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扩展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4256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师说扩展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说扩展练习.docx

《师说扩展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扩展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说扩展练习.docx

师说扩展练习

扩展练习: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蟠(fán)句读(dú)针砭时弊(bì)

B.谀(yú)苌弘(chánɡ)六艺经传(zhuàn)

C.郯(tǎn)谄(xiàn)媚不拘时(jū)

D.聃(dān)严谨(jǐn)以资切磋(chā)

3.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方法)

D.余嘉其能行古道。

(从师学习的风尚)

4.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王鼓乐于此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将军身披坚执锐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成以其小,劣之

7.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默写。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

(2)古之圣人……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人行,_______________。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

嗟夫!

师道之不传也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8、文中括号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是

///

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或师焉,或否焉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

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D.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犹且从师而问焉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恣其所为不问

朝夕遣人候问武

D

10、翻译下列语句。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②其可怪也()!

译文:

    《师说》练习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孰(shú) 苌弘(cháng) 经传(zhuàn) 针砭时弊(biǎn)

  B.谀(yú)句读(dòu)谄媚(chǎn)不拘于时(jū)

  C.郯(dàn) 严谨(jīn) 或不焉(fōu) 惑之不解(huò)

  D.聃(dān) 贻之(yí) 师襄(xiāng) 以资切磋(chuō)

2、下列句中的“师”按用法和意思分类,正确的是(   )

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存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否焉。

A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①⑤/③⑦/④⑥⑧

C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按意思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愚人之所以为愚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填然鼓之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

A①②③⑦/④⑤/⑥/⑧/⑨B①②⑦/③⑨/④⑤/⑥/⑧

C①②③⑤⑦/④⑧/⑥/⑨D①②⑦/③⑨/④⑤⑧/⑥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及今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

 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古义:

  今义: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

古义:

  今义:

  ④师道之不存也久矣

  道

  古义:

  今义:

  ⑤今之众人

  众人

  古义:

  今义: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

  古义:

  今义: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古义:

今义

5、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6、下列各句喊有与“巫医、药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相同的词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吾师道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下列各句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孔子曰:

何陋之有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8、翻译下列句子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人,其皆出于此乎

9、下列各句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柳宗元合称韩柳。

B《师说》是韩愈散文中的一篇重要论说文。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

C韩愈所说的“师”既不是各级官府学校里的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D韩愈的《师说》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二、课外拓展

(一)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⑴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⑵,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友人书》节选)

【字词注释】

⑴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

⑵子羔、原宪之贤:

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

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

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下面各句中的“之”与“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何如?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驴不胜怒,踢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对文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处:

居住     B资:

费用

C济:

帮助     D勉:

勉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4、与“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意思相近的俗语是(                   )

(二)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1和“愈以是得狂名”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河之险B皆以美于徐公C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D臣以险衅,宿遭闵凶。

2、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好:

喜欢B益:

好处C以为:

认为D是:

代词,这样。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⑵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4、阅读《师说》和《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谈谈应该怎样面对流俗.

参考答案

一、1B(A.砭应为biānC郯应为tánD磋应为cuō)

2、B(①⑤是名词,老师。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⑦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⑥⑧从师学习

3.A(①②③⑦,助词,住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⑤代词,他。

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助词,无实意,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

⑨指示代词,近指,可译为、------的凭借;

4①学者,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的人

②所以,古义:

用来-----的;今义:

表结果的连词。

③无,古义:

无论;今义:

没有。

④   道,古义:

风尚;今义:

路。

⑤   众人,古义:

一般人;今义:

很多人。

⑥   小学,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了;今义:

学制中的一个阶段。

⑦   不必,古义:

不一定;今义:

没有必要

5D(A“受”通“授”B“不”通“否”C“生”通“性”

6C(例句中的“耻”和C中的“耻”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无特殊用法的词,B“师”名词做动词D无特殊用法的词)                                                7①有了疑难问题,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解决         ②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8、A(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韩愈)

(一)1.B(例句中的“之”意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与之同A为动词,到C代词,它D代词,他)

2.D(“勉”此处为“鼓励”)

3①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②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4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1.D(例句中的“以”是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与之同。

A凭借,依靠B认为C用)

2.B(此处“益”为“更加”)3①

参考译文

人们求学(或做学问),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

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互相交流启发),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

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雇用)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的收获)。

如果既不出门(拜师友),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有)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

孔子说: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凭孔子这样的对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这对今人不是一种勉励吗?

孟子说:

「人的毛病在於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追随老师学习,现在(唐)则没听说有人敢为人师;有的话往往讥笑他,认为是个狂妄的人。

只有韩愈奋勇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於触犯众人的忌讳,甘愿承受他人的讥笑和侮辱,招收後进学生,写了师说这篇文章,容色严正地当地老师。

世人果然君起责怪他,指指点点,互递眼色,相互拉扯,加油添醋的非议他。

韩愈因此得了狂妄的名声;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忽忙东去,这种情形已经很多次了。

 一、选择题(24分,每题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贻(yí)六艺经传(zuàn)

  B、句读(dòu)聃(rán)苌弘(cháng)

  C、阿谀(yú)蟠(fán)授之书(sòu)

  D、或不焉(fǒu)嗟乎(jiē)谄媚(chǎn)

  2、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1)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答:

〔〕与〔〕

  

(2)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

〔〕与〔〕

  (3)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圣益圣,愚益愚答:

〔〕与〔〕

  二、简答题(40分,每空2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体会其不同用法。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②孔子师郯子_____________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④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句中“其”字的不同含义及其用法。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②传其道解其惑_____________

  ③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④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②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

  ③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④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

  6、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择师的目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末阐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常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

他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愈热心于教育,他能逆当时的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有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闻知道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晚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

从师学习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呢?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

“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啊!

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名家点评】

  在韩愈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

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

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

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有如截奔马之势。

“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之例之后,随即指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正如清刘熙载所说:

“说理论事,涉于迁就,便是本领不济。

看昌黎文老实说出紧要处,自使用巧骋奇者望之辟易。

”(《艺概?

文概》)

(《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刘学楷)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

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用来……的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不一定  今义:

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无论   今义:

没有,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跟随、而且 今义:

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6)今之众人 

  古义:

一般人  今义:

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

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2)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

 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

 惑而不从师

(3)连词,表承接。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

 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

 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代词,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代词,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代词,他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5)副词,表反问语气。

 其可怪也欤

4.于

(1)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介词,向。

 而耻学于师

(3)介词,对于。

 于其身也

(4)介词,从。

 皆出于此乎

(5)介词,被。

 不拘于时

5.乎 

(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其皆出于此乎

(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也

(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