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134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docx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样本

混凝土质量控制原则

目次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混凝土质量规定………………………………………………

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

第二节混凝土强度………………………………………………………

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初步控制…………………………………………

第一节构成材料质量控制……………………………………………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拟定与控制……………………………………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生产控制…………………………………………

第一节计量………………………………………………………………

第二节搅拌………………………………………………………………

第三节运送………………………………………………………………

第四节浇筑前检查……………………………………………………

第五节浇筑………………………………………………………………

第六节养护………………………………………………………………

第一章总则

1.0.1为加强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增进技术进步,保证混凝土质量,制定本原则。

1.0.2本原则合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

1.0.3混凝土质量控制应涉及初步控制、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

实行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通过对原材料质量检查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拟定与控制、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各工序质量检查与控制、以及合格性检查控制,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定规定。

二、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计算记录参数,应用各种质量管理图表,掌握动态信息,控制整个生产和施工期间混凝土质量,并遵循升级循环方式,制定改进与提高质量办法,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使混凝土质量稳定提高。

三、必要配备相应技术人员和必要检查及实验设备,建立和健全必要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

1.0.4对混凝土质量控制,除应遵守本原则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关于原则规定。

第二章混凝土质量规定

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

2.1.1混凝土拌合物各项质量指标应按下列规定检查:

一、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查其稠度;

二、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拌合物应检查其含气量;

三、依照需要应检查混凝土拌合物水灰比、水泥含量及均匀性。

(Ⅰ)稠度

2.1.2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应以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表达,坍落度合用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维勃稠度合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

其检测办法应按现行国标《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实验办法》规定进行。

2.1.3混凝土拌合物依照其坍落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规定。

混凝土按坍落度分级

2.1.4混凝土拌合物依照其维勃稠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规定。

混凝土按维勃稠度分级

2.1.5坍落度或维勃稠度容许偏差应分别符合表规定。

(Ⅱ)含气量

2.1.6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含气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规定。

依照混凝土采用粗骨料最大粒径,其含气量限值不适当超过表规定。

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气量限值

2.1.7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检测办法应按现行国标《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实验办法》规定进行。

检测成果与规定值容许偏差范畴应±1.5%。

(Ⅲ)水灰比和水泥含量

2.1.8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现行国标《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2.1.9混凝土拌合物水灰比和水泥含量检测办法应按现行国标《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实验办法》规定进行。

实测水灰比和水泥含量,应符合设计规定。

(Ⅳ)均匀性

2.1.10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2.1.11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检测办法应按现行国标《混凝土搅拌机性能实验办法》规定进行。

2.1.12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紧,应在搅拌机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1/4至3/4之间部位采用试样,进行实验,其检测成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相对误差不应不不大于0.8%;

二、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相对误差不应不不大于5%。

第二节混凝土强度

2.2.1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原则值划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12个强度级别。

2.2.2混凝土强度检测,应按现行国标《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实验办法》规定进行。

2.2.3混凝土强度,除应按《混凝土强度检查评估原则》规定分批进行合格评估外,尚应对一种记录周期内相似级别和龄期混凝土强度进行记录分析,记录计算强度均值、原则差及强度不低于规定强度级别值百分率,以拟定公司生产管理水平;其中υfcu应符合本原则第2.2.7条规定,σ和p应满足表规定。

2.2.4对商品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记录周期可取一种月;对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施工单位其记录周期可依照实际状况拟定。

混凝土生产管理水平

2.2.5混凝土强度原则差和强度不低于规定强度级别值百分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原则差:

σ=Σf2cu,i-N·μ2fc

二、百分率:

p=×100%

式中fcu,i—记录周期内第i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坑压强度值;

N—记录周期内相似强度级别混凝土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25组;

μfcu—记录周期内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N0—记录周期内试件强度不低于规定强度级别值组数。

2.2.6盘内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不适当不不大于5%,其值可按下列公式拟定:

бσ=бσ/μfeu×100%

盘内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及其原则差可运用正常生产持续积累强度资料按下列公式拟定:

μceu=Σfcu,i/n

бσ=Σ△fcu,i

式中бσ—盘内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

σσ—盘内混凝土强度原则差;

μfcu—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

△fcu,i—第i组三个试件中强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n—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30组。

fcu,i—第i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值。

2.2.7按月或季记录计算强度平均值宜满足下式规定:

fcu,k+1.4σμ≤μfcu≤fcu,k+2.5σ

式中μt—按月或季记录强度平均值;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σ—按月或季记录强度原则差,拟定原则差试件组数不得少于25组。

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

2.3.1依照混凝土试件所能承受重复冻融循环次数,混凝土抗冻性划分为D10、D15、D25、D50、D100、D150、D200、D250和D300等9个级别。

2.3.2依照混凝土试件在抗渗实验时所能承受最大水压力,混凝土抗渗性可划分为S4、S6、S8、S10、S12等5个级别。

2.3.3混凝土抗冻性和抗渗性实验办法庆按现行国标《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实验办法》规定进行。

实测混凝土抗冻性或抗渗性指标,不应低于设计规定。

2.3.4混凝土拌合物氯化物总含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对素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2%;

二、对处在干燥环境或有防潮办法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1%;

三、对处在潮湿而不具有氯离子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0.3%;

四、对在潮湿并具有氯离子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0.1%。

五、预应力混凝土及处在易腐蚀环境中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0.06%。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初步控制

3.0.1混凝土质量初步控制应涉及构成材料质量检查与控制和混凝土配合比合理拟定。

第一节构成材料质量控制

(Ⅰ)水泥

3.1.1配制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标《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碴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快硬硅酸盐水泥》规定。

当采用其她品种水泥时,应符合国家现行原则关于规定。

3.1.2应依照工程特点、所处环境以及设计、施工规定,选用恰当品种和标号水泥。

3.1.3对所用水泥应检查其安定性和强度。

有规定期,尚应检查其她性能。

其检查办法应符合现行国标《水泥胶砂强度检查办法》、《水泥细茺检查办法》、《水泥比表面积测定办法》、《水泥原则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查办法》和《水泥化学分析办法》规定。

3.1.4水泥应按不同品种、标号及牌号按批分别存储在专用仓罐或水泥库内,如因存储不当此起质量有明显减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时,应在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复验,并按复验成果使用。

(Ⅱ)骨料

3.1.5普通混凝土所用骨料应符合国家现行原则规定。

3.1.6骨料选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粗骨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得不不大于混凝土构造截面最小尺寸1/4,并不得不不大于钢筋最小净距3/4。

对于混凝土实心板,其最大粒径不适当不不大于板厚1/2,并不得超过50mm;

2、泵送混凝土用碎石,不应不不大于输送管内径1/3;卵石不应不不大于输送管内径2/5;

二、泵送混凝土用细骨料,对0.315mm筛孔通过量不应少于15%,对0.16mm筛孔通过量不应少于5%;

三、泵送混凝土用骨料还应符合泵车技术条件规定。

3.1.7骨料质量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一、来自采集场骨料应附有质量证明书,依照需要应按批检查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

二、对无质量证明书或其他来源骨料,应按批检查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针片颗粒粒含量,必要时还应检查其她质量指标。

三、对海砂,还应按批检查其氯盐含量,其检查成果应符合关于原则规定。

四、对具有活性二氧化硅或其她活性成分骨料,应进行专门实验,待验证确认对混凝土质量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

3.1.8骨料在生产、采集、运送与存储过程中,禁止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有害物质。

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不得混杂。

在其装卸及存储时,应采用办法,使骨料颗粒级配均匀,保持干净。

(Ⅲ)水

3.1.9拌制各种混凝土用水应符合国家现行原则《混凝土拌合物用水原则》规定。

3.1.10不得使用海水拌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不适当用海水拌制有饰面规定素混凝土。

(Ⅳ)掺合料

3.1.11用于混凝土中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标《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粉煤灰》、《用于水泥中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和《用于水泥中粒化高炉矿渣》规定。

当采用其她品种掺合料时,其烧失量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质量指标应通过实验,确认符合混凝土质量规定期,方可使用。

3.1.12选用掺合料,应使混凝土达到预定改进性能规定或在满足性能规定前提下取代水泥。

其掺量应通过实验拟定,其取代水泥最大取代量应符合关于原则规定。

3.1.13掺合料在运送与存储中,应有明显标志。

禁止与水泥等其她粉状材料混淆。

(Ⅴ)外加剂

3.1.14用于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应符合现行国标《混凝土外加剂》规定。

3.1.15选用外加剂时,应依照混凝土性能规定,施工工艺及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以及对水泥适应性等因素,通过实验拟定其品种和掺量。

3.1.16选用外加剂应具备质量证明书,需要时党政军应检查其氯化物、硫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经验证确认对混凝土无有害影响时方可使用。

3.1.17不同品种外加剂应分别存储,做好标记,在运送与存储时不得混凝土入杂物和遭受污染。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拟定与控制

3.2.1混凝土配合比应按国家现行原则《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规定》和《混凝土强度检查评估原则i规定,通过设计计算和试配拟定。

当配合比拟定采用初期推定混凝土强度时,其实验办法应按国家现行原则规定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化配合比。

3.2.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考虑泵送垂直和水平距离、弯头设立、泵送设备技术条件等因素,按关于规定进行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标《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3.2.3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应依照混凝土质量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节。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生产控制

4.0.1混凝土质量生产控制应涉及混凝土构成材料计量、混凝土拌合物搅拌、运送、浇筑和养护等工序控制。

4.0.2施工单位应依照设计规定,提出混凝土质量控制目的,建立混凝土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必要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4.0.3在生产过程中应对在各工序中获得质量数据,定期进行记录分析,并应采用各种质量记录管理图表,依照生产过程质量动态,及时采用办法和对策。

4.0.4施工单位必要积累完整混凝土生产全过程技术资料和质量检测资料,并应分为整顿存档。

第一节计量

4.1.1在计量工序中,整个生产期间每盘混凝土各构成材料计量成果偏差应符合表4.1.1规定。

混凝土构成材料计量成果容许偏差

4.1.2每一工作班正式称量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核。

4.1.3生产过程中测定骨料含水率,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当含水率有明显变化时,应增长测定次数,根据检测成果及时调节用水量和骨料用量。

4.1.4计量器具应定期检定,经中修、大修或迁移至新地点后,也应进行检定。

第二节搅拌

4.2.1在搅拌工序中,拌制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应符合本原则第2.1.12条规定。

4.2.2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应符合现行国标《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混凝土搅拌时间,每一工作班至少应抽查两次。

4.2.3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按下列规定检测混凝土拌合物各项性能:

一、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

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

评估时应以浇筑地点测值为准。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如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出料起至浇筑入模时间不超过15min时,其稠度可仅在搅拌地点取样检测。

在检测坍落度时,还应观测混凝土拌合物粘聚性和保水性。

二、依照需要,尚应观测混凝土拌合物其她质量指标,检测成果应符合本原则第二章第一节规定。

第三节运送

4.3.1在运送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不离析、不分层、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能保证施工所必须稠度。

4.3.2运送混凝土容器和管道,应不吸水、不漏冻,并保证卸料及输送畅通。

容器和管道在冬期应有保温办法,夏季最高气温超过40℃时,应有隔热办法。

4.3.3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浇筑完毕延续时间不适当超过表规定。

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出后浇筑完毕延续时间

4.3.4混凝土运送至浇筑地点,如混凝土拌合物浮现离析或分层现象,应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

4.3.5混凝土运至指定卸料地点时,应检测其稠度,所测稠度值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定。

其容许偏差值应符合本原则第2.1.5条规定。

4.3.6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时温度,最高不适当超过35℃;最低不适当低于5℃。

4.3.7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应保证混凝土泵持续工作,受料斗内应有足够混凝土,泵送间歇时间不适当超过15min。

第四节浇筑前检查

4.4.1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和预埋件等尺寸、规格、数量和位置,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国标《混凝土构造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此外,还应检查模板支撑稳定性以及接缝密合状况。

4.4.2模板和隐蔽项目应分别进行预检和隐检查收,符合规定期,方可进行浇筑。

第五节浇筑

4.5.1在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均匀性和密实性.

4.5.2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地点后,应及时浇筑入模。

在浇筑过程中,如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变化,应及时解决。

4.5.3柱、墙等构造竖向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浇筑混凝土。

4.5.4混凝土应振捣成型,依照施工对象及混凝土拌合物性质应选取恰当振捣器,并拟定振捣时间。

4.5.5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用办法防止产生裂缝。

由于混凝土沉降及干缩产生非构造性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

4.5.6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制作供构造或构件出池、拆模、吊装、张拉、放张和强度合格评估用试件。

需要时还应制作坑冻、抗渗或其她性能实验用试件。

第六节养护

4.6.1在养护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处在有助于硬化及强度增长温度和温度环境中。

使硬化后混凝土具备必要强度和耐久性。

4.6.2施工单位应依照施工对象、环境、水泥品种、外加剂以及对混凝土性能规定,提出详细养护方案,并应严格执行规定养护制度。

4.6.3自然养护混凝土时,应每天记录大气气温最高和最低温度以及天气变化状况,并记录养护方式和制度。

对采用薄膜或养护剂养护混凝土,应经常检查薄膜或养护剂完整状况和混凝土保温效果。

4.6.4蒸汽养护温度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升温和降温阶段,应每小时测温一次。

恒温阶段每两小时测温一次;

二、加温养护混凝土构造或构件在出池或撤除养护办法前,应进行温度测量。

当表面与外界温差不不不大于20℃时,方可撤除养护办法或构件出池。

4.6.5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应进行热工计算拟定其保温、保湿或降温办法,并应设立测温孔或埋设热电偶等测定混凝土内部和表面温度,使温差控制在设计规定范畴以内,当无设计规定期,温差不适当超过25℃。

4.6.6冬期浇筑混凝土,应养护到具备抗冻能力临界强度后,方可撤除养护办法。

混凝土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应为设计规定强度级别原则值30%;

二、用矿碴硅酸盐水泥配制混凝土,应为设计规定强度级别原则值40%;

三、在任何状况下,混凝土受冻前强度不得低于5N/mm2。

4.6.7冬期施工时,模板和保温层应在混凝土冷却到5℃后方可拆除。

当混凝土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不不大于20℃时,拆模后混凝土应暂时覆盖,使其缓慢冷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