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手册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0922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T扫描手册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T扫描手册资料.docx

CT扫描手册资料

 

CT扫描手册

头颅

平扫:

仰卧位,轴位扫描,下界为颅底,上界为颅顶,层厚间隔为5-8毫米。

平扫加增强:

仰卧位,先平扫后增强,采用螺旋模式(便于必要时行多平面重建),下界为颅底,层厚间隔为5毫米,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特殊说明:

头颅颅骨或颅底3D成像(包括2D),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层厚1-2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垂体:

增强是必要的,层厚1-2毫米,冠状位,球管打角度,扫描层厚垂直于鞍底部。

颅内动脉CTA:

对比剂总量约为60毫升,特别肥胖的患者可增加到80毫升,但应同时增加注射速率,团注3-4毫升每秒,Smartprep扫描启动时间监测颈内动脉CT值(域值80-100HU);团注测试方法可先注射15-20毫升对比剂,获得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及达峰时间,达峰时间*注射速率=对比剂总量,测试速率与真正注射速率一致,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0.5-1.5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MIP.

颅内静脉CTA:

对比剂总量1.5毫升每千克,延迟扫描时间可监测横窦(避开病变一侧)内CT值(值域80-100HU),其余注意事项与动脉CTA类似。

五官及颌面部

副鼻窦CT

平扫:

仰卧位,轴位扫描,自下而上,下界为上颌窦下缘,上界为额窦上缘,层厚间隔为3-5毫米。

冠状位扫描球管打角度,扫描层面与上颌窦底壁垂直,扫描方向自后向前。

平扫加增强:

先平扫后增强,采用螺旋模式(便于必要时行多平面重建),自下而上,下界为上颌窦下缘,上界为额窦上缘,层厚间隔为3-5毫米。

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特殊说明:

副鼻窦3D成像,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层厚1-2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鼻咽部CT:

平扫:

仰卧位,轴位或螺旋扫描,自下而上,下界为口咽部下缘,上界为颅底,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平扫加增强:

先平扫后增强,采用螺旋模式(便于必要时行多平面重建),自下而上,下界为口咽部下缘,上界为颅底,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眼眶CT

平扫:

仰卧位,轴位或螺旋扫描,自下而上,下界为眼眶下缘,上界为眼眶上缘,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平扫加增强:

先平扫后增强,采用螺旋模式(便于必要时行多平面重建),自下而上,下界为眼眶下缘,上界为眼眶上缘,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特殊说明:

眼肌2DCT+测量,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层厚0.5-1.5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

中耳和内听道CT

平扫:

仰卧位,轴位或螺旋扫描,自下而上,下界为外耳道下缘,上界为颞骨岩部上缘,层厚间隔为0.5-1.5毫米。

特殊说明:

中耳和内听道3DCT,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层厚0.5-0.6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

鼻骨CT

平扫,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层厚0.5-1.5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齿槽骨CT

平扫,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回顾性重建层厚0.5-1.5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颈部

平扫:

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自上而下,扫描范围C2-胸廓入口水平,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加增强:

先平扫后增强,采用螺旋模式(便于必要时行多平面重建),自上而下,扫描范围C2-胸廓入口水平,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特殊说明:

颈椎3D成像(包括2D),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扫描范围C1-C7,回顾性重建层厚1-2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上气道3DCT(包括2D):

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上界为口咽部,下界甲状软骨下缘,回顾性重建层厚1-2毫末,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颈部动脉CTA(颈动脉,椎动脉):

对比剂总量约为60毫升,特别肥胖的患者可增加到80毫升,但应同时增加注射速率,尽量在20S内注射完,团注3-4毫升每秒,Smartprep扫描启动时间监测颈内动脉CT值(域值80-100HU);团注测试方法可先注射15-20毫升对比剂,获得颈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及达峰时间,达峰时间*注射速率=对比剂总量,测试速率与真正注射速率一致,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自上而下,上界为颅底部,下界为主动脉弓水平,回顾性重建0.5-1.5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MIP.

颈静脉CTA(颈静脉):

对比剂量1.5ML/KG,Smartprep扫描启动时间监测颈静脉脉CT值(域值80-100HU),其余注意事项同颈动脉CTA。

胸部

平扫:

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自上而下,扫描范围胸廓入口,下界为横隔水平,包括肋隔角,层厚间隔为5毫米。

乳腺病变患者应包括双侧腋窝及所有胸壁软组织。

平扫加增强:

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自上而下,扫描范围胸廓入口,下界为横隔水平,包括肋隔角,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50-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特殊说明;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轴位或螺旋扫描,层厚1毫米,层间距5-10毫米,重建算法选择Lung,肺窗观察。

胸椎或肋骨的3D成像(包括2D):

仰卧位,,自上而下,扫描范围临床有明确部位的可按要求位置进行扫描,否则包括所有胸骨和肋骨。

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层厚间隔为5毫米。

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

虚拟支气管镜(CTVE);仰卧位,自上而下,包括气管和支气管(4级分支),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层厚间隔为5毫米。

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CTVE-Navigation,Raysum.

胸主动脉CTA:

仰卧位,自上而下,自主动脉弓上至膈下,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层厚间隔为5毫米,对比剂总量等于注射速率*延迟时间,团注3-5毫升每秒,Smartprep扫描启动时间监测升主动脉CT值(域值80-100HU);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MIP.

肺动脉CTA:

仰卧位,自下而上,自肺底至肺尖,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层厚间隔为5毫米。

团注测试方法可先注射15-20毫升对比剂,获得肺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及达峰时间,达峰时间*注射速率=对比剂总量(约为40-50毫升),测试速率与真正注射速率一致,团注速率4-5毫升每秒;Smartprep扫描启动时间监测肺动脉干或右心室CT值(域值50HU)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MIP,肺实质灌注分析可采用碘基图像。

上腔静脉CTA:

仰卧位,自上而下,自颈根部到心脏膈面,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

层厚间隔5毫米。

对比剂1.5毫升每千克。

注射速率3-4毫升每秒,Smartprep扫描启动时间监测注射对侧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内CT值(域值80-100HU)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VR,MIP。

心脏

平扫加增强:

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自上而下,上界为心底部,下界为心尖下缘,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对比剂总量1.5毫升/KG,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50-60秒。

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120秒。

必要时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

左心房和肺静脉CTA(双源CT)

病人准备

1.打针;BD粉红色针头

2.病人取脚先进体位内定线定于锁骨连线水平,贴电极

3.对病人进行屏气训练(不需要吸足气后屏气,轻轻屏住即可)

4.告知病人对比剂团注时出现热感为正常反应,无需惊慌。

CT扫描

5.扫描序列:

(CARDIAC模块)FlashMODE(无论何种心率)

6.Kvp:

120

7.MA:

基本使用自动毫安

8.对比剂:

370

9.注射速率:

大于70Kg;4毫升每秒小于70千克:

5毫升每秒

10.使用TestBolus技术:

16毫升+20毫升生理盐水,监测左心房最大层面的时间密度曲线,扫描延迟时间=CT值达峰时间+6-8秒

11.对比剂计量:

50-60毫升

12.注射对比剂后使用20-30毫升胜利盐水冲洗(注射速率和对比剂相同)

图像分析

可使用PulmonaryVeins和LeftAtrium模块进行图像分析,显示左心房,肺静脉形态。

并测量左心房最大径,体积,各肺静脉分支开口的面积,直径等。

冠脉CTA(双源CT)

病人准备

1.询问病史,仔细填写冠脉记录单

2.倍他洛克心率为70-85bpm者,视体重情况,给予25-50毫克

大于85者不给服药至CT扫描时间间隔约为1-2小时

禁忌症Ⅱ,Ⅲ房室传导阻滞,失代偿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和显著心动过缓。

3.打针;BD粉红色针头

4.病人取脚先进体位内定线定于锁骨连线水平,贴电极

5.对病人进行屏气训练(不需要吸足气后屏气,轻轻屏住即可)

告知病人对比剂团注时出现热感为正常反应,无需惊慌。

6.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注意禁忌症。

副作用:

头痛头晕,也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禁忌症:

青光眼,冠状动脉闭塞及血栓形成,脑出血,颅内压增高者禁忌。

对比剂:

1.注射速率:

大于70Kg;4毫升每秒小于70千克:

5毫升每秒

2.注射对比剂后使用20-30毫升胜利盐水冲洗(注射速率和对比剂相同)

3.有条件可适当加热对比剂/

CT扫描

1.扫描序列:

(CARDIAC模块)

小于70bmp:

SEQ65-75%70-80bmp:

SEQ55-80%大于80pmb:

SEQ30-60

心律不齐:

helical

2.使用BolusTracking技术,监测点为主动脉弓水平的降主动脉,阈值为100HU。

3.Kvp:

120

4.MA:

基本使用自动毫安

体重大于80千克,体重过大着可酌情考虑关闭自动毫安,使用固定毫安

5.使用层厚为0.75毫米,层间距为0.4毫米的图像进行重建。

6.重建卷积函数算法:

一般为B26-cardiac

支架病人。

支架植入段使用I46图像进行重建。

图像分析

1.重建方法包括VR,MIP,CURVE等,建出冠状树。

各冠脉分支的曲面图像等,测量斑块部位的狭窄程度。

2.报告撰写,需注意非冠脉图像(肺动脉,胸部大血管,肺部病变等)。

腹部

上腹部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特殊说明:

虚拟胃镜(CTVE),检查前即刻口服产气粉,仰卧位或根据病变部位采用斜位扫描,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5毫米,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城建方式为MPR、CTV-navigation,Raysum

上腹部CTA: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肝脏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肝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肝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特殊说明:

肝脏CTA(包括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肝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肝静脉扫描约120-150秒。

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门静脉CTA(门静脉系统)仰卧位,自下而上,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食道下段,下界为髂嵴,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门脉期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内CT值(值域80-100HU),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胰腺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胰腺上缘,下界为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胰腺上缘,下界为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延迟扫描约120秒。

特殊说明:

胰腺薄层动态CT,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胰腺上缘,下界为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胰腺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15-20秒,门脉期扫描时间为胰腺期结束后30秒,延迟扫描约为120-180秒。

胰腺CTA(包括周围主要动脉,门静脉系统)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胰腺上缘,下界为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胆囊:

检查常规同肝脏

肾脏: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肾脏上缘,下界为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肾脏上缘,下界为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皮髓质期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120-150HU),实质期扫描开始时间为皮髓质期期结束后50秒,延迟扫描约180秒。

特殊说明;肾动脉CTA: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肾脏上缘,下界为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总量等于注射速率*延迟时间,3-5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60-80HU),回顾性重建间隔0.5-1.5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肾脏CTA(包括肾动脉,肾静脉及部分下腔静脉):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肾脏上缘,下界为肾脏下缘,静脉期上界为膈顶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5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60-80HU),静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肾上腺薄层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T11下缘水平,下界为L2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T11下缘水平,下界为L2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2-3毫米,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100-120HU),静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

特殊说明:

肾上腺CTA(包括动脉期何静脉期)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肾门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2-3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5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静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脾脏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延迟扫约120-180秒。

特殊说明:

脾脏CTA(脾动脉+脾静脉)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脾脏下缘,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5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下腹部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L3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L3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特殊说明:

下腹部CTA(包括动脉期何静脉期):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L3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静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与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关系密切的病变延迟扫描约为120-15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全腹部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膈顶,下界为髂棘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膈顶,下界为髂棘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腹部+盆腔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膈顶,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膈顶,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特殊说明:

小肠CT

检查前晚肠道准备,检查前1.5-2小时饮甘露醇溶液约2000毫升,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肝门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与下腔静脉和髂静脉关系密切的病变延迟扫描约为120-15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虚拟结肠镜(平扫,全结肠)检查前晚肠道准备,检查前经肛管向结肠内注气1000-1500毫升,视患者的耐受度和结肠的充气程度而定,平扫俯卧位,增强仰卧位,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膈顶,下界为耻骨联合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对比剂剂量2.0毫升每千克,3-4毫升每秒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门脉期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CTVE-navigation、Virtualdissection、Raysum。

CTU:

患者准备,(肠道准备,检查前一天晚服用泻药)

CTU平扫(需膀胱充盈):

仰卧位,自上而下,至肾上极至耻骨联合,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距5-10毫米,螺距1.375比1;扫描后重建层厚1.25-2.5毫米,间距0.625-1.25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CTU平扫+增强(需膀胱充盈):

仰卧位,自上而下,至肾上极至耻骨联合,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距5-10毫米,螺距1.375比1;扫描后重建层厚1.25-2.5毫米,间距0.625-1.25毫米,先平扫后增强。

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60-80毫升,速率1.5-2.0毫升每秒,分别于注射造影后60-70秒采集增强图像,完成后尽量让患者排尽小便,饮水500毫升左右并再次憋尿,15-60分钟后取排泄期图像(扫面范围及方法同平扫),对于没有明显肾盂梗阻性积水的患者15分钟左右采集排泄期图像,对于肾盂梗阻性积水的患者适当延迟排泄期扫描时间,处理重建方式为曲面重建,MIP,VR。

三种重建方式(以MIP和曲面重建为主),MIP重建可分段显示泌尿系及病变情况,对病变范围进行较准确的测量,曲面重建可将尿路全程完全展示在一幅图像上,可较全面的显示病灶情况,却无法进项准确测量;3D重建图像可立体显示尿路情况,但多无法直接显示病灶的情况,且无法提供造影剂充盈欠佳的局部尿路情况,不作为重建的主要方式。

盆腔

平扫:

仰卧位,自上而下,上界为髂棘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下缘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髂棘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下缘水平,扫描方式为螺旋,层厚间隔为5毫米。

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20HU),门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4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扫描约120-180秒。

特殊说明

盆腔CTA(包括动脉期和静脉期):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上界为髂棘L3水平,下界为耻骨联合下缘水平,对比剂剂量2.0ml/kg,3-4ml/s团注,动脉扫描期启动时间监测腹主动脉内CT值(值域80-100HU),静脉扫描开始时间为动脉期结束后30秒,与髂静脉关系密切的病变延迟扫描约为120-150秒,回顾性重建间隔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式为MPR、MIP、VR。

脊柱和四肢

椎间盘:

仰卧位,自上而下,轴位扫描,球管打角度,扫描层面与椎间盘平行,螺旋扫描+椎间盘层面重建,层厚2-3毫米。

椎体:

仰卧位,自上而下,螺旋扫描,层厚3毫米。

特殊说明;脊柱3DCT,

仰卧位,自上而下,范围根据临床要求定,螺旋扫描,层厚3-5毫米,回顾性重建1-2毫米,后处理重建方法为MPR,VR。

增强扫描:

仰卧位,自上而下,先平扫后增强,层厚2-5毫米,对比剂总量1.5毫升每千克,注射速率2-3毫升每秒,开始扫描时间约为60秒,肿瘤性病变延迟约120秒。

四肢

平扫:

原则上仰卧位扫描。

特殊病例可根据需要采取俯卧位或其他体位。

螺旋扫描,层厚2-5毫米。

平扫+增强:

仰卧位,先平扫后增强,螺旋扫描,层厚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