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4258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docx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

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

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日期:

2009年5月14日

签名:

邢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

邢江导师签名:

殷强日期:

2009年5月14日4

摘要

摄影从发明至今已有170年历史,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摄影文化在每一

个历史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摄影流派与摄影形式此起彼伏。

每一

种摄影形态的发展都受到摄影自身特点、受众接受趋向、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等

多方面的制约。

本文正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摄影形态的发展可能,这就是多媒体

摄影。

多媒体摄影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制作技术的成熟以及受众

的影像阅读习惯的改变而发展的新的摄影形态,它预示着静态影像的发展方向。

那么,摄影为何要进行多媒体融合,多媒体摄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多媒

体摄影的产生与发展对摄影又会出现怎样的影响?

本文从观看与讲述两个角度

分析静态影像与动态影像的异同,以此为出发点论述多媒体摄影的产生,并介

绍多媒体摄影的现实状况与构成要素,认为纪实类摄影在今后必将走向多媒体

融合之路。

关键词:

摄影;多媒体;观看;讲述2

Abstract

Ithasbeen170yearssincetheinventionofphotography.Withthesocio-cultural

changes,photographiccultureateverystagehasemergedindifferentforms.Each

formofthedevelopmentofphotographyreflectsthecharacteristicsoftheaudience

toacceptthetrendoftheimpactofsocialandculturalenvironment.Thisarticleisto

exploreanewformofthedevelopmentofphotographymaybe,thatis,multi-media

photography

Photographycomesaboutmulti-mediainthe21stcenturybecauseofthe

developmentofnetworktechnologyandmultimediaproductions,aswellasthe

changeoftheimagereadinghabitsandthedevelopmentofnewformsof

photographyofmatureaudience.Itindicatesthat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the

staticimage.So,whyandhowphotographyinosculatesthemulti-media?

Multimediaphotographyisakindofform,whatwillbetheimpactoftheemergence

ofmulti-mediaphotographyanddevelopmentofphotography?

Inthispaper,the

authorresearchesthesequestionsinseeingandnarrationpoints,investigatingthe

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staticimagesanddynamicimages,whichaimtostudy

theemergenceofmulti-mediaphotographyanddescribetherealityofmulti-mediaTheauthoranalysesthephotographicelementsofmultimediaproductionsand

considersinthefuturedocumentaryphotographywillmovetowardtheintegrationof

multimediaRoad

Keywords:

photography;multi-media;seeing;narration

3

引言1

第1章摄影的意义与成就.3

1.1摄影作为一种语言3

1.2一种观看方式.5

1.3一种讲述方式.8

第2章静态摄影与动态摄像.11

2.1动态影像的产生与发展.11

2.2静动影像的观看方式差异13

2.3静动影像的讲述方式差异16

第3章静态影像的内部分离.19

3.1静态影像内部分离的冲动19

3.2多媒体摄影与“媒介融合”20

第4章多媒体融合的现实24

4.1大众媒体的多媒体选择.24

4.2专业图片社的多媒体选择25

4.2.1动感玛格南.26

4.2.2VII图片社的多媒体摄影专题.27

第5章多媒体摄影作品的构成与发展29

5.1多媒体摄影作品的构成元素29

5.1.1成组的图片.29

5.1.2背景声或背景音乐.29

5.1.3穿插拍摄者的叙述.30

5.1.4与拍摄主题相关的字幕或其它视频资料.31

5.1.5动画或其他渲染性视频31

5.2多媒体摄影作品举例分析311

5.2.1《幽灵城镇》32

5.2.2《中东的女人们》33

结语:

多媒体摄影作品的未来36

引用文献38

参考文献39

致谢41

2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引言

弗里曼?

帕特森在《摄影与视觉心理》中认为“摄影的目的只能是有效的

1

表现”。

但问题的关键是摄影画面所表现的主题是拍摄者自身主观思考的结果

还是拍摄对象自身具有的可被人发觉的审美和象征意义?

帕特森的观点属于后

者,但是在摄影的发展史中我们明显地看到强调拍摄者主观意志的倾向。

如果

摄影要表现的是拍摄对象自身具有的可被人发觉的审美和象征意义,那么前提

是拍摄对象能够通过一种可被人感知的方式向拍摄者及受众传达审美和象征意

义,如果摄影要表现的是拍摄者个人的主观意志,摄影者也要借由一种能使受

众领悟的表达方式去运载自己的意志。

那么无论摄影要表现的是什么,有一点

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摄影中必然存在着一种沟通被拍摄物和摄影者以及受众的

蕴含在被摄物自身的属性充当摄影表现的载体。

摄影者与对象借助摄影画面下

解读出的故事与情感达成心灵上的默契,同时将世界的真实还原于眼下。

如今,

对于摄影表现的有了新的载体,它不仅仅依靠照片来传情达意,而是运用多种

媒介形式,那就是本文的论述对象?

?

多媒体摄影作品。

它以照片为核心,融

入了背景音乐、字幕、现场采访录音,甚至视频的元素。

影像作为一种反映自然、反映社会和世界的视觉直观方式,无论是作者意

图的表达还是受众解读的感受,都是以它所承载的内容为基础的,其基本作用

可以归纳为叙事和抒情。

而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离不开对现实的还原。

面对

影像,就是在面对一种现实,静态影像主要通过画面展现它,动态影像通过画

面和声音展现它。

从还原现实的角度分析影像,我们必须从作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

对于

作者来说,他要利用影像去表达他的情绪和感受,对于受众来说,通过观看行

为,他要获得信息和增加对现实的了解。

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在这两方面存在

明显的差异,造成了两者各自发展的不同。

电影电视文化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现在的受众已经习惯了动

1

《摄影与视觉心理》1988,弗里曼?

帕特森著何岑成译,中国摄影出版社,第28页1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态化的媒介,那么摄影这种静态的媒介形式在这样一个传播环境中如何生存并

继续得到认可,多媒体摄影作品这种形式也许为静态影像传播指出了一段前方

的路。

然而,静态影像并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本文从观看和讲述两个角

度入手分析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各自特点及差异,讨论的正是静态影像的发展

前景,探讨静态影像与多媒体表现之间的关系。

2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第1章摄影的意义与成就

1.1摄影作为一种语言

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与孔德提出实证哲学同年,使它从诞生之后就与“实

证”、“现实”、“真实”等字眼脱不开关系。

然而摄影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单纯

的留影那么简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

通过摄

影人们试图在表现什么,试图在表达什么,这种基本的美学问题只要摄影不消

亡就会永远讨论下去。

无须与摄影理论或其他美学理论过多的对话,摄影已经成为了融入人类日

常生活的普遍现象。

摄影触及一种昀一般的人类形象语言。

罗兰?

巴特认为摄

影是一种纯粹功能性的存在,“它们的目的是观看,但不提供任何被看的东西,

2

看的主体神秘的同藏于背后的东西联系起来。

”进一步说,摄影逐渐发展了致

力于改变看与被看相分裂状况的习惯,昀终摄影不但看着,而且神秘地吸引着

生命的自身观看。

摄影成为人类独特的言说与语言。

摄影始终在说着什么。

卡蒂埃?

布列松

说:

“照片是凝聚着、浓缩着思想的形象语言。

”曼纽?

?

布拉弗说:

“摄影的发

明,正显露出新的‘人性企图’,它替我们和世界做了全新的交谈,摄影可能是

呈现人类情绪昀忠实的媒介。

”威廉?

克莱因将这种神奇的交往称为闪电式的“精

神恍惚、目击、作乐。

”阿里西?

波洛得维奇则指出,摄影是影像作家“自己的

视觉语言”。

以奇才称雄欧美文坛的苏珊?

桑塔格一语中的:

“摄影自成文法,

并能将全世界纳入其中。

”对于一部分摄影家而言,摄影使他们的个人主观高度

诗意化;而对另一部分摄影家而言,摄影让他们努力保持平凡的叙事。

摄影是文化的语言。

摄影对我们说话,它否定着封闭的世界,并且将我们

展现出来。

摄影是一种对寂静的扩展,一方面它作为器具承载感觉,另一方面

2

《符号学原理》,罗兰?

巴特,三联书店,1988,第38页3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则搭配与牵连不同的个体,从而建立新的意义。

自然总在不停地于细微中宣达存在的秘密,而人则处于释义的关系之中,

并且“人就是被用来听取信息的”(海德格尔)。

博纳富瓦就在布列松的摄影中

感受到这样的信息:

布列松的照片强烈地流露出自身的语言,“透过照片上呼喊

的嘴和奔跑的脚步,我们看到了变化的动作和各种运动的形式以及各种声响。

这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沉寂说明:

那些同行为有区别的言词或者是我们自身产

生的种种现象,比如感觉、眩晕、胆怯等。

”对布列松而言,摄影处于匆匆忙忙

3

的历史谛听之中,因而就是“一种呐喊、自我解放的方式”。

摄影对人说话或是人对摄影说话?

都不是,应该是在摄影中“物和人说话”。

摄影显示欲望,并要求主体产生黏着与背负的双向运动,而昀终摄影将使欲望

和主体分离,形成新的集体。

于是,摄影就既对人说也对物说。

但是,这样的

言说没有穷尽的可能性。

如果详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文化形态在传达着

对秩序进行修补或重建的信息。

一方面,它必须重建一种新的视界以融合各种

力量;一方面,它要破坏旧的秩序风格,并促其破裂。

因此,摄影昀终也因为

做了人的陈述语言而成为无休无止的活动,这是它的秩序?

?

一种在欲望与事

务之中永不终止的协商游戏。

摄影,作为对人类心智延伸的一种语言,绝不仅仅是交流性的,它也具备

一种符号转换特质。

在讲摄影作为叙述功能符号描述时,我们即可从影像的构

成与方式中得证其广泛的意义域。

虽然摄影可以是一个故事,但它只是作为一

种具体语境的产物被理解。

我们可以将摄影想象得十分单纯,但却不存在简单

的摄影。

因为一旦实现再现的功能,摄影便是表现。

因此,应当在外在投影的

氛围中诠释与发现其法则,在历史与外在的复杂存在链条中将现状转化为语言。

如此说来,摄影意味着一种在新旧、历史与现实交替中的语言,它与主体深层

的展开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个意义上,摄影凭借媒介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特殊

的或难以名状的情感,并且是摄影者对存在的昀彻底昀公开的展露。

摄影作为一种语言,无论它是对于欲望的表述还是涉及主体对与生存及存

在的一种展示,它也无法摆脱一种媒介的特性。

摄影语言的表述与意义永远都

是由摄影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我们在分析此方面摄影的意义时,总是

3

《卡笛尔?

布列松》,龙喜祖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4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要与摄影者与受众牵连。

而对于摄影者来说,它是一种观看和讲述的双重方式,

对于受众来说,它也是一种观看世界、观看存在的方式。

本文从两个角度来描

述摄影,一是观看,一是讲述。

从这两个方面分析摄影作为语言、作为表达方

式的意义,我们将看到摄影在现时代必将有所发展、有所转变的原因。

1.2一种观看方式

摄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观看方式,这是相对以往的艺术、以往的认知方式

而言的。

通过影像,人们实在的感受到了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人

生,不仅对于拍摄者,对于受众也是如此。

影像是活生生的存在,照相机捕捉

到一个人、一头牛、一幢房屋,他(它)就在那里。

作为拍摄者,它改变了接

触真实的方式,作为阅读者,它改变了评价作品的方式。

那么摄影摆出来的关

于观看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看待自我(也就是拍摄者)和他人(受众与

被摄人、物)的关系。

在这一方面,苏珊?

桑塔格的著作《关于他人的痛苦》

就是在灾难、痛苦题材上探讨这个问题,她认为以照片为媒介,受众获得的只

是一张“照片”,这种观看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然而这种观看虽然免不了

摄影者的武断却又是直面现实的观看,虽然拉近了自我与他人的距离却又是一

4

种片面的观看,就好像一种隔墙的偷窥。

观看先于语言。

儿童先观看,后辨认,再说话。

但是观看先于语言还有另

外一层意思。

观看确定了我们在世界中的地位;我们用语言解释这个世界,可

是语言并不能遮盖我们被周遭世界所包围这个事实。

我们见到的和我们知道的,

这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澄清。

傍晚我们见到太阳落山,知道地球正在

远离太阳。

然而这种了解和解释从未与景象相符。

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知

识与信仰的影响。

中世纪的人相信地狱是作为实体的一种存在,对于他们而言,

火焰的视觉含义与今日也相迥异。

可是他们的地狱观念既同他们灼痛的体验有

关,更与火焰燃成灰烬的景象紧密结合。

能观看之后我们就意识到别人也能观看我们和我们所做的一切。

他人的视

线与我们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个可观看的世界之中。

视觉这种交互

4

《关于他人的痛苦》,苏珊?

桑塔格,黄灿然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5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性比口语对话更为根本。

而对话常常是一种以言语呈现这种交互关系的行为。

影像是重造或者复制的景观。

它是一种表象或一整套表象,已经脱离了当

初出现并得以保存的空间和时间,其保存时间从瞬息至数百年不等。

每一个影

像都是一种观看方法,一张照片也是这样。

人们观看一张照片,多少能察觉到

摄影者是从无数可供选择的拍摄对象中挑选到了眼前这种表达方式。

即使是在

随意拍摄的家庭快照中也是如此。

摄影师的观看方法反映在他对题材以及角度

的把握上。

然而,尽管每一个影像都体现了一种观看方法,但我们对影像的理

解和欣赏却也取决于个人独特的观看方法。

昀初,制作影像是为了用幻想勾勒不在眼前的事物外貌。

逐渐的,影像比

它所能表现的事物更能经得起岁月的磨练;它能提供某人或者某物旧时的模样,

从而也隐含着别人曾经对这一主题的看法。

其后人们又承认影像还记录了拍摄

者的某种具体观点。

影像成为某甲如何看待某乙的实录。

这是个体意识不断增

强的结果。

除了影像还没有任何一种遗物或古代文献可以直接确证各个朝代人民生活

的社会。

在这方面影像比文献更加丰富精确。

这种说法也不否定艺术的想象力,

作品越有想象力就越能让观者和摄影师深入地分享对眼前景象的感受。

然而,

影像作为成品展出时,人们的观看方式又会受到一整套有关社会和生活固有想

法的影响,虽然其中很多想法早已不适用于社会(比如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

品味、什么是真理。

复制事物的新方法赋予了事物新的意义,这是完全合理的结果。

然而正是

在这点上,神秘化的倾向再次出现,歧义的解读不可避免。

事物本身的含义不

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通过照片让观者看到了什么。

有时,影像本身成为了

参照原物的标准,它的含义会因为贴近于紧随它的事物而改变,甚至在对于某

些发生之事的权威参照。

这样在拍摄者观看拍摄对象和观者观看影像的过程中,

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真实的感受与认知在一种观看关系中变得虚无缥缈,没有

确定的判断。

摄影师用眼睛看到了世界的存在,视觉信号通过感觉器官进入大脑被处理

成可被理解的信息。

无论是一片树叶、一双手,还是傍晚的夕阳或者漆黑的深

夜,所有的形式及色彩都是要靠眼和脑的双重选择和处理而被人所感知,再把

这种感知通过其他信息输出方式表达出来。

在这一入一出之间,不同的影像艺

6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术就诞生了!

输出的视觉艺术取决于摄影师用眼感受世界并用脑处理视觉信号

的过程。

首先,我们看到的世界景象因多种变量的存在而不相同,比如物体的

运动或静止会改变它在人眼中的映像、环境颜色的组合会使物体本身颜色看上

去失真、透视关系的改变等。

其次,当这些视觉信号输入大脑,还会经过一次

处理,可能是放大,可能是缩减,还可能是扭曲,比如记忆色的存在、视觉幻

觉如海市蜃楼的出现等。

这样经过这两次的视觉信号变化,再进而因为摄影师

个性的各异和生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差异,在这些信号基础上反映出来的视觉

艺术作品更是会千变万化。

不同的摄影师通过不同的眼睛看到了世界丰富多样

性的各个侧面,通过不同的大脑处理出丰富多样的含义,再由这些含义创作出

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总之,视觉艺术的变化反映的是视觉观看方式的不同,

观看之道决定了影像的表现力,现代主义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艺术可以说都多

多少少是由此视觉方式的革命和爆发而引起或者改变着。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具体的事例。

每年的各大新闻摄影评选活动,战争、冲突与痛苦总是一个永恒主题。

影师总是希望他们的照片富有冲击力,希望照片能够表达爱与和平的主题。

是受众们是怎么想的呢?

这个世界到底需不需要这么多苦难的影像,受众能否

和摄影师的拍摄目的契合呢?

我们面对照片所展示的他人的痛苦,和真实生活

中的他人的痛苦,两者到底相不相关?

我觉得这才是面对这些苦难影像时昀核

心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亲历或亲眼所见的苦难往往触动我们的神经,

尽管我们很多时候无能为力,但是却总是会激起某种行动的冲动。

但是当作为

旁观者时,特别是远距离的旁观者时,我们怎么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我们所

注意的只是血腥的画面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由此而生的道德优越感,我们在为自

己不在场而庆幸,我们在为别人的罪行而谴责,但是谁会想自己在同样的境遇

下将怎样行事!

而且照片留给我们的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纪念,一种回忆,虽然

是痛苦与焦虑的回忆。

苏姗?

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提出了一个

很好的质疑:

当有关他人痛苦的影像搬到美术馆、艺术馆、画廊展览时,受众

总是匆匆的浏览与稍许胆颤,当他走出展览,生活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或许这和冷漠无关。

照片的真实性起码包括三个部分,实在的真实、拍摄

的真实和解读的真实,实在的痛苦经由摄影师选择写实或放大或缩小或扭曲,

观者解读时又把它重复一遍。

这样一来照片所展示的他人的痛苦和真实生活中

7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的他人的痛苦,其相关性很容易遭到质疑。

当然,如果这样分析下去,那么战争和冲突、苦难的摄影作品不就没有存

在的必要了吗?

所以问题往下分析就是这些照片的功能究竟在哪。

越战的中止

和照片中的苦难是分不开的,但这种分不开在于照片引发的行动。

而如果仅仅

是当作观者,照片的作用必须遭到质疑。

如何使眼见的苦难化作思考和行动的

驱动力量?

摄影作为一种观看方式,它打破了以往对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人们的

视觉得到了极大地丰富,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但是摄影作

为一种观看方式又无法给这些视觉经验和认知结果一个满意的确切的界定。

过摄影作品,我们看到了,还是通过摄影作品,我们又不得不想的更多。

1.3一种讲述方式

另一方面,摄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讲述方式,约翰?

伯格称之为“另一种

讲述方式”。

没有任何照片的真实(并非指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可以被简单的否

定,但是就是在选择与抛弃之间,摄影者意义的赋予、主观的强加还是通过一

种“拟态真实”被传播了,对于现实的猎取就是在暗示自我的价值。

侯登科是

我国现代著名的纪实摄影家,以拍摄西北题材而闻名。

曾经有人问他,“你拍出

来的照片会寄给被摄对象吗?

”,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会”,因为那是他本人

的讲述。

摄影留给我们的是与绘画、建筑、雕塑等都不同的讲述方式,他的核

心是现实,内核却是摄影者的自我。

用摄影对现实进行纪录,可以表现一个孤立的场景和观点或是没有内在观

点的单纯的“纪录”,也可以是通过挑选特定场景和进入画面的元素而为了表现

某种意义表达某种感情的纪录。

当把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考量时通常是指

的后者,也就是摄影评论家刘树勇所强调的“图像的社会学意义”。

从表现形式

上看,一幅摄影作品的完成,总要是有一个主题引导,不论是在展览馆进行展

示还是以画册出版,摄影总是以一个形象来表达摄影者对于世界的思考。

摄影

作品传达摄影者的主观意志而使受众产生心理的共鸣,比如刘易斯?

海因对于

童工问题的纪实,不论是单拣出哪一幅作品,我们都会以其强烈的现实意义而

8

试论静态影像(摄影)与多媒体融合?

?

从观看与讲述的角度谈起

受到震撼也能够揣测摄影者在其中倾注的感情和希望传达的观念。

从受众的角

度说,一幅照片能够激起的也只是一种暂时的共鸣而不是对某个事件或现象的

持续关注和感同身受的思考。

因此,对于摄影的这种“系列性”的认识便产生

了对于它叙事节奏的认识。

一次纪实所包含的各单幅摄影作品便可以看场是表

现主题的一个个片断,他们之间的彼此相连就构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