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1782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化学第二版 杨志敏 蒋立科 重点 李初爱.docx

生物化学第二版杨志敏蒋立科重点李初爱

第一章:

绪论

1.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即使研究生命的化学。

第二章:

糖类

1.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或是多羟基醛酮的缩合物。

2.单糖是指最简单的糖,即在温和条件下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单体糖。

如葡萄糖,果糖,

五碳糖,六碳糖。

3.寡糖(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

4.蔗糖大量存在于成熟的植物果实中,其他部位如叶片,茎也含有较多的蔗糖。

5.乳糖主要存在哺乳动物的乳汁中,是一种还原性二糖。

6.麦芽糖由两分子D-葡萄糖组成。

7.纤维糖可由纤维素水解得到。

8.直链淀粉是葡萄糖以a-1,4糖苷键而成的链状化合物,包含的葡萄糖单体一般在250个以上。

9.支链淀粉所含的葡糖糖单位比直链淀粉多,一般在1000个以上。

第三章:

脂质

1.脂质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与糖类,蛋白质,核酸并列为四大类重要基本物质。

2.脂类的共同特点:

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等非极性有机溶剂;具有酯的结构;都是由生物体产生,并能为生物体所利用。

3.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

(1)是生物细胞能量的储存物质。

(2)是生物细胞的结构物质。

(3)许多脂质物质行使着各种重要特殊的生理功能。

4.脂质的分类

(1)单纯脂质—是脂肪酸和醇类所形成的酯。

如甘油三酯。

(2)复合脂质—除醇类,脂肪酸外还含有其他物质。

如磷酸,含氮化合物。

(3)其他脂质—为一类不含有脂肪酸,非皂化的脂。

包括萜类,前列腺素类和固醇类。

5.脂肪酸有一条长的碳氢链,其一端有一个羧基。

碳氢链不含有碳碳双键的脂肪酸称饱和脂肪酸。

在碳氢链中含有一个或几个双键的脂肪酸称,如油酸,亚油酸。

6.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哺乳动物本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称为“必需脂肪酸”,植物能合成亚油酸和亚麻酸,植物是这些脂肪酸的最初来源。

7.三酰甘油也称甘油三酯或笼统称为脂肪,是一元高级脂肪酸与甘油(丙三醇)形成的酯类化合物。

若R1,R2,R3相同,则称为单纯甘油酯;R1,R2,R3中有两个或三个不同者,则称为三酰甘油。

8.蜡是有高级脂肪酸与脂肪醇或是高级脂肪酸与固醇所形成的酯。

9.磷酸甘油酯又称甘油磷脂,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一类含磷酸的复合脂质,也是细胞膜结构重要的组分之一。

第四章:

蛋白质

1.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生物大分子,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1)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催化剂—酶的主要成分,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相应的酶参与下进行的。

(2)蛋白质是细胞的组织的结构成分,如在高等动物体内,胶原纤维是细胞外结构蛋白,参与结缔组织和骨骼的形成。

(3)蛋白质具有贮藏氨基酸的功能,用作有机体及其胚胎生长发育的原料。

(4)某些蛋白质还具有运输功能。

(5)还有一些蛋白子参与细胞的运动,例如肌肉的收缩就是通过两种蛋白丝的滑动来完成的。

(6)一些蛋白质还具有激素的功能,对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调节作用,例如胰岛素参与血糖的代谢调节。

(7)高等动物的免疫反应是有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免疫反应也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这类蛋白质称为抗体或免疫球蛋白。

(8)在生物体内有一些起接受和传递信息作用的蛋白质即受体蛋白。

(9)蛋白质还可以调节或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遗传信息的表达。

2.蛋白质氨基酸

非极性R基氨基酸

丙氨酸

脯氨酸

缬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色氨酸

甲硫氨酸

苯丙氨酸

Ala

Pro

Val

Leu

Ile

Trp

Met

Phe

极性不带电荷R基氨基酸

甘氨酸

半胱氨酸

丝氨酸

天冬氨酸

苏氨酸

酪氨酸

谷氨酰胺

Gly

Cys

Ser

Asn

Thr

Tyr

Gln

R基带正电荷氨基酸(碱性)

精氨酸

组氨酸

赖氨酸

Arg

His

Lys

R基带负电荷氨基酸(酸性)

天冬氨酸

谷氨酸

Asp

Glu

3.人体内必需氨基酸有8种,即Ile,Met,Val,Leu,Trp,Phe,Thr,Lys。

甲乙写两三本书来。

4.茚三酮反应:

茚三酮在弱酸性溶液中与a-氨基酸共热,引起氨基酸氧化脱氢,脱羧反应,最后茚三酮与反应产物—氨和还原茚三酮发生作用,生成紫色物质。

氨基酸的茚三酮显色反应常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两个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并不释放NH3,而直接生成黄色化合物。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的共价结构。

6.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构型与构象。

构型是指在立体异构体中取代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取向。

构象是指这些取代集团当单间旋转时可能形成的不同立体结构。

7.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

已知的超二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组合形式:

aa,bab,bbb。

结构域:

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机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去,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

结构域有时也称功能域。

8.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作用力:

(1)氢键,起重要作用;

(2)范德华力;(3)疏水相互作用;

(4)盐键,也称离子键,它是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一种静电作用;

(5)二硫键,是一种共价键,由蛋白质多肽链中两个半胱氨酸的巯基间形成。

9.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直接用沉降系数表示。

测量方法有:

渗透压法,超速离心法,凝胶电泳法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10.等电点:

当溶液在某一pH条件下使蛋白质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恰好相等,即总净电荷为零,其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移动,也不向阴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1.蛋白质的水溶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亲水胶体,这是因为在蛋白质颗粒表面带有很多极性集团,—NH2,—COO—,—OH,—SH,—CONH2等和水有高度亲和性,当蛋白质与水相遇时,就很容易在蛋白质颗粒外面形成一层水花膜。

另一个原因是蛋白质颗粒在非等电状态时带有相同电荷,使蛋白质颗粒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距离,不易互相凝集沉淀。

12.盐析:

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盐,可以使蛋白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这一现象称为盐析。

13.误服重金属盐的患者喝大量牛奶或生蛋清,使重金属和这些蛋白质优先结合生成不溶性的盐,再服用催吐剂使之排出体外。

重金属盐常使蛋白质变性。

14.蛋白质变性后的表现:

(1)生物学活性丧失

(2)理化性质改变(3)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1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1)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能与硫酸铜反应残生紫红色络合物。

可用此反应来定性鉴定蛋白质。

(2)酚试剂反应,蛋白质分子中一般含有酪氨酸,酪氨酸中的酚基能将Folin—酚试剂中的磷钼酸及磷钨酸还原成蓝色化合物。

常用于定量测定蛋白质含量

(3)茚三酮反应。

第五章:

核酸

1.1953年和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2.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结构单位。

3.嘌呤和嘧啶:

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U—尿嘧啶,RNA无T

4.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为:

(1)双螺旋是反平行双链右手螺旋。

(2)双螺旋外侧是两条由脱氧核糖—磷酸构成的主链(骨架),双螺旋的内部是配对的碱基。

(3)双螺旋内部的碱基按Watson—Crick规则配对。

(碱基互补配对)

(4)双螺旋的两条链是互补关系。

(5)从双螺旋DNA结构模型中沿螺旋轴方向观察,配对的碱基并没有充满双螺旋的空间。

5.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维持稳定的三种作用力:

a.碱基对间的氨基和内酰胺氧形成的分子内氢键。

b.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产生的作用力和堆积的碱基对间的范德华力(即碱基堆积力)c.多核苷酸链骨架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与介质阳离子或阳离子化合物之间形成的盐键。

6.成熟的卵清蛋白mRNA中含1859个核苷酸,5’端有一个“帽子”结构,3’端含多聚腺甘酸(poly(A))序列的尾巴。

真核生物mRNA的5’端含有7-甲基鸟苷三磷酸帽子结构。

5’帽子结构至少有两种功能:

一是5’端帽子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对翻译可能起识别作用;二是稳定mRNA的作用。

大多数真核生物mRNA的3’端都有50~200个腺苷酸残基,构成poly(A)尾巴。

7.tRNA的三级结构是倒L形,其中氨基酸接受臂CCA序列和反密码子处于倒L的两端,二者相距7nm;D环和TC环形成了倒L的角。

8.DNA变性是指在某些物理与化学因素作用下,DNA的氢键断裂,有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解开,转变为无规则的单链线团,使DNA的某些光学性质和流体力学性质发生变化。

9.增色效应:

由于DNA在260nm处的最大吸收值与其碱基有关,当DNA处于双螺旋结构时其碱基藏于内侧,但它变性时由于双螺旋解开,碱基因此外露,导致260nm紫外吸收值增加,这一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10.溶解温度Tm:

是使被测DNA的50%发生变性的温度,即增色效应达到一般时的温度为Tm。

11.PCR主要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适温延伸三个步骤反复的热循环构成。

第七章:

1.酶是由生物体内产生、具有高度催化效率和高度特异性的生物催化剂,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少数是由核酸(RNA)组成的,后者被称为核酶。

2.单纯酶类:

这些酶仅由蛋白质组成,不含其他物质。

复合酶类(或结合酶类):

全酶=脱辅基酶蛋白+辅助因子,蛋白质部分称为脱辅基酶蛋白,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助因子。

3.酶的催化特性:

(1)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比普通催化反应高10~8-10~12倍

(2)酶催化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专一性类别

特点

举例

结构专一性

绝对专一性

少数酶仅仅催化一种特定底物变化,如果底物分子有任何细微的变化,酶则不起催化作用

脲酶催化尿素水解

相对专一性

多数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的变化

脂肪酶水解酯键

立体异构专一性

旋光异构专一性

底物具有旋光异构体时,酶只能作用旋光异构体中的一种底物

乳酸脱氢催化乳酸脱氢

几何异构专一性

当底物有几种异构体时,酶只能作用其中的一种异构体

延胡索酶催化延胡索酸加水或其逆反应

(3)酶活性的可调控性

(4)酶的不稳定性。

酶的催化活性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4.国际酶学委员会把酶分为六大类:

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

5.活性中心:

在酶蛋白质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或活性中心。

6.胰蛋白酶活性中心必需集团:

His42,Ser180,Asp87,Ser195。

7.酶活性中心常常是酶分子三维结构的裂缝或洞穴。

8.诱导契合假说:

1973年由G.Koshland提出,他认为酶活性中心部位的结构具有柔性,该部分在与底物结合之前并不需要和底物的结构完全吻合。

9.米氏方程:

V为反应初速率,Vmax为最大反应速率,[S]为底物浓度,Km为米氏常数。

10.米氏常数的意义:

a.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Km只与酶的性质有关;b.Km可以近似地反映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的大小。

Km越大,亲和力越大;c.Km可以判断酶的底物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11.抑制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抑制剂与酶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降低酶的活性。

(2)抑制剂与酶或辅基的活性基团共价结合,从而降低酶的活性。

(3)抑制剂和底物与酶竞争性结合,减少酶和底物作用机会,降低酶的活性。

(4)抑制剂阻抑酶与底物的结合或阻抑产物生成等。

12.竞争性抑制:

可逆性抑制剂和底物竞争酶分子的结合部位,从而影响底物与酶正常结合的现象称竞争性抑制。

13.非竞争性抑制:

底物与抑制剂和酶同时结合,两者没有竞争作用,表明非竞争性抑制剂分子的结构与第五份子的结构通常相差很大。

酶与非竞争性抑制剂结合后,酶分子活性部位结合集团依然存在,因此酶分子还可以与底物分子继续结合。

14.反竞争抑制:

有些抑制剂只有当酶先于底物结合后,才能与酶结合。

15.别构酶:

调节物与酶分子的调节部位结合后,引起酶分子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提高或降低酶活性的效应称为别构效应,而具有别构效应的酶,称为别构酶。

16.同工酶:

是一类来自同一生物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而不同亚细胞结构、能催化相同反应、其分子结构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

17.酶的活力单位,即Kat单位,在最适反应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转化成为产物的量定义为1Kat单位,即1Kat=1mol/s。

1Kat=6*10~7IU。

18.酶的比活力:

每毫克蛋白质所含有酶活力单位数,以酶的活力单位/mg蛋白质表示。

19.水溶性纤维素大多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溶于水而不容于脂,不易在体内储存,必须随时摄入;

(2)主要以辅酶或辅基形式参与酶促反应;

(3)辅酶或辅基多为核苷酸的衍生物;

(4)辅酶或辅基决定酶促反应的物质。

20.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在生物体内有氧化性和还原性两种,即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21.维生素B6又名抗皮炎维生素,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三种物质,三种物质在生物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其化学本质均为吡啶衍生物。

22.缺维生素C—坏血病,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D—佝偻病。

维生素E与动物生育有关,又名生育酚。

第八章:

生物氧化

1.一般将水解或基团转移反应能释放出超过20.92kJ/mol的自由能的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2.ATP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3.ATP的生物血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是细胞内磷酸集团转移的中间载体。

(2)是产能反应和需能反应的重要能量介质。

(3)可转变为核苷三磷酸。

(4)是某些酶和代谢途径的调节因子。

(5)断裂形成AMP和焦磷酸的特殊作用。

4.能荷的定义是指腺甘酸库中所负荷的高能磷酸基的数量。

能荷=

5.线粒体是真核生物氧化磷酸化的场所,由两层单位膜组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主要由外膜、内膜、膜间隙及基质四部分组成。

6.烟酰胺脱氢酶:

是一类以NAD+或NADP+为辅酶,且不需氧的脱氢酶。

7.氧化磷酸化是指细胞内伴随着有机物氧化,利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促使ADP与无机磷酸结合生成ATP的过程。

8.化学渗透假说的要点包括:

(1)在电子传递链中,递氢体和递电子体间隔交替排列,有序定位于完整的线粒体内膜上,是氧化还原反应定向进行;

(2)在电子传递链中,复合物I、III、IV中的递氢体具有质子泵的作用。

(3)完整的线粒体内膜具有选择透性,即H+不能自由通过。

(4)在线粒体内膜上嵌有ATP合酶复合体,它包含F0和F1两个结构单元。

9.P/O比值:

是指一对电子经呼吸链传递给O2的过程中所产生的ATP分子数,即消耗的无机磷酸的分子数与消耗分子氧的氧原子数之比。

以NADH作为电子供体时,测得的P/O比值均接近2.5;以琥珀酸作为电子供体时,测得的P/O比值均接近1.5,并且P/O比值都不是整数。

第九章:

糖类的分解代谢

1.分解代谢:

生物大分子不断降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2.分解代谢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由复杂的生物大分子降解为物质基本组成单位的过程;第二阶段是由这些基本分子转变为代谢中间产物;第三阶段是丙酮酸和乙酰CoA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的过程,同时生成NADH、H+、FADH2,两者通过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生成大量ATP。

3.

(1)a-淀粉酶:

是一种需钙的金属酶,只有酶蛋白与Ca2+结合才表现出活性,因此螯合剂EDTA等可抑制此酶。

(2)B-淀粉酶:

属于疏基型酶类,氧化疏基的试剂可以抑制该酶类。

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的种子种;

4.脱支酶:

也称R酶,作用于a-1,6糖苷键。

不能直接水解直链淀粉分子内部的a-1,6糖苷键。

5.糖酵解的生物学意义:

(1)糖酵解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途径,为生物体提供了一定的能量,但其释放的能量很少。

(2)糖酵解的中间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料。

(3)糖酵解的逆过程则是糖异生作用的主要途径。

凡是糖酵解的中间产物或能转变为此类中间产物的物质,如乳酸、甘油、氨基酸等,在氧化过程中生成丙酮酸或草酰乙酸均可在肝中经过糖酵解的逆过程转变为葡萄糖。

6.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为生物体提供了大量的能量。

(2)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为其他物质的合成提供了原料。

(3)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的枢纽。

生物体内各种大分子物质要彻底氧化都需要经过羧酸循环。

7.草酰乙酸的回补其中之一:

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丙酮酸在丙酮酸羧化酶催化下,在生物素、CO2、ATP参与下生成草酰乙酸。

8.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和生物学意义:

(1)在HMP途径中,6-磷酸葡萄糖直接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后者转化而成的5-磷酸核酮糖是合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及各种辅酶的重要原料。

(2)HMP途径中生成的NADPH和H+是各种生物合成的重要供氧体,为脂肪酸、胆固醇、类固醇激素、氨基酸等重要物质合成的还原力。

(3)HMP途径参与动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抗逆性。

第十章:

糖类的合成代谢

1.糖异生作用:

是指以肺汤有机物作为前提和成葡萄糖的过程。

这是动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单糖合成途径。

2.葡萄糖异生途径:

非糖有机物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1)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果糖-1,6-二磷酸→果糖-6-磷酸——(3)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3.糖核苷酸作用:

在高等植物、动物体内,游离的单糖不能参与双糖和多糖的合成反应。

最早发现的糖核苷酸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第十一章:

脂质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发生在β-碳原子上,而后α-碳与β-碳之间的键断裂,从而产生二碳单位。

此二碳单位是乙酸。

2.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

脂肪酸在进行β-氧化作用之前需要进行活化,并且需转运到氧化作用的部位。

(1)脂肪酸的活化,是指脂肪酸的羧基与CoA酯化成脂酰CoA的过程。

(2)脂肪酸的转运,又称肉碱转运,通常在线粒体的基质中进行,长链脂肪需要依靠肉碱携带,以脂酰肉碱的形式跨越内膜二进入基质。

(3)β-氧化作用的反应历程,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经历多轮β-氧化作用而逐步降解下多个二碳单位—乙酰CoA。

每轮β-氧化作用包括4个反应步骤:

a.脱氢:

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脂酰CoA在α、β位碳原子上脱氢,形成反式双键的脂酰CoA,同时FAD接受氢被还原称FADH2

b.水化:

在烯脂酰CoA水化酶的催化下,反式脂酰CoA在双键上加上1分子水,形成L(+)-β-羟脂酰CoA

c.脱氢:

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L(+)-β-羟脂酰CoA的β位上的羟基脱氢氧化成β-酮脂酰CoA,同时NAD+接受氢被还原称NADH。

d.硫解:

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的催化下,β-酮脂酰CoA在α和β位之间被1分子CoA硫解。

3.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生成ATP的分子数计算。

4.酮体代谢最终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三种产物称为酮体。

5.乙醛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乙醛酸循环不存在于动物及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内,而存在于一些细菌、藻类和油料植物种子的乙醛酸体中。

油料植物种子中主要的贮藏物质是脂肪,在种子萌发时乙醛酸体大量出现,由于它含有脂肪分解和乙醛酸循环的整套酶系,因此可以将脂肪分解,并将分解产物乙酰CoA转变为琥珀酸,后者可异生成糖,并以蔗糖的形式运至其他组织供给生长所需的能源和碳源。

6.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1)乙酰CoA的来源和转运合成脂肪酸的原料主要是乙酰CoA,它主要来自脂肪酸β-氧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及氨基酸氧化等过程。

这些过程大多在线粒体内进行,而脂肪酸的合成发生在线粒体外。

(2)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在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过程中,进入脂肪酸链的二碳单位的直接提供者并不是乙酰CoA,而是乙酰CoA的羧化产物—丙二酸单酰。

(3)脂肪酸链的形成

7.综合整个脂肪酸的从头合成过程,可以看出:

1.合成脂肪酸的碳源来自乙酰CoA;2.需要消耗化学能ATP及还原剂NADPH。

第十二章:

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

1.氨基酸失去氨基的作用称为脱氨基作用

2.氧化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首先在氨基酸氧化酶的催化下,以FAD或FMN为辅酶发生脱氢反应,产生极不稳定的中间体化合物亚氨基酸,在水溶液中亚氨基酸易自发水解为α-酮酸和氢

3.醛可以再氧化成脂肪酸,氨则可以被机体用来合成尿素、酰胺、新氨基酸或变成铵盐排出体外。

4.氨的转变—尿素循环

(1)在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的催化下,由ATP提供能量推动1分子NH3和HCO3-形成高能化合物氨甲酰磷酸,反应不可逆。

(2)氨甲酰磷酸分子中的氨甲酰基在鸟氨酸转氨甲酰酶的催化下,被转移到鸟氨酸分子的γ-氨基上,从而形成瓜氨酸,并释放出无机磷酸。

(3)瓜氨酸在载体的协助下,穿过线粒体内外膜到达细胞质后与天冬氨酸反应,形成精氨琥珀酸。

(4)精氨琥珀酸在精氨琥珀酸裂解酶的作用下被裂解为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5)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为尿素和鸟氨酸。

5.嘌呤环中各原子的来源。

第十三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1.DNA的半保留复制,由此产生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则来自该条亲代链为模板所合成的新链。

2.基因组中能进行独立复制的单位称为复制子

3.在参与DNA复制的酶中,主要的酶是DNA聚合酶和连接酶。

4.DNA聚合酶IIIIII都具有聚合、外切的多重酶活性,但是彼此催化聚合的反应速率有较大差异,三种聚合酶的功能也不相同。

5.单链结合蛋白:

DNA螺旋经复制叉上的DNA解旋酶作用后所产生的单链区很快被单链结合蛋白结合,以防止单链重新结合成双链并保护单链DNA不被包括DNApolI和III的3’→5’核酸外切酶在内的核酸酶所降解。

6.引发体作用是通过引发体成员PriA促进解旋。

7.一条链是以3’→5’链为模板。

循5’→3’方向与复制叉移动并连续合成长链,该链称为前导链。

8.保真机制和校对机制。

9.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它是由5个亚基组成,即α2ββ’σ,这种组成方式又称全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5*10~5。

全酶中除去σ亚基外的部分称为核心酶。

10.原核生物的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一段DNA序列,位于结构基因的上游,一般由10个左右的保守核苷酸组成。

启动子本身不被转录。

第十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1.遗传密码:

即DNA中碱基序列与蛋白质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

2.遗传密码的特性:

(1)密码的方向性:

密码的阅读方向及它们在mRNA上由起始信号到终止信号的排列方向均为5’→3’,与mRNA合成时延伸方向相同。

(2)遗传密码的无标点性和不重叠性。

(3)密码的简并性大多数氨基酸都是由几个不同的密码子编码的,如:

UCU、UCC、UCA都编码丝氨酸,这一现象称密码的简并性。

(4)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AUG既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UAG、UAA、UGA不编码任何氨基酸,而是多肽合成终止密码子。

(5)遗传密码的基本通用性大多数生物公用同一套遗传密码,但并非决定通用。

3.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反向识别mRNA链上的密码子。

4.氨基酸的活化:

即氨基酸与特异tRNA形成氨酰-tRNA。

5.肽链延伸分3步进行:

(1)进位一个新进入的氨酰-tRNA结合到70S核糖的A位点上,新进入的氨酰-tRNA上反密码子必须与在A位点的mRNA上的密码子相互补。

(2)转肽在转肽进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