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12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4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docx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北京)

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

油矿地质课程设计

院系名称:

地球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

地质工程13-1班

学生姓名:

王可心

学号:

2013010578

题号

总分

得分

2016年8月20日

前言油田地质概况

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

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

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

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

第五章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分析

第六章地质储量计算

前言油田地质概况

江汉盆地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是在扬子准地台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白垩系—古近系断陷盆地,也是我国陆相盆地中典型的含盐含油气盆地。

研究区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是全盆地中基底最深,沉降速度最快的凹陷,也是江汉盆地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成岩中心,更是江汉盆地最主要的生油凹陷。

潜江凹陷的面积约为2500km2,目前发现16个油田。

图1-1

本次综合训练的研究区位于江汉盆地潜江凹陷XY区块。

该区古近系潜江组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油页岩、泥灰岩,鲕粒灰岩等,构造为轴向北东的断鼻。

经分析,潜四段沉积时期该区开始形成背斜的雏形,在荆河镇组沉积末期断裂活动切割,形成了现今的断鼻型态。

潜江组在纵向上可以分为四段,自上而下分别为潜一段,潜二段,潜三段和潜四段。

潜四下以泥岩为主,是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XY区主要含油层为潜四上E3q42油组。

该组砂体发育,属于滨浅湖,滩坝沉积,储层物性好,孔渗率高。

潜四上二油组厚度大约在80m左右,纵向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砂组,八个小层,其中1-3小层属于上砂组,4-5小层属于中砂组,6-8小层为下砂组。

各砂组之间均以较厚的泥岩隔层分隔,反映了三个水退水进的中期旋回。

第一章油层划分与对比

利用本区特殊岩性和电性标志层、稳定湖泛泥岩标志层、沉积旋回等依据,参考标准井地层划分方案开展精细对比,确定各砂组、各小层、各单层的顶底界线(深度)。

地层对比成果表见附表1。

在确定各井地层界线的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成果表判断砂体的归属,完成单井砂体数据表(W02-W15)。

见附表2。

第二章断裂及构造特征描述

一、利用油层精细对比成果,在地下井位校正和海拔深度校正的基础上,编制4小层和6小层的顶面构造平面图。

图2-16小层顶面构造平面图图2-24小层顶面构造平面图

二、4-2、8-1单层砂体顶面微构造图编绘

井斜校正:

井号

W08

W11

W13

W15

顶深(m)

校正前

校正后

校正前

校正后

校正前

校正后

校正前

校正后

4-2

-1215.2

-1214.4

-1221.8

-1220.9

-1228.0

-1225.3

-1230.6

-1223.0

8-1

-1245.6

-1245.2

-1252.0

-1251.2

-1256.4

-1253.8

-1262.2

-1261.8

表3-14-2、8-1砂体顶深井斜校正

海拔校正:

斜井的井斜角较小,且潜四上二油组厚度有限,顶深差值为1m左右

4-2单层海拔校正

8-1单层海拔校正

井号

补心海拔(m)

测量顶深(m)

顶深海拔(m)

井号

补心海拔(m)

测量顶深(m)

顶深海拔(m)

W02

34

-1236.4

-1202.4

W02

34

-1267.0

-1233.0

W03

35

W03

35

-1263.6

-1228.6

W04

34

-1239.0

-1205.0

W04

34

-1269.2

-1235.2

W05

36

W05

36

-1255.4

-1219.4

W06

35

-1228.6

-1193.6

W06

35

-1259.2

-1224.2

W07

34

W07

34

-1270.6

-1236.6

W08

35

-1215.2

-1180.2

W08

35

-1245.6

-1210.6

W09

36

-1222.4

-1186.4

W09

36

-1250.8

-1214.8

W10

35

-1233.4

-1198.4

W10

35

-1261.6

-1226.6

W11

35

-1221.8

-1186.8

W11

35

-1252.0

-1217.0

W12

35

-1224.2

-1189.2

W12

35

-1254.8

-1219.8

W13

36

-1228.0

-1192.0

W13

36

-1256.4

-1220.4

W15

36

-1230.6

-1194.6

W15

36

-1262.2

-1226.2

分析:

由上图可知4-2单层砂体沿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

由于W03、W05、W07井无砂体分布,将区域划分为两部分砂体,中间部分尖灭,砂体连续性差。

而8-1单层砂体沿断层呈北东-南西向分布砂体在全区域内分布稳定,厚度变化较为均匀,连续性好,呈背斜构造。

第三章沉积微相分析

根据已知的沉积学背景及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潜四上二油组主要发育滨浅湖、坝砂、滨浅湖泥三种沉积微相类型。

滩砂厚度一般小于1m,坝砂厚度一般在1m以上。

根据单砂层厚度及测井曲线特征(电性特征),开展单井剖面于连井剖面的沉积微相分析,编制过W02,W03,W05,W09,W12,W15井沉积微相剖面图。

成果图见附图1。

由附图1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坝砂厚度明显大于滩砂,而且在区域内连续分布,厚度稳定,其中3-2,8-1单层特征尤为明显。

而滩砂厚度薄,数量多,仅在局部分布且不连续。

通过分析4-2和8-1单层砂体沉积微相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4-2以较薄的不连续坝砂沉积为主,而8-1以厚层连续沉积为主,这一特征与两个单层砂体顶面的特征一致,很好的解释了这两个砂体的顶面构造平面图的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物性及其非均质研究

一、测井物性解释模型的建立

利用W16井的岩心资料、储层物性分析资料以及所读取的声波时差测井值,建立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模型,孔隙度与渗透率模型分别见图4-1,4-2。

取心

筒次

岩样

编号

岩性描述

孔隙度

(%)

密度

(g/cm3)

渗透率

(mD)

声波时差

(μm/s)

1

1

灰色粉砂岩

14.2

2.27

0.7

275.1

2

2

灰色泥质粉砂岩

11.3

2.42

0.1

267.3

3

浅灰色粉砂岩

26.5

1.97

351.0

310.3

4

浅灰色粉砂岩

21.7

2.10

59.1

292.3

5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

21.0

2.15

19.5

290.4

6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

21.1

2.15

29.5

290.3

7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

24.0

2.10

91.9

307.5

8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

27.3

1.96

385.0

312.5

9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

26.9

1.97

394.0

310.5

10

褐灰色油斑粉砂岩

26.1

1.98

298.0

305.5

11

浅灰色粉砂岩

23.8

2.03

75.0

300.4

表4-1W16井岩心物性分析成果表

图4-1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模型

图4-2渗透率解释模型

公式

二、测井储层物性参数解释

读取所给的W02-W15的每一段砂体的声波时差,取均值,利用所建立的声波时差-孔隙度模型,孔隙度-渗透率模型,计算每一段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W16井所在地理位置以及W16井物性参数获取条件与各井不同,因此模型存在一定的误差,整体上来说,由模型计算得到的物性参数普遍低于各井的已知物性参数值。

基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适当地根据各井的已知物性参数,以及试油和录井结果进行调整以便得到更加精确的结果。

见附表2。

三、储层物性非均质研究

利用测井解释结果,编制4-2和8-1单层砂体厚度平面等值线图、孔隙度平面等值线图和渗透率平面等值线图,分别分析两个单层砂体的物性特征。

图5-45-55-6

由上图可知4-2单层的砂体厚度不稳定,分布不连续,下部砂体很小,上部的砂体分布较广,向北东方向厚度逐渐增大;砂体孔隙度等值线图以及渗透率等值线图趋势相近,总体上东北部存在两个孔隙度渗透率高峰,称之为上峰和下峰,其他地区孔渗率为0,上下峰孔隙度均较高,达到极好的指标,上峰渗透率在100-500mD之间,属于中孔渗储层,而下峰渗透率在50-100mD之间,物性相对较差,属于较差的储集层。

由图可知8-1单层砂体厚度较稳定,分布连续,物源方向为西北—东南向,分别以W08和W03为厚度中心向远离断层的方向减薄,孔隙度等值线图与砂体厚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孔隙度变化均匀,多在24%到27%之间,就孔隙度而言,属于极好的储集层。

渗透率等值线图与砂体孔隙度趋势基本一致,全区渗透率在100mD到600mD之间,物性好,属于中高孔渗储层,且由西南到东北方向渗透率逐渐增高。

此外,结合沉积微相剖面图我们也可以对2,3,5,9,12,15井砂体分布和厚度进行检验。

总体来说,无论从砂体厚度,孔隙度还是渗透率角度评价,8-1单层的物性都是明显好于4-2单层的。

通过计算层间渗透率非均质参数评价各砂组层间非均质特征。

选取W12井单层渗透率数据,通过加权平均计算各小层渗透率(表5-1),求得渗透率的非均质参数。

W12单层渗透率

W12小层渗透率

单层

渗透率

砂体厚度

单层

渗透率

砂体厚度

1

20

0.6

1

20

0.6

22

85

1.0

2

85

1.0

32

417

6.6

3

417

6.6

42

116

0.8

4

116

0.8

51

380

1.2

5

241.4

2.2

51

75

1.0

6

380

3.2

61

380

3.2

7

245

1.4

7

245

1.4

8

177.2

6.4

81

210

5.4

82

0.2

1.0

表5-1

计算

结论:

W12井所在区域的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强

一、油水系统分析

结合录井油气显示与射孔试油结果,测井解释成果,按照不同小层进行油层底部深度和水层顶部顶部进行投点分析,然后根据井斜校正和海拔校正后的结果绘制井号-深度散点图。

通过散点图中油底和水顶的分布情况确定各小层油水界面可能的位置,再将不同小层整合分析,适当调整,确定区域内油水界面的位置。

潜江凹陷XY区块潜四上二油组油水界面统计表(MD)

井名

1小层

2小层

3小层

4小层

5小层

6小层

7小层

8小层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W02

1214.6

1219.2

1235.4

1239.9

1253.4

1261.0

1267.0

W03

1209.8

1216.2

1232.8

1236.6

1248.9

1259.1

1263.6

W04

1215.8

1220.8

1236.8

1241.6

1255.0

1262.8

1269.2

W05

1206.6

1209.0

1231.2

1252.4

1259.2

1262.0

W06

1212.6

1232.4

1255.6

1265.1

W07

1210.6

1200.0

1222.5

1243.4

1256.8

1264.2

1270.6

W08

1201.0

1207.4

1215.8

1232.2

1242.6

1254.4

W09

1202.6

1206.8

1223.2

1227.0

1238.6

1247.8

1256.2

W10

1210.6

1216.2

1235.4

1258.7

1261.6

W11

1200.0

1211.2

1202.8

1224.2

1226.6

1238.0

1247.0

1256.0

W12

1203.0

1208.7

1226.8

1229.8

1247.0

1258.3

W13

1197.8

1206.4

1213.0

1229.6

1232.4

1231.8

1243.6

1254.0

1260.9

W15

1208.6

1215.4

1230.6

1240.4

1262.2

表6-1

潜江凹陷XY区块潜四上二油组油水界面统计表(TVD)

井名

1小层

2小层

3小层

4小层

5小层

6小层

7小层

8小层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W02

1214.6

1219.2

1235.4

1239.9

1253.4

1261.0

1267.0

W03

1209.8

1216.2

1232.8

1236.6

1248.9

1259.1

1263.6

W04

1215.8

1220.8

1236.8

1241.6

1255.0

1262.8

1269.2

W05

1206.6

1209.0

1231.2

1252.4

1259.2

1262.0

W06

1212.6

1232.4

1255.6

1265.1

W07

1210.6

1200.0

1222.5

1243.4

1256.8

1264.2

1270.6

W08

1200.7

1207.1

1215.5

1231.8

1242.1

1253.7

W09

1202.6

1206.8

1223.2

1227.0

1238.6

1247.8

1256.2

W10

1210.6

1216.2

1235.4

1258.7

1261.6

W11

1199.8

1210.9

1202.5

1223.8

1226.0

1237.2

1246.0

1254.6

W12

1203.0

1208.7

1226.8

1229.8

1247.0

1258.3

W13

1197.5

1206.0

1212.4

1229.0

1231.5

1230.9

1242.6

1252.8

1259.3

W15

1208.5

1215.2

1230.4

1240.1

1261.6

单独打印

潜江凹陷XY区块潜四上二油组油水界面统计表(SSTVD)

井名

1小层

2小层

3小层

4小层

5小层

6小层

7小层

8小层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油底

水顶

W02

-1180.6

-1185.2

-1201.4

-1205.9

-1219.4

-1227.0

-1233.0

W03

-1174.8

-1181.2

-1197.8

-1201.6

-1213.9

-1224.1

-1228.6

W04

-1181.8

-1186.8

-1202.8

-1207.6

-1221.0

-1228.8

-1235.2

W05

-1170.6

-1173.0

-1195.2

-1216.4

-1223.2

-1226.0

W06

-1177.6

-1197.4

-1220.6

-1230.1

W07

-1176.6

-1166.0

-1188.5

-1209.4

-1222.8

-1230.2

-1236.6

W08

-1216.0

-1172.4

-1180.8

-1197.2

-1207.6

-1219.4

W09

-1166.6

-1170.8

-1187.2

-1191.0

-1202.6

-1211.8

-1220.2

W10

-1175.6

-1181.2

-1200.4

-1223.7

-1226.6

W11

-1165.0

-1176.2

-1167.8

-1189.2

-1191.6

-1203.0

-1212.0

-1221.0

W12

-1168.0

-1173.7

-1191.8

-1194.8

-1212.0

-1223.3

W13

-1161.8

-1170.4

-1177.0

-1193.6

-1196.4

-1195.8

-1207.6

-1218.0

-1224.9

W15

-1172.6

-1179.4

-1194.6

-1204.4

-1226.2

表6-3

图6-1

由图可知全区共有3个油水系统,含3个油水界面,深度分别为-1170m,-1195m和-1225m,分别对应上砂组,中砂组和下砂组。

另外4-2单层和7小层为单独的油水系统,仅在局部分布,独立于三个区域性油水系统。

二、油藏剖面图编制

以沉积微相剖面图为基础,编制连井油藏剖面图。

见附图2。

三、油藏特征分析

由油藏剖面图可知,油藏的各个油层由连续的隔层断开,且含油高度大于储集层厚度,同一油水系统由多层油层组合而成,均为边水。

因此当天然驱动能量不足时,宜采用注水开发的方式,开发时应注意垂向上边水锥进,以及平面上层间差异与层内差异。

第七章地质储量计算

一、含油面积确定

以4-2,8-1单层的砂体顶面构造平面图为基础,确定各单层的含油面积。

图7-1

图7-2

二、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

通过容积法计算4-2,8-1单层的石油地质储量,有效厚度和油层孔隙度取算术平均值,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取65%,石油原始体积系数1.038,地面原油密度为0.8746t/m3。

4-2单层有效厚度及孔隙度值统计表

井号

W08

W09

W11

W12

W13

砂体厚度

0.6

0.8

2.4

2.6

1.6

孔隙度%

22.5

24.3

24.8

20.8

24.2

表7-1

8-1有效厚度及孔隙度值统计表

井号

W05

W06

W08

W09

W11

W12

W13

砂体厚度

3.8

2.6

6

5.4

3.7

3.1

4.7

孔隙度%

25.3

26.8

27.2

25.4

24.3

21.3

25.4

通过加权平均法求得各单井孔隙度(表7-1,7-2),再对4-2,8-1单层的单井孔隙度求算数平均值,并通过算数平均法求得砂岩有效厚度均值。

将表7-3数据带入公式,求得地质储量。

地层

含油面积

平均有效厚度

平均有效孔隙度

原始含油饱和度

原油体积系数

地面原油密度

地质储量

km3

m

%

%

10000t

4-2

0.13

1.6

23.32

65

1.038

0.8746

2.66

8-1

0.22

4.19

25.1

65

1.038

0.8746

12.67

表7-3

结论:

4-2单层的地质储量为2.66×104t

8-1单层的地质储量为12.67×104t

通过计算发现,8-1单层的地质储量明显高于4-2单层,这一结论与之前两单层储层物性的分析评价一致。

结束语

本次油矿地质学大作业中,我完成了26幅图件和27张表格的绘制(部分数据与地质12-4班李青霖共同使用),通过录井,试油,测井等数据,结合沉积学,构造学和油矿地质学等知识,对江汉盆地XY区域潜四上二油组的油藏地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初步掌握了油藏开发地质综合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步骤,对于这一学科以致这一行业和领域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相比于知识,我在思想和理念上的收获更加丰富。

①对某一区域油藏的地质分析是需要结合多种手段和多门分支学科的,每一种勘探开发方法都各有利弊;②地下构造的解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只有在多方面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较为合理,并且接近于实际情况的结论;③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随着分析的不断深入,原先的数据会无法合理解释新的问题,因此必然需要一次次地对于之前内容重新分析确认已得到更好的结论。

我认为这些思路对于学习地质,特别是研究开发地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想在此对于这一课程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希望这一课程的时长可以再延续两天,个人认为不断返工核对的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时间可以延长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二是希望老师不要硬性规定哪些表格或图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