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7609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1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docx

语文高考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3语文高考答案及详细解析

简略答案(解析与得分点见后详细解析)

1-4.BDAC5-8.CCBC

9.

(1)①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们)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2)张覃科举未中时,张咏致书郡将推荐张覃;敦勉有学行的郡人张及、李畋、张逵参加科举考试

10.

(1)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听到楼上玉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可远望去视线又被阔大的水面以及低低的暮云阻挡,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

接着诗人又与燕子做类比,燕子筑巢安家,自己却远在他乡。

上片对愁绪不着一字,却处处显愁。

(2)诗人漂泊异乡,只能在梦中细数家乡的节日,深夜无眠,折得一枝柳条,虽然不是家乡苏堤之上的,却也勾起自己的思想情绪,令人愁眉不展。

11.

(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12-13.DED

14.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探讨事物普遍必然的本质。

15.体现了文章中“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

由整个时代的文化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16.作者想要骑在马背上走入云端来体验诗情画意的境界,可是马却停下了脚步,此为“不通人意”。

也为下文作者发出“马和驴不同”的感慨做铺垫。

17.

(1)不似我料想般的凶刁;

(2)有几分清高;(3)富有责任感,在悬崖上小心行走,不可通过处便坚持不走;(4)聪明,懂得人的责打是为了促使自己前进。

18.第一阶段上马前,因为没有骑过马,也不懂“马性”,所以没有勇气,不敢骑上去,且观

察环境,担心会有性命之虞;第二阶段是骑上马行走在过岭的山路上,置身壮丽情景之中,

内心便觉得富有诗意,且有飘飘然之感;第三个阶段是到了迁着马到了山顶,山顶遍地枯草,荒凉萧瑟,马也显得迷茫悲抑,问了行人还有十五里山路要走,隐喻了作者内心里对艰难攀爬之后到达的不一定就是自己想到达的目的地的感慨。

19.因为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这些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画家根据不同的对象运

用不同的画法,描摹出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都恰如其分的表达所画山水的特征,所以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山水。

20.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罗列的各种皴法,介绍了各种皴法的来历,由根据各种皴法的来历,

又启下文的对各种皴法都反映了一定的地质规律的叙述,引出下文不同的地貌需要不同的画法的叙述。

21.

(1)不同的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画法才能够展现真实的山水;

(2)自然界中的山石千番模样,万种风情,光用已有的二十几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3)就是同一种风景,创作者也需有不同于前人的画法,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

22.同:

两个年龄段的人对自己的志愿行为将会对自己的职业履历有帮助以及志愿服务让自

身才干得以充分发挥两个方面的认同度都比较高。

异:

两个年龄段的人在支援服务中获得某

些技能和支援服务中拓展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的认识刚好相反。

23.我只是起了支点的作用,才成为你旋转的中心,没有我,你是无法完成转圈的工作的,我们是要靠互相配合才能够创造价值的。

24.(略,详见最后)详细解析与得分点

 

1/9

 

1.【答案】B

【解析】(B.bàng/pāngzhan/zhangpō/bóA.chóng/suìyān/yàntiáo

C.tāozhēn/chēnpáo/pàoD.piē/biasǒngài/yì)字音题与往年比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成对考查,依然是集在形近字、音近字和多音字三个方面。

该题型是广东高考一贯题型,如果出现变化,应该会提前在考纲中有所体现。

2.【答案】D

【解析】(A.“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这里符合使用对象和语境;“通

常”就是一般、平常,表示大多是,符合语境;“迥异”相差很远,大多用与“风格”搭配,此处符合语境;“高高在上”用来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也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孤高,含自以为是之意,用在此处形容艺术,属于对象不当。

08--12年词语辨析题目考频分析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1.选不正确项

1.

选不正确项

1.

选不正确项

1.

选不正确项

1.

选不正确项

2.语段式,两个

2.

语段式,三个

2.

语段式,四个

2.

语段式,四个

2.

语段式,四个

成语、两个两字

成语、一个两字

成语

成语

成语

词语,形成稳定

词语

3.

错误项为褒贬

3.

错误项为不合

3.

错误项为对象

格式

3.

错误项为理解

误用

语境

错误

3.错误项为望

词义错误

文生义

词语辨析题的形式依然是延续前几年的语段式形式,也延续了2012年比形成的比较稳定的

“两个成语、两个两字词语”的形式,错误项的设置也与2012年相同,都考查了成语的使用

对象,且今年所考查的成语和词语难度都低于2012年,所以考生在这里失分的可能性非常小。

就2012和2013年两年该题型的设题形式看,似乎是形成了较稳定的形式,但是在考纲要求范围内的“俗语”在近6年的高考中都还未涉及,所以在2014年的高考备考中,应注意对常见俗语的复习和训练。

3.【答案】A

【解析】(B.成分残缺,“缓解”没有宾语,应改为“缓解地铁线路载客压力”;C.成分赘余(语意重复),“短期内”与“一时”重复,去掉“一时”,或者去掉“短期内”,将该句改为“一时难以恢复”;D.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去掉“关于”,并在“禁令”后加冒号,或者将“禁令”放到“含糖饮料”的后面。

08--12

年病句辨析题考频分析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语序不当

√(C、D)

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结构混乱

√B、D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D)

病句辨析题目的考查中,C选项的语意重复是在近6年中第一次考查,D选项的句式杂糅则是广东高考的热点,近6年中已经是考查了5次。

本次命题中既有成分的残缺,又有成分的赘余,

在命题上显得不是很科学,但因为C选项的“赘余”是属于语意上的,也还可以理解,但在

选题时候完全是可以选择另一种病句类型来命题的。

因为常见病句类型就是六种,在备考过

程中也难以挑出哪几种类型来特别练习,所以在备考上不应有特别的侧重,就是常规复习。

 

2/9

 

但在此预测明年的病句考查将会集中在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和结构混乱三种类型。

4.【答案】C

【解析】(⑤句中的“以至”语意上照应横线前“过分的”“过度的”,所以判断⑤为首句,

排除A、B两项。

第④句的“看不到”对应第三个横线前的“无视”,可确定④句排在第三个

横线处。

由第三横线后的“不是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一句,可确定在第二个横线处选填①句,由此其实可以确定答案了,但是我们不妨继续往下分析,主要是②⑥两句如何排,②句

是宏观说法,讲人的观念,⑥句是人的具体做法,所以正确排序应该是②⑥。

③句作为后面

几个句子的总起,由最后一个横线后的“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判断,只有“科学技术的发达”,才可能有这样的作用。

 

语意连贯

年份题型

2012年散句衔接

2011年散句衔接

2010年嵌入式衔接,多空

2009年嵌入式衔接,多空

2008年散句衔接

该题型前两年均是散句衔接,所以在2013年设置了嵌入式衔接,从近5年命题形式看,2014

年多为嵌入式衔接形式,此处在备考复习时候可多进行嵌入式衔接题型的训练。

5.【答案】C

【解析】(绳,制裁,惩治。

可结合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

 

年份

考查实词

1.

不正确项

2012

2.

实词:

擢、豁、举、卒

3.

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1.

正确项

2011

2.

实词:

苦、纵、官、抵

3.

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一词多义(重要

实词)

1.

正确项

2010

2.

实词:

语、委、识、恙

3.

名词做动词、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1.

正确项

2009

2.

实词:

奇、起、诛、驰

3.

意动用法、一词多义(重要实词)

1.

正确项

2008

2.

实词:

振、收、造、悦服

3.

一词多义(重要实词)、名词做动词(两个

单音词误解释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本次考查的实词没有出现词类活用现象,

也没有特殊用法,本题基本上学生只需用代入

法就能够判断出答案。

6.【答案】C

【解析】(C.都表示顺承关系;

A.介词,把/介词,因为;B.动词,作为/与“所”连用,表

3/9

 

示被动;D.代词,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年份

考查虚词

1.

相同项

2012

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

为、之、所、以

2.

1.

不相同

2011

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

其、之、且、以

2.

1.

不相同

2010

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

为、之、于、所

2.

1.

相同项

2009

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

其、之、乃、以

2.

1.

不相同

2008

均为阅读材料中虚词:

因、与、于、以

2.

本次考查到的虚词有“以、为、而、者”,在2012年也考查到了“为、以”两个虚词,在近6

年的高考中,“以”字考查了5次,“为”字考查了3次,“而、者”两字在近6年中都是第一次

考查。

由此可见,广东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注重在必考的18个文言虚词中选择最常见的。

根据

命题趋势,广东省对虚词的选择倾向于有两个是在近两年内考查过的,两个在近两年内绝对

没有考查过的,所以2014年重点关注的虚词应该是“而、所、乃、于、则”。

7.B

8.【答案】C

【解析】C项的“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一句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俟秋成,当仍旧

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度惩治。

所以原文并未表示以后都减轻刑罚的意思。

9.

(1)【答案】①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们)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②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

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解析】①得分点:

“自活”宾语前置句式(1分),虚词“以”,译为“凭借”(1分),“蜂聚”

,蜂,名词做状语,像蜂一样聚集起来(1分),“深”译为“严重”(1分)。

②得分点:

判断句(1分),“名”字名词做动词,译为“叫他的名字”(1分),句子大意(1分)。

年份

文言断句与句子翻译

2012

3句翻译,采分点:

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重要实词含义

2011

1.

断句4分

2.

两句翻译:

采分点:

重要实词、省略句、判断句

2010

1.

断句4分

2.

两句翻译:

采分点:

重要实词、古今异义、省略句

2009

1.

断句4分

2.

两句翻译:

采分点:

重要实词、省略句

2008

1.

断句4分

2.

两句翻译:

采分点:

重要实词、虚词含义、名词做动词

该题型在2012年变化一次,2013年依然在改变,由3句翻译又回归到1个断句和2句翻译,且

断句变成选择题,降低了难度。

翻译题目的得分点设置没有超出这几年的命题喜好,依然集

中在省略句、判断句、名词做动词和重要实词几个方面,但今年的宾语前置句的考查是近6

年来的第一次。

明年的文言句子翻译的复习,保持常规即可。

(2)【答案】张覃科举未中时,张咏致书郡将推荐张覃;敦勉有学行的郡人张及、李畋、张逵参加科举考试

 

4/9

 

【解析】本题型是广东省第一次出现,前

5年的考查形式均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设置为选

出全部表现传主某一种品质的一组,

今年变换为问答题,要学生自己在文中挑选答案,

是题

目难度加大的一种表现,但是因为文本阅读起来不难,故本题难度不大。

继2012年广东高考试卷文言文的一次小变动后,

2013年,广东高考依然在文言文上

“做

文章”,纵观整套试卷,一切的变化都是在文言文,其他题型都保持一贯的稳定。

2012年拿

掉断句题纯属虚晃一枪,估计有一些老师在备考时候就已经减少了在该处的复习时间甚至有

的是直接忽略,没有复习了。

2013年该题型又出现了,幸好是变成选择题,难度不大。

减少的对传主品质的判断的选择题后,将该题变成了问答题,类似广东省各地的中考题型,

在此处又增加题目的难度。

从2012年到2013年广东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的变化看,

2014年文

言文的命题还将有变化。

个人认为,把断句题设置成选择题的形式不可取,

虽然在其他省份

有这样的考题形式,但是对于断句题,这样考查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是想考查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那完全可以恢复成2012年以前的考查形式,所以,2014年,很有可能还是不考查断

句。

今年的问答题形式也不具有创新意义,是个中考题型,但在考查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

语言组织能力上,较之前的选择题有一定的进步性,如果2014年考纲没有什么变化,这个题型在一定程度上至少还是会延续一年。

10.【答案】

(1)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听到楼上玉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可远望去视线

又被阔大的水面以及低低的暮云阻挡,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

接着诗人又与燕子做类比,燕子筑巢安家,自己却远在他乡。

上片对愁绪不着一字,却处处显愁。

(2)诗人漂泊异乡,只能在梦中细数家乡的节日,深夜无眠,折得一枝柳条,虽然不是家乡苏堤之上的,却也勾起自己的思想情绪,令人愁眉不展。

【解析】

08--12年诗歌鉴赏考频分析

年份

诗歌

表现手法

语言

思想感情

形象

诗句理解

内容理解

2012年

元诗《余杭

√(颔联)

四月》白珽

宋词《减字

2011年

木兰花》苏

√(全词)

√(虚实

2010年

宋词《望江

结合分析

√(炼字)

东》黄庭坚

上片或下

片)

唐诗《月》

√(重要

2009年

词语作

杜甫

用)

比较阅读

《木芙蓉》

√(修辞

2008年

吕本中《窗

手法)

前木芙蓉》

范成大

近5年高考题中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在好哦观点集中在“表现手法”和“诗句的理解”两个

方面,2013年高考依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第(

1)问的“怎样”借景抒情的,实际就是在

考查表现手法。

这里考生要能够解读出来。

第(

2)问属于诗句理解。

纵观两小题的问法,

有两个方面值得探讨:

①一个设题在上片,一个设题在下片,在考查上没有设置把握全词的

 

5/9

 

题目。

②第一问是考查表现手法,但重点是问的如何“借景抒情”,会涉及“情”;第二问的问题也是倾向于对思想感情的分析,在设题上稍显重复之嫌。

2014年高考备考,应对“思想感情”和“语言鉴赏”两个方面有所侧重。

11.【答案】

(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解析】

08--12年名句名篇默写

年份

篇目

2012

《论语》

韩愈《师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011

《论语》

白居易《琵琶行》

杜牧《阿房宫赋》

晏殊《浣溪沙》

2010

《孟子告子上》

杜甫《登高》

范仲淹《渔家傲》

苏轼《赤壁赋》

2009

《诗经?

氓》

诸葛亮《出师表》

李白《蜀道难》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008

《荀子?

劝学》

李商隐《锦瑟》

辛弃疾《破阵子》

苏轼《赤壁赋》

注:

2013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已经更换大部分篇目,初中部分的诗词都拿掉,也新增了一些

高中的文言文和诗词。

背诵篇目文言文11篇,诗词曲11首。

本次名句名篇默写,除《论语》

外,其他都是在近5年内从未涉及的。

今年是高考必背篇目改版的第一次考试,所以选了两

句都是今年首次列入背诵的篇目,即《陈情表》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且这两篇都是名

作,在备考时也必然会是老师复习的重点,所以,失分不会很高。

《春江花月夜》在2010年

已经列入必考范围,但在2013年首次出现,因为可以选择,所以考生可略去该篇。

根据今年命题形式看,明年该题的复习重点,还是要把2012年首次列入的篇章重点落实。

同时对早前

列入,但是一直未考的名篇也应多加注意,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论语》已经连考三年,2014年继续考的可能性不大,第一句考查重点应放在《诗经·氓》上。

12.【答案】DE

【解析】A项属于偷换概念,在文章第二段可寻找原文表述,“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坚

实可靠、颠扑不灭”同是科学知识应该具备的特质。

B项曲解原文,在文章第三段可找到原

文“深入事物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C项表述绝对化,文章第二段表述有“最忌主观成见,应该虚心忘我”,但不就表示一定要

赞同作者的观点。

13.【答案】D

14.【答案】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探讨事物普遍必然的本质。

15.【答案】体现了文章中“玄思的方法”,即“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

由整个时代的文化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

【解析】14题属于信息筛选,在原文可找到答案,

信息点集中。

15题题型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一个题型,用文中观点来解释文外事例,

既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也考查了学生对文

章观点的应用能力。

14、15两题都是可在原文找到答案的题,答案都不会很多,考生要注意

抓好关键点。

08--12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频分析

年份

文章内容类型

12

13

14

15

选正确两项(BD)

理解文中重要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文化随笔《历史

1.将句子间条件关系

推断合

概念的含义

并归纳要点。

由现实

2012年

转换为目的关系

理一项

(原文有答案

事例来印证文中观

的先见》

2.表述的绝对化

(D)

可寻,信息跨

点,答案应是“文中

3.论据对应证明的论

度稍大)

观点+事例表现”

6/9

 

点错误

选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理解文中重要

(AE)筛选并整合文中

不符合

句子(原文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信息

文意一

答案可寻,信

息。

用文中所写原理

文艺理论《美和

1.混淆文章涉及概念

项(D)

息跨度不大,

分析现实事例。

答案

2011年

的现象与本质

美的东西》

曲解原

结合语境和上

应是“文中观点+事例

2.用文章外事例印证

文意思

下文即有答

解说”

文中某一观点,事例使

案)

用不符合该观点。

判断不

正确的

选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一项(B

用文章观点理

(AE)筛选并整合文中

)(用文

文艺理论《不可

解文中重要句

文意理解(原文可找

2010年

信息

外的例

无我》

1.表述绝对化

子印证

出答案)

2.歪曲原文

文中观

点)

 

理解文

选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中重要

筛选文中信息

句子(D

2009年

社科类《自由和

筛选文中信息(原文

(BE)均为表述上的绝

(原文可找出

科学》

)与原

可找出答案)

对化

文意思

答案)

不符

用文外

例子印

文意理解(原

筛选文中信息(原文

选出说法错误的两项

证文中

文答案集中在

2008年

文艺理论《诗与

观点,

可找出答案,但跨度

(CD)与原文观点不符

4、5段,信息

直觉》

大,需找关键词,难

或相反

不符合

跨度不大,需

度大。

提炼、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