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4069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docx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外国新闻事业史整理

一、名词解释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古罗马执政官凯撒下令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记录,把它张贴在公共场所(一说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了石灰膏的特制木板上),后人称之为“每日纪闻”或者“罗马公报”。

【新闻信】在《每日纪闻》刊行的同时,罗马境内还出现了早期手写新闻信,它既是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实体,也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的时间最久的手写新闻传递方式。

【新闻书】发源于尼德兰、德国等西欧地区一种不定期的印刷品,主要报道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

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并因其书本形式,通常在书店、集市或街头出售,被称为新闻书。

新闻书与报刊相比:

形式内容上,虽有刊名,但出版日期不固定、出版间隔很长。

新闻迟缓,时效性不高;受众方面,没有固定订户,只在市场上像其他书一样公开出售;出版者多为印刷商,以印刷其他书籍为主,附带出版自己编写的新闻书。

【手抄小报】是发源于意大利威尼斯以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以及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灾祸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新闻报纸。

又称格塞塔。

【知识税】1712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所有报刊一律征收印花税、报刊使用纸张税,刊登广告的广告税,三者结合称为知识税。

以1861年纸张税的取消宣告甩掉150沉重的知识税包袱。

【论新闻出版自由】在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约翰·密尔顿与1644年撰写了《论出版自由》一书,反对当权长老派的跋扈,次数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出的一片演说词,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

【曾格事件】曾格是纽约市的印刷商,创办了《纽约周报》,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总督的文章而被捕。

安德鲁.汉密顿为其辩护。

汉密顿指出,只有谎言才构成诽谤,每个公民都有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真相的自由。

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裁定曾格无罪。

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是美国新闻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

【总编辑制】报业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的制度。

这对贬值编务质量的提高和报业经营的扩大都有着重要意义,最先由《泰晤士报》提出实行,大大提高了报纸的质量,并被其他报纸效仿。

【黄色新闻】一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灾害、性丑闻、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了销售数目之目的的新闻报道。

一战后出现其变种——庸俗小报,以暴力色情文字加大幅图片为标志(手法更耸人听闻,甚于黄色新闻),最早的庸俗小报是帕特森上尉《纽约每日新闻》

【量报】法国报纸的一种类型,即侧重娱乐新闻以趣味取胜,以软新闻为主,《法兰西晚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质报】重视报道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所谓严肃性新闻的报纸,以文章、资料、评论的质量赢得读者,典型代表《世界报》

【通俗小报】明治初年出现了以适应平民大众需要为主的通俗小报,主要刊登符合平民趣味的社会新闻和娱乐材料、连载小说,文字通俗、版面活泼。

【宅配发行制度】日本各报拥有自己独立的发行网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专卖店,采用按户投递的方式,上门收订和送报。

送报员每天早晚两次按时送报到户。

在报社的发行末端,既有直属销售店,也有专属销售店,在一些边远地方还有多种报纸的销售店。

在东方人特有的,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传统中,宅配发行制度对于稳定各自的读者群,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是1930年前后最从《读卖新闻》开始,《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效仿形成的特有的发行制度。

【白虹笔祸】是日本新闻史上最大的一次政府当局镇压言论事件。

(笔记本p35)

【三社四边协定】1870年1月7日欧洲三大通讯社哈瓦斯社、路透社和沃尔夫社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

该协定以三大通讯社为主,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参加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被称为“三社四边协定”。

一战爆发后,名存实亡,1934年11月正式废除

【电波三法】1950年4月,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意见,通过了有关无限电管理的三个法案,即著名的“电波三法”——电波管理委员会法、广播法、电波法。

“电波三法”共同确立了战后日本广播事业自主经营和广播自由的原则,确立了公营和私营并存的双轨体制,从此以后日本广播电视也在新的条件下日益发展。

二、简答题

1、手抄小报和新闻书出现的意义

(1)新闻传播的规模扩大了,从面向特定对象传播转变为面向社会广大公众传播

(2)专门采集和公开发布新闻的机构逐渐出现了,从事这项活动的行业队伍逐渐形成了。

2、定期报刊产生的条件:

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动使社会的信息供给和需求持续增

长;物质条件,主要是印刷设备的改善;关键因素在于邮政事业的发展,使每周投递一次成为可能。

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也就是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产生于17世纪发源地在德意志地区)

早期定期报刊的特点:

报刊形式不一,有书本型,有单张型;内容大致相同;新闻性的关键在于新闻的采集。

17世纪初定期报刊问世,这是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特征如下三点:

首先,报刊从一般的印刷物中分离出来,有别于书籍,形成为独立的报业;其次,报纸和期刊(杂志)也开始分流,形成报业中的两个分支;再次,报纸已具备三张、两面印刷、分栏编排的形式,内容有新闻、评论、广告三个主要部分,刊期短,有日报、周报等。

3、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社会需要,是新闻事业诞生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兴起过程中整个社会对新闻信息的大量需求,直接催生了近代新闻事业。

这种社会需求包括以下两方面:

从经济上看,

从政治上看,

其次,是连同社会需求增长有关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发展,这是社会可能,即有满足需要的条件,为近代新闻事业产生提供的可能性,主要有:

其一,印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其二,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其三,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

4、资产阶级报刊的功能

在经济上,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服务;在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后有利用它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5、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

封建统治或者保守势力的压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

其一,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处于无权地位,各国封建统治者对报刊都有严厉的管理措施;其二,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广泛兴起;其三,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议会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确立进入政党报刊为主阶段,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工具,宣传政见,争取舆论,甚至党同伐异,激烈论战;其四,工业革命后出现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发展的局面。

6、革命前封建王朝的压制英国报业的原因以及主要限制措施

(1)原因:

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印刷物中反封建、反旧教的成分日渐增多,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恐惧和不安。

(2)措施:

1529年开列禁书名单;1534年颁令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商均须经过皇家许可,否则禁止营业;1557,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只有经过女王许可印刷商才能成为会员,才能从事出版;1570,将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独立为“星法院”,加强封建统治,直至1641年废止。

7、革命后报业领域压制和反压制的斗争

压制:

征收印花税,同时征收纸张税、广告税,为英国政府增加财源的同时限制报业,达到寓禁于税的目的;运用法律制裁(叛逆罪、煽动罪、侵犯国会特权、总逮捕令);实行津贴收买

反压制:

首先体现在报道国会的问题上;批评当权人物方面;最后,围绕知识税的斗争也是报界反压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853取消广告税,1855取消印花税,1861取消纸张税,甩掉了150沉重的包袱)

8、密尔顿和出版自由

(1)始末:

密尔顿未经出版检查官的审阅批准连续出版了几本小册子,1644年被召到国会答复质疑,密尔顿乘机提出出版自由主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系统阐述了他的出版自由思想。

(2)《论出版自由》具体而言包涵几层意思: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要相信读者有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有人说坏书应该禁止,但谁来判断哪些是坏书;历史证明出版检查官水平往往低于作家水平;即使某些检察官很有水平,但他可能会被偏见或者流言所蒙蔽,这种情况下禁书就很有可能是被查禁了的真理;尽管出版物能够禁止,但无法禁止其中的思想的传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真理和虚伪”交手吧,谁见过真理在放心大胆的交手中吃过败战。

(3)出版自由影响、地位:

出版自由思想较系统,但并未产生太大影响;18世纪,法国革命重新出版,广为传播,影响从出版界推广到了新闻界,成为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锐利武器;后来,出版自由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同,不仅为自由主义媒介理论体系核心,更成为西方新闻理论基石。

9、杰斐逊民主思想中对新闻自由的三方面贡献:

率先提出并积极努力为新闻自由立法;正确指出了新闻自由在行使民主监督方面的作用;深刻阐述了新闻自由对探索真理的意义。

10、垄断

一、近代报业演进为现代报业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19世纪末至死一次世界大战,是近代报业发展为现代报业的转变时期;第二,一战到二战,是报业垄断基本形成的时期;第三,二战以后,是报业垄断继续加深的时期。

二、发达国家报业形成垄断有其必然性,原因有二:

经济上,是垄断资本追逐利润的结果(可降低成本,资源共享,消除风险);政治上,是垄断资本力图控制舆论来影响政治的结果。

三、关于垄断的影响

(1)积极方面:

组建大规模的产业集团,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例;可以提高政治上独立自主的能力

(2)消极方面:

国际传播界对媒体垄断持批评态度,典型意见是:

新闻出版事业集中已被认为是对读者、新闻人员和较小的同行业的一种祸害和危险。

日报数量减少,缩小了新闻出版界的观点的多样性,减少了供读者选择的机会,限制了意见范围和论证领域,助长了千篇一律并迫使人们接受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对那种民主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多元化构成严重的威胁。

四、怎样评价垄断

(1)评价影响:

关键找准“度”。

一般认为,规模适中的垄断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节约社会资源,规模较大的垄断也不一定没有好处(言论市场因编辑权、把关权问题与垄断资本有脱钩的可能),要反对的是“一城一报式”的垄断(缺乏竞争)

(2)对跨国垄断:

一方面他们带来先进的理念、运作方式,他们对本国新闻事业的冲击力也不一定都是灾难性的,这种垄断与“一城一报式”垄断应该区别对待。

11、英国大众化报刊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1855~19世纪末),成功引进了美国办报风格,代表报刊《每日电讯报》;

(2)形成英国特色的阶段(19世界末20世纪初)将英国报纸的传统风格、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与现实英国大众兴趣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一批新报刊,代表《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3)新型大众化报纸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内容更加煽情的大众化报纸取得了成功,代表《世界新闻》《太阳报》

12、黄色新闻的特征

(1)使用煽动性的大标题,红色或黑色的特大号字,充满刺激,经常对不甚重要的新闻加以渲染、夸张,整个报纸版面给人耸人听闻的虚假感

(2)使用种种欺骗手段:

捏造新闻,关门造车,冒充科学,奢谈学术,或者干脆自己制造新闻事件(3)对被压迫被剥削者以及竞争中的失败者,表示“同情”,发起社会运动,声明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4)滥用新闻图片。

为煽情的目的,不惜伪造和偷窃(5)出版星期日增刊,登载彩色滑稽连环画,以及肤浅而又富于刺激性的文字。

13、对黄色新闻的评价

黄色新闻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消极影响:

黄的煽情主义宣传,降低了新闻事业的水准,践踏了新闻界长期以来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黄色报纸的煽情报道,犯罪新闻和耸人听闻的宣传毒害了人民的心灵(戈德金);黄色报纸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宣传转移了普通民众政治经济斗争的注意力,消弱了他们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意志。

(2)积极影响:

在报纸的大众化发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扩大了报纸的读者群,是报刊事业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大众的事业;黄色新闻在新闻业务上的一些变革:

大量的采用图片,多行标题、肚子好、新闻写作多样性,增加新闻特写;这些做法活跃了报纸的版面,增强了报纸对民众的吸引力。

14、有关普利策

一、普利策的《世界报》的业务活动具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注重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和报道,揭露时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二是大量刊登社会新闻,警事新闻,人情味新闻,并且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法,吸引读者。

二、普利策办报特点归结为六项:

(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服役轻松或有刺激性的新闻吸引读者

(2)发起社会运动,推动改革,扩大影响(3)重视社论,以支持新闻报道(4)篇幅多,报价低(5)广泛运用新闻图片(6)重视报纸发行,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路。

三、普利策的办报策略:

实用主义的做法——煽情主义吸引读者,呼吁社会改革;精确、精确、再精确。

四、普利策成功的原因:

(1)能准确把握读者的特点,能娴熟运用新闻去迎合读者需要

(2)重视报纸质量,着力经营独家新闻,要求每天都有“新”(3)增加内容,扩大篇幅(4)压低报价,扩大读者队伍,招揽广告(5)大量采用新闻图片,活跃版面(6)最重要的是发起社会运动(自由女神像募集底座,环球旅行等)

15、美国报纸在采编业务上有一些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明显的特点:

篇幅多,广告比重大;内容向广和专两极发展;报道注重深度化,版面更趋向形象化。

16、日本报纸的发行

一、重视发行宣传,多种多样的自我推广形式:

(1)利用发达的地铁系统,报业经营者在地铁里展示自我形象

(2)利用传单做广告,是日本报纸最为受青睐的方式,广告主要投入私人信箱,达到率高,有效性强(3)报纸的推广喜欢与文化活动联姻(《读卖新闻》专门组建了自己的交响乐团,定期举办音乐会,演奏国内外优秀作品)二、努力吸引青少年注意:

通过报业协会和相关团体统筹,大力弘扬报业文化,进行总体性自我推广,夯实报业的社会基础,培养扩大读者后备力量;三、注重媒体素养教育:

在全国开展两项简称NIE(在教育中利用报纸,促使老师看报并将报纸内容渗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看报兴趣)和README(希望大家读报,通过媒体,以各种方式告诉青年人报纸上的信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重要活动。

17、《读者文摘》的摘选原则

(1)适用性。

适合一般读者的口味

(2)持久的兴趣。

文章的故事和情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3)建设性。

内容积极向上,有助于认得身心健康,是乐观向上的。

18、无产阶级报刊的特点:

它的办报宗旨在于宣传主办组织(工会或政党)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或政治而不在于追求商业利益或经济目的。

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为了维护阶级的利益,追求阶级的解放,它必定要批判旧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阶级敌人作战,也要同工人内部种种错误思潮和资产阶级影响做斗争。

它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它同劳动群众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为群众办报,靠群众办报,报道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刊登群众的来稿来信,争取群众的经费支持,依靠群众出版发行。

在体制上,通常同主办的组织结为一体,作为主办组织的宣传机构,该组织的领导人常常就是报纸的负责任或主编。

马、恩、列等革命导师在无产阶级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三、事件、案例

1、“双轨制”广播体制

(1)历史背景:

8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掀起了一股私有化浪潮,一批大企业强烈要求开放电视业,公众对电视台枯燥节目日益不满

(2)实行初衷:

把竞争机制引入电视业,一方面希望大大丰富节目内容,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另一方面,对本国政治、文化以及电视业本身不造成伤害,从实践看,这个目的达到了。

(3)双轨制以议会政府对电视业的管制为起点,以议会立法及总统命令形式逐步实现

(4)好处:

政治上防止极少数人或者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有助于政治上多元化,保护民主制度;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使电视台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利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文化上旨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

(5)新问题:

一个是私营台的商业化操纵,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化倾向“引狼入室”,让美国的电视片尤其是好莱坞的电视剧充斥着西欧国家的电视台;公营台在私营台的竞争中已处于下风,虽各国都设法扶植广告公营台,但是公营台观众的流失,收入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2、美国的新闻自由及实质

一、出版自由是现代国家的一个象征。

美国新闻界认为宪法所要保障的新闻出版自由包括以下三项:

(一)出版权利自由——实质是资产阶级权利

(1)具体表现:

办报不用批准,出版内容无须事先审查;新闻工作者对消息的来源进行保密

(2)美国的新闻事业大多数控制在资产阶级大财团手中,提倡新闻自由也是资产阶级大财团的观点自由,因此出版权利带有强烈的阶级性质。

(二)报道权利——在政府的新闻控制下生存

@否定新闻内容的报道权利,就否定了公民的知情权,就否定了民主制度。

@政府发布新闻的主要方法:

(1)总统使用电视台或者电台发表全国讲话

(2)总统经常举行记者招待会或者背景新闻招待会(3)白宫新闻秘书和政府部门新闻官会举行的日常新闻发布会(4)高级官员有时特约“有好的”记者谈话;

@行使报道权利的体现:

(1)政府、法院、国会都允许记者采访、报道

(2)政府发布新闻的制度,官员接受采访的习惯(3)国会专门制定法案保护报道权利

@政府控制新闻报道的手段:

(1)保密制度

(2)政府出面拉拢一些著名的有影响力的媒体记者(3)设立了庞大的官方对外宣传机构,左右舆论的动向(4)公开要求媒体与政府合作

(三)批评权利

(1)法律确立之前的新闻批评—公正评论:

是“真实”即批评材料

这案件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是美国新闻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

4、白虹贯日

(1)日本新闻史上最大一次政府当局镇压言论事件。

1914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后又一席卷全国的“抢米风潮”,使当局胆战心惊,日本统治者因此对不利于政府的报刊予以查禁,或者世家压力使其转向在高压之下,日本报刊反对当局的言论考试销声匿迹。

但是《大阪朝日新闻》仍主张民本主义,多次想当局对抗并在舆论其主导作用,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下台,要求言论自由等,《大阪朝日新闻》把这次集会描述为“白虹贯日”,预示着政局的动荡。

(2)影响:

通过“白虹”事件,民治默契以来实际上行进在企业化道路上的报纸幡然醒悟其企业性,迄今关于报纸力量的幻想打破了,对政论新闻事业以及发起群众运动的最后留恋被丢弃了,从此,报社更加致力于企业发展,并进一步巩固、充实企业的思想;“白虹”的言论笔祸事件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诞生和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对舆论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