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2712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二历史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015.5.18

【学习目标】

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梳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

(1)军事上:

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2)思想上:

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

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2.成立:

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1954年宪法

(1)目的:

为了保障                               

(2)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                         ,规定了                    ,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将      __________写入宪法。

(3)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意义:

①性质: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                      ,

巩固了                        ;

反映了                     的根本要求;

提高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2.初步确立:

1956年底,                  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

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          ______,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              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三、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

      年通过的《              》正式以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特点:

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        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基础: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                          的历史。

②指导思想:

“                           ”。

③形式:

            ,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

④作用: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②实施:

(1)1949年的①《》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载入了1954年宪法。

(2)到1965年我国已建立了五大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

③作用:

促进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重点诠释】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1)国体: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①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有制;三权分立制度:

私有制);

②行政权力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三权分立制度:

资产阶级);

③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制度:

分权制衡)。

随堂练习:

1.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2.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3.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多年来,党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转折。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②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③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思格斯所若《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话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注意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6.17.20XX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进行界别分组讨论时,政协委员就如何管理政府预算外资金、治理“小金库”展开激烈辩论。

这种辩论是

①人民政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体现

②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表现

③政协委员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

④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的基本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有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坐上了政协委员这个位置,就不是个普通人,就得对宪法负责,对国家和人民负责,并建议委员们对宪法宣誓。

这说明

  A.人民政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

  B.政协委员有权依法制定宪法和法律

  C.政协委员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履行职责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

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

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冶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

“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种“新制度”的意义是

A.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B.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1.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12.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

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13.“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时,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根本法律依据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由博客演化而的微博被网民戏称为“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近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

“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1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

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这些规定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 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7.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

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

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

以上材料说明: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18.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

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

1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0.某文件明确规定:

“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

 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这份文件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论十大关系》

21.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

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22.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2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

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24.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

“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

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

”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5.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26.千年的政治文明史,就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的评价和解释重大政治制度、事件,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元代高官耶律楚材和杨朵儿只,明代清官况钟、海瑞,也都有类似的境遇,在皇帝支持时,成绩斐然;而一旦失去皇帝支持,就遭到排斥,甚至被罢官坐狱。

——《清官考辩》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历史根源。

(4分)

 

   材料二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欲行三跪九叩大礼。

孙笑着拉住他并和他握手,说:

“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

”并亲切地和他交谈:

“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

”老先生问:

“总统若是离职呢?

”孙说:

“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

”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

“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

   

(2)萧姓盐商说“今天总算见到民主了”,请依据材料二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分)

   材料三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

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

l,这一比例在20XX年春修改为1:

1。

——摘自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材料四 在估计历史上每一种社会制度、每一个社会运动的时候,……应当从产生这种制度、这个社会运动的条件和同它们有联系的条件出发。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新世纪前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主要变化。

(3分)

 

(4)运用材料四的方法,分析材料三中的现象。

(4分)

 

班级:

姓名

答案1-56-1011-15

16-2021-25

高二历史21课答案

1.A

2.D

考察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第③项为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共同纲领》并没有规定。

故凡含有此项的均不对,A、B、C三项均可排除。

故应选D。

3.A4.C5.A6.A7.C8.C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正确答案选C。

一大召开前夕,即1954年之前,排除B(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D(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A明显错误。

9.A

10.A

本题旨在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结合时间信息和材料中描述的制度特征可知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适度,奠定了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A项正确。

B项说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的意义;C、D项说的是政治协商制度的意义。

【易错警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11.D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

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

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答案选择D项。

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B项不正确;1954年以前,政协代行人大职能,是人民行驶国家权力的机关,1954年后,政协成为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故A、C项不正确。

12.A13.B

14.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人们参政的积极性是由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而只认为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D。

ABC项中的“只有”、“唯一途径”、“直接推动作用”说法都是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我国民主化进程

15.A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提供的信息有:

1954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反映出此时人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B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在建国初,; 所以BD项说法都不符史实;故选A。

16.B

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故B符合题意。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成立,故A项错误;C项是在1956年确立的方针;D项是在1954年一届人大上建立的。

故应选B。

17.B 

题干点明的时间是1953年,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阶段,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A、C项排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思想,D项说法不正确。

从材料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分析出,宪法起草委员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组成,体现民主协商的精神。

故选:

B

【思路点拨】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注意区分两个制度的作用。

18.A19.A20.B21.A22.D23.C24.A25.B

26.

(1)现象:

皇帝是否支持成为清官政治上沉浮的关键。

根源:

君主专制制度。

(4分)

 

(2)含义:

中国政治制度发生变革(或从君主专制发展为民主共和制);民主共和观念正   在日益深入人心(或社会生活日益平等化、文明化)。

(4分)

 (3)变化:

①由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②由等额选举   变为差额选举;③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向城乡平等。

(3分)(4)政治:

文革结束,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济: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

文化教育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

(4分,任意两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