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627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docx

万科十年十大创新

万科10年10大颠覆式创新

明源地产研究院王恒嘉

2015-01-29

导读:

​【明源君说】2014年万科累计实现销售额2151.3亿元。

看到这个数字,许多地产人虽然赞叹,但并不惊奇。

但如果明源君告诉您,11年前的2003年,万科的销售只有63.8亿;10年前的2004年,万科的销售额也只有91.6亿,您又作何感想?

从100亿到2000亿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请看明源君的独家分析。

“颠覆”成了2014年的流行语。

而大家说到万科,总觉得这家公司是沉稳而有传承的,无数同行试图总结出最标准的“万科模式”来,作为成功模板套用。

明源君认为,万科最大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敢于不断颠覆自己,并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颠覆中,始终保持稳定和大方向的正确。

过去10年,万科内部进行了众多的创新,其中有10次颠覆式创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知其详,请看明源君的独家总结。

一、公司战略从不成文到成文,从个人判断到系统研究

万科2004年之前没有明确成文并现实执行的公司战略。

万科1999年曾启动过代号为“一五计划”的战略规划,但这一计划因为华润收购等插曲最终未能落实。

万科2004年之前的战略,其本质就是王石本人的判断和决定。

而他的判断和决策没有发生大的失误,则与万科的文化有关。

1988年,万科上市时,王石放弃股份成为职业经理人。

因此万科内部没有老板,在身份相对平等的情况下,所有的讨论都变得放松和开放,畅所欲言。

万科有一员工名叫彭佳,此人喜逆向思维,多数人反对的事,他却支持,多数人支持,他却反对,且都能说出一堆理由。

彭佳三次离职,万科却又三次把他挖了回来。

因为下属能畅所欲言,而王石等人又有相应的判断能力和胸襟,所以万科的战略没出过大问题。

明源君认为,小公司没有成文战略,反更容易抓住机会。

但公司到一定规模还没有战略,业绩就很容易随着市场的好坏大幅起伏。

万科2003年在深圳、南京拿了两块地王,地价太高给公司现金流造成压力,让高层有危机感,从而促成了2004年万科《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诞生。

这份规划的操刀者是一个不懂房地产的人:

锡恩管理顾问公司的姜汝祥。

姜汝祥写的《差距:

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到底有多远》曾引起广泛关注,王石对他从本质性规律的角度研究企业成败的做法很有兴趣,最终选定他来做战略规划。

因为姜汝祥不懂房地产,万科又请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做未来10年土地供给分析、请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做未来10年住宅地产需求增长因素分析。

万科自己则派出大量人员拜访世界500强公司和100位著名企业家,还对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官员等做了调研。

2004年9月20日,万科20周年北京酒会,万科发布了《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10年间销售额将从2003年的63.8亿增长到1000亿。

明源君认为,正因为姜汝祥非业内人士,因此他在占有大量数据、资料和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能做出绝对客观理性的规划,而不会受自己之前主观印象的误导。

而这一战略的发布,是万科最重要的自我颠覆。

二、走向细分客户,给产品线更多选择

客户细分,听起来像是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产物,而万科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做了。

2004年,正是国内做豪宅成风,房企以做豪宅为荣的时候,而万科却在这个时候开始把产品线向下延伸。

2005年起,万科在普通住宅这个领域率先进行客户细分。

做客户细分前,万科做了大量的调查访问。

在这些调查访问中,万科人自己的观念也在被颠覆。

比如,客户最关心的事情,建筑外立面在15项指标中排名只是第11位,而屋顶隔层是否漏水、隔音性能等最基本的问题才最重要。

而老年人甚至觉得房子好不好用都没关系,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感觉才最重要。

最终,万科把客户分为:

经济务实家庭、职场新锐家庭、望子成龙家庭、彰显成功家庭、关注晚年家庭5类。

明源君认为,万科这种细分客户,给其产品带来更多选择。

其在郊区、近郊、城市中心的地块都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线,找到最契合的细分客户群体。

三、从自身扩张为主,到大量收购地产企业

在制订《1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万科发现,美国四大房地产公司在高速发展阶段都有大量的并购,并以此实现规模跨越,而万科此前主要通过自身扩张来发展。

2005年,万科的年度主题词是“颠覆、引领、共生”,其中“共生”是特指收购而言的,也就是说,不是被收购的企业融入万科,而是两个组织互相适应。

2005年,万科收购浙江南都房地产公司,收购价40.17亿,其中一半用万科股权支付。

这次收购让万科一次性获得长三角区域269万平方米的土地,且均价只有784元,是万科本身土地储备每平方1500元价格的一半。

2005年,万科收购13家公司;2006年,万科收购22家公司;2007年,万科收购27家公司,当年新增项目面积中41%来自收购或合作;2008年,万科收购18家公司;2009年,万科收购27家公司;2010年到2012年,万科共收购73家公司。

明源君认为,万科通过收购,完成了许多靠自身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

通过收购顺利进入陌生地区;迅速拥有之前没有的产品线;不用从头经营政府关系,就迅速拥有熟地和项目。

而万科并购很多却未出现大的内部冲突,明源君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的特殊性:

以项目为单位开展最基本的工作。

每个地方遵循当地的规律,因此,并购并不会给原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工作造成大的变化和困扰,只要万科最高管理层足够开放包容就好。

四、拿地模式:

从自己拍地王走向资源整合小股操盘

万科不行贿,这是王石反复强调过的。

万科早年也不做城市综合体等商业,因此也就没有万达那样的谈判能力。

万科之前怎么拿地?

基本都是通过公开拍卖。

因此才会出现拍下地王导致资金链紧张的事情。

2009年前后,万科的土地储备在3000万平方左右,而恒大、碧桂园的土地储备都超过1亿平方。

为什么万科的规模还能超过他们?

当万科意识到自己拿地方面的不足和专业方面的优势后,主动寻求和有土地的资源方合作,并最终形成了成熟的“小股操盘”模式。

但求能够控制,不求完全拥有。

在这个过程中,万科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不断增强。

五、从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到控制甚至降低区域市场占有率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沈阳万科占据了沈阳房地产市场17.3%的份额,老总周卫军到深圳总部报喜,却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总部觉得沈阳万科扩张过快,势必占用集团更多资源,影响其他区域公司的发展。

总部要求沈阳万科将占有率降下来。

后来,沈阳万科主动将市场占有率降到8--9%,把多余的开发力量分给大连万科等。

万科认为在区域市场内,8--9%的市场占有率最有优势,太多或太少都不好。

明源君认为,区域市场占有率的多少,不仅仅是占用总部资源多少的问题。

更复杂的两个问题在于:

1、如果公司在同一区域项目过多,其品牌溢价将因为项目太多而削弱,还可能出现内部竞争;2、一个公司在一个区域所占比例过大,将最终危及企业本身,比如李嘉诚在香港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底层群众就将自身境遇变差的原因归咎于他。

六、人力资源结构:

理想主义到专业主义,从重视嫡系到四处挖人。

万科早年选人的标准、衡量事情成败的标准,都是颇理想主义,甚至有宗教色彩的。

比如宁可不赚钱,也坚决不行贿,“产品要做70年”等等。

甚至一度只重视万科内部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少到外面去挖人。

快速扩张中,万科的人越来越不够用了,而且地方诸侯追求利润的导向和总部追求“核心能力”的导向出现了矛盾。

比如,2007年年底,万科要求个分公司降价提高周转率,可各分公司坚持牛市思维而不愿意降价,不得不由高层出面到各地去做讲解说服。

什么样的人才是优秀的?

赚钱是不是最大的标准?

这是万科内部的难题。

理想主义固然好,也许可以灌输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却很难灌输给外来的高管。

万科最终启动了“新海盗计划”,从宝洁、宜家等知名跨国公司挖人。

这个时候,职业道德已经不是理想主义的,而是专业主义的。

明源君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万科完成了人力资源结构的蜕变。

而以理想主义为号召、以嫡系为主力的发展速度,注定有限。

外来者所能迅速接受的,一定是专业主义、职业精神。

七、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建筑质量体系,极致思维

互动、迭代,在产品卖出后仍不断与粉丝互动给粉丝福利,这是流行的互联网思维的一部分。

而万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项目早在2006年就已启动了,并在2008年逐渐落实。

2008年,万科出现多项危机,其中包括南京等地的项目出现质量问题。

王石当时意识到,当企业上规模后,小比例的质量瑕疵也会变成大问题。

小房企修一个楼盘100套房,一套房有问题是个例,而万科的产品如果有1%出问题就会是个大数字。

2009年开始,王石开始亲自推进一个项目,对万科10年以上的房地产项目进行梳理,并聘请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进行合作。

项目的一个举动是:

对这些小区生锈的栏杆、褪色色颜料、干涸的水系等进行修理,万科出钱。

王石认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万科经营的底线,“你卖了房子以后还关心他,那么他还会买万科的房子”。

2012年,万科派出几百名工程师到日本取经,这个计划后来被命名为“千人计划”。

万科之前发现,日本建筑的行业误差是毫米级,而中国建筑的行业误差是厘米级,有10倍差距。

工程师们到日本后觉得学习难以下手,于是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

万科最终的目标是在2015年前后重构万科的整个建筑质量体系,达到毫米级。

万科这样总结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只是让我们和客户变得更贴近。

这要求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客户需求的细节,更迅速地跟随客户需求的变化,而互联网也为我们做到这一点提供了效率更高的工具。

八、按自己节奏做事,不受外界行情干扰

2007年、2008年,万科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明确了“拐点”的到来,迅速消化存货。

但是他们没有预测到“4万亿”。

2009年,一线城市房价飙升超过70%,许多资金链本濒临断裂的企业,死里逃生大赚一笔。

而万科手里可销售的项目却不多,有人嘲笑万科“一脚踏空”。

但万科却不为市场行情所左右,仍然把“刚需”作为自己产品线的主流,2009年,万科144平以下房子占其全部产品的86%,2010年占88%,2011年占90%。

万科没有在2009获得暴利,但随后却获得持续快速增长,而那些不调整产品线的房企,在2010年的调控中再次损失严重。

早在2004年,万科就曾提出“调控对优秀企业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是利好”。

万科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反而获得巨大好处。

从拿地资金来看,万科在业界一片哀鸿的2008年斥资136.1亿拿地,成为当年唯一拿地资金超过100亿的企业。

2009年,万科斥资254.6亿拿地。

而金地2008年仅用18亿资金拿地,2009年却用160亿资金拿地。

保利2008年用61.2亿拿地,2009年却用450亿拿地。

对比来看,万科的波动幅度最小。

明源君认为,从总体来看,万科锁定每期的买入金额,按自己的节奏来拿地,地价越便宜买入得越多,这样坚持下去。

在一个完整周期后,拿地的平均成本肯定低于同期平均土地价格,这种方式也是规避周期性风险的一种方式。

九、从只做住宅到百花齐放

王石曾提出只做住宅,所以万科刚开始做商业地产的时候,有人炒作此为王石与郁亮的分歧,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2012年之后,万科在产品线上有了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在服务方面有了社区食堂等,在资本市场方面有了B转H股。

郁亮认为,公司到千亿之后,单一部门单一策略已经不解决问题。

万科需要的已经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西医,而是综合调理的中医。

因此万科变得更包容了。

明源君认为,在新常态下,只建设房子卖钱已经不是好的选择,让住宅融化在产业里,已经是更多人的共识,而万科之前打破自己只做住宅的铁律,恰恰说明它内部创新包容和颠覆自己的能力。

十、先出善手,推行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

住宅产业化,说白了就是在工厂里制造住宅零件,在工地上搭积木一样拼起来。

万科成为国内少有乃至唯一的坚定推动住宅产业化的企业。

其实这也与上面提到的质量问题有关,万科相信,住宅产业化可以解决大规模制造房子的过程中房子的质量问题。

2009年,东莞万科的研发基地开始做一项工作,把万科以前的装修标准和户型都永久保存下来,成为样本。

万科的精装修已经可以做到实地测量后,根据数据,直接到工厂加工材料的程度。

精装修、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都是王石在万科努力推行的事情。

精装修的价值,现在很多业内人士都意识到了,有些地方政府也在全面推动。

而从利润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住宅产业化在现实阶段意义不大。

毛大庆把这种追求总结为“先出善手”,意思是说为了赚更长更持久的钱,先对他人行善,不是慈善,而是与人为善与社会规律为善。

虽然短时期内因为孤军奋战要交学费,但是长期来看一定能换取市场、客户的认可和尊重。

明源君认为,万科的住宅产业化目前虽然有点孤军奋战的意思,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特殊住宅成为标准件、住宅产业化全面实现的一天必将到来,万科到时候必将再次成为行业领先者。

万科以上的10项重大变革,也许其它企业都可以学习,但这10项变革产生的土壤,却很难学习。

明源君认为,万科的一切优势的根源,在于其领导自觉遏制人性欲望,从而衍生出内部简单的人际关系。

王石放弃股份进而放弃总经理职位的举动,相信很多企业老板是做不到的。

王石刚放弃总经理职位时也曾痛苦过,但其克服了这种痛苦。

郁亮从一个中年发福男,克服惰性锻炼成型男,并攀上珠穆朗玛峰,从中可以看出其对自身欲望的克制力,和把天大的目标细分、并逐渐实现的能力。

没有老板的万科,超越了中国文化中的打天下、坐江山、传子孙的传统模式,从而给了企业中所有人无限可能性,也就因此拥有了独特的过去和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