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1374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docx

版高考历史阶段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考纲考点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繁荣。

(2)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市镇的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素养解读

时空

观念

梳理明至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综合链接明清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演变的历程及趋势。

历史

解释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繁荣,特别是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促使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发展,延缓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史料

实证

运用史料及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

唯物

史观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根源。

考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租佃关系

(2)农耕技术:

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3)灌溉工具:

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4)农业著作: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

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1)货币经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

①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②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松江镇、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等。

③明清时期: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3)特点

考点二 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沿革

(3)影响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史料观点]美洲农作物传入的影响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

核心论点:

(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在联系。

[史料观点]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史》

核心论点:

(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观点]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核心论点:

(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史学争鸣]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

观点一:

认为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转型,已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进步思想的产生等,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

观点二:

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探究1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题例证』

【典例1】(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点评

本题借助明代中期至明后期玉器使用范围的变化,考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审题

解答此题关键是从商品经济发展与政治关系角度思考,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题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选B项。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史论链接』

角度1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

(2)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了市场。

(4)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

(5)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角度2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2)统治者为压制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强化君主专制,强调僵化的理学统治,导致科技文化无法创新发展。

(3)中国重农抑商政策下,轻商、歧视商人、压制商人的思想观念盛行,但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农商皆本思想,商人地位有所改变,也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

(4)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等。

『即时体验』

1.(2018·山东泰安模拟)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

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

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

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B.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设计方案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体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选B项。

答案 B

2.(2016·4月浙江选考,1)明代后期,有学者谓:

江南一带,以前“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士、农、工、商结构被彻底打破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人们的观念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解析 材料显示明后期四民经营“工商”“三倍于前”,说明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C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B项应在鸦片战争后;封建政府一直奉行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 C

探究2 明清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2】(2018·课标全国Ⅰ,27)

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点评

本题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题

解答此题关键,要从题干君臣对贡品的解读理解其反映的本质特点。

解题

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史论链接』

角度1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角度2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即时体验』

1.(2014·课标全国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

B项“资本市场”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不符;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从体现。

故答案为A。

答案 A

2.(2018·河南郑州模拟)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

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

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

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清朝的“摊丁入亩”政策,实际上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人头税,这是赋税征收的重大转变,故选D项。

答案 D

探究3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转型

『史论链接』

角度1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对政治统治: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

(2)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使了农耕经济的繁荣。

(3)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客观上促进经济向近代化转型。

(4)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如商人地位一定程度的改变、轻商思想的改变、明清小说艺术的世俗化等。

角度2 明清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制约因素

(1)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3)经济结构因素:

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

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史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史料三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史料一从市镇发展与商品经济关系、城市职能的转变、分布及与农村经济的联系等方面思考。

(2)史料二从明代经济立法与海外贸易政策等方面评价。

(3)史料三从“重农抑商”政策对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角度理解。

1.根据史料一,归纳明清时期市镇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2.根据史料二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提示:

内容:

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

影响: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依据史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

提示:

①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即时体验』

1.(2019·山东德州模拟)清初采取多种措施裁抑江南缙绅地主的经济、政治特权,缙绅势力明显衰落。

与佃农同属“凡人”身份的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有(  )

A.土地高度集中B.主佃依附关系松懈

C.阶级矛盾激化D.江南文化地位衰退

解析 材料“缙绅势力明显衰落”、“庶民地主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反映地主阶级收到一定是抑制,说明主佃依附关系有所松懈,故B正确。

答案 B

2.(2018·福建宁德模拟)明代某士人指出: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

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

”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信息,表明是海禁政策,“勾连入寇”反映了弊端,故选D项。

答案 D

[命题素材]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明清时期中西方经济的比较

反观中国,直到15世纪时还处在人类文明发展最先进的行列之中,但是从16世纪起却逐渐落后下来。

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自守,以天朝大国自居,一直坚守着传统的文明。

如果从绝对数字上看,明代经济的发展,尤其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康乾盛世”,其繁荣程度仍然远逾西方。

但是,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已步入商品经济时代,其发展势头之兴旺是难以估量的;而中国依旧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依靠的是农本经济,已不可能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刘宗绪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教委(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等,把毕生献给了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和历史教育事业。

擅长宏观理论思考,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世界近代史教材,影响巨大。

(1)明清中西经济的数量比较:

中国固守自然经济传统,农耕经济绝对数量大,“康乾盛世”繁荣程度远超西方。

(2)明清中西经济的实质比较:

中国游离于世界经济圈之外,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农本经济缺乏发展势头,无法实现质的突破和发展。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中西经济发展的差异。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分别就中西经济类型和发展前景进行梳理和阐述。

答案 差异:

①经济模式:

中国是自然经济模式,西方是商品经济模式。

②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封闭保守,缺乏强劲发展势头,不能实现质的突破。

西方经济竞争开放,发展势头兴旺,前景难以估量。

『真题体验』

1.(2018·海南单科,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 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海南单科,6)下表为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表中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

   时间

国家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印尼

8

51

251

泰国

1

4

85

马来西亚

1

7

216

合计

10

62

552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解析 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 据题干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治中心的转移,客观上必然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选B项;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排除;迁都北京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无关,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经典模拟』

1.(2019·山东临沂模拟)钱泳的《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

这反映了(  )

A.耕地面积缩减B.经济结构重大变动

C.农业生产发展D.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从明朝到清朝嘉庆年间,土地价格逐渐提高,说明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农业收益增加,因而土地价格也随之提高,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9·山东聊城模拟)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

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

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

据此推知,明代(  )

A.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解析 根据题目中“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可知,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9·山东日照模拟)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

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

该政策(  )

A.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

C.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

解析 据材料“‘怀柔远人’政策,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可知,在贸易中外国商船优势大,容易垄断中外贸易,故B项正确。

答案 B

4.(2018·安徽“江南十校”联考)《大清律例》载:

“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

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

”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

A.法律带有野蛮特征B.钱庄、票号已较普遍

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

解析 根据材料“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

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可知,这是政府在通过法律手段来重视和规范正常的商业行为,故选D项。

答案 D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深圳调研)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出了清代(  )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土地易主、买卖频繁,说明清代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故选C项。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就是合法的,并不是从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