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6780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docx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新的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海电力学院电气信息类四个专业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特点以及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构建了二级学院电气信息类四个专业的学科平台课。

  关键词:

电气信息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涵盖了人才规格、质量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过程方式。

目前高校常见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类型,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学科型;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应用能力型;技能、技艺应用型。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学校办学思想的指导下,选用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应用能力型的培养模式,对四个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的制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高等教育法》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培养方案不仅要反映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技术基础、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要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把二级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落实在培养方案中。

  二、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本科综合培养方案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而且强调课外教育活动的协调发展。

因此,本科综合培养方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

本科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本科指导性课外培养计划。

  2、本科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是各专业建议学生按学期学习的课程计划,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安排学习进程的指南,也是学生毕业资格审查和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

因此,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从有利于全面推进学分制的角度,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体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3、本科指导性课外教学计划是对规定性课内培养计划的补充。

要坚持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科技素质和业务素质相结合。

要针对各年级的特点,将各项课外教育内容安排在课外教育计划中。

即每个本科学生毕业时至少获得4个学分的素质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

  4、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要逐步执行前期按大类培养,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新模式。

为了适应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与国际一流大学基本一致。

在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二级学院各专业的特点,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5、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宽基础的原则,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公共基础课、部分学科基础课按打通学科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宽口径原则设置。

进一步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增设学科前沿性和综合性课程,形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

  1、构建电气信息类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使学生在更宽的专业平台接受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个培养方案又请校内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

二级学院的电气信息类4个专业按照专业招生,实行大类培养,既保证学生有足够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不失其专业特色,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就业面更广。

具体的培养模式为:

全部课程分成六部分组成,即: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素质教育课,4个专业在l~4学期两年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中,课程基本全部打通,拥有共同的学校基础平台。

保证相同的专业基础平台后,规定各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现其专业特色。

各专业主要课及专业主要实践环节课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计算机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软件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电路分析基础、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现代数字系统设计、电磁场理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与数字通信、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应用微处理器原理和接口技术、图像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基础、VLSI原理与设计、集成电路EDA、微电子概论、光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IC测试技术、FPGA的应用开发等。

  通信工程

  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微波通信系统、光纤通信、移动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于JAVA的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技术、网际互连原理等。

  2、电气信息类各专业主要实践环节

电工电子实习、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与实施

  1、体现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行因材施教,力求把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达到较好地结合

  对覆盖面大的几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设立了AB课程模式,针对二级学院四个专业的特点,高等数学采用A模式为187学时;大学物理采用B模式为102学时,大学英语课程根据入学测评实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课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专长、能力等自由选择。

此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设计学习进程,在4~6年之内什么时候获得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什么时候毕业。

二级学院还制定了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以弥补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机会少的不足。

以上措施的实施,改变了原来培养方案的固定模式,给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

  2、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

  2005年,二级学院投入近300万元用于相应实验环境的建设,使整个课程群的教学质量达到较高水平,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强调多媒体授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了提高多媒体授课的质量,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目的,二级学院就多媒体授课进行了多次研讨。

  3、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落实到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之中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本科阶段的教育目的,应当落实到培养方案之中并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学生要修满不少于4学分课外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修订新一轮培养方案中,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原有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将部分实验单独设课,增大了实践教学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同时还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通过系统的实验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训练及综合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级学院还设立了创新实验室,为培养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5、打破专业,优化教学

  二级学院的四个专业属于电气信息类,对相同的学科基础课,打破专业的界限,优化二级学院的师资力量,建立二级学院学科平台课。

如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通过实验室平台建设和师资整合,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二级学院四个专业的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施,我们有信心使学生真正得到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

通过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优化师资资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有信心培养更优秀的电气信息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林钧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16(3):

93——96

2、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高教,2005年第3期:

74——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