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7819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docx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导论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导论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1.“经济”的最初含义

(1)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2)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意指家庭管理,现在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就是从“家庭管理”这个词演变而来的。

(3)近代和现代“经济”一词的含义:

①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②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④指节约、精打细算之意。

2.经济学的出现

(1)经济学出现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

奴隶占有制在其初期曾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残酷剥削和奴役奴隶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类文化。

在奴隶社会科学文化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就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①《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54年)《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

《经济论》是一部论述经济问题的书,书名是由希腊文的“家庭”和“管理”两字组成,原意是家庭管理。

《经济论》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问题。

这种家庭管理学实际上是奴隶主的经济学。

②《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

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

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

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2)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并表现为宗教的经院哲学的形式。

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贷放行为增多,僧侣本身也参加了这一行列,因而对商品货币行为日益采取宽容和妥协的态度。

(3)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

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政治经济学”一词的出现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他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因此,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

(2)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代表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认为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式,增加一国财富的途径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就是扩大对外贸易,通过增加出口使外国的金银流入本国,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促进对外贸易。

尽管重商主义者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并对现代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但它们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所以,重商主义理论体系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还不是现代经济科学的真正开始。

(3)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最后完成的。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看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揭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因而在理论上的缺陷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4)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18世纪末,自法国萨伊(1767—1832)开始,把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丢掉或加以改造,把不科学因素接受下来并加以发展,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变成庸俗政治经济学,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学。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批评、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祸害,揭露资本主义矛盾,并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虽然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1818—1883)和恩格斯(1820—1895)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不是僵化的教义,它不仅不断经受着实践的检验,同时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列宁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他们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①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②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①劳动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②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

一类是天然存在的,比如矿藏、原始森林等自然物;另一类是劳动的生产物,如棉花、砖瓦等。

③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

在上述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2.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a.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b.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新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b.新的科学技术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c.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d.新的科学技术还可以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②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a.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方面,分配的对象、交换的对象、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什么,分配多少;才能交换什么,交换多少;才能消费什么,消费多少。

另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b.分配、交换、消费也不是单纯被决定的消极因素,而是会反过来积极反作用于生产。

如果分配、交换和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

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

b.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的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

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3)应重视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本质时,结合对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和阐述,就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动过程和趋势中更准确、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重视和拓展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将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趋于丰富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及其功能。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社会生产方式的概念

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

人类社会各种类型的、性质各不相同的生产关系的更替和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在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出现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

这就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其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

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态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的新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产关系相应的发展变化。

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而新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才能确立和巩固。

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由于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a.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会或迟或早地相应发生变化。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够保护和促进新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

旧的上层建筑,则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或延缓旧的经济基础的瓦解,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

三、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1.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1)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部矛盾,即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2)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最重要的社会条件。

(3)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引起并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量的积累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质的变化和飞跃所表现出来的阶梯性现象,它反映着生产力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这种发展阶段的更替,引起并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一方面,形成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部分质变和不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推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更替。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2.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产生了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并实行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则。

(2)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在原始社会末期,两次社会大分工及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商品交换由偶然变成经常的事情。

随着社会生产劳动逐渐由集体劳动过渡到个体劳动和交换的发展,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也逐渐从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产生,为剥削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氏族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先后将战俘和本氏族的穷人变成奴隶,强迫他们从事生产,并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成为奴隶主。

当奴隶劳动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成为社会生产和生存的基础时,奴隶制度便形成了,于是人类社会也就进入了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奴隶社会。

(3)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并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

奴隶在主人的皮鞭和棍棒下被强制进行繁重的劳动。

奴隶主不仅占有了奴隶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而且占有了奴隶生产的一部分必要产品。

3.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1)隶农制的概念

隶农制是指奴隶社会末期,一部分奴隶主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把大块领地分成若干小块,以租佃的方式交给破产的农民和过去的奴隶耕种。

隶农是封建社会农奴的先驱,隶农制的出现标志着奴隶占有制开始解体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最初产生。

(2)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一般特征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了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却只占有极小部分土地,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

农民要通过向地主缴纳地租,才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

封建社会的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

4.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封建社会末期,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农村中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

在封建社会末期,反封建的领导重任便历史地落到资产阶级身上。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建立起来了。

5.由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只不过是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物质的和社会的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1.唯物辩证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1)对立统一规律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指研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现象时,应研究这种经济现象当中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

(2)量变和质变规律

运用量变和质变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指研究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现象有些什么量变,以及这些量变的产生原因、影响,对整个经济现象所引起的状况是否达到了引起这种经济现象的质变的阶段,如果还没有达到质变的阶段,怎样为质变创造条件;如果已经达到了质变的阶段,又怎样使这种质变得以实现,使人们的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

(3)否定之否定规律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指要揭示出社会经济现象绝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4)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要从中国和世界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各种新课题,而不能企图也不能要求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2.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1)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

运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要求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充分占有材料,详细分析具体对象,暂时舍去与本质规定无关的方面,撇开表面现象,揭示出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把握经济运动的规律。

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使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并形成一系列的范畴和概念,然后进一步运用范畴和概念去说明经济现象,使对现象的认识更为科学。

(2)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指运用通过研究得出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但这种叙述不是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作简单的描述,而是对它进行深刻的和科学的说明。

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2)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3)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

运用历史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材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一般地说,逻辑的进程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经济发展历史过程的反映。

4.归纳和演绎法

(1)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中得出一般的结论。

(2)演绎法

演绎法是指运用一般原理去研究个别的经济现象。

5.分析法和综合法

(1)分析法

分析法是指在研究某种经济现象时,分析它所表现的一些形式,从而揭示出它的实质。

一种经济现象的实质和它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一致的,只有分析经济现象的表现形式,才能进而认清其本质。

(2)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在分析出经济现象的本质后,对经济现象的一些形式加以综合,研究出它之所以采取那些表现形式的原因。

6.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1)数学方法

数学是研究事物数量变化规律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某些社会经济现象时,不仅要研究它的质的规定和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它的量的规定和变化,这就需要借助于数学方法。

(2)系统分析方法

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时,就需要运用系统论,借助于系统分析的方法,揭示它们各自的构成要素的状况,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优化结构,增强系统功能。

(3)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可以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例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方法,以及总量与个量分析方法,静态、动态分析方法等。

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中某些方法的运用和借鉴,只是作为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的补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基础、前提和出发点。

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方法的运用和借鉴,要服从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而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关系不同,因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也就不同。

(2)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重商主义的研究只限于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性和实质。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永恒的,否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不能彻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性。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竭力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反科学的。

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来看,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也分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性和党性,它公然申明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所揭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它不仅不断经受着实践的检验,而且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指引的方向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和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因此,无产阶级在认识和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方面,既不同于以往的剥削阶级要受到狭隘的阶级私利的局限,又没有阶级的偏见妨碍他们如实地揭示客观真理。

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能够也应当统一起来。

3.马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