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80373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docx

最新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

 

2010年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

公需课程作业

6.什么事产学研合作创新?

举例说明

答:

产学研就是企业依托大学或科研机构一同进行产品的开发,既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又可以反哺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将科学技术切实转化为生产力。

就是生产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开展的技术创新,可以利用大家的互补性资源。

好处是:

提高创新成功率,加快创新速度,分担创新成本等。

比如RFID方面、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就存在产学研合作。

例:

贵州南海机电有限公司

(1)绝地求生

(2)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3)开放式技术创新

产学研合作创新:

机遇与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交互作用下,世界经济竞争、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创新战。

站在竞争第一线的是企业,决定竞争胜负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是从整体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步骤。

正确把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定位,找准关键问题,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合作难题,高起点开创产学研合作创新、互利共赢新局面,是各部门、各地区和产学研各界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战略定位邓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经过近30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回答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双管齐下、解决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

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始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矢志不移的目标。

在过去30年中,从实行技术成果商品化、开放技术市场,改革科技拨款制度,鼓励从事技术开发型研究的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者部分进入企业,科技系统的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所有上述改革举措,较多地还是在科技系统内部循环。

突出的问题是:

企业,尤其是重点骨干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整体运行效率低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尚未进入国家经济主流,还没有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并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近10多年来,国际技术资源的快速流动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缩短了产业技术与国外的差距,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推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并形成一批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

但是,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并不能引进创新能力。

由于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没有能够同步提升。

关键产业技术和重大装备依靠进口的状况没有改观,对外技术依存度仍在60%以上。

有些国有重点大型企业落入外资设置的知识产权陷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从国外引进的世界一流先进装备同其自身贫弱的创新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

今天,新的竞争形势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步伐,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

我国创新型企业,包括国有重点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民营科技企业,已经从外国企业的学习者,转变为强劲的竞争者,有些企业开始问鼎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并向未来引领者的方向跃升。

像过去那样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结构的空间在缩小,难度在加大,代价越来越高。

至于产业前沿的关键技术,国外企业从维系其核心竞争力考虑,西方国家从实施战略图谋权衡,都对我国采取封锁政策。

在诸如微电子电路、集成式半导体产品、计算机软件、机器人、光学纤维、超导技术等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领域,发达国家动辄就以安全为借口,对向我国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层层设卡,横加干预。

2001年美国商业部总共收到了1294件对华技术出口申请,其中72%被通过,3%被拒绝,25%不予受理。

在民用技术领域,跨国公司不仅对从合资设备和产品上可能发生的“技术溢出”严加防范,而且试图运用知识产权封杀我国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道。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侵犯其知识产权、威胁美国本土产业”为由,对进口到美国的产品进行所谓的“337条款”调查案,我国高技术产品已经首当其冲。

截至2008年2月底,针对中国产品的调查案已达83件,约占全部调查案的12.7%。

其中,有涉嫌侵权问题,但在政策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遏制我国企业的市场空间。

总之,在跨国公司和外国强势集团把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视为生命线的今天,我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把生存、发展、创新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二,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创新理念和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整合资源、合作创新成为国际强势集团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科学研究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日益逼近极端和本原;高技术前沿在交叉和融合中孕育和催生一系列重大革命性突破,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以群体崛起。

创新的冲击波,其上游延伸到广阔的基础研究领域;中游覆盖了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下游推进到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商业方法等诸多环节。

现代产业价值链已形成了两个高端:

一是产前研发,二是产后营销。

前者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技术,扩大知识产权,占据科技制高点;后者通过营销和服务创新,打响著名品牌,获取丰厚的市场回报。

在发达国家,导致技术飞跃和产业升级的成功创新,因其技术能力、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等,超越一两个企业或大学力所能及的范围,往往都是多个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和提升。

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专家

7.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答:

开展学术活动,大学的基本宗旨是发展学术、追求真理。

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让学生早日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育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社团,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以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课外科技活动或科技实践的学分。

通过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给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与助学助研活动。

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能使学生适应创新环境、培育创新品质,如举办学生科研课题活动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二)、实施课堂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堂是全面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把创新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

课堂教学直接反映创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这是时代赋予教学的全新功能和要求;要在教学中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教师应将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合理性、个性化教学原则贯彻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大学生一项基本技能,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可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之提高。

通过社会实际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专业、学生、社会的关系。

(三)、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创新情感,发挥学生创新潜能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全方位地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

然而,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学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经过一道道程序,被铸成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当然,发展学生个性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这样,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会误入歧途。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环境的限制,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表象形成和语词的丰富更为容易,这样,学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才会分化性强、细腻度高、节制性好。

因此,学校和教师应提供容量大的课件和信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这些诉诸感觉的内容都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成为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学习经验。

(四)、培养学习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加快,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着分化、综合,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

新的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

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打破学校阶段性教育的束缚,在营造学习化社会的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明确学习是无墙的,随处可学。

因此,创新的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接受新知识,创造发展新知识。

学习是获得知识基本途径,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基础。

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

要使大学生真正会学,成为独立、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必须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水平,对自身认知状况,和水平有正确的评价,知道如何指导自己学习。

因此,我们要普及“大学学习学”知识,进行整体学习素质教育,结合教学,进行分科学习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后备力量。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积极探索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

因为领导活动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所以,领导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就需要一个人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

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的多变性和动态性更加显著,形势复杂多变,机会转眼即逝。

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就无法跟上形势的变化,就只能使自己的工作处于被动。

    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时代在前进,处在这种时代潮流中的各级一个人,如果没有旺盛的进取心,就会被时代所抛弃;没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就只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就自然没有起色。

有了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永不衰竭的进取心,任何艰难困苦,落后保守势力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8.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个新阶段。

信息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基础上产生的。

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

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政治、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信息化是从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的社会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值的新阶段的转化,也就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为主的阶段的转变。

有人把信息化归纳为"四化"和"四性"。

信息时代的前途是文化信息时代,当文化业产业达到总产出的一半时,信息业也就以文化性为其特色,此时即为宣布进入文化业时代;同时指出,因特网要前进、变革,前途仍然是信息交流的工具,电子科学正在为走进文化业时代做出巨大的、决定性的贡献.

(1)信息:

是关于事务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信息就是用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来消除对客观事务认识的不确定性。

由于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因此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微电子信息化时代的产生

(3)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征

①摩尔定律

②信息大膨胀

③以电子作为信息载体向用电子和光子共同作信息载体发展:

④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

9.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

答:

挑战:

未来的能源安全无非依赖于以下4种模式:

1、发掘现有的能源储量。

2、海外开采。

3、直接进口。

4、能源替代技术。

这4种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觉得能源的可选择性更加有限了。

首先,已经没有多少人对于我们现有的储量再抱更多期望,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石油,矛盾的焦点也在这里。

未来20年内,中国的私人汽车饱有量将数以亿计,石油消费量毫无疑问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

据地矿部门分析,届时国内的开采量最多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3,可以说,寄希望于国内储量的开采是非常不现实的。

国际油价持续运行于牛市轨道之中,高油价使得不少市场人士惊呼“能源危机”来临。

机遇:

能源危机在客观上鼓励资本市场充分发掘能源危机主题下的投资机会,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支持中国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能源危机并不可怕,面对能源危机,我们需要提高能效、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

在现有的分工条件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工业制造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利国家长久发展,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一、能源危机迫在眉睫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得益于化石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与核裂变能的广泛的投入应用。

因而它是建筑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

然而,由于这一经济的资源载体将在21世纪上半叶迅速地接近枯竭。

石油储量的综合估算,可支配的化石能源的极限,大约为1180~1510亿吨,以1995年世界石油的年开采量33.2亿吨计算,石油储量大约在2050年左右宣告枯竭。

天然气储备估计在131800~152900兆立方米。

年开采量维持在2300兆立方米,将在57~65年内枯竭。

煤的储量约为5600亿吨。

1995年煤炭开采量为33亿吨,可以供应169年。

铀的年开采量目前为每年6万吨,根据1993年世界能源委员会的估计可维持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

核聚变到2050年还没有实现的希望。

化石能源与原料链条的中断,必将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加剧,最终葬送现代市场经济。

事实上,近10年来,中东及海湾地区与非洲的战争都是由化石能源的重新配置与分配而引发。

这种军事冲突,今后还将更猛烈、更频繁;在国内,也可能出现由于能源基地工人下岗而引发的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

总之,能源危机迟早会爆发;它的爆发将具有爆炸性!

二、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资源,进行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与之相连的是世界经济可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这种世界经济中,高科技术和生态可以承载的区域性经济形式将得以发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如下方面:

以太阳能的利用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潜力极大,据天文物理学家的计算表明,太阳系还能存在45亿年,每年太阳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费量的1.5万倍。

光伏电力的应用如在德国每平方米每年的平均日照量为1100千瓦时。

电力的总需求量约为5000千瓦时,光伏技术的年平均功率约为太阳辐射量的10%。

依*光伏设备生产5000亿千瓦时的电力,需要5000平方公里的光伏转化模板面积。

明智的做法是用相关设备安装在建筑物的表面,在德国,这一做法意味着只需不到10%的建筑物顶部。

光热利用在中欧和北欧等缺少阳光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完全依赖阳光供暖的建筑物(应用比较理想的热与热交换系统)。

生物质燃料能源目前全球农用面积约为1000平方公里。

约有4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森林覆盖,荒漠地区的面积约为4900万平方公里。

光合作用的年产量(包括自然生长的植物和粮食生产)目前大约是2200亿吨干坏料,这大约相当于每年80亿吨生化资料所提供的能量,只需不到1200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和林地面积(不计沼气的能力)。

氢能源利用自然界大量存在的水,由电解水产生氢或由太阳能光催化水分解氢。

小水电与潮汐发电也可提供可观的电力。

风力发电丹麦是风力发电大国,现有6300座风力发电机,提供13%的电力需求。

总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很大,完全可满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的需求。

10.学习本门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

答:

通过这些日子对建设工程的学习,了解到建设工程是一门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力学、材料等技术科学知识以及土木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来研究、设计、修建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学科。

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建设工程涵盖的广泛,体味了前人取得的成就,也领悟了作为一名建设工程师的重大责任。

当然,我们不能沉浸于现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止步不前。

我们还应当与时俱进,去挖掘,去发现,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

学习这门课我不仅仅了解到了 建设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在这段期间的学习中无论是课本知识还是实际操作都有所提高。

尽管人们学习的方法各不一样,但前提是一样的,那就是要学好它,让自己能够学到真正的东西。

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都会对这门课程有体会,要么在学习方法方面,要么是在收获方面,要么在学习中得到启发。

现在我回想起近自己的学习历程,内心有深深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