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486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3.docx

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3

种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据调查,某校学生中某性状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群体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92%、8%B.8%、92%C.78%、22%D.36%、64%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

某基因的频率=某基因总数÷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

由于B、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而每个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色体,每个男性体内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XB基因频率=(42.32%×2+7.36%×1+46%)÷(42.32%×2+7.36%×2+0.32%×2+46%×1+4%×1)=92%;又因为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一,所以Xb基因频率=1-92%=8%。

综上分析,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

②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③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该地区,调查结果不一定大于实际值

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⑤从30℃的环境进入5℃,小白鼠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相应增加。

⑥抗体、淋巴因子和血红蛋白均存在于内环境中。

A.2项B.3项C.4项D.5项

【答案】B

【解析】太空中,根失去向地性是因为生长素不能进行横向运输,错误;②脱落酸能够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正确;③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该地区,因迁出的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不一定,调查结果不一定大于实际值,正确;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但不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变化趋势,错误;⑤从30℃的环境进入5℃,小白鼠的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相应增加,恒温动物正常情况下产热等于散热,正确;⑥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错误;综上分析,正确的说法有3项,选B。

3.按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B.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稳定型的种群中雌雄性别比例为1:

1

C.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垂直结构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决定,A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不同种群中性别比例差别很大,并不是均为1:

1,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座山从山脚到山顶的生物分布属水平结构,C错误;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捕食与竞争,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和群落

5.如图为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之前,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出现cd段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超过a点之后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从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错误;自然条件下,若出现种群的天敌等条件,则有可能出现cd段,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由于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D错误。

 

【答案】C

【解析】A、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

M=n:

m.可估算出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为68×54÷12=306只,A正确;

B、这种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而跳蝻的密度采用样方法,B错误;

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都取食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C正确;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导致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D正确。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7.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表示

B.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定采用标志重捕法

C.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

D.性比率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C

【解析】种群的自然增长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增长的个体数表示,A错误;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大的动物,B错误;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间个体数量比关系,C正确;性别比率会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D错误。

8.农业公司仅依赖于少数高度近交的精华品系用于育种,于是农业群体最终可能达到选育的极限。

继续改良品种的有效方法是:

A.每年留下部分种子供来年的种植  

B.与具有不同等位基因的新群体进行杂交

C.将优良品系不断自交以保持纯系

D.淘汰老品种,更新到最新品种并长期保持最新品种

【答案】B

【解析】高度近交达到选育的极限,保留种子,自交,淘汰老品种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引种,然后再杂交选育。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内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C.两个池塘内的全部青蛙是一个种群

D.一个树林中的全部杜鹃是一个种群

【答案】C

【解析】C项与种群概念中的“生活在同一地点”相矛盾,故不正确

10.图为迁入一个新建的小牧场内的鼠群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曲线中食物最有可能成为限制鼠群繁殖速度的一段是()

A.CB段B.DE段

C.EF段   D.BD段

【答案】C

【解析】在图中可以认为C到E为“J”型增长。

11.下列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B.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若被标记的动物个体部分死亡,则估算出的理论值大于实际值

【答案】D

【解析】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和某些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A错误;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C错误;若被标记的动物个体部分死亡,则估算出的理论值大于实际值,D正确。

12.12.下图甲、乙、丙表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情况中,只有乙所表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

B.甲中b点后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破坏

C.丙中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该种群迁入大量同种个体

D.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要求考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明确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及环境条件改变对种群环境容纳量的影响。

分析曲线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A错误;甲中b点后的变化表明环境条件不适合甲种群生存,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但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破坏,B错误;丙中b点后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环境条件改变,有利于丙种群的生存,其环境容纳量增大,C错误;乙中ab段的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D种群。

13.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能量

C.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D.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要计算鹰至少获得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

Q1×10%×10%=0.01Q1,故A正确;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故B错误;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故C正确;当此生态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一般达到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针对下列各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恰当的是()

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和蚯蚓的种群密度

B.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抽样检测法

C.利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

D.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中标志要醒目,易识别

【答案】B

【解析】跳蝻和蚯蚓的活动能力非常弱,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抽样检测法,B正确;调查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应利用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D错误。

1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人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经调査在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存在天敌等,第5-9年内该种群数量减少

D.若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解析】分析柱形图:

图示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可见,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说明其数量呈“S”型增长.

A、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

,而此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因此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

C、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仍然大于0,说明该阶段种群数量仍然不断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C错误;

D、东方田鼠属于有害生物,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可有效防治鼠患,D错误。

故选:

B.

16.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

【答案】B

【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项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多,所以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在A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所以被天敌捕食的几率就会增加,C项正确;曲线X是J型曲线,曲线Y是S型增长曲线,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17.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生长繁殖状况,它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A.个体水平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D.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2、群落的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3、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解:

一个池塘中的青蛙属于一个种群,故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生长繁殖状况,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种群水平,B正确;ACD错误.

故选:

B.

考点:

种群的特征.

18.下列是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各插条的芽应大小、数量基本相同

B.用健那绿染液对解离后的细胞染色后可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C.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D.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各插条的芽属于无关变量,为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各芽应大小、数量基本相同,A项正确;解离后的细胞已经死亡,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用健那绿染液对活细胞进行染色,B项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项正确;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可分别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和动物的种群密度,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19.挪威为了保护雷鸟,在19世纪曾大力根除猛禽和猛兽,但结果雷鸟多次出现大量死亡。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B.在一定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随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C.根除猛禽和猛兽后,一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

D.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被捕食者的进化可以完全避免被捕食

【答案】C

【解析】一般情况下,捕食者种群密度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密度下降,传染病在被捕食者中流行程度将会降低,A选项错误;在捕食关系中一般不会造成被捕食者的灭绝,故在一定范围内,草原生产者的种类不会随着植食性动物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只会使生产者的数量减少,B选项错误;根除猛禽和猛兽后,雷鸟的天敌减少,一段时间内雷鸟的K值可能会上升,C选项正确;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协同进化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在进化,因此被捕食者不可能完全避免被捕食,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20.下列哪一组都是表皮衍生物

A.汗腺、鹿角、指甲B.圆鳞、栉鳞、鸟羽

C.角质鳞、犀角、指甲D.乳腺、羚羊角、盾鳞

【答案】C

【解析】真皮衍生物有:

鹿角、圆鳞、栉鳞;表皮衍生物有:

汗腺、指甲、鸟羽、角质鳞、犀牛角、乳腺、羚羊角;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有:

楯鳞。

21.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群落中动物种群的分布决定了植物种群的分布

C.可用样方法调查棉田中财虫的种群密度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答案】B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正确;群落中植物种群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种群的分布,B错误;蚜虫的活动范围较小,可用样方法调查棉田中蚜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

【名师点睛】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2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答案】B

【解析】A、杂草不是一个物种,A错误;B、一个池塘中的鲢鱼是一个种群,所以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可以称为种群密度,B正确;C、一片森林中的乔木和D、一条河流中的鱼都不是一个物种,因此不能称为种群,也不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C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概念

【名师点睛】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结构最基本的参数.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种群密度越高。

识记种群的概念,据此进行判断即可。

23.下图表示在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天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00只,则()

A.第10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该种群的环境最大容纳量为20000只

C.该酵母菌种群在0-20天内呈S型增长

D.0-20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第10天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与死亡率差距最大,A错。

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K/2=2000,K=40000,B错。

该酵母菌种群在0-20天内增长速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呈S型增长,C正确。

0-20天内,酵母菌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最后稳定,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4.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等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显现,例如土壤中微生物等;A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特征、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25.下图为某地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曲线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据图可知随时间推移,出生率略呈上升趋势,而死亡率下降,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未成年人口比例高,人口会增加,综上分析,B错误,AC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了某岛屿社鼠种群的种群数量和性别比,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调查社鼠种群数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2)由图可知,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季之间,秋季社鼠的死亡率雌雄(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有人研究了该岛屿茶园中社鼠的食性,在其胃容物中发现有茶籽、嫩树叶、茶花、蛹、茶尺蠖幼虫(一种茶树有虫)的残骸,据此可以推断,社鼠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位于第营养级,社鼠与茶尺蠖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4)多年跟踪研究发现,在社鼠种群密度低时雄鼠怀孕率高,种群密度高时雌鼠怀孕率低,进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

根据以上信息推断,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调节。

【答案】

(1)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

(2)春夏小于

(3)二、三捕食、竞争

(4)反馈(或:

负反馈)

【解析】

试题分析:

(1)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因此调查社鼠种群数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据图判断社鼠的繁殖高峰大约在春夏季之间,秋季社鼠的死亡率雌小于雄。

(3)有人研究了该岛屿茶园中社鼠的食性,在其胃容物中发现有茶籽、嫩枝叶、茶花、茶尺蠖幼虫和蛹等的残骸,据此可以判断,社鼠在茶园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位于第二、三营养级。

社鼠捕食茶尺蠖幼虫,为捕食关系;社鼠和茶尺蠖幼虫都捕食茶籽,为竞争关系,因此社鼠与茶尺蠖幼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在社鼠种群密度低时雌鼠怀孕率高,可提高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种群密度高时雌鼠怀孕率低,降低出生率,减少种群密度,进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这种调节方式是种群密度的负反馈调节。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7.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_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______型增长。

 年份

植物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10.0

9.2

8.0

6.8

5.5

3.0

2.1

1.1

0.3

0.1

0.3

0.6

1.1

1.5

2.3

3.0

2.0

0.4

0

0

(2)下面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填“<”“=”或“>”)死亡率。

15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__型。

【答案】随机取样丙J20=衰退

【解析】试题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和丁的种群密度逐年减小,而丙种群密度逐年上升,则很有可能丙是外来入侵物种。

由图可知,1到10年间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