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55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docx

微生物性皮肤病doc

第五十七章微生物性皮肤病

第一节头癣

【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初起有无丘疹、脓疱、黄痂、白色鳞屑,有无断发、化脓及疤痕。

2.自觉症状:

痒感程度。

3.治疗经过:

尤其是抗真菌药疗效的观察。

4.接触史或流行史:

托儿所、学校有无头癣患者,家中有无患癣的猫狗等家畜。

【体格检查】

皮肤科情况:

1.头皮损害:

黄癣初为丘疹、脓疱,继为黄癣痂,留下萎缩性疤痕。

白癣初为白色鳞屑母斑,周围继发小的卫星样损害,常并发脓癣。

黑点癣为散在的白色鳞屑斑。

2.头发损害:

黄癣发干枯、细黄、弯曲、参差不齐,发际处一般不受侵犯。

白癣为片状高位断发常有菌鞘。

黑点癣为片状低位断发,外观如小黑点。

【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黄癣为病发内气泡与真菌菌丝,白癣为病发外密集真菌孢子,黑点癣为病发内成串关节孢子。

2.真菌培养:

黄癣为许兰氏黄癣菌,白癣为铁锈色小孢子菌或羊毛状小孢子菌,黑点癣为紫色毛癣菌或断发毛癣菌。

3.滤过紫外线灯:

黄癣病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呈亮绿色荧光,黑点癣无荧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头皮及病发的典型改变,真菌直接镜检及滤过紫外线灯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可疑病例,真菌培养阳性,可以做出诊断。

应与石棉状糠疹、头部银屑病、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剃头:

每周剃头1次,共8次,去除带菌的头发。

(2)洗头:

每日用温水肥皂、2%酮康唑洗剂、硫化硒洗剂洗头2次,连续8周。

(3)消毒:

对患者的衣、帽、毛巾及护发、理发用具等应每周煮沸或用其他方法消毒1次。

2.外用药:

外搽1%联苯苄唑霜、2%酮康唑霜、1%特比奈芬霜、3%咪康唑霜、5%~10%硫磺软膏、5%水杨酸软膏等,每日2次,共8周。

3.内服药:

(1)首选灰黄霉素:

15~20mg/Kg.d,黄癣连服10天,白癣、黑点癣连服14天。

(2)特比奈芬:

体重小于20Kg者,每日62.5mg,共4周;体重20-40Kg者,每日125mg,共4周;体重大于40Kg者,每日250mg,共4周。

(3)伊曲康唑:

200mg/d,15-30天为一疗程。

(4)脓癣的治疗:

口服灰黄霉素如前述,早期损害,可以短期合并应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有效抗生素,外用抗真菌药液或霜剂,避免切开排脓。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明显改善者可出院继续服药,随访。

1.临床治愈:

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

2.好转:

临床症状50%以上或全部消失,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3.无效:

临床症状改善不足50%,真菌镜检或培养阳性。

(周华)

第二节脓疱病

【病史采集】

1.发病年龄:

好发于儿童。

2.流行季节:

夏秋季。

3.好发部位:

颜面、咽、鼻孔周围、四肢等暴露部位。

4.发病及播散:

均较急。

5.接触史:

常有接触史,且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或先有瘙痒性皮肤病,如痱子、湿疹等。

6.自觉症状:

是否有瘙痒、发热、畏寒等。

【体格检查】

皮肤科情况:

为成群分布的黄豆大或更大的脓疱,或初起为水疱,迅速浑浊化脓,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薄,易破损,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结痂,愈后无疤痕。

皮疹附近的近卫淋巴结肿大、压痛。

【实验室检查】

轻症病人血象无变化,皮疹广泛,伴有发热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脓液培养可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多见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好发于暴露部位,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

损害以脓疱与脓痂为主,再结合各型脓疱的特征,脓液检查发现细菌等,易于诊断。

应与水痘及丘疹性荨麻疹相鉴别。

【治疗原则】

1.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或摩擦,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

患儿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己污染的衣服用具应进行消毒处理。

2.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

3.中医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五味消毒饮、清暑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4.局部治疗:

原则为杀菌、消炎、收敛、干燥,防止进一步扩散。

可用0.1%雷凡诺尔溶液或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洗或湿敷。

并可选用10%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新霉素软膏等外涂。

对大疱或脓痂应吸干脓液,再用上述药物清洗或湿敷,亦可外搽硫磺炉甘石洗剂、2%龙胆紫溶液等。

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病,必要时可采用暴露疗法。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1.临床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症状消失。

2.好转:

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改善。

3.无效: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罗斌周华)

 

第三节丹毒

【病史采集】

1.水肿性红斑:

发病部位、时间,皮损扩大缓急。

2.患处自觉症状:

有无紧张、灼热、疼痛感。

3.前驱症状:

有无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4.既往史:

有无丹毒、营养不良、肾性水肿及酗酒。

5.治疗经过:

尤其是抗菌药物疗效的观察。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水肿性红斑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损害上有水疱、脓疱、皮肤坏疽、皮肤损害周边岛屿状蔓延,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附近有无足癣、鼻部感染病灶及外伤等。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皮肤病理:

真皮有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大,真皮内有弥漫的以嗜中性白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且多见于扩张的淋巴管内。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急骤,境界清楚,表面紧张灼热的水肿性红斑,以及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并有足癣、鼻部感染病灶或局部有外伤,以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诊断不难。

对疑诊病例作如下检查:

外周血常规,组织活检,有助诊断。

应与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蜂窝组织炎、外伤感染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

首选青霉素,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常能恢复正常,需持续用药2周左右。

磺胺类药、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强力霉素、林可霉素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局部治疗:

治疗患肢,可用0.1%雷凡诺尔溶液或马齿苋液冷敷。

3.中医药治疗:

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为治则,一般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4.对症处理:

发热、头痛可用解热止痛药。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1.临床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症状全部消失。

2.好转:

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好转。

3.无效: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黄俊新周华)

第四节带状疱疹

【病史采集】

1.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2.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

3.成簇水疱,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

4.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部神经支配区皮肤。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簇集性水疱,疱壁紧张,疱周有红晕,数群水疱沿神经带状分布,各群水疱间皮肤正常。

可因疱壁破溃形成糜烂或继发性化脓感染。

患部附近近卫淋巴结常肿大。

【实验室检查】

泛发性带状疱疹有较明显全身反应者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

耳部带状疱疹有脑膜刺激症状者常有脑脊液异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成簇水疱,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及有明显神经痛等特点,诊断不难。

当疱疹尚未出现之前或表现为顿挫性带状疱疹时,可能将神经痛疑为其他疾病,需加注意。

应与单纯疱疹、肋间神经痛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保护、防止继发感染。

1.一般治疗:

给予止痛镇静药如阿米替林、强痛定、立痛定、阿斯匹林等,赛庚啶亦可减轻疼痛。

2.全身治疗:

(1)无环鸟苷或法昔洛韦早期应用可抑制病毒及阻止其播散。

(2)阿糖腺苷每日15mg/Kg,静注10天,早期应用可减少急性痛和后遗神经痛,加速痊愈。

(3)干扰素早期应用可作为高危病人活动性感染的辅助治疗。

(4)疱疹净滴剂或软膏用于眼部病变。

(5)聚肌胞2ml肌注,隔日1次,可缩短病程。

(6)胸腺素注射液可缩短病程,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7)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l2等内服或注射。

亦可采用吗啉呱、转移因子等。

(8)激素有人主张老年患者应用强的松,可减轻炎症,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9)中医中药治疗。

(10)其他治疗如针刺治疗、音频电疗、He-Ne激光照射等。

3.局部治疗:

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或外用2%龙胆紫溶液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定期复诊。

若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转疼痛专科门诊诊治。

1.临床治愈:

皮损及疼痛全部消退,一般情况正常。

2.好转:

皮损大部分消退,无新发水疱,疼痛明显好转。

3.无效:

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或变化不大。

(洪福昌周华)

 

第五十八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湿疹

【病史采集】

1.急性湿疹:

表现为泛发性及多形性皮疹,皮损对称分布,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扩展至全身。

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可阵发加重,尤以晚间为甚,影响睡眠及工作。

2.亚急性湿疹:

湿疹在急性发作后,红肿、渗出减轻,皮损逐渐愈合,瘙痒及病情渐好转。

有的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及搔抓过度再呈急性发作。

可时轻时重,经久不愈将发展为慢性。

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病。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1.急性期湿疹:

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尖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

损害的外周,上述多形性皮疹逐渐稀疏,瘙痒较严重时,可因搔抓形成糜烂并有浆液性渗出及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相应浅表淋巴结可肿大。

2.亚急性湿疹:

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呈暗红色,水疱和糜烂逐渐愈合,可有鳞屑。

3.慢性湿疹:

有散在红斑或皮肤瘙痒所致抓痕,久之患部皮肤肥厚,表面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部分色素减退区和鳞屑等。

由于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也有所异。

如手部湿疹、肘部湿疹、乳房湿疹、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小腿湿疹等。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湿疹,如钱币状湿疹、汗疱症等。

【实验室检查】

怀疑有接触因素者,应做斑贴试验寻找过敏原。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但要分清类型。

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手足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防治原则:

(1)尽可能寻找疾病发生原因,对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嗜好及

思想情绪作深入了解,查找患者有无慢性病灶及内脏器官疾病。

(2)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暴力搔抓、过度洗拭等。

(3)避免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2.内用疗法:

可选用抗组胺类药、镇静安定剂。

急性期可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对用各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患者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3.局部疗法:

(1)急性湿疹;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液减少后可选用含皮质激素的霜剂与湿敷交替使用。

(2)亚急性湿疹:

一般常选用糠馏油、黑豆馏油和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或氧化锌糊剂。

(3)慢性湿疹:

常用皮质类固醇类软膏、霜剂或肤疾宁硬膏。

皮损明显肥厚者可用液氮冷冻疗法等。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

症状消失、皮损消退。

2.好转:

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病情减轻。

3.无效:

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曾序春钱起丰)

第二节接触性皮炎

【病史采集】

1.有刺激物接触史。

2.经过一定潜伏期后,急性发作。

3.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和接触部位。

4.自觉瘙痒和烧灼感,重者有疼痛感。

5.病程自限,病因去除后,若处理得当,约1~2周痊愈。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皮损的部位以面、颈、手背、腕、前臂等暴露部位多见,或者局限于接触部位,于接触物的大小形状多一致,境界清楚。

如接触物为气体、挥发性物质或粉尘,则皮炎先发生于暴露部位,并易扩散全身。

【实验室检查】

确定可疑致敏物,可行斑贴试验,一般在急性炎症消退2周后或慢性炎症静止期以及停用抗组胺药1—2周后进行。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接触史,在接触部位发病,皮疹倾向于单一形态,境界清楚,去除病因后,皮疹较快消退,斑贴试验阳性等情况,作出诊断应不难。

应与急性湿疹鉴别,面部接触性皮炎有时应与急性丹毒鉴别,足部接触性皮炎应与足癣鉴别。

【治疗原则】

1.尽快去除病因,避免再次接触。

2.外用药以消炎、止痒、预防感染为主。

3.内用治疗一般可用抗组胺类药,皮损较重或广泛时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4.脱敏疗法,适用于不能脱离变应原者,副作用大,慎用。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

自觉症状消失,皮损消退。

2.好转:

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明显减少。

3.无效:

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变化。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曾序春钱起丰)

第三节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病史采集】

1.发病常见于有较多分泌物的溃疡、窦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腹腔造漏开口的周围皮肤。

2.有丘疹、水疱、糜烂及由搔抓接种的平行线状皮损存在。

自觉瘙痒,局部淋巴结可肿大。

3.皮疹可因搔抓向外扩散。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原发皮损周围皮肤潮红,继之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水疱,可发生糜烂、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损害周围及远隔部位可见由搔抓接种的平行线状红斑及丘疹、水疱。

【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加药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原有排出分泌物或脓液性损害的病史,及周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致使瘙痒加重、渗出增多及由搔抓而传播至他处的经过应不难作出诊断。

应与明显的药物过敏及刺激作用鉴别。

【治疗原则】

1.控制原发病灶,减少分泌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抗组织胺药。

2.局部湿敷,保持清洁或适当暴露创面,促进局部干燥。

3.外用氧化锌油或糊剂,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制剂。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

原发病控制,分泌物减少,皮损消退,瘙痒消失。

2.好转:

原发病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3.无效:

原发病未愈,分泌物增多,皮损加重,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曾序春钱起丰)

第四节自身敏感性皮炎

【病史采集】

1.开始时常有一些活动性、大小不等的湿疹样损害,并常有因搔抓破溃而化脓感染的现象。

2.数日内,可在远隔部位发生对称性瘙痒性皮损。

3.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减轻症状及缩短病程。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有原发的活动性、大小不等的湿疹样损害。

可在双臂曲侧、面部、手背、躯干及腹部等处出现对称性、瘙痒性小群丘疹、丘疱疹,偶伴散在小片玫瑰糠疹样红斑,可见平行排列抓痕,其上有线状排列的水疱或脓疱,重者有大小水疱、脓疱和渗出。

【实验室检查】

血液血细胞增多,血沉增快。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原发性活动性湿疹样损害史,以后泛发全身,呈对称性丘疹、丘疱疹、水疱及大疱。

对原发损害,继发感染进行治疗,减少化学物质刺激或使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可以诊断。

应与药物过敏及类似皮疹如玫瑰糠疹等鉴别。

【治疗原则】

1.根据皮疹的炎症、有无溃疡、有无化脓性感染给予湿敷、氧化锌糊剂、皮质类固醇霜等。

2.抗生素及抗组织胺药。

3.皮质类固醇制剂:

必要时给予。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皮损消退,瘙痒消失。

2.好转:

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3.无效:

上述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或病情有加重趋势。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曾序春钱起丰)

第五节荨麻疹

【病史采集】

1.常见致病因素有:

食物(鱼、虾、海鲜类,肉蛋类、蕈类、草莓)、药物(常见有青霉素、痢特灵、磺胺、血清制品)、物理因素(如寒冷、日光、压迫)、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感染)、动物叮咬、植物花粉吸入、内脏疾病、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

2.瘙痒性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部位不定。

累及消化道时可伴腹痛、腹泻。

累及喉头粘膜则可有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皮损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鲜红色或白色风团,全身泛发,亦可局限单个或密集融合成片。

皮肤划痕试验多为阳性。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常见于人工性荨麻疹。

3.寻找诱因可作冰块、运动、日光、热水试验及皮肤变应原检测。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皮肤反复出现来去迅速的风团,剧痒,退后不留痕迹,皮肤划痕试验阳性,以及各型荨麻疹的特点不难诊断。

应与多形红斑、色素性荨麻疹、荨麻疹样血管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种诱发因素,以内用药物治疗为主。

2.急性荨麻疹:

一般用抗组胺药,常选用1~2种。

皮疹广泛伴有过敏性休克时,应积极抢救,可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静滴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肌注非那根等。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时应立即给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如有腹痛给解痉药。

3.慢性荨麻疹:

抗组胺药选2~3种联合或交替使用,或与H2受体的拮抗剂(如甲氰咪胍)联合应用。

可选用利血平、多虑平、脑益嗪、氨茶碱等;还可选用脱敏疗法。

4.特殊类型荨麻疹:

除选用抗组胺药外,日光性荨麻疹加用氯喹,胆碱能性荨麻疹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寒冷性荨麻疹可试用6—氨基已酸。

5.外用药治疗:

主要给予温和止痒剂或皮质类固醇制剂。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

皮损消退,瘙痒消失。

2.好转:

上述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3.无效:

上述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变,或病情有加重趋势。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曾序春钱起丰)

第六节血管性水肿

【病史采集】

1.急性局限性水肿,多见于皮下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口唇、包皮及肢端、头皮、耳廓、口腔粘膜、舌、喉亦可出现。

2.自觉不痒或轻痒,或有麻木胀感。

3.单发或常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

4.一般无全身症状。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水肿处皮肤紧张发亮,境界不明显,呈淡红色或苍白色,质地柔软,为非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变应性血管性水肿,血C1酯酶抑制物、C3、C4和C1q均正常,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则下降。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的特征性皮疹,且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应不难诊断。

应与虫咬症、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鉴别。

【治疗原则】

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常有效。

当有喉头水肿症状时,应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有心血管疾病时慎用),有窒息危险时,应即给氧和行气管切开术。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

局部水肿消退,不适感消失。

2.好转:

上述情况明显改善。

3.无效:

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善。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曾序春钱起丰)

第七节药疹

【病史采集】

1.有明确的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通常在首次用药后4—20日内发生,再次给药时,常在24小时内发生。

3.常有前驱症状,如发热、皮肤瘙痒、粘摸灼热、干燥等。

4.重症病例常有口腔粘摸损害,重要脏器受累时,可危及生命。

5.对抗过敏治疗及皮质激素治疗明显有效。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常出现泛发对称性皮疹,皮疹形态常模拟他种发病疹,如猩红热、麻疹、湿疹、荨麻疹、多形红斑、玫瑰糠疹、紫癜等。

固定性红斑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

重症病例可有大疱、表皮剥脱。

【实验室检查】

常有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细胞增多,亦有减少者,若白细胞数低于2.0×109/L则愈后较差;若多脏器受累,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转氨酶升高;肾功能异常,血尿素氮升高,尿蛋白阳性;心脏受累则心电图表现异常。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以及骤然发生于用药过程中的全身性、对称性分布的皮疹等特点(固定性药疹具有特征性表现)可作出诊断。

但要分清药疹类型。

应与发生类似皮疹的皮肤病相鉴别,一般而言,药疹的颜色较类似的皮肤病鲜艳,痒感重于其他皮肤病,药疹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可较快好转或消退,而其他皮肤病则各有一定的病程。

【治疗原则】

1.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

2.一般内用药物有抗组胺药、大量维生素C等,重症病例应及时应用皮质激素。

3.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4.支持疗法,如补液及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5.局部疗法,同一般湿疹皮炎对症处理。

【疗效及出院标准】

1.临床治愈:

全身症状消失、皮疹基本消退。

2.好转: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3.无效:

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改善。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情况较好者可出院随诊。

(曾序春钱起丰)

第五十九章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第一节多形红斑

【病史采集】

1.发病时间:

病程长短,起病缓急,复发频度。

2.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发病前是否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是否服用过某种药物或注射过某种疫苗;是否食过陈腐的肉、鱼、牡蛎等;是否与寒冷季节有关,每年相同季节是否发病。



3.皮损形态:

红斑、丘疹、风团、水疱、大疱、糜烂、溃疡、紫癜:

分布部位、皮损特征、大小、数目及其演变过程。

4.自觉症状:

有无前驱症状,如发热、不适等。

皮损是否瘙痒、疼痛,是否伴有全身症状。

5.治疗经过:

疗效及不良反应。

6.既往有无类似疾病,有无药物过敏史。

7.有无家族史。



【体格检查】

系统检查同内科。

皮肤科情况:

手、足、前臂、面颈、小腿等部位皮肤可见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并见该病的特征性皮损,靶形红斑。

口腔、眼、生殖器等粘膜部位可见水疱、糜烂、溃疡等,并出现高热、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可累及肝、肾、肺、胃肠道、心肌等脏器。

【实验室检查】

1.部分患者嗜中性白细胞和嗜酸性细胞计数可升高,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阳性,可出现蛋白尿及血尿。

2.组织病理:

随取材损害性质及其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