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22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docx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

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

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1、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进教学的形象性。

我在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录相。

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后来我又播放了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悠闲。

2、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

在本课教学中,能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

3、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

再想想课文中说谁赶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生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多,给人以赶集、热闹的感觉。

我还让学生试着说说课外有关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让学生看图、欣赏燕子优美的身姿,可以给孩子们一片开放的园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自己喜欢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也会使得课堂上的知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变封闭为开放,教学活动犹如放飞快乐的翅膀,让学生的阅读快乐从课本飞向想象的空间,从课堂飞向课外,多形式和多渠道,高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

2011年2月24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古诗两首》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在《咏柳》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回忆有关柳树的诗句,和你想象中的柳树的样子,便于学生对本古诗的理解,《春日》一课中,我让学生先想象春天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心情,理解古诗的意思。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

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

“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1年2月25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一课已经结束了,反思这堂课,有欣喜,有遗憾,欣喜是学生带给我的,而遗憾却是我留下的。

《荷花》是一篇经典美文,为了不破坏它的整体韵味和美感,我设计的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重点是理解、积累和运用。

第二课时,我的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

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

很羞愧地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比我出色。

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露”等词的探究,让课堂实现的真正的“对话”,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我的意图是想不露声色地把他们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叶,让他们互相观察,互相欣赏,然后用语言描述身边“荷花”的“千姿百态”。

教材上没有具体描绘荷花的种种姿态,这样做是对教材的一种扩充,也是对语言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但是,在进入这个环节的时候,我的引导有些仓促,我那么急切地让他们“冒”出来,可他们就是一下子“冒”不出来。

等他们“冒”出来时,留给他们观察、欣赏和用语言表达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这本该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但由于我的引导失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非常遗憾!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以学生为本,但是,如果课堂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顺其自然,不对课堂做任何调控,那课堂就容易陷入无序状态,课堂效率会大打折扣。

这样,显然和新课改是不相符的。

课堂上,如果你努力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控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每个环节都把时间掐得准确无误,这样做,或许能完成你预先制定好的任务,但是,课堂就容易陷入僵化状态,没有生机,更难有所谓的“生成”。

可见,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是必不可少的。

2011年3月1日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是非常美的一篇散文,我觉得从文章中的语言以及泉水的特点来说都非常的贴近孩子的生活,应该会引起他们更多的兴趣,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课前我搜集了很多关于泉水的资料,有图片和视频材料,还有一些文本的材料也是关于中国的名泉。

原以为这些足够能够帮助学生来学习和理解课文并且从中体会作者写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追根究底就是我在教学设计上考虑的不够全面。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只设计了一课时就结束。

在导入的环节中,我给同学们看我搜集到的图片,他们发出了惊喜的赞叹声,基本上达到了我的目的,充分的引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接下来就是认识生字词,分段读课文。

就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让我觉得头疼,感觉到很多同学在预习课文上做的很不好,课文读的不够流利,有的生字甚至还读错,在此耽误了很长时间,到开始分析理解课文的时候已经过了20分钟了,这个时候我就很着急。

学生已经知道了珍珠泉是个美丽有趣的地方,于是我就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呢,把这样的句子或词语在书上划出来,读一读。

可是由于剩下的时间太少了,我就没有给学生太多读书的时间就让他们开始汇报,结果就可想而知。

现在想了想我又犯了以前常有的错误,就是没有重视读,学生读的不够到位,自然没有太多的感悟,虽然我也在努力的改正这个毛病,可是有的时候不知不觉就着急了。

而且我以后也要更加的重视学生的预习,因为这也直接关系到上课听课的情况。

上课要注重方法,如本节课用的是演绎法,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这样的话就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能力的提高。

2011年3月2日

《翠鸟》教学反思

在教《翠鸟》这一课时,我在备课中考虑到对于翠鸟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小鸟,学生们知之甚少。

针对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从网上下载的课件,结合挂图和若干鸟类头饰,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课堂中,感到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分组交流的完成为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汇报交流中指导学生注意语言准确与生动,培养了想象力与表达力,如出示两组句子,每句较之前一句都多一个“形容词”,这样写的作用让学生观察,读中比较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抓翠鸟外形美、捉鱼本领高这两部分时,我适时播放了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借助了画面由爪子→头部→背部→腹部,颜色不断叠加,呈现了五彩斑斓的羽毛变换,同时配以小鸟清脆的鸣声,朴棱着翅膀箭一样捉鱼疾飞的身影,鱼儿机灵吐水泡的声音,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了翠鸟外形的艳丽之美,而且极好地体会了翠鸟“钓鱼郎”的美称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们饶有兴趣之时,我的一句:

“你们喜欢翠鸟吗?

原意背下来翠鸟的美丽和它捉鱼本领高的描写吗?

”学生们齐声“愿意”继而兴趣盎然地背起来,全然没有了畏难情绪和被动状态,而此时我依然用课件演示外形分环节画面,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

这种分层指导课后效果得到检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背诵下来。

根据文本特点,要力求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

精美的课件、新颖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都有一种美的感受。

因此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在快乐中积极主动的深入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动物的可爱。

2011年3月9日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

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

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

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现代语文教学,非常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感悟,注重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创见和疑问。

新课程认为,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相同。

每一个人都在重新解读课程,把课程给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课程。

教师是课程的二度开发者。

学生也应该是课程的最终创造者。

所以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和建设文本的机会。

2011年3月10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

因此我将本文的主要特点归纳为“言简意赅”,根据这个特点展开了准备工作,在具体执教之后,我从以下几个反面展开反思。

正是由于学生的识字和写字量增加了,所以识字的巩固工作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中的生字“葱”的字形、“裸”的读音,“郁”的字义来说都是难点,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仍然做了强调,目的就是加强巩固,让这些难记的字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时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本文的执教中我虽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读,但是我主要进行了默读的训练。

在我分析了文本特点“言简意深”之后,我将默读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因为本文中有很多地方的词句是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的,而默读的特点就是速度比朗读快,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强调了默读的特点“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强调要“在心里读、在脑中思”。

虽然刚开始这样的训练,还有点难度,如在课文教学时,我虽然让学生默读课文中三次提到的“锋利的斧头”的句子,但是学生也没有能真正地进入思考的状态,但是我相信,只要进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的默读技巧一定有更多的进步。

教学的惊喜有时候是在课内,但也还有课外的延伸。

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倡议孩子们为我们周围的环境做点小事,没有想到周末的时候,班长带来几个学生到我家找我,说他们做了几个保护环境的广告牌,当时我还想这只是我的一个作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孩子们却说要把这些广告牌放到学校旁边的小河边,还扬扬手中的垃圾袋说要利用周末的时间和伙伴们清理河边的垃圾。

2011年3月14日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刚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学生借助拼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然后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

最后是让学生锻炼口语交际: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能为保护环境做那些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深受感染,环保意识增强了不少。

他们纷纷表示要保护树木,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

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

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

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

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

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

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

马上就有孩子反驳:

“请读这一句:

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

”说得多好。

我马上对孩子们说:

“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

一个孩子说:

“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

“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

“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

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

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师要做好学生作文的引路人,想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就要让他们阅读!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纯净的心灵去触摸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

用眼睛去发现大千世界的真善美,用耳朵去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用心去体验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2011年3月16日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

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在教学《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根据课文思考题“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

后来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设计了表格,让学生自学课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后,请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

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学生死记的弊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学获得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

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

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

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

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

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当发现与文本的对话中、与同学的交流中有自己不能理解或者无法接受的看法时,便表达了出来,与同学老师交流。

从而,课堂教学便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对于《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在“地球是圆的”的理论得到充分证实以后,它的寓意确实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2011年3月23日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今天执教了《惊弓之鸟》,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这堂课有不少得失之处。

先来谈谈收获。

今天学生的表现非常棒,完全入境了,尽情地与文本展开了对话。

当我向边飞边鸣的大雁采访时,“雁小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慢呢?

”学生悲伤地说:

“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伤口还没有愈合,每扇动一下翅膀都痛彻心扉。

”我深情的说:

“是啊,怪不得你飞得如此缓慢!

”……学生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独特的感悟,同时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随后的理解更羸的两句话,用因果句练习说话时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后戛然而止,魏王听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这成为了教材的留白之处,运用这个空白,让学生说说魏王可能还会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了片刻后,精彩的点评此起彼伏,纷纷借魏王之口谈出了自己的体会。

“更羸,你真不愧是我们魏国的射箭能手!

”“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术,还善于观察、分析。

我要封你做大将军”(真是慧眼识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虚传啊!

”(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更羸,你是我们魏国的骄傲!

”……学生们积极性完全调动了起来,讲起来滔滔不绝。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

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话,明白课文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课中,竟然由于紧张,时不时忘了下一个教学步骤,而不得不时时拿着教案上课,犹如那只惊弓之鸟,心理素质如此脆弱,是我课前所为料及的,致使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到全神倾听,适时作出恰当评价,更好地调控课堂。

看来,还得多加锻炼,多上公开课。

窦桂梅老师在主题阅读的教学理念中曾说过,何不由此生发,让学生收集成语,分层阅读呢?

如:

以弓箭为线索:

《杯弓蛇影》、《一箭双雕》、《百发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为线索:

《后羿射日》、《纪昌学射》、《百发百中》;以成语的出处为线索:

《战国策-楚策》,值得我去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2011年3月24日

《画杨桃》教学反思

我主要从读的角度入手,以读为主,朗读感悟。

上《画杨桃》时,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由表达质疑。

孩子们读书后,都应该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

因此,我请学生自主地、自由地站起来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

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问题。

这些发言,不但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表达质疑的能力和习惯,也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初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难所在,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学情参考。

从学生的发言和质疑看,他们提出了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

他们理解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的理解上,即“角度不同”和“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上。

而同学的两次回答,第一次回答:

“不像!

”“像五角星!

”,第二次回答:

“不……像。

”“像……五……五角星。

”两次回答内容相同,但是语气却不同,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这样?

这一环节中,学生在课文中找得很准确,这里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从中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而且在朗读时孩子们的语气很好,让听得人很容易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心理,让我很高兴,这达到了我对学生文字理解和朗读的训练目标。

然而,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由于缺乏教学的机智,导致教学过程不是很流畅,一学生在同学们质疑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它讲到了两个方面,学生说为什么它会画成五角星的样子。

一位学生马上说了两个方面,一是小作者的位置不一样,再一个是受爸爸的话的影响,由于预设没有想到前后顺序,于是自己没有将课件的使用与这个课堂实际很灵活地结合。

《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

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复杂性。

不同的课文,必然有不同的教法,怎样找到最适合“本课”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又符合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基本规律是最需要思考的。

2011年3月25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

听完故事,问:

“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

”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

“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

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可是,我却把这种读设计、实践为学生的默读全全代替了,使课堂上没有听见一次完整的或个人的或集体的朗读声。

今后不管再上任何语文课,我都不会忘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

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

新课程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篇课文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

2011年3月28日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回首自己的教学,在第一轮接触教材的时候一般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熟悉文本,参考教参,设计教学方案。

到了第二遍教的时候,发现凭印象匆匆应对的课,往往自己郁闷学生无趣。

有第二轮思考的课文,上过后总有新的感触和收获,上完课犹如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旅行。

《和时间赛跑》讲“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听了爸爸的话寻求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和时间赛跑的念头,并由此体会到了应该怎么样珍惜时间。

教学的第一课时,我抓住“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

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我说的是哪一句话,是“外祖母睡着了”还是“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出乎意料,有不少学生选择了父母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

此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学生重读课文,读到第三自然段的“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

”都明白了问题的答案。

此时我马上表扬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