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0080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 诗词五首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x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

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3、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4、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

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2、板书,齐读课题。

3、从诗的题目中,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4、这首诗节选自?

学生齐说,板书汉《乐府诗集》

5、谁来介绍乐府诗?

教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

1、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

出示课件,指生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听。

3.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交流

4.知道了词语的意思,再读古诗,能否把这首诗额诗意简单说说。

学生自己练说,指名说。

评价:

你说的比较详细,你说的比较全面。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文后面虽然没有注释,但是你们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知识,这种好方法要继续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5.下面老师说诗句的意思,你看老师描述的是那句?

兔子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从梁上飞来飞去。

远远看去,松柏之间,坟茔相连的地方,便是你的家啊。

饭和菜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有谁陪我一起吃啊

6.古诗语言的含韵,意境悠远,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古诗。

三、深入诵读

1、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

哪一句给我们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出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从这句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个字知道哦的?

一个“始”字可看出他从军历程之长,盼家之心已久。

这位在战场上征战了65年的老兵,此时,他最渴望,最盼望的是什么?

再读诗句,看他的愿望能否实现?

2.是啊,80岁的老兵满怀希望返回家乡,他是多么的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

引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假如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

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让我们怀着悲伤的心情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述:

毕竟是65年了,家中有亲人离我而去也是正常的,可这一座座坟墓都是谁的?

我的兄弟姐们呢?

难道,难道是他们,他们是何时离我而去的,我的亲人啊。

时间仿佛定格在这里,这位老兵怔怔的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松柏,想起儿时父母的呵护,与兄弟姐们的嬉戏。

家,我的家呢?

老人拄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往前走,他在寻找昔日温馨而又热闹的家园,近了,走近了,可他看到了什么?

指生说

3、引出: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屏幕出示,学生自由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你能把这种景象读出来吗?

评价:

我听出了悲伤。

我看到了一片狼藉。

板书:

悲。

此时此刻,老人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看不到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热闹的家园了。

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

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如今竟成了----------------

我65年魂牵梦的家啊,竟成了。

一切的一切都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

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

让我们一齐用诵读表现出来吧

这真是久而不归,归而不见啊

同学们,这位老兵65年九死一生的付出与等待,并没有换来他所期待的----

而现实给予他的却是

出示: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自由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理的痛苦。

板书:

苦。

在当时的朝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些痛苦呢?

还有哪些人像老兵一样孤独呢?

学生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母…..

教师口述: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

分角色朗读:

女生读生活上的苦,男生读精神上的苦

5、失去了亲人,无依无靠的老兵面对着一切,他又能怎样?

引出: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是怎样的一个看啊?

把它读出来

他或许看到了乡邻,或许他看到了希望,此时,这位老人无论看到什么,他都潸然泪下。

板书:

他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的哭泣啊,他会哭什么呢?

板书:

情景诵读:

当老兵思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他和蔼可亲的乡邻时,他只能是———————————————

当老兵思念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友时,他还是——————————

当老兵想到自己的孤苦无依时,他更是—————————————————

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

四、升华

1、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用读来表现他的凄苦与悲凉吧。

老师读红字的部分,你们读白颜色的字

2.古诗重在诵读,下面让我们自由诵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内心。

3、通过这首诗,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4.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请看图片。

(多媒体展示)

5、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6、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战争的刀痕。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说明:

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首词正是作者诗词中反复抒写的爱国主题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整首词选取了作者生活经历中的特定场景,饱含着晚年的陆游在坚持抗金未果之后所产生的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使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应该对现在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震撼力。

这首词用字简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教师在教学前先要对词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比较完整地把握,在具体教学词的过程中,不宜对词的字面意义做面面俱到的解释,而应着眼于词句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景和情,在课堂中着重于启发和点拨,通过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品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反复地诵读、细细地品味词中运用的典故以及许多关键字词,咀嚼陆游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感受字词的表现力。

在琅琅的书声中、在不同的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感受词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品味词悲壮沉郁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2、难点: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

说明:

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八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情感迅速发展(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但是这种分析和鉴赏能力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提高。

教学重点的设计为通过多种阅读的方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读词的方法,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诗词品读能力之后的阅读思维能力的强化培养。

教学难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这首词的主旨确立的,是针对学生在诗词的整体感知上比较薄弱这种现状而设定。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

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请一个同学大声地朗读一遍。

陆游:

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

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

《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这个环节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材料的能力,也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

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先把词轻声地读一遍、再大声读一遍,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要求:

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自由散读及互评)

2、同学点评,初步渗透朗读指导,并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和节奏标注在书上。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①学生自由诵读词作,同桌之间可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

②请一个同学朗读,2-3个同学点评,纠正字音和节奏错误:

戍shù貂裘diāoqiú鬓bīn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

同学之间互相纠

错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

读读品品

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理解当时艰难的现实中浸透着词人爱国深情的悲愤之情: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

2、同学散读并思考:

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

(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渗透关键字词的意思。

(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

带着情感读一读,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的感知程度,教师提醒学生可联系当时社会的背景,以及书后的注释,尤其是典故的理解,来更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并可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大家先前圈划的词句“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你能说说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感慨吗?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①学们听词后圈划出“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在交流中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可以是悲伤、郁闷、无奈等等,不强求统一)

②再次阅读词,品读词句,交流感悟。

A概括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

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敌寇依旧,自己却已年老体衰,悲愤不已。

(或可以细化为三个场景,但对三个场景的分析中涉及到相关的字词,要注意):

a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场景;b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的场景;c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B“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

“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③整体理解全词的情感:

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

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

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2、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来展开联想,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

(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的民族精神教育)1、陆游:

《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文天祥: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

《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

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等。

2、学生自由交流,触动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联

想来积累学生的诗词素养,同时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展开联想,提高自己鉴赏词的能力,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深化对词的理解。

板书:

第二课时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3.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学设计: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今天,课前,我们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

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

直问直答,有问喻

答,自问无答。

过渡:

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回忆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朝代)爱国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别号,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赏析词作

①、对照刚才我们在课前学习的三组问答句,请你看看,我们今天的词中是不是也有问句?

有,3句。

好,请你对照刚才那三组问答句的类型说说,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三组问答句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何处望神州?

自问无答。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有问喻答。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直问直答

②、依据这三个问句理清词作思路

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

③、品“问江山”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是自问无答?

作者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

“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心中不禁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④、品“问兴亡”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

他是怎么回答的?

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

无奈,伤感,抑郁。

5、品“问敌手”

“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

有什么作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据历史记载:

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

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

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

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

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

曹操曾对刘备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

”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

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

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

”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

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总结:

主旨:

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

国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

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

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

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三是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

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

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

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

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

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

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朝天子咏喇叭)》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散曲《朝天子·咏喇叭》

1、作者作品介绍:

作者王磐(147

0?

—1530?

),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

他出身富家,但不喜豪华,不乐仕进,雅好词曲,精通音律,著有《王西楼乐府》。

所作散曲清俊秀美,语言幽默,其中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悲惨的现实生活。

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

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听配乐朗诵。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5、学生诵读全诗。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