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7009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docx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25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主备人

钱学春

研究内容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参与人员

糜兰珍郭伟钱学春

教材分析

一是要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名称;二是主要研究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认识它们的底面、侧面和高。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

教学过程(初稿)

一、想象导入。

  

1.师:

将一根绳子看作一条线段,一个小球看作一个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如果将一个长方形绕其中的一条边,形成了什么物体。

  

2.找一找屏幕上哪些是圆柱体。

  

3.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柱形的?

  

二、认识圆柱。

  

1.拿一个圆柱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①圆柱一共有几个面?

  

②上、下两个面什么形状?

大小相等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它叫什么面?

这个面有什么特点?

  

④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1)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柱物体上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

  

(2)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

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罐头盒的高,有多少种不同的量法?

你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集体交流。

  

生1:

量一量两个圆的直径,直径相同,说明圆的大小相等。

  

生2:

用绳子量两个圆的周长,周长相等,说明大小相等。

  

生3:

可以采用滚动的方法,证明周长相等。

  

生4:

剪下两个面,直接比一比大小。

  

2.出示三个不同的高不一样的圆柱  

思考:

①你想说什么?

(高不相同)  

②什么是圆柱体的高?

  

③怎么测量圆柱体的高?

  

小结:

圆柱体有无数条高,所有的高都相等。

  

引申:

圆柱的高在生活总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如:

硬币的厚,钢材的长度,井的深度。

  

三、认识圆锥。

  

1.一个长方形上面的一边缩短后,绕长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

如果继续缩短变成一个点,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沿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是什么图形?

(圆锥)  

2.找一找屏幕上哪些又是圆锥体。

  

3.学法提示。

  

(1)你想研究圆锥的什么?

  

(2)你想用什么方法研究?

  

(3)你发现了什么?

  

请同学利用学具试着研究圆锥的特征。

(也可以看书自学)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思考:

怎样测量圆锥体的高?

  

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测量圆锥的高,介绍测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操作,再集体交流。

  

思考:

为什么圆锥的高在里面,可以从外面测量?

  

4.对比小结:

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圆柱体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练习  

1.教学练一练  

观察练一练中的图,你能很快找出圆柱和圆锥吗?

在圆柱旁边打上“√”,在圆锥旁边打上“Δ”。

  

2.练习五第2题  

有句古诗说: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们一定很熟悉吧?

那么,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圆柱和圆锥,是否也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呢?

请分别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行观察,再到书上练习五第2题去连一连。

    

3.拓展练习:

  

在学习有关图形的知识时,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想象的大脑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请看屏幕。

  

在下图中,以直线为轴旋转,可以得出圆柱体的是()。

  

五、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疑惑?

接下来,我们还会研究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

  

但我们对圆柱和圆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一个小制作,具体的要求看练习五的第4题。

讨论交流

糜兰珍:

首先从生活中的圆柱实物或模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各个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然后通过观察交流,抽象圆柱的特征。

例1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中应加强直观演示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即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发现他们的特征;之后安排这样一个有趣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绕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并沟通从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让学生快速转动长方形纸片活动,只要求学生操作、感知,不必做更深入的讲解。

郭伟:

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钱学春:

让学生先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拿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实物,让学生分别展示,介绍。

从而自然引出课题: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接着,让学生小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并提出交流和汇报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倾听和主动发言的机会,试图改变只有少数几个优秀同学唱独角戏的局面。

在大组汇报的时候,尽可能地让学生代表边演示边介绍发现的圆柱和圆锥的名称和相关特征,其他小组提出相关补充或修改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相机课件演示,更加深了印象,凸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后面的比较﹑总结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铺垫。

然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图片,再次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

糜兰珍:

练习设计本环节安排了说一说,判一判,连一连,做一做,猜一猜等活动,试图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单第4题在试教的时候发现学生在解题时有点难度,我觉得这时要适当点拨,指导一下。

郭伟:

动手操作:

学生动手剪一剪,把侧面展开,然后观察、思考展开后得到图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

此环节没有强调让学生沿高剪开,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去猜想、验证,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底面周长相等,宽与圆柱的高相等。

如果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与底面周长是相等的。

钱学春:

在感知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时,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圆柱形实物,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研究结果(教学流程及建议)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认识圆柱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

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指导看书:

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

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

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课件显示:

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2)引导小结:

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

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课件显示:

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

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

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

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归纳小结并板书: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

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

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

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

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长方形

板书:

沿高剪┤      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强调:

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

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显示: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②想一想:

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③引导小结:

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板书: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3.3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主备人

糜兰珍

研究内容

圆柱的体积

参与人员

糜兰珍郭伟钱学春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对后面学习圆椎体积公式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

?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初稿)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

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

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

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猜想一下:

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怎么算?

3.引入:

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

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

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

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

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

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

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

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

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

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

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

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

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

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

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

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

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讨论交流

糜兰珍:

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

了解些什么?

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郭伟:

设疑:

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

哪个小?

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

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钱学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快。

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形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糜兰珍:

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

(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郭伟:

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

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

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钱学春: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你有什么收获?

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研究结果(教学流程及建议)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教学情境:

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

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

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2.全班同学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有同学提出把水倒进量筒、量杯里。

也有同学提出把水倒进长方体容器里。

二、自学讨论

1.回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由此,你能推想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请同学们说设想。

2.试一试,自已想的办法是否可行?

3.给一些已切分的圆柱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试试看能否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4.学生上台表演展示。

5.课件显示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进一步验证。

课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让学生明确:

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依次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变吗?

(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

高等于圆柱的高吗?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为什么?

让学生说:

圆柱体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

V=Sh

填表:

请同学看屏幕回答下面问题。

例:

一个圆柱形状的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7厘米。

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r=5cm,h=8cm.

3.14×52=3.14×25=78.5(cm2)78.5×8=628(cm3)答:

油桶的容积约是628立方厘米。

6.看图列式(如图)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

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其余同学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教师归纳小结,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格式。

三、巩固反馈练习:

(回到课前准备中)怎样计算圆柱形水杯体积是整个水杯体积?

(测量出有关数据,集体练习)

四、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分米。

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分米做底高6分米,B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

请你计算说明理由(结果保留π)。

2.一个底面直径是20cm的圆柱形容体里,放进一个不规则的铸铁零件后,容体里的水面升高4cm,求这铸铁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想一想,试一试:

你会计算它们的体积吗?

试写出它们的体积公式。

五、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几个方面?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转化)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V=sh

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3.31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主备人

钱学春

研究内容

假设的策略

参与人员

糜兰珍郭伟钱学春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列举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灵活运用学过的画图策略,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两种量是倍数关系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的解决问题。

?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如何用假设的策略使原本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白两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把握假设后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初稿)

一、回顾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根据题里的数量,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而且进一步了解了不同策略的特点和作用。

回想一下,用学过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

交流:

用学过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好处?

引入:

利用学过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数量关系更清楚,方便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或都能用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二、学习板块

1.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用的大船、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

替换;假设;……

用你选择的策略可能怎样得出问题的结果?

自己先用选择的策略试一试,看用你选择的策略可以怎样想。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策略分析、尝试。

交流策略。

策略一:

假设

(1)提问: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可以怎样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

呈现学生假设、调整的过程和结果。

(2)怎样进行假设?

生:

10只船都是大船……

(3)师:

除了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还可以怎样假设?

(10只都是小船;5只大船5只小船……)

(4)师:

假设的结果一定正确吗?

还需要怎样?

(调整),你准备通过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解决问题?

出示:

操作要求:

1)每人选择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要展现思考过程;

2)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策略二|:

画图

请画图策略的学生说清自己的解题过程。

明确:

选择画图方法的用圆圈表示人,如果你是假设大船有10只,就在每条船上画5个圆圈表示坐5人,再进行调整。

师问:

假设10只都是大船,你发现了什么?

(比42人多了8人)(为什么会多出8人呢?

怎样才能正好坐42人呢?

你为什么要给4条船每条船划去2人呢?

小结:

因为多了8人,所以把4条大船调整成小船。

这个画图假设的思路用算式怎样表示?

(10×5-42)÷(5-3)=4(只)小

10-4=6(只)大

师:

为什么4只求的是小船?

(因为假设10只大船就多了8人,又因为每条大船比小船多2人,8里面有4个2,说明需要把4条大船调整,换成小船)

谁是假设10只都是小船的?

这个画图假设的思路用算式怎样表示?

(42-10×3)÷(5-3)=6(只)

10-6=4(只)

师:

为什么6只求的是大船?

策略三|:

列举

呈现学生的列举过程或列举的表格,让学生解释,引导理解列举方法可以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列举。

引导学生发现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是先看成几只大船和几只小船,再按大船和小船每只相差2人思考、调整到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

三、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

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解决问题所用的策略,你对于应用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小结

四、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如果用假设的策略通过调整解决问题,你能完成吗?

出示表格,说明假设两种展板的块数分别5块和4块,让学生在课本上调整,填表完成。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收获?

讨论交流

糜兰珍:

在课的引入部分,准备了两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通过选择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2题难在要求两个未知量,如果只有一个未知的量就好了。

这样做可以以第1题作为铺垫,从已用知识出发,过渡到新授知识,这样既岁知识进行了迁移,又让学生思考有了方向,解决第2题时自然就想办法将它变为类似第1题的类型。

郭伟:

分析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让学生同桌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画线段图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