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1776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题号

得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XX页,七个大题,满分164分,考试时间为1分钟。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单选题(共12分)

评卷人

得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niàng)  确凿(zuó)  匀称(chèn)  根深蒂固(dì)

  B.偌大(nuò)  倜傥(tāng)  藩篱(fān)  周道如砥(dǐ)

  C.蜷曲(quán)  卑微(bēi)  绮丽(qǐ)  吹毛求疵(cī)

  D.收敛(liǎn)  妒忌(jì)  伧俗(cāng)  惟妙惟肖(xi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鸦雀无声  宽洪大量  大庭广众  断章取义  磐石

  B.妇孺皆知  无动于衷  顾明思义  鸡犬不宁  真谛

  C.离合悲欢  穷愁潦倒  黎民百姓  粗制烂造  啜泣

  D.进退维谷  因地制宜  左右逢源  断壁残垣  扶掖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西宁市工商局一举查获了不良商贩沥尽心血苦心经营的制假窝点

  B.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阶段性取得了成果.

(语序不当:

应把“阶段性”调到“取得了”之后)

  B.为了提高市民的文明素养,西宁市教育局策划开展了“读传统经典,建文明城市”.

(成分残缺:

把“西宁市教育局”调整到“为了”之前)

  C.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关联词搭配不当:

应把“即使”改为“虽然”,或把“但”改为“也”)

  D.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前后两面失衡:

在“取得”之前加上“能否”)

5.给下列新闻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实习记者唐剑)端午节当日,记着在西宁市街头看到,各种颜色鲜艳,做工精美的手工香包,颇受市民的青睐。

30日上午八点,记着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川东路早市看到,许多市民围着一个老奶奶的香包摊,争相购买各色香包,元宝、口袋、莲花等多种造型的香包非常吸引人的眼球。

“这种是‘元宝香包’,有招财的意思,这是‘福袋香包’,有带福的意思!

”在老奶奶的讲解宣传下,一位中年女性一下就买了10个。

在采访中,很多市民表示,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慢慢变淡。

,但我们西宁人的端午节依然要过得古色古香:

粽子要吃,尤其手工香包一定要戴。

所以,端午节这天老奶奶手工香包的生意格外好。

(《西宁晚报》2017年5月31日,有改动)

(2分)

  A.端午节手工香包颇受西宁人青睐

  B.手工香包颇受市民青睐

  C.西宁手工香包颇受青睐

  D.端午节手工香包颇受青睐

6.下列各项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B.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小说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武松,吴用,魏延,林冲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C.《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这首词的题目.作者辛弃疾与苏轼都是我国宋词豪放派奇人的代表

  D.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我们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类文体

二、语言表达(共6分)

评卷人

得分

7.综合性学习

我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将于明天9:

00时在大连造船厂举行,届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将进行现场直播。

为此,育才中学准备明天组织全体学生在本班教室集体收看现场直播。

请你以育才中学政教处的名义,就此拟写一则简明扼要的通知。

(3分)

8.近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

当你得知你的同学张峰放学后要去报复今早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他脚的一名七年级学生时,你应该怎样劝阻他呢?

(3分)

三、默写(共11分)

评卷人

得分

9.诗文默写

①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何其芳《秋天》)

②      ,      。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雪后美景的诗句是      ,      。

④温庭筠在《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祈盼爱人归来,却一次次失望,同时又暗示眺望时间之长的句子是     ,      。

⑤《木兰诗》中用比喻作结,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12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的句子是      ,      ;       ,      。

(11分)

四、诗歌阅读(共10分)

评卷人

得分

资料 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5分)

11.“闲来垂钓碧溪上,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50分)

评卷人

得分

资料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2.阅读第六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5分)

13.结合第三四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

作用: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说明方法:

作用:

(5分)

14.结合第四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一句中的!

“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5分)

15.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

”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5分)

16.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5分)

资料 阅读张保振的《交友之道》,回答问题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

《诗•小雅》言: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

《孟子•滕文公上》载:

“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

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

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

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

”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

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

”(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

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

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

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

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

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

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

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             。

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

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

结友要结真友。

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

面友者,友而不心也。

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

交友就要交真友。

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

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

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①,“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

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

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

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7.阅读第四段,仿照画线句子,在“当你一帆风顺”之后再续写一个句子,是上下文语义连贯。

仿照:

当你遇到挫折,甚至将要掉进深渊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

续写:

当你一帆风顺,                   。

(5分)

18.指出第三段和第五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

”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

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

”(蒲松龄语)

论证方法:

作用:

②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断其两足而黥之”,使孙膑成为一个“刑余之人”而不能进入仕途。

论证方法:

作用:

(5分)

19.文章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5分)

20.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何作用?

(5分)

21.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5分)

六、古诗文阅读(共25分)

评卷人

得分

资料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选用文中句子回答)(5分)

23.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5分)

24.用现代汉语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分)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于:

     

②曾益其所不能 其:

    

(5分)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5分)

七、作文(共50分)

评卷人

得分

27.请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

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一:

以“走进     ”为题,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作文。

题二:

重读一本老书,就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就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就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50分)

******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共12分)

1.答案:

C

 解析:

【考点】12:

易误读常见字.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确凿”应该读“záo”;

B.“偌大”应该读“ruò“,“倜傥”应该读“tǎng“;

C.读音正确;

D.肖”是多音字,有xiāo和xiào两个读音,在“惟妙惟肖”中应读xiào.

2.答案:

D

 解析:

【考点】14:

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

【解答】A.  “ 宽洪大量  ”应为“宽宏大量”,属于同音字误用.

B.“  顾明思义  ”应为“顾名思义”,属于同音字误用.

C.“粗制烂造 ”应为“粗制滥造”,属于同音字误用;

D.没有错别字;

3.答案:

A

 解析:

【考点】49:

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使用,要从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解答】A.使用有误,沥尽心血:

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用尽了自己毕生的精力.褒义词,不符合语境.

4.答案:

B

 解析:

【考点】79:

病句辨析与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A.正确;

B.句末加“的活动”;

C.正确;

D.正确;

5.答案:

A

 解析:

【考点】C2:

新闻标题.

【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读新闻主要内容的掌握能力.对于拟写新闻标题的答题思路为:

第一步找导语(即总说段);第二步从导语中找中心句;第三步从中心句中找关键词语;第四步将关键词语整合成答案.

【解答】本则新闻,要注意抓住导语部分“端午节当日,记着在西宁市街头看到,各种颜色鲜艳,做工精美的手工香包,颇受市民的青睐”,要注意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时间(端午节)、地点(西宁)、事物(手工香包)、结果(颇受市民的青睐),要注意整合:

端午节手工香包颇受西宁人青睐.

6.答案:

B

 解析:

【考点】F5:

文学常识.

【分析】此题词属文学常识类题.解答此题,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对相关的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风格有所记记忆.

【解答】A、表述正确;

B、表述有误,魏延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C、表述正确;

D、表述正确.

二、语言表达(共6分)

7.答案:

通知

各班主任:

       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将于明天下水,请你组织本班学生于2017年4月26日9点在本班教室集体收看央视新闻频道的现场直播.

育才中学政教处

2017年4月25日

 解析:

【考点】84:

综合读写.

【分析】此题考查通知这一应用文本的书写,解答此题,要注意通知的固有格式,再是要结合材料内容,三是注意语句简洁.

【解答】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格式,再是要结合题目内容作答,注意语句简洁明了.

8.答案:

张峰同学,我认为你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共处一个校园,难免有磕磕碰碰,何况那个同学不故意踩你脚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违反学校的规定,礼让一点,不是更好吗?

 解析:

【考点】83:

情景对话.

【分析】此题属情景对话题.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讲话设定的情景及要求,了解对话的原因、对象、及讲话人身份,选择得体语言表达.

【解答】解答此题 , 主要是注意语言要得体,委婉的指出对方的不足,使期有所改变.

三、默写(共11分)

9.答案:

①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⑤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析:

【考点】EF:

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和理解诗句的能力.解答直接默写时,要结合所给出的诗句,联系自己掌握的内容,完成填空即可;解答理解性默写时,要熟记默写的内容,还要对原诗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把握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四、诗歌阅读(共10分)

10.答案:

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句意为: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内心愤懑不平和他昂扬的斗志,通过想象表现出自己勇于挑战命运,不屈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总结为:

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仕途不通,遭遇了诸多坎坷,但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终究会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候,一定会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11.答案:

运用典故或借典故抒情言志.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在写作手法方面的突出特点.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的意思是: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从中看出诗人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

五、现代文阅读(共50分)

12.答案:

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有三大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文章第六段,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来说明物候学的研究对于农业以及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可见使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13.答案:

①说明方法 :

举例子.

作用:

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

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说明方法:

作比较.

作用:

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①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来具体准确地说明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

②句,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的复杂与灵敏.

14.答案:

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15.答案:

“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