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58340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新人教版必修3

知识概述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引领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

所以,学好本单元的知识,你就会明确学习全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学好本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本单元中,分别讲的是文化与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与社会包括体味文化,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对人的影响包含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与文化活动是不同的,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并且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社会生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文化从性质上可以分先进与落后、腐朽,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文化可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也可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文化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文化对人具有塑造力量。

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必须重点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理解一个概念───文化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种精神力量。

第二,明确两个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给予一定的经济、政治重大的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掌握一个观点──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知识体系结构

新典考题分析

例1xx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

据此回答

(1)~

(2)题。

(1)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

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解析:

这组题以xx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作为主题切入,考查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

(1)题中,书法篆刻艺术属于文化范畴,它受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故②④正确。

(2)题,考查对精神力量的认识。

积极的精神力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②④正确。

否认这一作用,认为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条件而存在,都是错误的。

答案:

(1)C

(2)C

例2由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发起的第一批新创少儿歌曲推荐活动,旨在唤起全社会对少儿歌曲创作普及的高度关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少年儿童“人人有歌唱、人人唱好歌、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活动”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

据此回答

(1)~

(2)题。

(1)少儿歌曲()

①是一种文化现象②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③会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④有利于少年儿童文化素养的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之所以要以此唤起全社会对少儿歌曲创作普及的高度关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少年儿童“人人有歌唱,人人唱好歌,班班有歌声,校校有活动”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

围,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B.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文化现象应丰富多彩

D.文化环境对少年儿童起决定作用

解析:

这组题以文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起创新少儿歌曲推荐活动为考查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的含义、形成、文化素养的形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的能力。

答案:

(1)D

(2)B

例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有利于()

①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③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从多角度认识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①②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正确地评价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意义,③④从经济生活的角度正确地评价了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意义。

答案:

D

例4当代,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为一种世界潮流。

日本网络游戏业每年创造着2万亿日元的庞大市场。

美国迪斯尼公司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文化娱乐业,使销售额在4年间从85亿美元增长到225亿美元。

这说明提高文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

A.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B.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C.降低文化产业的价值D.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

解析:

此题以日本和美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文化产业的典型事例材料为载体,考查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此题的选项中,综合地涉及到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但A、D两项都不符合题干材料的含义,材料中一系列数据主要表明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答案:

B

例5材料一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

青少年犯罪占全部刑事犯罪的比例

14~18岁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

因网络色情、暴力诱发的犯罪占的比例

上网浏览色情网站的青少年占的比例

患网络成瘾症的中学生占中学生的比例

向家长隐瞒上网情况的学生占上网学生的比例

70%

70%

70%

22%

14.4%

54%

材料二美国《新闻周刊》对“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65名全球未来领袖进行了民意调查,征求他们对技术与年轻人的看法。

下面是这次调查的部分情况:

1.迄今为止,你认为哪种技术对年轻人的正面影响最大?

认为是因特网的占92%;认为是手机的占5%;认为是即时聊天的占3%;认为是电子游戏的是0%。

2.迄今为止,你认为哪种技术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最大?

认为是电子游戏的占78%;认为是手机的占8%;认为是因特网的占3%;认为是即时聊天的占6%。

(1)就“网络技术与青年”这一主题,请你从不同角度提出两个研究性课题,并简要写出选题的根据。

(2)结合材料反映的问题,请就如何克服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三条以上的合理化建议。

解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人,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动手做课题。

高考命题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本题第

(2)问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第

(2)问考查学生的参与能力,联系学生熟悉的互联网提出几条消除互联网负面影响的建设性建议。

答案:

(1)课题一:

网络与犯罪

根据:

网络传播的有害信息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课题二:

网络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根据:

互联网传播的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双重影响。

(2)①就国家来说,应加强对有关网站和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的管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互联网经营行为,并依法打击违法经营和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

②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应加强对互联网营业场所的监督,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③从未成年人本人来看,则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鉴别能力,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

例6(xx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宁夏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自治区党委根据本地特点,提出了“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思路。

宁夏根据其“岩画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神秘而璀璨,边塞文化、大漠文化、黄河文化悠远而豪放”的优势和特点,发展带有民间文化特色和塞上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实施“百县千乡文化工程”和“千里文明长廊工程”,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农村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带动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文化”的重要意义。

解析:

此题以宁夏自治区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例为考查背景,考查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对人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运用上述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从文化的特性即相对独立性人手谈对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特别是要联系材料中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

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落后的小省区可以“办大文化”,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文化产业本身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单元复习纲要

知识概述

本单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主要阐述了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何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不可缺少的色彩。

即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着差异。

因此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文化。

商人的贸易活动、人类的迁徒活动、教育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人们通过旧的传媒进行文化传播,还通过新的传媒进行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就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便捷,我们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必须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理解两个关系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无论是认同本民族文化还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通过文化传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精粹,培育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2.文化的继承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文化的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的统一。

第二,明确文化创新的两个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者阝要经历这样的途径。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第三,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必须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倾向,即“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文化创新还必须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即“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知识体系结构

 

新典考题分析

例1(xx年高考文综试题,山东卷)自xx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此题以中国春节文化为载体,考查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评价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这一现象的能力。

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并不意味着要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所以③说法错误。

答案:

B

例2(xx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不定项选择题)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

这说明()

A.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B.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创新,但不能认为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

故A、D两项错误。

答案:

BC

例3(xx年高考政治试题,广东卷,不定项选择题)xx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

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为了经济利益

C.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D.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解析:

此题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考查背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价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的指向性正确地判断选项观点,排除观点错误的选项。

B项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能带来经济利益外,还能带来社会效益,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素质;D项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答案:

AC

例4电子(网络)传媒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带来很大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积极的方面有互动、宽容、开放、快速、平等、民主,只要点击鼠标,任何人都可以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经典、名作。

消极之处也不言而喻,光洁冰冷的显示器抹杀了画作的质感,设计精巧的软件可以完美任何不完美的照片,原创者的权威扫地。

据此回答

(1)~

(2)题。

(1)电子(网络)传媒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明()

A.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文化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C.文化发展就是科技进步

D.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相互促进

(2)电子(网络)传媒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

A.大力推广、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B.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C.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D.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解析:

(1)电子传媒等现代信息技术给绘画、摄影、音乐、设计、影视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积极影作用尽管有多方面的表现,但集中到一点就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B、D两项都不符合题干含义。

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紧密联系,文化作为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所以,科技进步本身就是文化发展表现形式之一,但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等同。

故该题应选A项。

(2)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利弊并存。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促进文化发展,其正确作法必须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A项不全面,没有说明怎样推广和采用,从而发挥其积极的影响作用,限制或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作用。

C、D两项都是指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作法,但都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

故该题应选B项。

答案:

(1)A

(2)B

例5胡锦涛同志指出: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人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是由于()

A.文化依赖于社会实践,并对社会实践起促进作用

B.文化能对社会实践发展起决定作用

C.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D.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解析:

该题以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心说明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故A项正确,应选。

B项错在“决定作用上”,C项和D项虽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例6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代“中国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请你结合上述论述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作为当代青年应当怎样汲取传统文化养分,构建先进文化,重铸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说明如何构建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先进文化可从各个角度去说明,但本题是一道限制性题目,即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中去构建先进文化,所以审清题目要求,根据要求作答是解答好本题的关键。

解答此题,一是要说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从中汲取合理的养分,为我所用;二是要说明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答案:

(l)文化具有整体性、系统关联性的特点,往往优劣融于一体。

传统文化讲究身心和谐、天人协调的内倾导向,避免了全国性的宗教迷狂;但却缺乏探究、开拓、竞争和开发自然的进取精神。

重人伦、宗教、整体的倾向,强调人对集体、国家应尽的义务、责任,鼓舞人们向心凝聚、忠于民族、爱国、克己献身,这是今天仍应大力倡导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在中国古代,由于片面强调上述传统而导致漠视个人的主观情绪要求、压抑个体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在向工业文明、现代化迈进的今天,形成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必然有许多不能适应的滞后之处。

我们应该站在新世纪的时代高度,用改革创新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解析,决定弃取,并纳入新文化体系中融会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专制、封闭意识等糟粕,则要彻底批判否定,肃清负面影响,以摆脱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桎梏,这同样是建设新文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3)对待传统文化,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二是一味固守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例7进人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和平发展理念的提出与之相契合。

基于此,我们对国际文化的形势有三个基本判断:

一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二是不同文化间对话多于对抗、交流多于封闭、合作多于冲突的主流不会改变;三是对外文化工作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结局不会改变。

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博大的胸怀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其精义也在于此。

从历史到今天,文化交好、礼尚往来在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常常被优先选择,既显示出一个文明国家的品格和气度,又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把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不断开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新局面。

(1)上述材料包含了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2)现阶段,我们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开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新局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解析:

材料围绕对外文化工作这一中心阐述了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对国际文化形势的判断,二是在这种国际文化形势下我国应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并采取什么策略。

其关键信息包括:

“世界文化多样性”“不同文化间对话多于对抗、交流多于封闭、合作多于冲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交好、礼尚往来”“推动对外文化交流”等。

这些信息直接与文化生活中的多处知识相关。

答案:

(1)①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进入新世纪,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不同文化间对话多于对抗、交流多于封闭、合作多于冲突,已成为国际文化形势的主流。

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在文化交往中也倡导“和而不同”,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关系。

②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当前国际文化的形势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③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是时代斌予我们的使命。

所以,我们应当把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不断开创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2)①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开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新局面,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能够为世界文化繁荣作贡献。

②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开创对外交流工作的新局面,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三单元复习纲要

知识概述

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其得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