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590645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716 大小:7.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6页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6页
亲,该文档总共7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7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全套课件.ppt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古代教育,第一节古代教育的概况在外国古代教育发展中,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西欧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是四个重要时期。

一、教育的起源,生物学起源论:

【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

教育为一种生物现象。

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心理学起源论:

【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教育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活动。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劳动起源论:

【德国】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人类的教育活动。

需要起源论:

【中国】杨贤江教育史ABC:

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物质的、精神的生活需要。

二、古希腊的教育,古代希腊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

由于政治体制、经济需要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两个城邦国家分别形成了两种不同特征的教育制度。

1、斯巴达教育,教育的目的培养体格健壮、富有勇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善于战斗并有持久斗志的武士。

教育的实施,第一阶段是实行严格的新生儿体格检查。

只有被长老认可的体格合格的新生儿才被允许抚育。

第二阶段是接受由国家严格监督的家庭教育。

7岁之前的儿童在家庭接受父母代替国家而实施的教育,主要是使儿童能有健康的身体、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斯巴达人的思想道德。

第三阶段是接受国家实施的公共教育。

从7岁到18岁,18岁到20岁分为两个时期。

主要接受跑步、跳远、扔铁饼,掷标枪、摔跤等“五项竞技”训练。

教育的特点,突出军事与体育训练强调道德教育,斯巴达长老检视婴儿,斯巴达女子体育锻炼铜像图,重视女子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没有地位,2、雅典的教育,教育目的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道德高尚、能言善辩的公民和商人。

教育过程,第一阶段:

7岁之前家庭教育第二阶段:

7岁至13岁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教育第三阶段:

13岁左右体操学校教育,第四阶段:

15岁左右体育馆教育。

主要有“五项竞技”和“三艺”(文法、修辞和逻辑),第五阶段:

18岁军事训练团教育。

20岁结束时授予公民称号。

讨论:

比较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

斯巴达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男孩从七岁到十八岁,住在国家教育场所,过兵营生活。

在这十年中,要使他们接受单调的军事体育训练,强制的政治道德灌输,和严酷的身心磨练,以求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品格。

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斯巴达人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至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根本不被重视。

正因如此,虽然斯巴达也随同其它城邦国家一起,进到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而在教育的实施上却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式的军事教育。

但是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即斯巴达式的教育,不仅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而且对后世西方教育的某些方面(如英国的寄宿学校和公学等)都具有明显的影响。

雅典是古希腊的一个著名的商业城邦国家。

雅典的教育,是繁荣的雅典文化、科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雅典实施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雅典的教育,不仅要把统治阶级的子弟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为要参与和实施民主政治,当政之前须得擅长演说、雄辩,争得平民的支持。

当政之后,又要善于处理政事,保卫城邦不受内外敌人的侵扰。

同时,作为商人,也重视智育,重视德育和美育,教育内容比单纯实施军事体育训练的斯巴达的教育要丰富、充实得多。

教育方法也要灵活得多。

雅典就是通过这样的教育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如果把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的教育加以对比,一方面可以看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如学校教育主要为奴隶主阶级所控制,教育不与生产劳动直接相联系,以及把军事体育放在重要地位等等,都是特别明显的。

另一方面,更可以看出雅典教育所具有的特色,即实施体、智、美、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最显著最突出的特征。

雅典教育也是成功的,不仅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也空前繁荣。

三、古罗马的教育,1、王政时期的教育(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8世纪到前6世纪,史称王政时代,相当于古希腊的英雄时代,它是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农民和军人的家庭教育。

古罗马出现了“家长制”家庭,孩子出生后由父亲决定取舍。

对那些父亲授予生活权利的孩子,由父母给予生活与生产知识的教育。

男孩跟随父亲学习耕作的技术,女孩跟随母亲学习家务。

2、共和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到前1世纪),从公元前509年开始,古罗马进入共和制时期。

在共和制早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家庭既是经济和生产单位,又是教育单位。

儿童从7岁起,由父亲负责教育。

共和制早期罗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合格的罗马公民,忠实国家,为实际生活做准备,善于履行其公民的职责。

父母对子女施行教育的方法,一般是采用行动和观察的方法。

虽然有读、写、算之类的教学活动,但占据中心地位的是道德教育。

到共和制后期,罗马共和国在向外扩张的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教育,尤其是希腊的文化教育。

罗马的贵族多以学习、掌握希腊文化为荣,并力求在各方面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追求希腊式的风尚;,罗马在学习、吸收、融合希腊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自己的拉丁文化。

罗马共和时期便存在着几乎是相互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一种是希腊式学校,另一类是拉丁学校。

初等学校,共和晚期初等学校才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

学生为7到12岁的男女儿童,学习的课程是读、写、算。

读、写方面的内容包括道德格言及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最早的成文法典。

因传说刻在12块铜表上而得名。

它的颁布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有关。

平民要求编纂成文法典,以限制掌握司法权的贵族官员随意解释习惯法的专横行为。

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滥用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贵族不能再任意解释法律,是后世罗马法的渊源,对于中世纪和近代欧洲法学也有重要影响。

罗马的小学很简陋,有些学校无正式校舍,教室中只备有长凳而无课桌,小学教师的收入菲薄,社会地位低微。

很少有希腊人愿意教这种学校。

一般来讲,奴隶主贵族和富豪多不愿意把他们的子弟送到小学受教育,而是聘请家庭教师教其子弟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文法学校,儿童接受完初等教育以后,贵族和富豪的孩子便进入文法学校。

教师被称为文法家或文学家。

教师的收入较高,也有较好的社会地位。

学校以学习文法为主。

当时的文法包括文法和语言。

这种学校起先完全由希腊人主持,教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叫做希腊文法学校。

公元前100年罗马才出现第一所拉丁文法学校。

从西塞罗起,拉丁文法文学便开始它的蓬勃发展时期,拉丁文法学校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儿童同时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或者兼上两种学校。

在文学方面,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和其他希腊作家的作品。

拉丁文法学校则学习西塞罗等人的著作。

这两种学校的学习科目还包括地理、历史、数学和自然科学。

但这些学科的内容较为肤浅。

教学方法是讲解和听写,学习方法主要是背诵,目的是掌握读、写、说的能力,为儿童进入修辞学校做准备。

罗马所有的学校纪律都很严格,实行体罚。

修辞学校,修完文法学校准备担当公职的贵族子弟进入修辞学校。

目的是训练成为演说家、辩论家。

只有演说家、辩论家才有希望成为高级官吏。

教师是希腊和罗马的修辞学家和哲学家。

修辞教师往往教授学生用希腊文和拉丁文进行互译和演说。

雄辩术在共和后期以及帝国早期是从事政治活动、进行党派斗争的重要工具。

罗马效法希腊教育的原因,1、罗马和希腊的雅典在政体上都实行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2、希腊语是当时大半个“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罗马统治阶级需要有掌握希腊语和希腊文化的官员。

3、当时希腊文化水平大大高于罗马,使罗马人不得不向希腊文化学习。

3、帝国时期的教育(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5世纪),公元前30年,古罗马改共和制为帝国制。

帝国较为重视发展教育,逐步建立一套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教育制度,而且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

教育改革的主要表现:

1、改变教育目的,把培养演说家改为培养孝忠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2、对初等学校(私立)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便于国家对教育的严格控制。

3、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教师的私人选聘为国家委派。

基督教的产生,约公元1世纪左右,出现了基督教。

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属地巴勒斯坦兴起。

由于帝国的强大和繁荣时建筑在奴隶制和扩张的基础上的。

面对强大的罗马世界强权,被奴役、被压迫、被征服的人民要想作出有效的反抗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当时的条件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到宗教中寻找。

1、早期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号召教徒之间患难与共互相周济。

3、宣传相信基督的人将会得到拯救,进入极乐世界。

这种原始基督教的传说,也正与各族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空幻的愿望相投合。

随着基督教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展,教会的势力也日渐增强。

公元2世纪后半期起,基督教教义也逐渐发展为罗马帝国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

它宣扬逆来顺受,爱一切人,对压迫者“不计较他们的恶”。

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统治者的口味,成为罗马帝国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

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被当时的罗马皇帝宣布为合法的宗教,4世纪末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在教育方面的活动,一开始仅限于对在成人中作教义的宣传活动,以后逐渐注意到儿童的教育,并且开办了一些专门训练神职人员的学校。

基督教最早出现的学校是教义问答学,道德训练和监督在这里占有重要地位。

基督教最早的教育活动以成人为对象。

教育在接受信徒之前,要由教会长老对入教者进行有关教义、教规的教育。

这种教育扩展为一种学校机构,即初级教义学校。

教会的另一种教育机构是高级教义学校。

它是为年轻的基督教学者提供深入研究基督教理论的场所。

在这些学校中,由主教或基督教的大师给门徒讲授神学以及高深的学问,由助手讲授一般基础科目。

学员不仅研究教义,还要学习和研究世俗文化,即希腊和罗马文化。

古罗马从共和时期到帝国时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的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经济状况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引起教育上的剧烈变化。

四、西欧中世纪教育,封建社会在世界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在西欧发展史上,一般把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止的一千余年间称为封建社会时期。

从5世纪末到14世纪下半叶以后,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史称中世纪;,中世纪早期的教育,政治经济背景决定了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的特点:

落后性、宗教性和等级性,1、教会学校,僧侣封建主的教育是通过教会学校,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

教会学校分成三类:

修道院学校(或称僧院学校):

修道院对自幼入院的修行者进行识字、读经和写字方面的简单训练,为他们终身修道、抄写经书和祈祷文做准备。

分为内学和外学。

为了准备担任僧侣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学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内学;不准备担任僧侣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教育内容是“三科”(“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各科目都贯串神学精神,神学处于全部教学科目的“王冠”。

大教堂学校(或称主教学校):

设于主教所在的地方,其组织情况和僧侣学校相似。

这两种学校的设备和条件较好,由于自有地产或接受捐赠而不收费,是面向封建贵族和僧侣的子弟的。

堂区学校:

是牧师在村落或自己家中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他们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拉丁文教识字、写字和读祈祷文,有的还教唱宗教赞美歌。

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世俗封建主的主要教育形式。

骑士教育是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体强壮、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骑士。

骑士教育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从出生到七八岁的家庭教育。

儿童在家中接受宗教教育,并注意养成健壮的体格。

二是到7、8岁以后的侍童教育。

按照出身等级到高一级封建主的城堡中充当领主的家庭侍童,追随在领主夫人的左右,完成各种服役,并于朝夕陪侍之间,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待人处世之术。

三是在1421岁的侍从教育。

主要是侍从领主,平时为他照料战马和武器,陪伴打猎与散步;战时则随从出征,并负担保护之责。

学习的主要内容为“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学习这些决不是获取知识发展个人,而是为了能对封建主及其夫人效忠服务。

到21岁时,举行授予骑士称号的隆重仪式后,骑士教育才告结束。

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骑士往往文不识丁,连自己姓名都不会写,这与当时社会生产与生活水平低,以及西欧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的特点有关。

3、中世纪大学,十一世纪以后,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它的出现和发展,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现象。

西欧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萨莱诺大学,以医学著称;波隆那大学,以法学著称;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

到十四世纪,欧洲已有大学四十多所。

其中牛津大学成立于1168年,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

中世纪大学是在行会组织的影响下形成的。

实行自治,分为学生大学或教师大学两种类型。

波隆那大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

巴黎大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管理学校的典型。

当时的大学,享有一些特权,例如大学自治、免除赋税和兵役、教师可以参政等。

大学实行学位制度,1130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在世界上首次授予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即可担任大学教授,还可以自行讲学或开设学校。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授课和辩论两个环节。

授课是指阅读指定教材和由教师解释教材。

辩论有两种,一种是课堂上展开的“问题辩论”,一种是课下在公共场所举行的“自由辩论”。

“问题辩论”通常先由教师给出一个论点,由他本人或者学生引经据典做成一个否定性的答案;然后,由助教对这一论点进行正面论证,并对反驳意见进行解答;,学生或教师可以针对助教的论证提出新的反驳和问题;经过反复的发问与回答、论证与反驳,最后由教师作出最初的论点是否成立的结论。

这种论辩属于正式的辩论,经常进行。

“自由辩论”属于非正式辩论,与会者可以提出任何问题加以讨论,这种辩论后来演变成为大学里的文化娱乐方式。

无论是正式辩论或非正式辩论,其目的都在于培养敏捷的思考能力,练习推理方法。

中世纪大学在西方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打破了西欧封建社会的闭塞局面,从人才和思想上为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准备。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14世纪下半叶以后,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孕育形成,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这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历史上称“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

“文艺复兴”反映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方面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整个思想领域展开的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其目的并非简单地“复兴”古代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

人文主义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成就,表现为:

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第二节古代教育思想,外国古代教育思想包括:

古代希腊教育思想古代罗马教育思想经院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古代希腊教育思想,古代希腊“三哲”(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P35,1、苏格拉底,古代希腊哲学家,在西方被称为“哲学之父”。

出生于雅典的一个雕刻匠家庭,母亲是产婆。

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伦理哲学探讨和讲学教育活动,进而论述了治国者的教育。

“美德即知识”。

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如何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和恶,他才能趋善避恶。

苏格拉底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既然知识是后天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也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因此,德行是可教的,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

亚里斯多德说:

说美德就是知识,这是不对的;但是说美德不能没有知识,这句话却有道理。

产婆术,在教育活动中,苏格拉底总是通过讨论和问答的方法来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并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教学方法被后人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说: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乃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就是不断地向对方提出问题,迫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而无法回答,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就是帮助对方从对话中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就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由于苏格拉底方法有助于学生思考,因此被后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成为外国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2、柏拉图,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前387年创办“学园”。

代表作:

理想国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论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理想国的顺从公民以及具有勇敢和智慧的统治者。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教师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发现真理。

柏拉图指出要取消私人办学,由国家办理教育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控制;把教育当做国家的头等大事,由国家选聘教师并支付薪金;男女教育平等,女子应和男子受到同样的教育。

论哲学王教育的实施,哲学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学问,哲学家是国家的统治者。

哲学家是金质的人,军人是银质的人,农民和手工业者是铁质的人。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

哲学王。

教育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出生-6岁:

学前教育;6-18岁:

普通教育;18-20岁:

意志教育;20-30岁:

理智教育;30-35岁:

辩证法教育;35-50岁:

实际锻炼。

3、亚里斯多德,曾是柏拉图的学生,(我爱我师)是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园)代表作:

政治学、工具论,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教育必须与之相对应,要对儿童实施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的道德的人。

亚里士多德论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关系,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来划分教育分期的教育家。

教育的三个时期,出生-7岁:

学前教育;7-14岁:

初级学校教育;14-21岁:

高级学校教育。

亚里士多德说:

教给儿童的东西应是“真正必需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

二、古代罗马教育思想,西塞罗和昆体良P64,1、西塞罗,西塞罗是共和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雄辩家,前64年,当选执政官。

公元前106-前43年,西塞罗,西塞罗的论雄辩家(又译雄辩术)一书,是古代有关雄辩家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083,雄辩术起源于希腊。

罗马共和时期,雄辩术在政治生活中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它是争取民众,击败政敌的重要工具,成了有教养的罗马人的标志或代词。

西塞罗认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任何需要用语言艺术阐述的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

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演说家。

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雄辩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要有广博的学识,必须拥有各种重要的知识和全部自由艺术,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雄辩家。

其次,雄辩家还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第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也是雄辩家应具有的品质。

2、昆体良,昆体良是古罗马杰出的教育家和演说家。

70年主持罗马第一所国立修辞学校。

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雄辩术原理是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系统著作。

昆体良把培养演说家作为教育目的。

重视德行的培养是其教育理论特点。

教育的作用具有天赋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雄辩家教育雄辩家要有崇高的品德,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杰出的雄辩才能。

雄辩家的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教育、文法学校教育、修辞学校教育。

教学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

不能让儿童厌恶学习,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对教师的要求:

有良好的德行,有广博的知识。

对学生严格、耐心,懂得教学艺术。

三、经院主义教育思想P79,经院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欧中世纪经院主义哲学家所提出的教育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

奥古斯丁等。

经院主义教育强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皈依上帝和服从教会。

神学原则成了教育的准则,基督教教义成了教育内容,神学成了一切学科的王冠。

由于人具有“原罪”,因此教会要给刚出生的婴儿洗礼;由于人的本性罪恶,必需控制人的欲望。

控制人的欲望就必须惩罚人的肉体,对儿童的约束与惩戒成为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经院哲学为了论证神学信条,只能从既定的结论出发,进行抽象烦琐的推论,这就必然造成脱离实际的玩弄概念、咬文嚼字以及烦琐的形式主义的学风。

他们从圣经中引出一些东西,找出某些命题,寻求巧妙的论证,企图证明整个世界是上帝意志活动的产物,整个人类是受上帝意志支配的。

论证封建制度是永恒不可动摇的,他们曾对“亚当被上帝创造出来的时候究竟是几岁?

”“天使要不要睡眠?

”之类命题写过许许多多的“论文”。

经院哲学家们所关心的是问题的外在形式:

“定义”、“差异”、并列关系、区分等等,至于争论的内容几乎完全不在他们关心范围之内。

他们争论的一些问题常常是极端荒谬的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

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

老鼠吃了圣餐会怎么样?

可否用啤酒或盐水洗礼?

把猪带到市场上去的究竟是手呢,还是绳子?

”,经院哲学的这种重要特征一直影响统治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被称为教育上的经院(主义)习气。

四、人文主义教育思想P114,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教育思想。

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以及法国的拉伯雷等。

维多里诺:

“快乐之家”伊拉斯谟:

愚人颂莫尔:

乌托邦拉伯雷:

巨人传,人本主义教育者提出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扩充教育和教学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学科范围迅速扩大;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P126-127,第二章近代教育发展与改革,从17世纪开始,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欧美国家开始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近代外国教育得到了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有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外国近代教育思想,一、夸美纽斯1592-1670,17世纪捷克教育家P148代表作:

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学校(1650年)世界图解(1658年),大教学论一书的问世,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适应自然,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为依据。

教育应该遵循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使每一个人顺着其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秩序,最重要的是遵循身心发展的秩序,教育要以儿童的天性为根据。

夸美纽斯把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教育当作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

要求所有的教学科目都应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求一切教学的安排都应适应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所有的教学都应考虑到学生的要求。

“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

”,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从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泛智论,指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具体表现为:

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

夸美纽斯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

统一学制,06岁(婴儿期)母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