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3593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docx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

水利类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

 

2017 年 06 月 30 日

 

0

 

一、实习目的:

通过漓江上游猫儿山和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

地貌。

二、实习内容:

桂林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三、实习时间:

周二:

会仙湿地调查,9:

00 在 1 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

间大约 13:

00;

周三:

猫儿山调查,8:

00 在 1 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

大约 15:

00;

周四、周五:

撰写实习报告并提交。

四、实习成果

(一)、猫儿山

基本情况:

6 月 28 日我们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猫儿山。

我们徒步爬上猫儿

山海拔将近 700 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在上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老师的

带领之下对猫儿山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习。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

查阅的资料可以得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

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

北纬 25°48'~25°58',东经 110°20'~110°35'。

主峰猫儿山属

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 2141.5m,为华南第一高峰,

1

山体相对高度 1862m,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

完整的土壤垂直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 2141.5 米,为华

南第一峰,且发源于猫儿山的河流有 39 条之多,漓江就是其中之一。

 

(图一)

1、猫儿山土壤

猫儿山区地处北纬 25°48′~25°58′,南北跨度 10′,同属中亚

热带。

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

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

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

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

用下形成红壤。

因此,从纬度地带性

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

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

是红壤(如图 2)。

2

(图二)

猫儿山区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由红壤开始,随着海拔的升高以

及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出现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

海拔 2000m 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

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茂密,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

星分布。

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

壤(如图 3)——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角田海拔 1800m 左右一带,由于地形因素

的影响,局部平坦成低洼渍水处,存在山地沼泽泥炭土。

海拔

M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山地

黄棕壤

泥炭土

 

山地黄壤

 

山地黄红壤

山顶灌丛矮曲林局部草甸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局部常绿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和

竹林   针叶人工林

600

山地红壤

常绿阔叶林 竹林 针叶林人工

400

图2 猫儿山南坡自然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

 

(图三)

2、猫儿山地质构造

猫儿山地质构造属桂北台隆,是志留

纪至泥盆纪之间的广西运动,形成以

北北东向构造为主的北东向隆起带的

 

3

一部分。

山体因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

变质,

主要变质为花岗 片麻岩(如图四)。

由于高温多雨,受风化作用严重,部分

岩石受球状风化(如图五)

猫儿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或花岗

片麻岩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山麓地

带有洪积物和冲积物。

猫儿山岩体西缘

局部形成混合岩带,边缘混合岩由条带

状混合岩、混合质黑云变粒岩、局部混

合质黑云变粒岩所组成。

与前震旦系丹

州群为交代过渡关系,反映了交代型花

(图四)

(图五)

岗岩的地质特征,东缘则为突变浸入于震旦系中,形成角岩带表明

了侵入花岗岩的接触特点。

3、猫儿山植被

猫儿山的植被共有 202 科,691

属,1720 种。

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

784 种,草

本植物 707

种,藤本植

物 229 种。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

4

(图六)

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

科中的一些种类,其垂直分布规律为:

山顶灌丛,山顶矮林,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如图七)。

由于天气和时间原

因,我们只爬到了海拔 750 米的位置,中途看到了大片的毛竹林和

少量乔木。

但从路边茂密的植被和各类昆虫鸟类来看猫儿山的生态

系统还是比较原始健康的。

3、猫儿山山区河流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

涵养水源丰富,其地表水系十分发育。

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

39 条,其中从兴安流入漓江的有乌龟江、南湾江、砂木江、杨雀江、

黑洞江、龙塘江、界板江、中洞江、大坪江、白岩江、漕江、岩子

江、川江、产江、白竹江、大乌石江、上松江、杨柳江、小溶江等

19 条,从资源流入资江的有桐木江、弄塘江、雷家河、破门垭河等

4 条,从资源、龙胜流入浔江的有小地河、正清河、滚水塘河、古

牛河、杨梅河、吊洞河、社水河、百合冲河、大竹坪河、清水江、

塘洞河、毛岩河、温水江等 16 条。

猫儿山是漓江、浔江和资江的主

要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河流均呈树枝状分布,

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河床陡,流域面积小。

由于下雨后雨水沿斜坡流动对山坡产生冲刷侵蚀作用,从而形成

山洪或泥石流,山洪对沟谷的强烈冲刷的作用常形成冲沟。

在冲沟

发育过程中,岩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 勾股水流得到地下水不

断补给, 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

5

 

谷。

而泥石流又很大的冲击力,将巨型岩石从山上搬运到山底并堆

积在河床上,形成如图八图九的山区河流地貌

七)

 

图八图九

(二)、会仙湿地

基本情况: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

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

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

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0°

09′50″~110°

14′30″,北纬 25°

05′20″~25°

06′45″,总面积约 35.2

km2。

区内交通发达,以

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

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

6

 

图十 会仙岩溶湿地交通位置图

接成网。

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

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见图十)。

其地域范围内有相思江、良

丰河、唐代开凿的桂柳运河(又

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

湖泊,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

时至今日,湿地现存面积已不足

6 平方公里。

 

会仙水系分布图及岩溶湿地总体规划图

 

1、成因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桂林地区具有典

型的喀斯特地貌,会仙地势偏低、土壤偏多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

的影响,地下水渗漏,形成湿地。

2、土壤

进入湿地后,遍布可见的是稻田

和鱼塘,稻

田和鱼塘里

的土壤大多

数呈黑色,

7

上层是淤积物,船桨划过后淤积物随着水飘起,水也因此变得更浑

浊如图十一

3、地型

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

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

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

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

部最低,地面标高 147.0~544.3 m。

4、地貌

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

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

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各地貌类型主要特征如下:

(1)峰丛谷地主要分布于湿地北部的大长山-文全-黄插塘一带,

面积约 3.30 km2,地面标高在 151.0~544.3 m 之间,大长山为本区

最高点,标高 544.3m。

该地貌类型受控于地质构造,属于桂林弧形

构造带的二级构造黄村-马面背斜的枢纽隆起带与毛家向斜的过渡带。

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岩溶发育。

(2) 孤峰平原主要分布于湿地东、西部,面积约 3.70 km2,地

面标高在 146.2~157.8m 之间。

该区东部以狮子岩为核心,山峰标

高 176.8~292.0 m;西部以九头山-凤凰山为核心,山峰标高

172.6~407.4 m。

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

 

8

岩,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其中,东部狮子岩一带发育有一条规模较

大伏流。

(3)残丘平原贯穿于凤凰山-督龙-睦洞-斗门一带,面积约 28.2

km2,地面标高在 149.2~155.5 m 之间。

会仙岩溶湿地的主体就位

于其中,该区上覆第四系红黄色粘土层,厚度 1~5 m,下伏石炭系

岩关组泥质、炭泥质灰岩,为燕山构造运动期形成的岩溶蓄水构造

盆地,构成了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相对隔水底板。

3、物种

(1)、水葫芦

在坐船去观看荷花塘的

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水葫芦,

我们都知水葫芦对水质有很

大的影响,根据老师上课时

说的知识可以知道,水葫芦

图十二

长得这么好,说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营养,

会给其他水中生物造成影响。

水葫芦是从国外引进的为饲养、猪,

兔、等家禽,但是因为它生长速度过快,泛滥成灾,阻碍了其他生

物的生长,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绿色天生杀手,而会仙湿地的水质也

受到严重的影响(如图十二)。

会仙湿地水葫芦灾害如今受灾害的区

域部分为,睦洞湖属村庄、后门头、三义、七星村,铁匠的寸边湖、

每年爆发水葫芦时七星村、三义都会组织清理河道能够让船只行走。

 

9

(2)、小龙虾

进入湿地后,岸边多得是各种

形态的小洞(如图十三),据了解,

中国 20 世纪 30-40 年代从日本引

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

主要用作食物和宠物。

小龙虾常常混养在农作物(如水稻)田中。

图十三

不需要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可实现自我维持,收获后,

不需要再投放原种。

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这也说明了

会仙湿地岸边小洞的来由。

(3)、福寿螺

与水葫芦跟小龙虾一样,福

寿螺是引进的外来物种,到达

龙山之前的路上,到处都是福

寿螺产下的卵,颜色为粉红色

(如图十四),大部分是黏在

图十四

灌木枝上的,应该是在水位上升时产下,后因天气转热,水位下降

就一直黏着。

据了解,福寿螺虽然可食用,都是味道却不能博得人

们的喜爱,但是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

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

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

至死亡,因此人们就减少对其的食用,导致现在福寿螺生长繁殖快,

某些地方也产生泛滥成灾的迹象。

10

(4)、荷花

进入荷

花塘,满目的

荷叶,寥寥几

朵荷花,别有

风味。

但是低头一看,荷塘上飘的基本都是枯黄的荷叶,枯死的水

草(如图十五),味道并不好闻,虽然说这些有助于荷的生长,但是

过多的这些东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

 

图十五

 

4、龙山

登上龙山,将湿地全景一览无余(如图十六),山上有很多古迹,一

段山路铺有清代的石碑.山顶是龙王庙遗址,曾是太平天国将领冯云

山的指挥部。

在龙山山顶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有一些村民将湿地圈成

的人工鱼塘,显然这对湿地的生态也是有破坏的。

据史料记载,宋

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 65 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

而目

前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 6 平方公里

左右,预计未来还会逐渐减小,人工

 

11

鱼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图十六

 

四、总结与建议

在这一次短短两天的实习中,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

里,无论是从老师的教学还是从自己的实践中都学到了不少。

谢老师在上山过程中尽心尽力的为我们讲解。

爬了一座山,欣赏到

美景,感受颇多。

在看到现实中的东西与自己所堆积在脑海中的知

识匹配成功,使我们对自然地理更为了解。

总的来说,我们这次的

认识实习很成功,在游玩的状态下,牢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锻炼

了我们清闲了许久的身躯,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阅历。

希望类似这

样的实习,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多进行。

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猫儿山岩体以加里东期花岗岩为

主,伴有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浆侵入。

岩体的主体出现于复式背斜核

部,地区地质活动较多。

地区生态系统已经逐年衰退,现在在其流

域频繁兴建工程,加剧了环境的恶化速度,不可一味只求盲目开发,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会仙湿地是燕山构造运动期形成的,有

非常大的研究价值,为保护湿地水环境,防止其退化,建议采取以

下措施:

禁止在湿地周围及区内再建有害于湿地保护的工程,如排

水渠之类工程。

建立会先岩溶湿地水文监测系统,对其水质、水量

实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湿地水情的变化情况,为全面掌握湿地生

12

态系统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对周围居民开发湿地来种植农作物或

旅游开发商开发湿地来建设旅游设施的行为进行处罚,会仙湿地科

研价值远大于经济价值,一定要切实保护好湿地面积。

 

参考文献: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指导书》

《会仙湿地》XX百科

《猫儿山》XX百科

《小龙虾》XX百科

《福寿螺》XX百科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