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595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docx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第一单元

考点: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

我们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由小到大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不包括月球的是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考点: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原因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

我们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我们肉眼看到的是光球层。

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直接热源,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

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异常变化叫太阳活动,其中发生在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是其重要的标志,它们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它们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会产生磁暴、极光现象,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剧烈时会对气候要素的降水有影响,与某些地区出现的气候异常现象有一定相关性。

考点: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其普通性表现之一是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近圆形、共面性、同向性。

之二是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按照质量、体积、密度、物质组成等可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其外部条件是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条件;

独特的自身条件是:

适宜的温度,水呈液态存在,形成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

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产生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以氮和氧为主),原因是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太大,原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

 

考点:

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1、方向:

地球自、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2、速度:

自转的角速度15°/h,两极为0,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为1670千米/小时,纬度60°的地方是赤道处的一半;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都是近快远慢。

3、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而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这也是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需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考点:

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4、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的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是23°26′,叫黄赤交角。

其影响是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考点:

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_;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昼夜长短的成因_地球公转_。

2、昼夜交替产生的意义:

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幅度不太大,保证生命有机体的活动

3、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时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为18点;昼半球中央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中央经线为24_点.

5、北京时间=东8区时=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为昼夜交替、产生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日月星辰东升西落_。

考点: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1、地球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原因:

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偏转规律:

北半球:

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赤道:

不偏转;南半球:

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举例:

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宜建港口。

考点: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1、四季的更替成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低纬度地区: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高纬度地区:

全年皆动,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明显。

气候四季:

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月秋季;12、1、2月冬季。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二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6点日出,18点日落;距二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夜长短)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反之,另一半球上各地就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反之另一半球就昼变短;6.22北半球各地昼_最长,夜最短,12.22北半球各地昼最短,且距6.22越近昼越长,距12.22越近昼越短。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是纬度越高幅度越大。

(3)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4)纬度相同的南北半球上的甲乙两地,甲地的昼长=乙地的夜长。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晨昏线上为0_°,直射点上为90_°;

昼半球上大于_0°,夜半球上小于0°.

(2)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5、季节变化规律:

6.22_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最大,南半球最小。

12.22_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大,北半球最小。

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有_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7、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地转偏向力、角速度线速度相同。

必修一第二单元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1.通过对_地震波_的研究,地球内部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界面下地震波的变化特点分别是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和_横波消失,纵波速度迅速下降_。

3.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_岩石圈,由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组成。

4.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考点: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5.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1)岩浆岩: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出露地表,上升冷却凝固形成。

前者形成_侵入岩,如花岗岩;后者形成_喷出岩,如玄武岩__。

(2)沉积岩:

已经生成的岩石等经过外力作用形成。

常见的沉积岩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该类岩石的特征有含有化石和有层理构造。

(3)变质岩:

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6.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指从岩浆转变为各类岩石,又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_的过程。

7.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有①形成丰富的矿产;②雕塑地表形态;③实现地区间的物质迁移_和_能量交换_。

考点: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8.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褶皱的基本形态为背斜和向斜。

9.从岩层形态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从地貌上看,一般背斜成岭_,向斜成谷;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_老,两翼岩层较_新_;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_,两翼岩层较老_。

10.背斜成谷的原因: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向斜成山的原因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__。

11.在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盆地_,如我国的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_块状山地_,如我国的庐山、泰山、华山等。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常出现温泉。

1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背斜储油、气,向斜储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

断层。

背斜利于开凿隧道,理由是拱形结构,岩石坚固;内部比较干燥。

考点: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3.写出下列地貌的成因: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侵蚀;沙滩海浪沉积;喀斯特地貌流水化学溶蚀_;峡谷_流水侵蚀_;三角洲流水沉积;角峰冰川侵蚀;瀑布流水侵蚀_;高纬峡湾_冰川侵蚀;沙丘(垄)风力沉积_;戈壁风力侵蚀;沙尘暴_风力搬运、_;冲积扇_流水沉积_;V型谷___流水侵蚀_;U型谷冰川侵蚀;北美五大湖____冰川侵蚀___。

14.冲积扇一般分布于_山口;三角洲一般分布于河口。

15.河流上游以侵蚀_作用为主,河流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

16.在河湾处,凸岸___堆积(堆积或者侵蚀),凹岸_侵蚀__(堆积或者侵蚀),修筑港口应选择河湾的__凹__岸。

17.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_。

一般来说,以内力作用为主导。

18.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_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_;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_。

大气圈、天气与气候

考点: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但是低层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特点,大气中的水汽和CO2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而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

故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光区。

3、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故太阳辐射为__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

4、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吸收,大气增温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5、深秋寒潮来临,郊区的菜农燃烧秸杆是为增强大气逆辐射,霜冻多出现在深秋至早春晴朗的夜晚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弱。

6、新疆瓜果特别甜、青藏高原的青稞高产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考点: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其过程是_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这一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风,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___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2、在近地面空气受热,气流__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一般出现__阴雨_天气;

近地面空气受冷,气流__下沉,形成高气压,一般出现__晴朗_天气。

同一水平面上(不管近地面还是高空),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气压,且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凹凸方向是_相反的。

3、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_垂直于____等压线,且由__高压指向低压_,决定风力的大小;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_风向,(北_右___南_左__)只改变__风向_。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既改变风向,也改变风力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_垂直于等压线_。

在高空,风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_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还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是斜交。

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成180°夹角。

考点:

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产生的原因是地表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

A、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地球不自转,全球性大气环流就是赤道与极地之间的闭合环流,其成因是地表受热不均,它就是一个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即热力环流。

该环流过程中形成了1个赤道低气压带和2个极地高气压带,成因都属于热力原因。

B、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地球是在不停自转的,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的成因是__地表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表现为南、北半球的三圈环流;该环流又形成了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和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成因是动力原因;同时形成了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和高纬极地东风带。

全球近地面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事实上,地表是不均匀的,__北_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热低压,而冬季,大陆气温低,形成冷高压。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呈现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蒙古高压最为强盛,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

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大,故其气压带基本成带状。

2、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亚季风最典型,成因是__位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夏季吹东南季风,来自夏威夷高压(气压中心),气候特征高温多雨;冬季吹西北季风,来自蒙古高压(气压中心),带来极地大陆气团,气候特征寒冷干燥;东亚季风的成因主要是_海陆热力性质差异_;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_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如南亚、东南亚及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该季风的成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成),气候特征高温多雨;冬季吹东北季风。

受南亚季风的影响,北印度洋洋流形成季风洋流,流动规律是冬逆夏顺。

对农业生产来说,季风气候最有利的是_雨热同期,最不利的是季风不稳定,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率大,解决的措施是_修建水利工程_。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表现为:

夏季,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对我国夏季降水及雨带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5月,副高势力开始增强,其西部的偏南气流与北方南下冷气团相遇形成的锋面和雨带常位于华南。

夏初(6月)副高西伸北进,形成江淮地区直到日本南部的达一个月之久的梅雨天气,又叫_江淮准静止_锋,,成因是__冷暖气团势均力敌_。

盛夏(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

(此时,江淮地区形成伏旱天气);9月,副高南撤,10月退出我国大陆。

副高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

一般来说,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强)我国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反之弱的话,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现象。

故我国能采取的应付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

另一方面,锋面雨带的移动决定了我国南方雨季早,汛期长,北方反之。

考点:

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常见的天气系统有___锋面系统___、____气旋和反气旋____。

2、根据锋面两侧气团的运动状况可将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冷锋过境前受_暖_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_高___,气压__低____;过境时天气是阴天_、_刮风__、下雨、_降温_,锋后天气转晴,气温_降低___,气压_升高_____。

快行冷锋形成的特殊天气有寒潮、_沙尘暴__和北方夏季的__暴雨____。

3、暖锋过境前受_冷___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_低___,气压__高____;过境时天气是连续性降水,锋后天气转晴,气温_升高_,气压_降低。

4、准静止锋有春末夏初(6月)江淮地区的江淮准静止锋,成因是_冷暖气团势均力敌_,形成的天气是_梅雨_。

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其中昆明始终处于___暖气团一侧,温暖如春,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阴雨冷湿,天无三日晴,(喀斯特地貌:

地无_三里平___)。

5、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

6、从气压状况看是低压,水平方向气流运动是辐合,北半球右偏成逆时针,南半球左偏成顺时针方向的空气漩涡;从气流状况看是,其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故其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强烈发展形成有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判别

1、气候要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2、气候形成因素中最根本的是太阳辐射;具有双重性质的是大气环流;

局部小范围影响的主要是下垫面(地面状况),人类活动也对气候有较大的影响,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围湖造田。

3、气候类型的类别三步骤:

一是根据最热月均温出现在7月或1月来判别该地分别位于北

半球或南半球。

二是以“_温_”定“带”,最冷月均温大于等于15°,为热带,有4种气候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季风。

最冷月均温大于世界于0°—15°为亚热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两种类型。

最冷月均温小于0°为温带,有温带大陆性和温带季风气候,而温带海洋性气候比较特殊,其最冷月均温大于0°,而最热月均温一般小于20°,且各月降水均匀,故其气候类型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成因是受盛行西风控制,一般分布在40°~60°的大陆西岸,西欧最典型,分布最广。

三是以“_雨___”定“_型”:

热带中全年降水多且较为均匀的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成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分布规律是南北纬10°之间;全年降水稀少的是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炎热干燥,成因是受副高或者信风带控制,分布规律是南北纬20°~30°的大陆中西部;干湿两季明显的是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但后者降水更多且集中。

亚热带气候中夏季高温多雨(成因东南季风的影响)或者说雨热同期的是季风气候。

而夏季炎热干燥(成因副高控制)即雨热不同期的是地中海气候,其冬季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成因是受西风带控制,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温带气候中,夏季高温多雨的是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成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影响大。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有地中海气候(副高和_西风带_交替控制而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水圈和水循环

考点:

知道水循环的概念;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按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将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_、_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其中对人类最重要的是海陆间循环,它的环节包括_蒸发_、水汽输送、_降水_、地表径流_、下渗_、地下径流_(按顺序),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表示夏季风或台风的环节是_水气输送_。

参与水量最多的是_海上内循环循环,对陆地水起到补充、更新的是海陆间循环和_陆上内循环。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和_陆上内_循环,塔里木河和青岛湖参与了陆上内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

_维护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_使陆地淡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改造地表形态;_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联系四大圈层_。

水资源短缺的类型有_资源型缺水_和_水质性缺水_。

2、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可分为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_、__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_、_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_。

其中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__雨水补给_。

我国绝大多数河流以__雨水_补给为主,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积雪融水补给_形成春汛,夏秋由于雨水补给_形成夏汛(主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__冰雪融水补给_,河流流量随气温_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节作用,稳定可靠的补给水源是_地下水补给。

黄河下游终年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补给的条件是:

__坡度缓_、_植被覆盖好_、_降水强度小,历时长_。

3、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分别是___夏秋多,冬春少;_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解决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分别是修建水库,__跨流域调水;_植树造林_。

考点: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_大气运动_,洋流按成因分为__风海流__、密度流_、_补偿流_。

洋流按性质分为_暖流_和_寒流_,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是_暖流_;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是__寒流_。

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凸向__一致__。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_相反)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以__副热带_海区为中心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北顺_南逆__,东_寒__西_暖__;以_副极地_海区为中心的北半球中高纬大洋环流,北_逆_南无,东_暖_西_寒_;南纬_40_度附近海区,在__盛行西风_吹拂下,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按性质分为_寒流__流,按成因分为_风海_流;北印度洋的__季风_洋流,夏_顺_冬_逆。

3、洋流可以促进__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__,调节___全球热量平衡_。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_增温增湿_作用,如_北大西洋暖流_对西欧的_温带海洋性_气候形成,以及对俄罗斯的不冻港__摩尔曼斯克__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

寒流对沿岸的气候有降温减湿_作用,如秘鲁_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的荒漠环境,_西澳大利亚_寒流与澳大利亚西海岸的荒漠环境。

加拿大的_纽芬兰___渔场是由_墨西哥湾暖流__和_拉布拉多寒流__交汇,日本的_北海道_渔场是由__日本暖流__和__千岛寒流_交汇。

而秘鲁渔场是由由于盛行_上升补偿流__形成。

4、海轮顺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和时间,例如郑和下西洋,选择_冬____季出发。

寒暖流相遇处,会形成__海雾__,对航海不利。

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_净化速度_,但是扩大了__污染范围_____。

 

第三单元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要素是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循环过程进行着物质__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表现为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地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地域的变化会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其他区域。

2、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是通过圈层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来实现的。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有巨大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光合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CO2,从土壤中吸收矿物质,从水圈中吸收水,即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释放O2。

4、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表现为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还加快岩石的风化,促成土壤形成。

考点: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5、地表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占有一定得宽度,构成了自然带。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故自然带常常以植被类型命名。

6、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