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58051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docx

专题2近两年高考真题回顾doc

专题二:

高考真题回顾

[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答案】1.

(1)B

(2)①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⑴“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

B项符合题意。

⑵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

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点评】⑴诗歌选择题选项设置上有了变化,原来是具体句子词语的理解、手法的运用。

今年基本侧重整体理解。

⑵诗歌翻译: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愤怒问天公:

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

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D

【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⑴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

故选D。

⑵本题考查“酒”的作用,结合诗歌第二联,“酒为旗鼓”“势从天落银河倾”可以看出运用比喻修辞,为下文积蓄了气势。

“须臾收卷复把酒”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其踌躇满志。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点评】⑴本题考察内容侧重句意理解和情感赏析,比较基础,难度不大。

⑵考查意象的作用,属于常考题型,难度属于中等。

【参考译文】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A【解析】【分析】⑴“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只是用设问引出话题。

故答案为:

⑴A;

【考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2)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忍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点评】⑴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中词句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2)从结构看,在诗歌的不同位置上句子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在中间:

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在结尾:

有总结全诗、照应开头、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

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

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4、【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

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案】

(1).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评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

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5、【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

(1).D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2).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6、【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答案】

(1).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评析: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真题启示

1.在完成上面课标卷真题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课标卷古诗鉴赏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填写下表。

主要题型

题型特点

对应考点

选诗特点

把握诗歌内容题

①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要求,应以单项选择题为主。

②以词语、句子理解为主要抓手,考查是否读懂诗意。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体裁上看,有诗有词,诗词交替。

从时代上看,有唐有宋,唐宋交替。

从题材上看,有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抒怀诗,题材丰富多变。

从作者上看,既选名家作品,又不避二流三流作家作品。

从难易程度上看,难易适中,稍偏难点。

形象特点及其作用概括题

主要考查景象特点及描写景象的作用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表达技巧赏析题

①问法宽泛:

不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较具体的问法,而是用“什么手法”“赏析”等较宽泛的问法。

②考查的技巧相对灵活,主要考查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不大涉及修辞手法。

③答案严谨规范,步骤齐全:

点(点明手法)+析(分析运用)+指(指出效果)。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领悟诗歌情感题

①分析情感的切入口小,多问的是一联或两句的情感,很少笼统地问整首诗的情感。

②题干情感用语多变。

如“感情”“情绪”“感情基调”等。

③都要求分析感情,而不只是概括情感。

④答案往往包含多种情感。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课标卷诗歌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 

(1)读诗坚持基本读懂,整体把握。

赏诗,首先要懂诗,要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既是课标卷的命题原则,又是实实在在的具体题目。

另外,课标卷重视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即便是切口很小的某一句、某一联的题目,也会让你联系全诗。

因此,阅读一首诗,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力求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

(2)强化课本古诗的复习。

近两年课标卷考查越来越倾向于课本与课外相结合,出了不少联系课本的好题。

因此,对于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古诗,尤其是名篇,应对应高考考点,全面系统梳理总结。

(3)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课标卷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

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

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

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

(4)力避误区。

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

以下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

误区一:

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

很多考生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

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等等。

误区二:

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

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

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

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

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

表现手法术语:

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

关于“结合”的术语:

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

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

误区三:

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

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

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

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

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

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