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50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1 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docx

专题11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讲练解析版

部编教材九年级中考复习

七年级下专题11第四单元之学习中华美德,陶冶道德情操

【基础梳理】

一、字音字形

1.生疏()2.修rùn()3.商酌()4.慎()重5.遵嘱()

6.kěn()切7.pì()如8.朦()胧9.累zhuì()10.别niǔ()

11.拖沓()12.妥帖()13.诲人不倦()14.不耻()下问15.颠沛()流离

16.以身作则()17.yì()路18.迷茫()19.陡峭()20.茂mì()

21.山寨()22.露()宿23.花bàn()24.竹miè()25.简陋()

26.撵()走27.扛()着28.悠()闲29.修qì()30.晶yínɡ()

31.zhé()损32.示yì()33.达观()34.责bèi()35.恩huì()

36.契()约37.监dū()38.排jiě()39.循()环40.招揽()

41.如负释()重42.海kuò()天空43.心安理()得44.死而后yǐ()

45.悲天悯()人

【答案】1.shū2.润3.zhuó4.shèn5.zhǔ6.恳7.譬8.ménɡ9.赘10.扭

11.tà12.tiē13.juàn14.chǐ15.pèi16.zé17.驿18.mánɡ19.qiào20.密21.zhài

22.lù23.瓣24.篾25.lòu26.niǎn27.kánɡ28.yōu29.葺30.莹31.折32.意

33.ɡuān34.备35.惠36.qì37.督38.解39.xún40.lǎn41.shì42.阔43.lǐ

44.已45.啃46.mǐn

二、词语理解

1.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2.商酌:

商量斟酌。

3.不妥:

不好,不合适。

4.付之一笑:

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5.累赘:

指拖累、麻烦。

6.别扭:

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7.拖沓:

形容做事拖拉。

8.延伸:

延长,伸展。

9.迷茫:

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10.简陋:

(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11.悠闲:

闲适自得。

12.恍惚: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3.暮色:

傍晚昏暗的天色。

14.红润:

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15.漫步:

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16.晶莹:

光亮而透明。

17.折损:

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18.修葺:

修理(建筑物)。

19.契:

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20.失意:

不得志。

21.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22.如释重负: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23.悲天悯人:

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24.海阔天空: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25.心安理得: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26.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27.无入而不自得:

语出《礼记·中庸》。

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28.名:

出名,有名。

29.灵:

灵验。

30.斯:

这。

31.是:

判断动词。

32.陋室:

简陋的屋舍。

33.惟:

只。

34.德馨:

品德高尚。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35.上:

长上。

36.入:

映入。

37.青:

青色。

38.鸿儒:

博学的人。

鸿,大。

39.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40.调:

调弄。

41.素:

不加装饰的。

42.金经: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43.丝竹: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44.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5.乱:

使……乱,扰乱。

46.案牍:

指官府文书。

47.劳形:

使……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

48.之:

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三、文学常识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2.《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

文章共37个自然段,称呼为第一人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汉族。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省作协。

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3.《最苦与最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写的一篇议论文,出自《梁启超全集》。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著有《中外纪闻》,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课文重点知识回顾】

一、课文主旨及写作特点

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写作特点:

(1)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使人物事迹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增加文章的容量;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使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以小见大:

突出文章中心,升华主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度想象空间,意味深长。

(3)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从传主丰富的经历中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内;选取传主的真实生活经历,真实再现传主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特点;详略得当,既能还原人物的真实生活,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4)引用神话传说或诗句:

丰容富文章的内容,扩大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增添了文采;营造了古朴、悠远、深邃的意境。

2.《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写作特点:

(1)选材典型:

作者选取边陲驿路作为故事背景,增强了主题思想的感人力量。

(2)描写细腻传神:

注意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作品开头对于哀牢山的描写,不但是为了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展开作有力的烘托与交代,这是具体与含蓄相结合的一例。

(3)运用象征手法,比衬美好人物:

作品题目叫《驿路梨花》,对于梨花的描写,也是颇有深意的。

(4)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文章结尾,作者以难以抑制的感情,无限感慨地说,我们伟大的祖国,“驿路梨花处处开”。

画龙点睛式的议论和着抒情的笔调,和盘托出全文的主题思想,令人遐想不已。

(4)精巧的构思:

精设悬念,波澜起伏,“连环悬念”是《驿路梨花》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

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3.《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

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写作特点: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失意”“老”“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

4.《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写作特点:

《陋室铭》:

(1)字精。

用字精至极点,多一字,若画蛇添足;少一字,如群龙无首。

可见作者行文之老到。

全文仅81字,高度概括了陋室与德馨,并能在81个字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而且很多是在一个句子中同步运用多种方法,在他的妙笔下展现了文字的独特魅力。

(2)韵美。

通阅全文,给人一种一唱一和的感觉,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朗上口,通篇9句话一韵到底。

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这种参差的句式,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在听觉上给人美妙的音乐感。

(3)意长。

文毕意不尽,余味绵长。

《陋室铭》可谓十月酝酿、一朝分娩。

作者长期以来深悟宦海的起落沉浮,以陋室为爆发点,思如泉涌,笔走龙蛇,一气呵成,文中丝毫没有停顿的余地。

但其主旨如音乐般曲尽而余音绕梁。

结尾一个问号,更留给人们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孔子的话作为反诘,间接肯定。

文章的意长,缘自文章的意境深长与张力无穷。

《爱莲说》:

(1)“托物言志,用莲花自喻,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清高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2)对比映衬,作者在文中着意写莲花,但他不是静止孤立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比映衬,烘云托月般展现莲花高洁傲岸的品格。

如文章开头,以陶潜爱菊,世人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表现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片段,完成小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

“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

“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

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

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

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

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1.下面两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

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3.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呢?

【答案】1.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这两句话承上启下。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

一旦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3.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解析】1.注意几个关键性的短语“以上说待人厚”“他还有严的一面”。

很明显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

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这两句话承上启下,过渡自然。

2.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

第1段原句是“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概括一下,就是“写话”;一旦写得不像“话”,就坚决改。

3.题干“叶圣陶先生对文风不简洁的现象为什么这么感慨”,实际上问题就出现在选文结尾“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而答案就在这句话的上文:

因为有些人写文章出现一些废字,但又不肯删去,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文风的简洁,当然感慨了。

当然答案需要用自己的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驿路梨花(节选)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我想:

“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

“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

“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

“不要谢我们!

不要谢我们!

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

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

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

”解放军说:

“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

”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我问:

“梨花呢?

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

“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②那洁白的梨花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这种顺序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4.揣摩下面的语句,分析画线词语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5.根据本文的中心思想,请你给“驿路梨花处处开”拟个下联。

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2.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3.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4.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5.雷锋精神代代传(对仗不必很工整,能表现主题即可)

【解析】1.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情节内容和对她的描写角度来分析概括: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如“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的情节,表现了哈尼小姑娘的助人为乐的精神。

2.要考虑到情节的发展,是情节的发展赋予了梨花不同的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哈尼姑娘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自然界的梨花。

驿路梨花处处开:

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此题要紧紧抓住情节的变化,梨花的含义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3.考查记叙的顺序。

这段话的情节是: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起路人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

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这是对全文内容的补充,所以说这段是插叙。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答作用时要考虑到对中心的意义。

4.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走”“弯”“行”三个动词三个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在答作用时要结合人物的情感因素,要联系具体语境来欣赏重要语句。

5.上联是“驿路梨花处处开”,下联要对仗工整,结构相同;且能表现传承雷锋精神的主题。

答案示例:

雷锋精神代代传。

“驿路梨花”对“雷锋精神”,都是偏正结构;“处处”对“代代”,都是叠词;“开”对“传”,都是动词。

(三)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完成小题。

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

“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逃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逃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选文论证的主要观点是。

2.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圣贤豪杰的最苦与最乐的关系。

3.说说第三段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4.“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中“这种作用”具体指代何种作用?

5.结合全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快乐”和“责任”关系的理解。

【答案】1.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或“尽责任是人生最乐”)

2.受终身之苦便是变终身之乐(或:

日日尽责任,日日得苦中真乐)。

3.针对“推卸责任就不会有苦”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得出“躲避责任就是永远不能解除痛苦”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4.尽责任所产生的效果。

5.示例:

①尽责任才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②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③我们应该承担大的责任,这样才能获得大的快乐。

【解析】1.选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事最快乐,作者是从尽责任的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的。

2.圣贤豪杰的“最苦”即“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最乐”即存在于尽责任的过程之中。

3.论证思路就是考查论点是怎样提出的,依次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如何论证中心论点。

4.从“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中提炼答案即可,难度不大。

5.参考中心论点“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来谈自己的体会,尽量多结合原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对文章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等,本文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B.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龄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C.写法上,《爱莲说》托物言志,以莲喻人;同时,还运用了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爱莲”的主题;而且,文章一“爱”字贯穿,文脉通畅,结构严谨。

D.《爱莲说)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精品。

周敦颐之前,有“岁寒四友”“花中四着子”之说;但《爱莲说》以莲花比喻君子,现已成定论,可谓开山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4.南宋朱熹仰慕周敦颐,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以诗赞曰: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综合领悟甲文内涵,你认为莲的“不寻常”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5.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之妙。

【答案】1.

(1)多

(2)亲近而不庄重(3)叹词,表示感慨

2.

(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3.C

4.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被清水洗过却不妖媚的端正品性;②内里通透,外观平直,不枝枝蔓蔓;③正直不邪,馨香怡人。

(意思符合即可)

5.①意思、思想、感情等内容上的排比:

三个“花之……者也”句式连用,依次凸显了“菊”“牡丹”“莲”的寓意,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更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莲”的赞美歌颂之情;②句式、文势、文脉上的排比;三个“花之……者也”句式连用,使得文章句式整齐,语势激荡,文脉贯通,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能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赏析,意思到即可)

【解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蕃”:

多。

“亵”:

亲近而不庄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噫”作为叹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予”:

我。

“濯”:

洗涤。

“鲜”:

少。

“宜”:

应该,当然。

“众”:

多。

3.《爱莲说》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故选C。

4.考查对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即可概括为出淤泥而不染,内里通透,外观平直,不枝枝蔓蔓,馨香怡人等品格。

5.赏析文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形式上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增强语句气势,使文章朗朗上口,有音律美且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同时使文脉贯通,便于抒发作者对“莲”的赞美歌颂之情。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