玻璃长颈漏斗过滤,分别用烧杯收集滤液,根据颜色深浅稀释不同倍数,使吸光度在工作曲线范围内。

测定三种稀释液的吸光度,并在工作曲线上求出相应浓度,乘以稀释倍数求出三种滤液的平衡浓度,得数据见Tab#5。

实验测定完成后,关闭分光光度计,倒掉比色皿中溶液,用蒸馏水、乙醇洗净,放入盒中。

倒掉残余的亚甲基蓝溶液,洗净各类玻璃仪器,整理试验台,指导老师签字。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原始数据记录见附页1)

实际各试剂称取量

试剂

亚甲基蓝

粉状活性碳

硅藻土

碱性氧化铝

/g称取量

0.0986

0.0106

0.1008

0.3018

Tab#1

(1)亚甲基蓝溶液工作波长的确定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量,以质量分数为3ppm的标准溶液为待测液,?

与A关系表

?

/nm

600

610

620

630

640

650

652

6654

656

658

A

0.275

0.326

0.343

0.360

0.423

0.519

0.530

0.547

0.563

0.577

?

/nm

660

662

664

666

668

670

680

690

700

-

A

0.595

0.597

0.604

0.602

0.596

0.579

0.363

0.157

0.064

-

Tab#2

绘制吸收曲线如下图:

Fig#3

Fig#3可以看出,当吸收波长为664nm时候,溶液的吸光度最大,故选取664nm为工作波长。

(2)吸光度A-亚甲基蓝浓度c标准工作曲线的制作

亚甲基蓝浓度与吸光度关系表:

标准溶液编号

1

2

3

4

5

V(标准溶液)/mL

1.00

3.00

5.00

8.00

10.00

溶液浓度/ppm

1.00

3.00

5.00

8.00

10.00

吸光度A

0.229

0.604

0.943

1.453

1.767

Tab#3

Fig#4标准工作曲线如下图c亚甲基蓝浓度A-做出吸光度.

Fig#4

Tab#4

2=0.99903

线性匹配度R可得线性拟合方程为:

A=0.17052c+0.0784

(3)三种固体吸附亚甲基蓝平衡浓度测定:

由三稀释液的吸光度A分别求出其稀释后浓度c,再乘上稀释倍数即得亚甲基蓝平衡浓度:

吸附剂

活性碳

硅藻土

碱性氧化铝

稀释倍数

10

10

10

吸光度A

1.173

0.914

1.115

稀释液浓度/ppm

6.419

4.900

6.079

平衡浓度c/ppm

64.19

49.00

60.79

Tab#5

(4)三种固体的饱和吸附量

)3(中三种吸附剂固体样品重代入公式Tab#1中三种吸附剂平衡浓度及Tab#5将

q=

(3)

式中:

q为吸附量(mg/g),c为亚甲基蓝原始浓度(ppm),c为亚甲基蓝平0衡浓度(ppm),w为固体样品重(g)。

得到三种固体吸附剂的饱和吸附量如下表Tab#6:

固体吸附剂

活性碳

硅藻土

碱性氧化铝

平衡浓度c/ppm

64.19

49.00

60.79

原始浓度c/ppm0

100

100

100

固体样品重w/g

0.0106

0.1008

0.3018

-1)mg·g吸附量q/(

168.9

25.30

6.496

Tab#6

由表可以看出对于亚甲基蓝的吸附量顺序为:

活性碳>硅藻土>碱性AlO3

2可能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使用的活性碳选取的是粉末状,会使其吸附比较充分而导致测得吸附量偏大,但与颗粒状活性碳吸附量相比不会存在太大偏差,故依然是以上顺序。

(5)三种固体比表面积的计算

将Tab#6中三种固体的吸附量代入计算公式(4)进行计算:

S=qa)4(式中:

q为吸附量(mg/g),a为1mg亚甲基蓝覆盖固体的面积,对单层端基2,对单层侧面吸附的碱性AlO其吸附的活性碳和硅藻土为2.45ma可以按照322222代入,得到下表75?

Tab#7/39.5?

2.45m=4.65m*

固体吸附剂

活性碳粉末

硅藻土

碱性氧化铝

-1)(吸附量q/mg·g

168.9

25.30

6.496

21mg覆盖面积a/m

2.45

2.45

4.65

比表面积S

414

62.0

30.2

Tab#7

六、思考题:

1.亚甲基蓝浓度过高或过低有何缺点,如何调整?

本实验用到的是符合Langmuir模型的单分子层吸附,当亚甲基蓝溶液浓度过高时,会出现多分子层吸附,如果平衡后的浓度过低,吸附又不能达到饱和。

因此原始溶液浓度和平衡浓度都应选择在适当的范围,本实验原始溶液浓度为100ppm左右,平衡浓度不小于10ppm。

若浓度过高,应该用容量瓶将过浓溶液稀释一定倍数至浓度在适当范围内;浓度过低则应加入一定量亚甲基蓝再测量计算或重新配制溶液。

2.溶液吸附法测比表面积的主要优缺点是哪些?

优点:

与BET低温气体吸附法、电子显微镜法和气相色谱法等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方法相比,溶液吸附法测比表面积:

1)仪器简单易得;

2)实验过程操作方便;

3)不要求真空等复杂条件;

4)时间缩短一半,只需4个小时;

5)可以同时测定多种样品。

缺点:

测定结果有一定相对误差,主要原因在于,吸附时非球形吸附层在各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取向并不一致,每个吸附分子的投影面积可以相差很远,2,氧化铝则是侧面吸?

如本实验活性碳和硅藻土端基吸附投影面积39.5

2,误差较大。

若需比较准确的结果,还需要用气体吸附法75?

附投影面积校正。

七、实验讨论:

2为0.99903由亚甲基蓝工作曲线图及数据表可以看出其线性符合程度很好,R,1、将实验所得的三种滤液吸光度A,代入工作曲线所分别求得的溶液浓度c将比较0符合实际浓度,有较高可信度。

2、在称取活性碳时,动作要迅速,尤其是本实验所取吸附剂之一为活性碳齑粉,更容易吸潮,会导致活性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减少,使得测量结果偏小,但又由于是粉状吸附会更充分。

在每次称量完后都需要盖上活塞。

活性碳的质量应尽量接近提供的0.1g值,本实验取非石墨活性碳粉末0.1008g,以保证有吸附达到平衡又没有明显的过饱和现象。

3、震荡时间要充分,不少于1.5h。

震荡速度需适中,不宜过大或者过小,以最有利于吸附100r左右为宜以期达到平衡吸附量。

4、使用分光光度计时应注意:

(1)比色皿放入样品室前,用擦镜纸擦干比色皿外的的溶液,手持比色皿磨砂面,切忌用手触碰比色皿透光面。

(2)每改变一次测量波长,都需要重新进行T100%校准,以使仪器能够适应新的波长值。

若波长改变较大则需要静待一段时间,以使光电感应管等达到所需的响应时间,仪器调整到所需工作状态。

(3)使用过程中为防止光电管因受连续照射而疲劳,只在测量时才将比色皿暗箱盖放下。

5、溶液要按从稀到浓的顺序测溶液吸光度以减少误差,若待测液浓度过大,将导致吸光度较大,且易出现多分子层吸附,需要二次稀释,这样会增加实验误差。

在以后的实验中,可根据已有经验,主要选择合适的稀释倍数,使得吸光度的值三种吸附剂吸附并稀释后的本次试验中,为宜。

0.8-1.5为A以在正常范围内,

溶液吸光度A分别为1.173(活性碳)、0.914(硅藻土)、1.115(碱性氧化铝),说明本次稀释倍数相当合理,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编.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25.

[2]范康年.物理化学[M].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6:

667~675

[3]胡晓洪,刘弋潞,梁舒萍编.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4~76

[4]彭以元.基础化学实验[M].南昌市: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118~121

[5]戴维.p.休梅克,卡.W.加兰,杰.I斯坦菲尔德,约.W.尼布勒著,俞鼎琼,廖代伟译.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

化学工艺出版社,1990:

334

[6]刘勇键,白同春主编.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市: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0~113

[7]袁誉洪主编.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市:

科学出版社,2008.12:

133~137

[8]刘淑娜等主编.化学实验技术[M].北京市: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56~63

[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计量司组编;艾明泽,肖哲主编.计量检测人员培训教材化学计量第12分册.北京市: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

37~39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