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管理学派.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0898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1个管理学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个管理学派.docx

《11个管理学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个管理学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1个管理学派.docx

11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

概述:

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

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

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

1、代表人物:

⑴。

法约尔。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⑵.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

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  

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

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

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

2、发展过程:

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

在法约尔之后,孔茨和奥唐奈里奇在仔细研究这些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五项,而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孔茨利用这些管理职能对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和阐述,最终得以建立起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是管理过程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法约尔的理论,并把法约尔的理论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使管理过程学派成为管理各学派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派.

3、主要观点: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

这些就是管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一种说明和启示的作用。

 

  (3)可以围绕这些基本原理开展有益的研究,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4)这些原理只要还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被修正,就可以为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提供若干要素。

 

  (5)就像医学和工程学那样,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的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即使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背离了管理原理而造成损失,但管理学中的原理,如同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原理—-样,仍然是可靠的。

 

  (7)尽管管理人员的环境和任务受到文化、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影响,但管理理论并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一种科学基础或理论基础的作用. 

4、优点:

⑴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

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

孔茨认为管理学这样分类具有内容广泛、能划分足够多的篇章、有利于进行逻辑性分析等优点。

该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管理学原理教科书都是安装管理的职能写的。

  

⑵管理过程学派确定的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为训练管理人员提供了基础。

把管理的任务和非管理的任务(如财务、生产以及市场交易)加以明显地区分,能使经理集中于经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上.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5、缺点:

⑴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通用性有限,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对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

只在工会力量不大,或失业率很高、生产线稳定的情况下适用。

如果在专业性组织中应用时,这些原则便需要修改,其适用性须视情况而定.  

⑵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的职能并不包括所有的管理行为。

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四个词实际上完全没有描绘出实际工作;它们只不过描绘出了某些模糊的目标。

  

⑶在管理者日常管理中,一定是先有了目标和组织,然后进行管理,而不是先有一套典型的职能,能够到处运用到不同的组织中去。

但是分析这些活动在传统理论中却不曾有过。

大多数传统的理论认为,企业有一套“典型的"职能,它们可以到处运用,对一切事物来运用,用不着先作一番分析。

二、人际关系学派

1、代表人物:

早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人埃尔顿•梅奥,美国的罗特利斯伯格。

后来,则有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原籍德国后来移居美国的库尔特•卢因、美国人布雷德福、美国人坦南鲍姆等.

2、主要观点:

 

⑴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  通过长达五年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与生产率增长相关的因素是这样一些社会因素,如劳动群体的士气、小组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劳动小组的行为。

“为此,要采用激励、劝告、领导、交流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

所谓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效的传播活动达到管理的目的。

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1943年发表了他的《人的激励理论》,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他所说的需求层次共有五个,它们是彼此关联,并按优先等级排序的。

这种排序说明最优先的需求目标将主导人的意识,并往往激起人的相应行为。

从他的五个层次来看,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是作为自然人生存的基础层次。

尊重与自我实现则是作为社会人的较高层次和高层次的需求。

而介于基础层次和高层次需求之间,则是“社交的”需求.为什么马斯洛要把社交的需求摆在中间,因为它是自然人社会化的必然需求.

364158E3F踿372249168酨222965718團V203414F75併s403499D9D鶝350768904褄

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他的理论是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一种修改。

他认为,影响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即能够导致员工对工作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赏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晋升、工作中的成长等;还有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和管理、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及个人生活之类。

他所谓的保健因素,也叫“维持因素”.这类因素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必须处理好,若处理不好,员工会产生不满。

  双因素理论和需求层次论一样,尽管缺乏科学的证明,但因为它强调通过对工作的设计来满足员工心理和社会的需要,维持和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因而,在实践中对企业管理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⑷麦格雷戈y理论和阿吉累斯的成熟与不成熟理论  阿吉累斯认为,社会现实的管理制度压抑着人们在人格上成熟。

健康的人从婴儿到成人,在心理上有一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自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要发生七种变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这些变化虽然是自然的过程,但是,由于现实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以及外界影响,如工作简单,管理上强调集权和服从,工人无力支配环境等,使工人的成熟受到阻碍。

  y理论认为:

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工作可以达成某种满足,人会自愿去执行;也可以是一种处罚,受处罚者只要有可能就想逃避。

是哪一种情况,要看环境而定。

控制和处罚,不是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以适当机会,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就能统一。

在现代工业社会,普通人的智慧潜力只得到了部分发挥。

  

⑸卢因的“群体动力论”、“场论"与“守门人"理论  其核心是强调“群体"对“个体”影响和作用。

除此而外,他还开辟并发展了有关下级参与决策及把团体应用于行为改变的研究。

卢因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把心理学引入社会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企业和组织的社会群体,而这种研究的重心却是放在个体的观念、动机共处五项原则、愿望、行为如何被其所在的群体影响,即群体传播对个体的作用上。

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对“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进一步加以理论阐述.他指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或不允许信息通过的人或机构就是“守门人"。

守门人的作用就是选择、过滤他所接受的信息。

 

3、优点:

这个学派的依据是,既然管理就是让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把事情办好,因此,就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这个学派把社会科学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个性特点到文化关系,范围广泛,无所不包。

4、缺点:

这个学派的学者大多数都受过心理学方面的训练,他们注重个人,注重人的行为的动因,把行为的动因看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其中有些人强调处理人的关系是管理者应该而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技巧;有些人把”管理者"笼统地看成是”领导者”,甚至认为管理就是领导,结果把所有的领导工作都当成为管理工作;还有不少人则着重研究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激励和领导问题。

所有这些,都提出了对管理人员大有助益的一些见解。

三、群体行为学派

1、代表人物:

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梅奥和霍桑的梅奥和霍桑试验;德国学者卡特•卢因于提出团体动力学;美国管理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一成熟交替循环的模式.

2、主要观点:

这一学派是从人类行为学派中分化出来的,因此同人际关系学派关系密切,甚至易于混同。

它关心的主要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关系.它以社会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而不以个人心理学为基础。

它着重研究各种群体行为方式。

从小群体的文化和行为方式,到大群体的行为特点,都在它研究之列。

它也常被叫做”组织行为学"。

"组织”一词在这里可以表示公司、政府机构、医院或其他任何一种事业中一组群体关系的体系和类型.

3、优点:

⑴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它强调的是使生产操作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的组织系统和明确的职责分工等,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目标,甚至把人看成是机器,从而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科学与此相反,它强调要重视人这一因素的作用。

它显然是认识到,一切事情都要靠人去做,一切产品的生产都要靠人去实现,一切的组织目标都需要人实现.因而,应当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

这样,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

⑵行为科学引起了管理的方法的转变。

随着对人性的认识和管理对象重点的变化,管理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

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严格的权力和规章制度的作用,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在管理活动中施以强大的外界压力,派工头进行严格的监督,造成工人心理上的压力而产生对立情绪,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关系和感情因素的作用以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此相反,行为科学则强调人的欲望、感情、动机的作用,因而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以及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相对应,企业界提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弹性的"管理方法,出现了“参与管理”、“目标管理",“工作内容丰富化”等各种新的管理方式。

4、缺点:

管理学者对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霍桑实验中所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批评.在他们看来,整个实验过程中,研究者一方面受到实验室中受控实验的需要束缚;另一方面受到正在进行中的实际经验的束缚,尤其是主观愿望的先入为主的影响。

  此外,行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它告诉了我们对人管理时应采取什么行为,但在管理中被管理者的对象不仅仅是人,只对人进行研究的管理显然是不完善的,除了人性行为以外,还应有某些技术方面的知识。

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管理人员即使有了行为知识,也将无法应用,这正是行为学派的缺陷。

比如管理者往往要从整体上从系统的角度研究管理,管理者要考虑建立管理制度、另外要对组织整体战略进行决策,这些经常需要的管理是行为学派没有触及到的.

  对于行为学派存在的弱点,孔茨是这样评论的:

人际行为领域并不包括管理学的全部内容。

很可能一个公司的经理懂得心理学,但在管理上却并不有效。

事实上,有一个相当大的公司,对各级管理者进行广泛的心理学教育,结果发现这些训练并未解决有效管理的需要。

四、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

彼德•德鲁克;欧内斯特•戴尔

2、主要观点:

⑴管理应侧重于实际应用,而不是纯粹理论的研究.管理学如同医学、法律学和工程学一样,是一种应用学科,而不是纯知识的学科.但管理又不是单纯的常识、领导能力或财务技巧的应用,管理的实际应用是以知识和责任为依据的.  ⑵管理者的任务是了解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处理本机构对社会的影响相对社会的责任.德鲁克认为,作为企业主要管理者的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第一项职责是创造出一个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的真正的整体,创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整体,把投入于其中的各项资源转化为较各项资源的总和更多的东西;第二项特殊职责是在其每一项决定和行动中协调当前的和长期的要求。

为此,每—个经理都必须:

制定目标和措施并传达给有关的人员;进行组织工作;进行鼓励和联系工作;对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使员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⑶实行目标管理的管理方法。

德鲁克理论给管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任务(或目标)决定管理,并据此提出目标管理法.德鲁克认为传统管理学派偏于以工作为中心,忽视人的一面,而行为科学又偏于以人为中心,忽视了同工作相结合。

目标管理则结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使职工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从工作中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目标也因职工的自我实现而实现,这样就把工作和人性二者统—起来了.目标管理在当今仍是运用最多的管理方法。

3、优点:

(1)对于依靠管理思想家来提出管理应遵循的普遍性原则的研究思路提出了质疑,有助于克服管理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研究紧密的结合管理实践,对于管理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405189E46鹆336528374荴319507CCE糎395419A75驵235515BFF寿315047B10笐

(2)经验主义学派所采用的案例法和比较法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已经成为西方商学院培养MBA和其他管理人才的主要教学方式,也是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3)经验主义学派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企业的领导者或者高级管理者身上,可谓抓住了管理的关键。

企业领导者或高级管理者对于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果负有主要的责任,研究并推广成功管理者的经验,特别是“伟大的组织者”的经验,可以为广大管理人员树立榜样和楷模,并使他们受到激励和启发。

4、缺点:

(1)忽视了一般性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成为科学,必须首先提出其基本的概念、假设和原则,而后形成为一个理论的体系.我们固然不能凭空提出所谓的一般原则,但不能否定通过观察、思考而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原则的可能性.管理学者必须注意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不仅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必要,也是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前提。

(2)按照从实践中总结管理原则的做法固然不错,但这样总结出的管理原则必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得出的原则有可能互相冲突,使人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需要有管理学理论家来提出科学的管理学理论框架和一般原则,使我们免于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

(3)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

仅仅强调从管理实践中总结管理经验,则管理学家由沦为实际管理者言行记述人的危险.我们不应忽视人类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学者的思维能力,他们总是能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知其本质,并从事物现实状况推知其未来.经验主义学派的症结就在于,理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不足,得出的结论应用价值也有限. 

五、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

2、主要观点: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

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

①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②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③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2)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①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②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③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

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②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③规定组织目标。

  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主要以组织理论为研究重点,虽然组织理论并非全部的管理理论,但它对管理理论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并对其他学派的形成(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有很大影响。

3、优点: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是他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他对组织的定义提出了同传统的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

传统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就是人的集合体,而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他提出了构成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信息交流;作贡献的意愿;共同的目的.巴纳德的管理职能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大不相同。

古典组织理论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是从对管理的过程的分析中提炼出来的,而巴纳德是以自己的组织理论为基础来展开管理职能的分析,把管理者的职能归结为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和规定组织的目标,从而把管理者的职能作用同组织的要素联系起来,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从组织的要素来分析管理的职能,这是其他学派所没有的.

4、缺点:

虽然社会协作系统学派从组织的角度研究管理,但巴纳德认为组织的要素只包括人,不包括物和其他要素,所以对组织的研究就转变成对人的研究。

我们看巴纳德的职能就可以看出,巴纳德把财和物排除在组织的组织要素之外,他提出的经理人员的职能没有对财和物管理的职能.因此,巴纳德对组织要素的划分并没有得到管理学家的承认.

六、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

学派的创始人是特里司特及其在英国塔维斯托克研究所中的同事.

2、主要观点: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的大部分著作都集中于研究科学技术对个人、对群体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等的影响,因此,特别注重于工业工程、人一机工程等方面问题的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既是一个社会系统,又是一个技术系统,并非常强调技术系统的重要性,认为技术系统是组织同环境进行联系的中介。

其代表著作有《长壁采煤法的某些社会学的和心理学的意义》、《社会技术系统的特性》等。

292717257牗w360538CD5賕297187416琖340988532蔲359698C81貁;279326D1C洜

通过对英国煤矿中长壁采煤法生产问题的研究,发现单只分析企业中的社会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其技术方面。

企业中的技术系统(如机器设备和采掘方法)对社会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个人态度和群体行为都受到人们在其中工作的技术系统的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把企业中的社会系统同技术系统结合起来考虑,而管理者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这两个系统相互协调。

⒊优点:

这个学派虽然也没有研究到管理的全部理论,但却首次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综合起来考虑,可以说是填补了管理理论的一个空白,并且对管理实践也是很有意义的。

⒋缺点:

作为一种管理学观点,即使它并不像某些支持者所坚信的那样,囊括了管理学的所有方面,这个流派也还是对管理实践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贡献。

此外,任何有经验的管理者都将对此感到诧异,即:

装配线技术或铁路运输技术或炼油技术会影响个体、群体及其行为模式,还会影响各类运作的组织方式以及各种管理技巧,这也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种观点对于企业运作的特定方面来说同样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肯定,在这种观点中所蕴藏的管理知识比那些能被发现的要多得多。

七、系统学派

1、代表人物:

一般系统理论的创始人贝达朗菲;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耗散结构的建立者普里高津;协同学理论创始人哈肯;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

2、主要观点:

⑴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

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

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⑵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

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

⑶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4、优点: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