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18077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1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docx

山东省淄博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语文1

2012—2013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

2013年3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挟持/提携坐禅/口头禅畸形/掎角之势

B.桑梓/渣滓倒闭/倒春寒粘贴/信手拈来

C.箴言/甄别卷轴/压轴戏愀然/悄无声息

D.贬谪/蛰居桂冠/冠心病寒暄/喧宾夺主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般配盘桓拉家常感同深受

B.厮打浸渍挡剑牌礼尚往来

C.撮合嗔怒护身符水乳交融

D.潦倒蝉连独角戏金碧辉煌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2013年我省将开始“智慧山东”试点,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城区”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②“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用无悔的信念诠释忠诚、坚持、爱心,用实际行动社会正能量,[视频]《感动中国》播出人格力量震撼人心以人格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③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人生的价值。

A.融合传达滋润B.融合传递滋养

C.融和传递滋润D.融和传达滋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扩大“先看病后付费”、“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施行新修订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一系列新政的出台,真是大快人心。

B.“腹黑毒舌”、“你摊上事了”、伴舞抢镜哥……吐槽春晚的众多热门话题不绝如缕,“刷着微博看春晚,边看边吐槽”,渐成新潮流。

C.岳阳楼景区借助文化发展旅游,春节期间费尽心机推出了游客背《岳阳楼记》免费登岳阳楼的做法,赢得了普遍的叫好声。

D.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自觉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吃饭打包、杜绝剩饭的“光盘行动”在官民中蔚然成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成为史上第一个执导3D电影而获得奥斯卡奖的导演。

B.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借助微博参与公益活动,将微力量汇聚起来,有效解决和改变了众多的社会性问题和政策。

C.山东黄金男篮以历史最佳战绩夺得常规赛亚军,外援给力、球员成熟、教练沉稳三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D.郑哲敏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在爆炸力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首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军工装备专家。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儒家“天人合一”中的生态文明思想邵和平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它是人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延续生存而开创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天人合一”学说是其中的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念,也是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

儒家关于天的解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天的根本意义是“生”,是万物和人类生命之源。

正是在充分肯定天(自然界)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和谐共处,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彰显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儒家认为,在自然界,天、地、人、物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峙的系统,而是不同差异的统一,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这个统一体中,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

儒家“天人合一”学说,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要以自然界为“本”,不能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虽然天地之间“人为贵”,但不能以此强调人类中心论,把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主宰自然界。

人之所以为贵,贵就贵在人有社会性和主体性,有思虑忧患意识,而不是贵在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任意宰割和索取。

否则,将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要对自然界科学地开发利用,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发展。

儒家的“天人合一”学说,并不是否定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而是在遵循自然界为生命之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如荀子强调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要“适时”而“有节”,决不能违背自然界的生命规律,乱砍、乱伐、乱采,无节制地、掠夺性地开发利用。

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可持续发展,仍具有借鉴启迪的意义。

 

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生态文明智慧的光芒。

除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外,道家强调人们的行动、作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佛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

因此,一些西方生态学家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

“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蕴含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文化研究会·论文精选》有删改)

6.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文化伦理形态。

B.生态文明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C.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延续生存的文明形态,包含着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哲学问题。

D.生态文明是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协调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古文化形态。

7.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讲求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仁爱之心是万物和人类生命的根源。

B.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以自我为中心,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和法则的惩罚。

C.人类只有遵循自然界的生命规律,适时、有节地开发利用自然界,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D.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弘扬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肯定“天”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前提下彰显人文精神。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家“天人合一”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成就。

B.儒家认为,在自然界中,天、地、人、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有着密切的联系。

C.西方生态学家奈斯认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从孔子那里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重建生态智慧。

D.科学发展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科学开发利用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靖,京兆三原人也。

隋大业末,为马邑郡丞。

会高祖为太原留守,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诣江都。

至长安,道塞不能而止。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

“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太宗亦加救靖,高祖遂舍之。

武德中,以平萧铣、辅公祏功,历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太宗嗣位,召拜刑部尚书。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中书令。

三年,转兵部尚书,为代州行军总管,进击突厥定襄城,破之。

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北擒隋齐王暕之子杨道政,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

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

太宗谓曰: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①。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矣。

”以功进封代国公。

此后,颉利可汗大惧。

四年,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内附。

又以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往迎颉利。

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

诏遣鸿胪卿唐俭、摄户部尚书将军安修仁慰谕之,靖谓副将张公谨曰:

“诏使到彼,虏必自宽,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

”公谨曰:

“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

”靖曰:

“此兵机也,时不可失。

”遂督军疾进。

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帐,皆俘以随军。

颉利见使者甚悦,不虞官兵至也。

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颉利始觉,列兵未及成阵,单马轻走,虏众因而溃散。

斩万余级,杀其妻隋义成公主,俘男女十余万,斥土界自阴山至于大漠,遂灭其国。

寻获颉利可汗于别部落,余众悉降。

太宗大悦,顾谓侍臣曰:

“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往者国家草创,突厥强梁,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颉利,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稽颡②,耻其雪乎!

”群臣皆称万岁。

寻拜靖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赐实封五百户。

又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征吐谷浑,大破其国。

改封卫国公。

及靖身亡,有诏许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名书竹帛:

名留青史。

②稽颡:

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自锁上变,诣江都诣:

B.突厥诸部落俱走碛北走:

逃跑

C.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克:

攻占

D.不虞官兵至也虞:

欺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B.及炀帝萧后,送于长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太上皇以百姓之故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靖“智勇”的一组是

①公起义兵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②突利可汗来降,颉利可汗仅以身遁

③四年,退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

④乃选精骑赍二十日粮,引兵自白道袭之

⑤靖观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

⑥筑阙象突厥内燕然山、吐谷浑内碛石二山,以旌殊绩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末年,李靖做马邑的郡丞,发现李渊有夺取天下的志向,便装成罪犯,打算趁机告发李渊。

B.由于道路阻塞,李靖滞留长安。

高祖李渊攻克京城长安后,抓住了李靖,本想杀死他,但最后还是放了他。

C.贞观三年,李靖转任兵部尚书,兼任代州行军总管,率领军队平定襄城,大破突厥,擒获突利可汗,只有颉利可汗一个人逃跑了。

D.太宗因为高祖曾向颉利可汗称臣感到耻辱,励精图治,立志要消灭匈奴。

最终凭借李靖等人的战功让匈奴俯首称臣,雪了前耻。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颉利虽外请降,而心怀疑贰。

(4分)

(2)既许其降,诏使在彼,未宜讨击。

(3分)

(3)寻获颉利可汗于别部落,余众悉降(3分)

14.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8分)

送裴判官往舒州①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正摇摇③。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去,诗人便先为他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②的的:

鲜明的样子。

③摇摇:

心神不定的样子。

(1)请简要赏析诗的颔联中“云”“柳”两个意象。

(4分)

(2)联系全诗谈谈对“寂寥”的理解。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工欲善其事,。

(《论语》)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3)惠风和畅,,俯察品类之胜。

(王羲之《兰亭集序》)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报之以李。

(《诗经》)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3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无论如何星转斗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①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②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籽

③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是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④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⑤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17.下面是李明寄给某编辑的信件内容,请找出四处不得体的词语并加以修改。

(4分)

编辑老师:

您好!

两个月前寄给贵刊的我的大作是否收到?

该文虽属涂鸦,却是我数日辛苦的结果,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向全班推荐,很多同学拜读后,给予好评。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对文章进行了斧正,认为能达到发表水平,请您审阅后尽量选用。

希望我这次垂询没有打扰您!

李明

2013年3月5日

(1)修改为

(2)修改为

(3)修改为(4)修改为

18.观察下面的漫画,完成后面两题。

(5分)

《大树与筷子》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

(2分)

(2)有人认为该漫画的寓意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把大树砍倒,只用来做筷子,讽刺了社会上大材小用的现象;另一种是,为了制作筷子,滥砍滥伐,讽刺了社会上破坏生态的现象。

你认为哪一种理解吻合漫画的寓意并说明理由。

(3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青面兽拒绝梁山落草施耐庵

话说林冲打一看时,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高声喝道:

“你那泼贼!

将俺行李财帛那里去了。

林冲正没好气,那里答应,圆睁怪眼,倒竖虎须,挺着朴刀,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此时残雪初晴,薄云方散。

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

一往一来,斗到三十来合,不分胜败,两个又斗了十数合。

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道:

“两位好汉,不要斗了。

”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子外来。

两个收住手中朴刀,看那山顶上时,却是白衣秀士王伦和杜迁、宋万,并许多小喽啰,走下山来,将船渡过了河,说道:

“两位好汉,端的好两口朴刀!

神出鬼没!

这个是俺的兄弟豹子头林冲。

青面汉,你却是谁?

愿通姓名。

那汉道:

“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

流落在此关西。

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如今赦了俺们罪犯。

洒家今来收的一担儿钱物,待回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再理会本身的勾当。

打从这里经过,雇请庄家挑那担儿,不想被你们夺了。

可把来还洒家,如何?

王伦道:

“你莫是绰号‘青面兽’的?

杨志道:

“洒家便是。

王伦道:

“既然是杨制使,就请到山寨,吃三杯水酒,纳还行李,如何?

杨志道:

“好汉既然认得洒家,便还了俺行李,更强似请吃酒。

王伦道:

“制使,小可数年前到东京应举时,便闻制使大名;今日幸得相见,如何教你空去?

且请到山寨少叙片时,并无他意。

杨志听说了,只得跟了王伦一行人等过了河,上山寨来。

就叫朱贵同上山寨相会。

都来到寨中聚义厅上。

左边一带,四把交椅,却是王伦,杜迁,宋万,朱贵;右边一带,两把交椅,上首杨志,下首林冲。

都坐定了。

王伦叫杀羊置酒,安排筵宴,管待杨志,不在话下。

话休絮烦。

酒至数杯,王伦心里想道:

“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因指着林冲对杨志道:

“这个兄弟,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唤做豹子头林冲;因高太尉那厮安不得好人,把他寻事刺配沧州。

那里又犯了事。

如今也新到这里。

却才制使要上东京勾当,不是王伦纠合制使:

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亦且高俅那厮见掌军权,他如何肯容你?

不如只就小寨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汉。

不知制使心下主意若何?

杨志答道:

“重蒙众头领如此带携,只是洒家有个亲眷,在东京居住。

前者官事连累了他,不曾酬谢得他,今日欲要投那里走一遭,望众头领还了洒家行李。

如不肯还,杨志空手也去了。

王伦笑道:

“既是制使不肯在此,如何敢勒逼入伙。

且请宽心住一宵,明日早行。

杨志大喜。

当日饮酒到二更方歇,各自去歇息了。

次日早起来,又置酒与杨志送行。

吃了早饭,众头领叫一个小喽啰把昨夜担儿挑了,一齐都送下山。

来到路口,与杨志作别。

叫小喽啰渡河,送出大路。

众人相别了,自回山寨。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

【注】与文本相关内容简介:

小旋风柴进推荐林冲到梁山入伙,可梁山头领王伦要林冲三日内杀死一人作投名状才肯收留,第三日正遇青面兽杨志从山下路过……杨志从梁山回到东京打点官场希望复官却被高俅赶出殿帅府,随后落魄卖刀杀死牛二,发配大名府押送生辰纲……

19.简要回答第一段中画线句子在人物描写方面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4分)

20.简要分析第五段“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再理会本身的勾当”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

21.简要回答王伦挽留杨志落草入伙的两点原因。

(4分)

22.你认为本文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并举例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大自然的文字伊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

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

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

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分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

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

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

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

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

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

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

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

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

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

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

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

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

再见!

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

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

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

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做漂砾〔漂砾(lì):

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上面常有冰川擦痕。

砾,碎石〕,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

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

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

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

这是什么石头?

这是什么树?

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19.本文介绍了哪两类大自然的文字?

各有什么突出特点?

(4分)

20.“蜘蛛网”这一意象在画线语句中多次出现,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4分)

21.作者在介绍土地上的文字时重点介绍了哪两种石头?

其用意是什么?

(4分)

22.这篇科学小品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突出特点?

至少答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哲学家说:

平视、仰视、俯视是人生的三种姿态,恰当运用,会收获精彩人生。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