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218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docx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会考知识点【全浏览】

来源:

姚凱的日志

★以下内容均由本人亲自整理。

★ 由于word文档与校内日志编辑器格式不完全相容,部分标识无法显示,word文档可能更便于复习,需要的留言。

 ★把一年前的东西翻了出来我只是为了积累RP==。

 

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各种天体

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它们都有巨大的质量。

 

①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

氢和氦;

②星云:

云雾状天体。

主要组成物质:

氦;

③行星:

围绕恒星运动的、质量大到自身引力足以使它变成球体,并且能够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

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④卫星:

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

它的质量比其所环绕的行星小,本身不发射可见光,表面反射恒星光而发亮;

⑤彗星:

围绕恒星运动的一种质量很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分为彗头和彗尾两部分,彗头由彗核、彗发、彗尾构成。

彗尾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

⑥流星体:

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

降落到地面的未烧尽的流星体叫做陨星;陨星(非天体)有石陨星(陨石)、铁陨星(陨铁)和石铁陨星三种。

2、天体系统说明

①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不代表宇宙;

②与银河系并列的是河外星系,当然河外星系的大小远大于银河系。

3、月/日地平均距离:

约为38.4万千米/约为1.5亿千米。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

1、八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星已被排除)。

2、其轨道特点:

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万光年,宇宙年:

2.5亿年。

4、哈雷彗星:

自东向西公转,而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公转。

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三、太阳 

1、由炽热的气体构成;核聚变产生能量。

2、天文学上将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成:

光球、色球、日冕,越向外层,厚度约大,亮度越小,温度越高。

①光球——太阳黑子;

②色球——耀斑、日珥;

③日冕——太阳风。

其中,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强弱标志;耀斑——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黑子一般以11年为一个活动周期——这个周期与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周期也为11年。

3、太阳活动的影响:

极光、磁暴、短波无线电信号。

 

四、只有一个地球 

1、八大行星分类:

类地行星4个、巨行星2个、远日行星2个。

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②巨行星(木、土):

体积质量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卫星多、有光环;

③远日行星(天、海):

距日远、体积质量平均、密度介中、表面温度极低。

2、各行星自然卫星个数:

水、金:

0个;

地:

1个——月球;

火:

2个——火卫一、火卫二;

木:

16个;

土:

23个;

天:

15个;

海:

8个。

3、地球存在物质生命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温度、液态水,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吸引了大气,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昼夜、季节更替适中。

 

 

 专题2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 

1、是地球的卫星(唯一的自然卫星)。

2、特点:

无生命、漆黑一片、万籁俱静、昼夜温差大(因为无大气)、起伏不平、环形山密布。

3、恒星月:

27.32天,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自转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5、地球上的人永远只能看到相同的半个月球,我们称之为月球正面。

 

二、月相 

1、定义:

月球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

2、圆缺变化原因:

月球不发光、日地月三者位置变化。

3、月相口诀:

上弦月“上上西西”、下弦月“下下东东”。

即上弦月发生在上半月、上半夜、西边天空、亮面朝西,而下弦月恰好相反。

4、朔望月:

29.53天,是圆缺周期。

 

 

日、地、月三者位置

亮面形状

亮面朝向

农历

晚上何时可见

新月

呈一线,月在中

/

/

初一

不可见 6~18:

00

上弦月

月地垂直,日地垂直

半圆

朝西

初七、初八

上半夜12~24:

00

满月

呈一线,地在中

全圆

/

十五、十六

全夜 18~6:

00

下弦月

月地垂直,日地垂直

半圆

朝东

廿二、廿三

下半夜 24~12:

00

 

 

 

三、日食和月食

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日新月满),但日地月三者夹角使得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次新月、满月都发生。

只有当日、地、月三者真正成一线,才会发生。

 

四、月球与潮汐(月球引潮力为主)

1、连续的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是12小时25分。

2、朔月、望月时大潮,弦月时小潮。

3、潮汐作用下:

①加剧海岸侵蚀;

②顶托河水入海;

③影响海岸生物的分布。

4、潮汐利用:

①捕鱼、晒盐;

②发展滩涂水产养殖;

③利用潮汐发电;

④海洋运输业。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非重点)

 

 

一、太空探索的历程 

1、世界历史

①1957年——原苏联、火箭送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②1961年——原苏联、“东方1号飞船”、加加林、第一次载人航天成功;

③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月;

④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

2、中国历史

①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②20XX年——“神州五号”、杨利委、第一架载人航天飞船;

③20XX年——“神州六号”、费俊龙、聂海胜、第一次多人多天飞行。

3、我国的四个航天发射基地

①太原:

山西太原之西北高原地区;

②西昌:

四川西昌;

③酒泉:

甘肃酒泉,但位于内蒙古境内;

④海南文昌:

正在建造,优势:

靠近赤道,纬度低,自传线速度、惯性大,节省火箭燃料。

 

二、太空探索的意义

1、人来探索太空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宇宙。

2、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环境资源

①空间资源:

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国际空间站、太空移民……

②太阳能资源: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③矿产资源;

④环境资源:

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可以制造和培育出纯度高、性能独特、质量优异的新物质、新材料和新品种。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绕转中心:

地轴。

2、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3、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4、速度:

角速度——两极为0,其他各地相等,为15º/小时。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7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1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地方时和区时 ③地转偏向力。

二、地方时与区时

1、经度每隔15°,时刻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时刻相差4分钟。

2、时间计算:

东加西减。

3、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4、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5、日界线:

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变态公式:

已知时间-[(已知时区)-(未知时区)]=未知时间 (东区“+”西区“-”)

三、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四、地球公转

1、绕转中心:

太阳。

2、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365天4时48分56秒。

3、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º26′。

4、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五、季节的形成

1、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两次最大值。

2、昼夜长短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这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12月22日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

④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二至日。

 

 

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

 

 

专题5 板块运动

 

 

 

一、板块构造学说

 

1、 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

板块交界区形成的地形:

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扩张着的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形成海沟;大陆板块收挤压而上拱,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③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形成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碰撞挤压

(消亡界)

大洋VS大陆:

岛弧、海沟、海岸山脉

大陆VS大陆:

高大山脉

张裂 

(生长界)

(大部分)大洋VS大洋:

海岭、裂谷、海洋

 

 

举例:

消亡:

    落基山脉:

太VS美;

    安第斯山脉:

南VS美;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印VS亚;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亚VS太;

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的小板块张裂。

 

二、地震与火山

1、地震:

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②纵波(固、液)先于横波(固)到达地表;

③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烈度不一;

④环太平洋地震带(世界主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断层带的烈度大);

②非自然因素:

地面建筑。

2、火山:

环太平洋火山带、红海沿岸(印VS非)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底火山带。

3、地震与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举例:

日本(亚VS太)意大利(非VS亚)多地震,印尼位于三大板块(亚VS印VS太)交界处,也是火山地震高发区;英国(亚欧内部)等地区少地震。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

1、分类:

根据成因,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①岩浆岩(火成岩)

(1)定义:

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在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是岩石圈的主体。

(2)分类:

侵入岩:

冷却缓慢,结晶充分,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喷出岩(火山岩):

冷却迅速,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甚至不成晶体,岩石中多气孔。

(3)代表:

花岗岩(侵入岩,色泽浅),我国华山、衡山、普陀山等都是花岗岩山体;

玄武岩(喷出岩,色泽深),我国的长白山、日本的富士山大洋底部、部分陆地、印度德干高原。

②沉积岩

(1)定义:

由成层堆积的疏松沉积物经重新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2)分类:

砾砂岩:

由砾石或沙子胶结而成的。

砾岩、砂岩。

粘土岩:

由颗粒非常细小的粘土紧压固结而成的。

页岩、泥岩。

化生岩:

经过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而成的。

石灰岩、白云岩。

(3)代表:

煤(可以燃烧的“石头”),由植物遗体转变。

③变质岩

(1)定义:

原有岩石受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2)分类:

(3)代表:

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片岩及板岩(均由页岩变质而成)、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

2、地貌景观:

不同的岩石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

黄山——花岗岩、张家界——石英砂岩、泰山——变质岩。

二、矿物

1、定义:

矿物是地壳中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产物,有比较固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外表特征。

2、化学元素:

①地壳中已发现有90多种化学元素,含量排前8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地壳中的元素绝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3、造岩矿物:

石英(最多)、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化学元素      (“↓”、“→”表示键尾物质组成了键头指向的物质)

   ↓

  矿物→矿产   例如,长石、石英、黑云母→花岗岩

   ↓          

  岩石→岩石圈 

4、钻石即金刚石(南非和刚果),最硬;最软的是滑石。

 

专题7 地貌

 

 

一、主要的地貌类型

1、流水地貌:

由于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上游——河谷深切而狭窄;中游——曲流发育;下游——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

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地表地貌为石芽,石林,溶蚀盆地(地下喀)。

地下有落水洞(地表喀)。

   两个形成条件:

石灰岩广布(对农业生产不利)、气候温暖湿润。

3、海岸地貌:

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4、风成地貌:

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风力对地面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风蚀地貌;沙尘经风力堆积和搬运形成的地貌,称为风积地貌。

5、黄土地貌:

千沟万壑,富含Ca、P、K等矿物,有利于农作物的成长。

但过度开垦,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加剧了黄土地区的水土流失。

 

二、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各点连接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1、平原:

海拔不超过200米的宽广低平地区,由于高度低,起伏小,所以等高线稀疏。

2、丘陵:

一般坡度较缓,遍布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所以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缓和。

3、山地: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所以等高线密集。

4、高原: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部比较平缓,所以中央部分等高线稀疏,边缘部分等高线密集。

公式:

陡崖最高:

(n+1)d;

      陡崖最低:

(n-1)d。

水库坝址选取:

位于峡谷,大坝宽度小,施工容易;位于口小腹大的口袋型盆地、洼地,建成之后水坝库容大

 

三、地貌与经济建设

1、海拔较低的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好,因水分条件不同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

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土层深厚、水分条件好,适合发展种植业。

而干旱地区的高原、盆地则适于发展畜牧区。

海拔较高的山地,土层薄,适合发展林业。

2、高寒、缺氧、多冻土是当时制约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3、平缓地形有利于城市发展。

 

 

流水堆积

 海积

流水侵蚀

 上游

风力侵蚀

  风蚀XX

风力堆积

 沙漠

 三角洲

 沟壑

  雅丹

 黄土

 地下喀

 地表喀

 沙丘

 

 

 

第三篇 大气与天气、气候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主要为氮气、氧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五层。

1、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平均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5℃。

上冷下热,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厚度:

夏厚冬薄,热带厚,寒带薄。

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成云致雨。

天气和气候变化最为显著。

2、平流层:

臭氧吸收较多紫外线辐射,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有臭氧层,是最佳航空层。

3、中间层:

气温又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无对流变化。

4、热层:

即电离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上升,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电讯通讯工程建设有重大意义。

 

三、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1、“防弹衣”:

绝大多数的流星体在大气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只有极少数能够到达地表。

2、“遮阳伞”:

大气中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强烈辐射。

3、“保温被”:

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后放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另一部分反射向近地面(大气逆辐射)。

晴朗夜间水汽、云量稀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地表热量损失较大,常出现霜冻。

 

·只有太阳直接辐射是短波辐射,其他均为长波辐射。

  

专题9 行星风系

 

 

一、气压与风

1、气压:

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影响因素:

气温、空气升降运动、海拔。

2、风:

水平气压差异,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风的来向为风向。

3、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等压线:

把某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成为水平气压场,一般用等压线表示。

5、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不均的原因:

①气温有高低;②空气有升降运动;③海拔有高低。

 

二、大气环流

1、定义: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以及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地表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形成有规律的大气流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1月南移,7月北移。

 

三、行星风系与气候

1、定义:

由于大气的相互补偿,最终在南北半球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这就是行星风系。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名称见书P136上右图,背出此图。

3、各气压带雨量情况:

①极地高气压带 —— 少雨带;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 多雨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 —— 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气候暖热干旱,为少雨带;大陆东岸因受夏季风、热带风暴、台风等影响,为多雨带;

④赤道低气压带 —— 多雨带。

行星风系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四、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

非季风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

地区分布:

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等。

2、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

成因:

赤道低气压带与低纬信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巴西等。

3、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内陆信风;

地区分布: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4、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非洲大陆西南角。

5、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旱,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大

成因:

深处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少;

地区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6、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

成因:

中纬西风带;

地区分布:

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

 

季风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带风带移动;

地区分布:

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2、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

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部。

3、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区分布:

亚洲大陆东部35~55度;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以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不作分析,只需了解,见书P88)

 

判断方法:

以冬季气温定带,以降水季节分配定型。

 

径流变化小:

热带雨林、温带海洋

径流变化大:

热带稀树、热带季风、地中海、温带大陆、亚寒针叶林(除温带大陆外都受交替控制)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季风:

指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现象。

2、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热力性质有巨大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

东亚:

夏: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

冬: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

3、分类:

按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4、各季风成因:

南亚——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东亚——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5、季风影响气候:

夏季湿暖、冬季干寒。

6、P91上课笔记图熟记。

 

 

成因

范围

海陆气压分布

风向

性质

 

陆地

海洋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亚

夏季

印低

夏高

东南

暖湿

西北

冷干

冬季

亚高

阿低

南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南亚、我国西南

夏季

 

西南

热湿

冬季

东北

暖干

 

 

 

二、季风与农业

我国受季风影响:

有利:

自低纬海洋的湿热的夏季风给我国大陆带来充足的雨水,形成雨热同期的水热组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利:

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涝南旱。

夏季风弱的年份,南涝北旱。

在冬季风控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国家。

华北地区春旱夏涝。

也带来一定气象灾害。

 

三、三种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都高温多雨,冬季都少雨。

判别诀窍:

冬季温度≥15℃:

热带气候;

          冬季温度≥0℃:

亚热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温度<0℃:

温带其他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

 

 

 

专题11 台风、寒潮和梅雨

 

 

一、气旋

1、定义:

从四周流入中心的空气涡旋。

也称低气压或低压。

全球最常见的天气系统之一。

2、形成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在北半球,气旋气流沿逆时针方向中心汇聚;在南半球,气旋气流沿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汇集。

由于底层气流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迫使中心空气做上升运动,所以水汽容易凝云致雨。

3、表现:

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

4、分类:

根据地理位置,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

重要天气现象:

台风(又称飓风)

1、定义:

台风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其破坏力巨大,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2、标准:

热带气旋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风速:

32.6米/秒)以上。

3、分布:

台风多产生与北纬5度到20度之间的热带洋面。

那里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大量湿热空气膨胀变轻,急速上升,形成强大的气旋性涡旋。

4、伴随天气:

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

5、危害:

严重威胁航运安全,能摧毁地面建筑、道路、庄稼等。

6、我国的台风:

①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