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1527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docx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

南方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知识重点整理版

总论

X线成像基本原理

三个步骤:

1.数据采集:

所选层面体素

2.重建图像:

数字矩阵像素

3.图像的存储及显示

分辨力

1.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照片

2.密度分辨力()分辨率较普通X线高10~20倍。

3.时间分辨力()扫描一周所需时间

单螺旋

螺旋扫描方式是指机架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检查床以一定速度前进后退,围绕人体一段体积螺旋式采集数据,为三维信息。

多排螺旋

高速螺旋360度一次扫描多层,覆盖范围、扫描速度大大提高

X、Y、Z轴相同分辨率的各向同性图象

图像特点:

以不同的灰度体现组织的密度的高低的细微差别(与常规X线图像一样)

X线衰减系数体现密度高低的程度-量化

X线衰减系数—值来表达组织的密度

值:

单位

单位体积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统一单位。

软组织

脂肪组织

空气

+1000

+20-50

0

-70-90

-1000

基本知识

人眼分辨:

16级灰阶

窗宽:

荧光屏图像上所包括16个灰阶的值范围

窗位:

是指观察其一组织结构细节时,以该组织值为中心观察。

肺窗、纵隔窗、骨窗、软组织窗等。

水:

0;软组织:

20—60;脂肪:

70—90

窗宽大:

层次多,组织对比减少,细节显示差

窗宽窄:

层次少,组织对比增大,细节显示好

造影增强扫描:

静脉内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再行增强扫描造影剂:

60%泛影葡胺——离子型

注意:

造影前碘试敏,注意造影剂不良反应

目的:

①增加病变组织周围组织的对比,提高病变分辨;

②了解血液循环状态,不同的病变增强特点,助于定性。

成像基本原理(氢原子磁矩进动学说)

1.氢原子核的磁矩平时状态:

杂乱无章

2.氢原子核置于磁场时状态;磁矩按磁力线方向排

3.施加射频脉冲:

原子核获得能量(磁化向量偏转)

4.停止发送射频脉冲(),产生信号

利用人体内固有的原子核(氢质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吸收能量并释放信号,将其采集并作为成像源,经计算机处理,形成人体图像。

无危险性。

读片的基本方法:

T1:

水、脑脊液、尿液——黑色

T2:

水、脑脊液、尿液——白色

像:

水、脑脊液、尿液也为黑色(在T2的基础上,抑制自由水,实为重T2的水抑制像)

优点:

①增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②由于抑制脑脊液,脑表面病变不易遗漏

短T1、长T2:

脂肪,正铁血红蛋白(高信号)

长T1、短T2:

气体、钙化、骨皮质(低信号)

长T1、长T2:

水、多数病变

增强扫描:

磁共振对比剂能缩短T1或T2时间

目的:

a.增加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的对比,提高病变分辨

b.了解血液循环状态,不同的病变增强特点,助于定性。

造影剂:

顺磁性物质钆剂()稀土元素游离状态下有毒,其赘合物如则无毒。

能缩短周围组织驰豫时间,无须作试敏。

磁共振血管造影:

利用流空效应(低信号)与流动相关增强(高信号)现象,来显示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无须造影增强扫描即可成像。

成像的优点:

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力

无骨伪影干扰

多参数成像

任意方位成像

流空效应

增强扫描效果好,副作用少

缺点:

对钙化、骨化的显示不够敏感,并有某些伪影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颅壁:

内、外板及板障三层

颅缝:

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锯齿状

颅内生理钙化:

①松果体钙化②大脑镰钙化③床突间韧带骨化④侧脑室脉络丛钙化

脑血管造影:

适应症:

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闭塞等

禁忌症:

有严重出血倾向,严重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疾病,心肾功能不良

正常表现:

1颅骨及窦腔:

颅骨内外板T1及T2均为低信号,板障则均为高信号,窦腔无信号

2头皮软组织:

头皮肌肉T1为等信号,T2为低信号;皮下脂肪T1为高信号,T2为稍高信号.

3脑脊液:

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

4脑组织:

T1灰质信号较白质低,T2灰质信号高于白质.

5脑血管呈流空低信号,流速慢为高信号;颅神经呈等信号

脊髓造影:

经腰穿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在透视下动态观察造影剂的流动及形态,确定椎管有无梗阻和梗阻部位。

诊断椎管内血管畸形—金标准。

T1脊髓为等信号为低信号2脊髓为等或较低信号,为明亮高信号

较有明显优势,可行冠、矢及横断位成像,清晰显示脊髓的大小、形态,脊髓内外的病变及对脊髓的压迫、移位等。

颅内压增高:

①颅缝分离、增宽②脑回压迹增多、显著

1水肿1值和T2值延长1呈低信号2呈高信号.

2出血:

急性血肿(3天内)T1和T2呈等或稍低信号

亚急性血肿(3天-2周)T1和T2血肿周围信号增高并向中心部推进

慢性血肿(2周以上)T1和T2均呈高信号,周围出现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

3梗塞:

急性期T1呈低信号2呈高信号;

纤维修复期T2可呈短T2低信号或长T2高信号

4变性:

纤维钙化病变和铁质沉着T1和T2均呈低信号.

5囊肿:

一般含液囊肿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含粘液蛋白和类脂性囊肿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

6肿块:

一般性肿块含水量高,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脂肪类肿瘤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含顺磁性物质的肿瘤如黑色素瘤呈短T1和短T2信号;钙化和骨化性肿块呈长T1和短T2信号异常,小点片条状钙化不能显示

7流空效应:

见于脑血管性疾病及脑肿瘤中的肿瘤血管.

8占位效应:

包括中线结构移位,脑室脑池的移位变形,脑室脑池的扩大或狭窄闭塞等.

9脑积水:

原因:

脑脊液产生和吸收失衡;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

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扩大脑沟正常或消失.

阻塞性脑积水:

阻塞部位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积水远侧正常或缩小,脑室周围有脑脊液外渗.

代偿性脑积水:

代偿脑萎缩,脑脊液压力正常,表现为脑室对称性扩大,脑沟池增宽,脑回变窄,脑实质体积变小.

10脑萎缩:

脑室、蛛网膜下腔扩大

脊髓造影:

A髓内肿瘤:

不完全梗阻,表现为脊髓粗大呈梭形,蛛网膜下腔两侧变窄;

完全梗阻-梗阻端呈大杯口,两侧端变尖。

B髓外硬膜下肿瘤:

梗阻端呈偏心性光滑锐利浅杯口,脊髓受压移位,梗阻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对侧变窄。

C硬膜外肿瘤:

蛛网膜下腔及脊髓均受压移位。

(1)星形细胞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临床表现: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Ⅰ级

分化良好呈良性

脑内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

肿瘤边界多不清楚

90%瘤周不出现水肿,少数有轻度或中度水肿

增强扫描常无明显或轻度强化,

少数表现为囊壁和囊内间隔的轻微强化

Ⅱ级

良恶交

界性肿瘤

Ⅲ、Ⅳ级

分化不良呈恶性

不均匀,以低密度为主

瘤周水肿:

约90%

增强扫描:

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

环壁瘤结节;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

占位征象:

各级肿瘤均有,以Ⅲ~Ⅳ级占位征象显著

(2)小脑星型细胞瘤:

部位:

80%位于小脑半球,20%位于小脑蚓部

囊性者:

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囊壁、瘤节不规则强化

实性者:

呈不规则密度改变,伴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3)脑膜瘤:

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肿瘤大多数居脑实质外

好发部位:

矢状窦旁、大脑镰、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脑小脑角、小脑幕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脑膜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的脑膜支)

脑膜瘤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改变

X线:

◆常出现颅内压增高

◆松果体钙斑移位

◆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

◆骨质改变、肿瘤钙化和血管压迹的增粗-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

◆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硬膜,边界清楚

◆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密度均匀

◆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和囊变少见

◆增强:

均匀一致的显著强化,边界锐利

◆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

◆脑外肿瘤征象:

白质塌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等

:

●信号多与脑皮质接近,T1为等信号,T2多为等或稍高信号

●内部信号可不均匀,可为颗粒状、斑点状、轮辐状,与肿瘤内血管、钙化、囊变、砂粒体及肿瘤内纤维分隔有关

●血管丰富,可见流空血管影

●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呈窄带状强化,即脑膜尾征

●周围水肿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

●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

诊断:

1.典型的好发部位2.广基与硬脑膜或颅骨相连3.影像学特征为边界清楚

4呈高密度5信号强度与脑皮质接近6.增强扫描呈显著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位于大脑凸面者-胶质瘤

位于鞍结节者-垂体腺瘤、脑动脉瘤

位于颅后窝者-听神经瘤、脊索瘤

(4)垂体腺瘤:

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

成年多见泌乳素瘤多见于女性

垂体微腺瘤(直径10以下)垂体大腺瘤(直径10以上,突破鞍膈)

有分泌激素功能肿瘤:

嗜酸、嗜碱

无分泌激素功能肿瘤:

嫌色细胞腺瘤

X线

 

垂体微腺瘤

蝶鞍改变:

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双鞍底)

可有颅高压征象

造影:

环的改变

垂体内密度改变

垂体高度≥8

垂体上缘膨隆

垂体柄变化鞍底下陷

鞍底骨质改变:

平片中的双鞍底

优于

平扫可见垂体内小的异常信号灶

T1呈低信号;

出血时为高信号;

T2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增强:

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垂体大腺瘤

圆形、分叶或不规则形、哑铃状(束腰征)

平扫:

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增强:

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四周侵犯

向上-室间孔;

向下-突入蝶窦;

向后-脑干;

向旁侧-海绵窦、

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

冠状面呈葫芦状(束腰征)

增强:

轻中等强化

正常垂体多被完全淹没而不能显示

T1呈低信号

T2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环的扩大、变形及血管的移位、血流是否中断及代偿情况等

(5)听神经瘤后颅窝

桥脑小脑角区是本病的好发部位

X线:

早期平片可显示正常

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严重者见不到内听道而形成骨缺损

椎动脉造影可见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向上、向内移位,基底动脉可移向对侧

:

桥脑小脑角肿块,等密度占50%~80%,其余为低密度,高密度少见

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可迅速升高,强化可均匀,亦可不均匀

肿瘤前后脑池增宽--脑外肿瘤鉴别点

内听道扩大呈漏斗状或大片岩骨缺损

肿瘤大时可压迫脑干、小脑,压迫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

T1以低信号为主,T2以高信号为主,可不均匀

增强,肿瘤实性部分可明显强化,坏死囊变不强化

(6)颅咽管瘤

常见于儿童,也可发生于成人

部位:

沿鼻咽后壁、蝶窦、鞍上至第三脑室前部发生,但以鞍上多见

临床表现:

儿童:

发育障碍、颅压增高

成人:

视力障碍精神异常垂体功能低下

X线:

鞍区钙化蝶鞍异常:

床突消失、扩大等颅高压征象

:

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

值变动范围大(含胆固醇多则值低,含钙质或蛋白质多则值高)

囊壁呈壳状钙化实体肿瘤内钙化呈点状、不规则形

增强:

2/3病人有强化

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脑积水

:

信号变化多端(T1可以是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或混杂信号这与病灶内的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及散在骨小梁的含量多少有关T2以高信号多见。

钙质、骨小梁结构可为低信号)

增强扫描:

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壳状增强

(7)脑转移瘤

肺癌、乳腺癌多见;转移途径:

血行,脑膜;临床:

颅高压,共济失调

皮髓交界区多发结节或肿块,密度不均匀,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形态多样的不均匀性强化。

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瘤周水肿广泛(4以下者除外),占位明显,强化形态多种多样。

出现短T2低信号提示来源于黑色素瘤,有出血者多来源黑色素瘤、绒癌等。

(8)脑血管病

(1)缺血性:

24小时后出现扇形低密度,基底贴颅骨内板,2-3周出现“模糊效应”,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1-2月形成低密度囊腔。

(2)出血性:

低密度灶内出现斑点、片状高密度灶。

(3)腔隙性:

10-15低密度灶,好发基底节区、丘脑、脑干、小脑。

发现早,敏感性高;1小时有局部脑肿胀,脑沟变窄,后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对腔隙性梗塞十分敏感

脑出血:

急性期:

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清楚的肾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吸收期:

(出血后3-7天)血肿缩小,密度减低,周围模糊,水肿带增宽,小血肿可完全吸收。

囊变期:

(2个月以后)囊腔及脑萎缩

超急性期:

(小于6小时)T1等信号,T2高信号;

急性期:

(7小时-3天)T1等信号,T2低信号;

亚急性血肿/慢性期:

(3-28天)早期T1高信号,由周缘开始(周高中低),T2变化不明显;中晚期T1短2长;

囊变期:

(28天以上)囊肿完全形成T1短2长,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的低信号环(此期比敏感)

脑梗死(脑血管闭塞所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原因:

①脑血栓②脑栓塞,如血栓、空气、脂肪栓塞③低血压和凝血状态

(1)缺血性梗死:

:

①发病24h内常难以显示病灶,24h后为扇形低密度灶,基底贴近颅骨内板

②普通增强可见脑回状强化

③2-3周出现“模糊效应”;1-2月形成低密度囊腔且不再发生强化

:

①发现早、敏感性高②发病1h即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之长T1、长T2

③可显示脑动脉较大分支的闭塞

(2)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

:

低密度病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较明显

:

梗死内出现短T1高信号

(3)腔隙性梗死(深部髓质穿支动脉闭塞所致)

24h后,脑深部片状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

早期检查可发现腔隙性梗死灶,表现为小的高信号区,其后呈长T1,长T2

硬膜外血肿

外伤所致硬膜与骨板剥离而出现腔隙,为破裂血管的出血所充填。

有中间清醒期。

①梭形高密度影(值50~70)②内缘光滑锐利③急性期质地较均一

④常有骨折⑤中线移位⑥较局限,不越过颅缝。

硬膜下血肿:

积血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临床症状重。

(1)急性硬膜下血肿:

单纯型:

矢状窦旁桥静脉破裂而脑原发损伤不明显

复合型:

严重脑挫裂伤引起皮层静脉或动脉破入硬膜下腔

①均匀一致高密度(70~80)②呈新月形或“S”形,较广泛

③中线结构有移位④合并脑挫裂伤改变

信号变化与血肿期龄及场强有关。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早期:

血细胞比容效应,为上半部低密度,下半部高密度。

晚期:

血肿可变为等、低或混杂密度,诊断依赖于:

①脑白质推挤征②脑室系统变形

③皮层静脉的内移④中线结构移位而无占位病变的征象⑤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

:

有优势,T1和T2均呈高信号。

(3)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以上)

血肿液化,蛋白质分解脑脊液渗入→血肿体积增大;包膜血管的血浆渗入。

梭形、新月形,“S”字形稍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灶。

有优势,T1和T2均呈高信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儿童外伤常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中线区纵行狭窄高密度影)和脑底池

:

①脑沟、脑池内密度增高影,铸型

②一般7天左右吸收,此时检查阴性

:

急性期不敏感,亚急性期脑沟、裂、池见条片状短T1高信号,

慢性期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动脉瘤:

X线:

可显示瘤壁钙化。

:

动脉壁突出的囊状物,以蒂与载瘤动脉相连,有血栓时可见充盈缺损。

:

Ⅰ型无血栓,平扫圆形高密度,均一强化;

Ⅱ型部分血栓平扫中心高密度,增强见“靶征”;

Ⅲ型完全型平扫等密度,有斑点钙化,增强囊壁环状强化。

瘤腔在T1和T2呈流空低信号,有血栓时为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

形态

并发

硬膜外血肿

梭形、不跨颅缝

骨折

硬膜下血肿

新月形、跨颅缝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

脑内小血肿/大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多个小出血点、弥漫肿胀

昏迷

颅盖骨骨折:

①线状骨折②颅缝分离>2③凹陷骨折④粉碎性骨折⑤穿通开放性骨折

颅底骨折:

多合并颅盖骨折

直接征象:

线形骨折线,骨缝分离

间接征象:

气颅、蝶窦内“液平”及“混浊”

脑脓肿:

急性炎症期呈大片低密度灶,边缘模糊,占位明显,增强无强化;

化脓坏死期低密度区出现更低密度灶轻度不均匀强化;

脓肿形成期平扫见等密度环,内呈低密度或见气液平,环形强化,壁光滑或分隔

急性炎症期:

长T1、长T2,占位明显;

脓肿形成期:

脓腔及水肿呈长T1、长T2,脓肿壁为等信号,光滑环形强化,无壁结节。

颅内结核:

鞍上池密度增高,失去正常透明度,增强扫描脑膜广泛强化;可出现脑水肿、脑梗死;结核瘤平扫呈等、低密度,有钙化,瘤周水肿,有占位,强化明显

鞍上池呈短T1、长T2高信号,结构不清,增强扫描脑膜异常强化,

结核瘤T1为低信号,T2信号不均匀,可呈环形强化。

脱髓鞘疾病

定义及分类:

病因不明以神经组织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

分原发(髓鞘发育异常):

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

继发(正常髓鞘脱失的疾病):

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

①多发性硬化:

最多见,原因未明,多见20-40岁女性,起病慢,病程长。

病理:

早期髓鞘崩解并周围水肿,中期形成坏死灶;晚期胶质增生,形成灰色斑块,多发对称

临床:

多灶性脑损害,并视神经和脊髓症状,症状复发与缓解交替,激素治疗有效

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多灶性低或等密度区,也见于皮层、小脑、脊髓,活动期有强化,激素治疗后和慢性期无强化

斑块呈稍长或等T1、长T2信号,类圆形,冠、矢状位斑块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及胼胝体,活动期有明显强化。

髓内肿瘤:

占10-15%,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最多见

X线:

平片多无异常,椎管扩大,椎弓根间距增宽;脊髓造影脊髓无移位,膨大,梭形两侧蛛网膜下腔变窄,完全梗阻时呈大杯口状梗阻

脊髓密度降低,外形不规则增粗,有囊变坏死区,强化不均匀。

梭形膨大,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囊变坏死区表现为更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瘤体实质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

脊膜瘤:

起源蛛网膜细胞,胸段多见

病理:

圆形、卵圆形,包膜完整,基底宽,与硬脊膜粘连。

胸段多见,较局限圆形、卵圆形实性肿块,包膜完整,可见钙化,强化均匀,脊髓受压移位。

T1呈等低信号,T2稍高信号,强化显著,界限清楚,脊髓受压。

脊髓空洞症:

广义指脊髓内囊腔及脊髓中央管囊状扩张,多由外伤、肿瘤、先天因素引起

髓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值同脑脊液交通性时行检查,可见造影剂进入空洞。

矢状位见脊髓中央管状长T1、长T2信号,内可见分隔,边界清楚,交通性可见脑脊液流空征,增强扫描无强化。

第3章头颈五官

眼部炎性假瘤:

激素有效易复发

急性期:

水肿、炎症,眼红、眼痛及视力障碍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增值、纤维化,持续时间长

:

各型表现不一,边缘往往较模糊,增强扫描有强化

急性期长T1长T2,慢性期等T1短T2,增强扫描中度强化,累及周边

泪腺良性混合瘤:

多发生于泪腺眶部(眼眶前外上方)类圆形,有包膜,生长缓慢可有恶变

:

肿瘤呈圆形或半圆形,密度均匀,边界光整,钙化少见,泪腺窝扩大,骨皮质受压,无骨质破坏征象,常并有眼球、眼外肌及视神经受压移位改变增强明显强化恶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

:

①T1呈略低信号,T2呈高信号,信号多均匀②恶性明显不均匀强化,良性不明显

鉴别:

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

边缘多不规则,常有泪腺窝区骨质破坏

泪腺淋巴瘤:

形态不规则,常包绕眼球生长

海绵状血管瘤:

成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单侧发病,生长缓慢,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临床表现:

轴性眼球突出,呈渐进性,肿瘤较大时可引起眼球运动障碍

:

①肿瘤多位于眼球的后方,呈圆形、椭圆形或梨形,边界光整,

②密度均匀,中等或偏高密度肿块

③增强肿瘤强化明显,“渐进性强化”,强化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①平扫T1等或略低信号,T2呈均匀高信号②明显强化

视网膜母细胞瘤:

①平扫见玻璃体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内见钙化斑块,晚期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②增强扫描显示肿瘤不均匀强化

①平扫T1呈不均匀中等信号强度肿块,T2肿瘤呈中等信号强度,瘤内的钙化均为低信号②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鼻窦恶性囊肿:

以癌多见,男:

女=1.4~2.0:

1。

中老年人多见。

鼻窦癌以上颌窦癌多见,其次为筛窦癌,额窦、蝶窦少见

临床表现:

鼻异常渗出液,常为血性

X线:

受累窦腔密度增高,窦腔扩大,窦壁骨质破坏

①平扫窦腔膨胀扩大,窦壁骨质破坏,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密度,向周围侵犯

②增强扫描肿瘤呈中等强化,常不均匀③可伴咽后淋巴结及颈深淋巴结肿大

①平扫T1见肿瘤呈低-中等均匀或不均匀信号强度,T2肿瘤呈高信号强度,②增强扫描见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③肿瘤沿神经周围扩散,表现为受累神经(三叉神经)增粗并强化

④脂肪抑制T1增强扫描显示最佳

腺体肥大:

①儿童腺样体正常厚度≤8,成人厚2-4(10岁后接近成人)

②腺样体淋巴组织增生、血管增多上皮鳞状化生

③临床表现:

鼻塞、张口呼吸、鼾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对称增厚,表面不光整,颅骨无破坏。

肥大腺样体T1等信号,T2高信号

鼻咽癌:

好发于咽隐窝及顶后壁

生长方式:

上行性:

侵犯颅底及颅神经,一般无淋巴结转移

下行性:

有颈部淋巴结转移

上下行性:

为上述两种情况同时发生

局限型:

局限于鼻咽部

临床表现:

耳鼻症状:

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耳鸣,耳闷塞及听力下降

颅神经症状:

偏头痛,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等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

常以颈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X线:

侧位片和颏顶位片肿瘤呈软组织密度

肿块突向鼻咽腔,鼻咽气道变形狭窄。

鼻咽腔造影见咽隐窝闭塞,咽壁呈不规则状隆起。

晚期见颅底孔扩大及颅底骨质破坏

:

首选①早期:

病侧咽隐窝变浅、消失、隆起后期:

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出鼻咽腔,常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②不均匀明显强化

:

①T1呈低至等信号,T2呈等至高信号②不均匀强化

颈部淋巴结结核:

多见于颈静脉周围及后三角区,增殖期表现为单或多个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

干酪样坏死期可出现特征性的周边环状强化,部分见钙化,增强后呈环形强化。

增殖期呈等T1等T2信号,坏死后中心可见T2高信号,环形强化。

颈动脉体瘤:

X线:

“高脚杯”

:

颈动脉分叉处边界清楚的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明显强化

T1等或略低信号,T2高信号②肿瘤较大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多发流空信号影,称“辣椒征”③高脚杯

甲状腺肿瘤:

良性为腺瘤恶性多为甲状腺癌,以乳头状癌多见

X线:

钙化及气管受压

①腺瘤:

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增强多不强化

②甲状腺癌: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不均匀低密度区,散在小灶性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区,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

③增强扫描腺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癌则不均匀强化,侵犯周围组织,转移淋巴结肿大呈环状强化。

①平扫T1腺瘤呈境界清楚的低等或高信号强度结节(滤胞型腺瘤);

②腺癌呈境界不规则的低-中等信号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