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581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1.docx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

篇一:

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XXXX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今年,XXX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以及地区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主要从摸清底数和提供丰富有效的就业服务方面着手,将工作做实做细,促进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和加入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一、2014年XXX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局按照XX省分解的高校XXX籍高校毕业生信息及我地区自行登记区外高校毕业生返乡报到情况,基本全面掌握了我地区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并将相关信息全面录入XX大中专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系统,截止目前完成登记高校毕业生共计2665人,其中兵团和异地293人,我地区本地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2372人。

按学历分博士19人,硕士68人,本科1492人,专科793A;按性别分:

女性1389人,男性983人,按民族分:

汉族1677人,维吾尔族446人,哈萨克族179人,其他少数民族70人;区内1703人、区外669。

实名制登记人员中除去无就业意愿的人员31人,升学、出国的人员107人,参军入伍的15人,现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共计2219人,截止11月4日,已就业人数2110人,就业率达95.8%,按就业去向分:

机关68人、事业单位444人、国有企业401人、非公制企业560人、基层项目和科研单位项目70人、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110

人、灵活就业及其他形式就业219人;公益性岗位87人,参加就业见习151人。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摸底登记,提供就业跟踪服务,促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一)创新服务模式,实名登记底数清

摸清服务对象的底数,是政府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基础。

为准确掌握XXX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实名登记工作过程中,地区人社部门创新服务三步管理模式,运用实名信息系统实现对本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层级管理和动态管理,做好实名登记,摸清底数。

一是窗口式服务把好报到关。

地、县(市)两级人社部门在劳动就业保障综合大厅设立专门窗口,安排专人负责,利用毕业生报到登记、存取档案、办理落户、人事代理的时机,依托XX大中专毕业生实名制就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做好毕业生相关信息登记录入工作,报到1人登记1人,严格按照系统中信息表格式要求,详细收录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不漏项、不缺项,确保完整、真实、准确,把好报到关口,使返乡毕业生全部进入系统管理。

二是职业化服务施行层级管理。

地区专门组织地、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参加实名制系统应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和职业化服务水平。

地区人社局自7月起,每周按报到的毕业生户籍所在地分解一次信息,逐层督导,抓好落实,最后由乡镇(街道)、社区完成对本辖区返乡人员就业信息

的补充登记。

三是问候式服务实现动态管理。

实名登记环节完成后,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对已登记人员,逐个打电话了解就业状况和个人需求;对通过电话联系不到的人员根据系统内提供的家庭住址入户走访上门调查了解,进一步做好基本信息登记和就业信息补充登记,同时对提供的就业服务做好详细的记录台帐;对未就业人员,保持随时联系状态,有信息就传递,促其尽快就业。

通过开展大量细致的工作,明确分工,层层递进地跟踪了解,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应届毕业生的管理达到辖区总量清、基本信息清、就业需求清、就业去向清的状态。

再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深化服务内容,促进就业有成效

1、对有求职意愿的提供充足就业信息。

由基层公共就业工作人员与登记人员电话沟通,根据其本人意愿开展职业指导,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一是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QQ群等方式,定向发布就业信息,使其充分了解市场需求行情,逐步确定就业方向,充分准备,理性就业;二是根据毕业生专业特长和求职需求,积极开展个别就业推荐工作,提高有针对性推荐就业成功率;三是对政府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大型国有类企业、规模以上优秀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及三产服务业类企业招聘会等多个层次的多场次招聘洽谈活动,由各县(市)负责通知并组织辖区内登记人员参加,促进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实现就业。

在XXX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召开

现场招聘会活动。

分别于3月、4月、5月、8月、9月、10月共开了7次招聘会。

参加单位共有272家单位。

提供岗位信息8591个,初步达成意向大中专毕业生有1678人。

2、对有技能培训意愿的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以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培训需求信息为基础,结合地区市场需求,选择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新技术、实用技术类培训工种,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证,并按规定落实好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政策,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3、对有就业意愿但就业技能欠缺的开展见习岗位推荐。

以实名制登记有求职需求的信息为基础,经反复推荐,因就业技能欠缺仍不能就业的人员,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提供适合其个人特点的见习岗位,助其尽快能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学习技能、积累经验。

在见习岗位的开发上,主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选择资质好、前景好的用人单位作为见习基地,开发类型丰富的见习岗位,以满足不同专业特点学生的见习需要。

见习期间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补助,要求见习单位另按本地基本工资的30%给见习生增加生活补助。

4、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以开展青年创业引领活动为契机,将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到本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

会同有关部门迸一步简化创业手续,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和落户等创业扶持政策。

5、开展实名登记。

设立专门窗口,充分利用毕业生存取档案、报到登记、办理落户、人事代理的时机做好毕业生相关信息登记录入工作。

依托新疆大中专毕业生实名制就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认真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详细收录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确保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不漏项、不缺项。

6、积极组织各项专项服务活动。

9月份在全地区开展了关于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网络招聘活动。

活动月期间开展实名登记、有针对性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就业援助。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网络招聘活动期间,我区积极在网络发布各项信息,共提供65家招聘单位岗位信息534份,集中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岗位信息数129条,在XX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XX地区公共就业服务网上发布岗位信息1173条,给用人单位直接推荐大中专毕业生241人次,提供免费档案托管人68次。

将9-12月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行动活动时间,确定了各类有积极成效的推进措施。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和贴心服务,确保当年地区生源离校高校毕业生100%登记到实名制系统,并且就业工作取得了有力推进。

但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结构矛盾突出。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特长、就业愿望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二是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转变,只愿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而不愿到企业篇二:

浅析大学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人数愈演愈烈,从2003年的56.3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200万人,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如果他们毕业后不能得到妥善安置,不但会引发大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还将会动摇社会的稳定性。

因此,帮助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们及时解决就业问题,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该如何帮助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们呢?

本文将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等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帮助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尽早就业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帮助

一、历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未就业情况统计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到2011年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年的毕业生在增加,未就业人数也在上涨,尤其在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该年招生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o单从数字表面来看,似乎是每年毕业生的增加是造成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直接原因,但具体的原因是否真是这样呢?

二、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从客观因素讲,在供求失衡中来看,对持有大学学历劳动者需求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被认为是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扩招,被认为是”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

[1]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旷日持久,本质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

[2]

从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的主观因素出发,是什么原因引起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呢?

造成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

他们中的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

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在三年后进入就业市场;若考不上,当年就会加入失业行列。

二类是非有编制单位不去者。

200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愿意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去教学科研、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而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公务员队伍管理逐步走上科学、民主、依法、规范的轨道。

要走进公务员队伍必须要通过国考、省考或市考。

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国家人事部及省市人事部门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此暂行规定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用人行为,实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逢进必考,从而建立科学、规范、公正的事业单位用人制度。

2009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彻》(教师[2009]2号)。

该通知指出,从2009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应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

从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国家的

篇三:

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

职业指导

摘要: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比例逐渐提高,对该部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有利于充分开发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分析了离校未就业学生尚未就业的原因,针对性地给出了就业指导措施,以期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指导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图1显示了近十多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图中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趋势,一方面揭示了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成效,但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

创下历史新高。

尽管社会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并不低,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但该统计数据含有较大水分,事实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还占较大比重,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于充分开发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图1我国历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一、剖析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原因

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原因既包括客观层面也包括个人主观

层面。

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总结分析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就业压力。

从客观上来讲,社会对持本专科学历劳动者需求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

尤其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进行扩招,被认为是“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

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旷日持久,本质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

2、就业观念不同,有业不就。

由于就业观念或者说心态不同造成有业不就的大致包括以下几类学生:

(1)家庭条件较好型,或者称家庭依赖型。

这类大学生在毕业时不急于就业,希望毕业后先休息一段时间,且就业问题一般依靠家族人员帮忙解决,这部分学生不在就业指导重点关注范围内。

(2)懒惰散漫型。

这部分大学生,由于就业态度难以及时就业。

这类大学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规划,在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知识整合、个人简历、职业意向规划等方面未认真准备,对学校发出的招聘信息不关注,以懒惰、散漫的情绪错过各次招聘会,导致难以就业。

(3)挑剔型。

这部分大学生本身素质较高、能力较好,因而对职业过分挑剔,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3、具有心理障碍,难以就业。

这类学生也可归类为畏惧型。

这部分大学生一般具有过分内向和(转自:

wWw.CspEnG蓬勃范文网:

毕业的事离校未就业总结)畸形自尊心的心理特点。

过分内向的学生拥有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害怕与他人打交道,在找工作这种需要自我推销的事情面前不敢踏出第一步。

具有畸形自尊心的同学害怕找工作过程中面临失败,招到周边人嘲笑。

这两类人常常告诉自己“等毕业后再说,,,从而错过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时期,成为毕业未就业中的一员。

4、具有“硬件”障碍,难以就业。

这类大学生可能因为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不认真,欠账较多,最后成绩未达到培养要求,无法找到合适单位。

特别是英语四六级已成为很多企业进入面试大门的敲门砖,而很多院校英语的过级率并不高。

5、就业项目还没有最终确定录取结果导致未就业者。

这类学生

主要包括报考事业单位、国企、公务员、研究生的学生。

由于考试项目较多、考试日期靠后、招聘考核周期较长,往往等到学生毕业之后还没有出录用结果。

6、与用人单位已达成就业意向,但因为户口申报等原因,还无法签订三方协议。

这类情况一级城市比较普遍,二三级城市基本上不存在该问题。

7、其他就业困难者。

主要指个别身体有残疾或者精神有障碍者,还有部分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者。

这类学生的就业困难是确实存在,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

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上会有较大的挫败感,是最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群体。

二、有的放矢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指导工作

1、加强就业观念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离校未就业学生之中大部分原因是主观原因,可能是就业观念不对,可能是具有就业心理障碍,也可能是学习成绩不够格。

对于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观念指导尤为重要。

首先,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进行提前干预,尽量减少因学习成绩而难以毕业或者就业的学生数量。

其次,针对持不同就业态度的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例如对于家庭依赖型学生,应向其灌输独立自强的观念。

对于懒惰散漫型学生,应该做好心理辅导和行为督促,分析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提高其就业的紧迫性。

对于挑剔型学生,就业指导教师重点放在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第三,就业指导教师应该给学生深刻的分析什么时候是找工作的关键阶段,找工作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找工作。

第四,职业指导教师及毕业班辅导员应该对毕业生进行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剖析,帮助毕业生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

第五,就业指导师及毕业班辅导员应该向毕业生普及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学生在签约过程中出现不理智行为。

最后毕业班辅导员应该关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注重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寻求学校其他部门或者社会相关机构的帮助。

2、规范就业登记制度,保证登记数据可靠性

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登记,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是进行该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前提,但是由于高校毕业生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导致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较大。

一部分毕业生毕业时未进行任何相关登记,还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后虽然进行了未就业登记,之后他们可能已隐形就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继续升学留学或处于见习期、试用期等,但他们未取消未就业登记,也不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其就业情况,导致政府部门无法统计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鉴于此,建议打通各地高校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渠道,高校在学生离校之前准确录入未就业学生信息,并且该登记平台实现全国联网,且与职业中介信息网站联通。

学生在登记信息时与自己的银行账户挂钩,网站每月可象征性的收取少额服务费,毕业生一旦找到工作可以去该平台管理中心取消失业登记,从而取消信息服务收费,否则该项费用会一直收取。

该方法既可以保证信息登记的及时,也可以加强已就业人员注销失业登记的及时性,同时少量的费用也不会打击失业者登记失业的积极性,在提高失业登记信息的准确性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总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是否到位,牵涉到这一群体的利益,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智慧和耐心,更需教育等多个部门的齐心协力。

3、组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畅通的信息渠道不仅是打破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手段,更是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法。

毕业生可以通过好的就业信息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

但就业信息交流平台的打造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保障部门、人才需求企业、职业中介以及待业者等多方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做到信息的连通性和及时更新。

4、找准就业困难者,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首先需要做好对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身体残疾、心理障碍等就业

困难毕业生的统计工作。

然后将该类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

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

对家庭经济极度困难的学生还需要尽力给予其找工作期间的经济补助,按规定落实好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

5、打击伪就业率行为,提升就业指导效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去一直是以就业协议书为准。

某些高校为了达到高就业率鼓励学生毕业之前通过“各种方式”签订就业协议书,有些学校竟然将就业协议书的签订与毕业学位证书的发放挂钩。

这使得就业协议书的约束力和保障力越来越弱,有些毕业生签了约不报到,也有些单位在和学生签订协议书后就不复存在。

据统计就业协议书解除率高达70%o这种伪造就业率的行为对落实离校大学生未就业情况的统计造成很大障碍,妨碍失业登记工作的准确有效性,不利于对离校未就业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帮扶工作开展。

因而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提供的就业率的真实性的考证。

目前已经采用实名登记系统,管理部门可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抽检,但由于抽检的工作量较大,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提高就业协议的法律效益,提高违约成本,或者直接以劳动合同替代就业协议书作为就业率的统计依据不失为较好的办法。

三、结论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对社会稳定发展、实现我国“两基本、一进入”的教育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该部分毕业生就业指导之前需要深刻分析其未就业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指导工作。

在进行职业指导方面,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保障部门、人才需求企业、职业中介类企业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关注,形成系统合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为大学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议[J].天津政协公报.2009(04)

(2)许平.当代高校“漂族”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之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