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590784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X 页数:718 大小:28.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8页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8页
亲,该文档总共7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7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课件-老年心理学概论(完整).pptx

老年心理学,V1,2016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经2.3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

南开大学原新教授说:

“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近10年,80岁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00万。

2010年,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最新预测,2020年约3-1,2030年约2.5-1。

中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3%左右,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老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老年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尤其是老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初步掌握矫正老年心理偏差、障碍的方法和技能技巧,为进一步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正文.第一章,第4页,学科定义及研究内容,内容,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以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为基础,并受社会的制约,所以老年心理学涉及生物的和社会的两方面的内容。

研究范围包括人的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智力、性格、社会适应等心理特点因年老而引起的变化。

本课程内容将分三大部分:

熟知影响老年心理的因素及老年心理(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和心理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心理保健等);提高自身心理积极性及感染力;形成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能力以及对心理疏导效果的正确评估能力。

项目一:

认识老年心理,5,了解世界老龄化趋势及其现,状,掌握老年心理学研究内容及,其对象,了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老年心理学的发展过程,M1M2,M4M3,教学要求,1.1,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1.2,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4,7,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历史,1.1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1.1.1老龄与老化1、划分年龄的方法国际上公认“老龄化社会”概念:

指一个社会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占7%。

8,日历年龄:

指从出生到目前为止生存的时间。

生理年龄:

指个体的生理状况,一般根据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况、生理功能以及反映这些状况和功能的各项生理指标来确定个体年龄。

(3)心理年龄:

指个体心理发育、成熟、衰老的程度以及由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引起的主观感受。

9,(4)社会年龄:

根据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作用确定的个体年龄,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学识、智慧、经验、能力的认可程度。

(5)外观年龄:

指观感印象年龄,也就是从外貌上看像多少岁。

10,1.1.1老龄与老化,2、老化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老化是指人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的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功能衰退现象,并非只指老年期的变化,有时衰退不发生反而是一种异常现象。

狭义上的老化是指衰退期的状态,其终极就是可以预见的死亡。

11,1.1.1老龄与老化,人体衰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有免疫说、中毒说、遗传说、自由基说等。

人体衰老的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决定。

遗传环境,12,1、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呈“J”形曲线2、人类寿命普遍延长,1.1.2老年人口德快速增长,13,3、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政治方面家庭方面精神和生活方面其他方面,14,1.2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老年心理学是研究老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研究新兴老年学的组成部分。

涉及老年期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老年心理活动,老年心理状态,老年心理特征,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里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心理老化,1、记不住近事2、如有急事在身,总感觉心情焦急3、事事总以我为主,以关心自己为重4、喜欢谈过去的事5、对过去的生活常常后悔6、对现在发生的事都无所谓7、愿一个人过日子,不愿意麻烦他人8、不易接受新事物,9、讨厌喧闹的环境10、不愿和陌生人接触11、对社会的变化疑虑重重12、常常关心自我感觉和自己的情绪变化13、常讲自己的过去与功劳14、好固执己见15、爱搜集和贮藏无聊的东西,自得其乐,1、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视觉、听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2、记忆力减退但下降幅度不大特点:

理解记忆保持较好,机械记忆明显衰退;回忆能力衰退明显,再认能力衰退不明显;,17,18,记忆速度明显减慢;短时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远事记忆良好,近事记忆衰退。

1.2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智力的变化液态智力早快、晶态智力慢晚4、思维衰退较晚5、人格改变缓慢且微弱6、老年人得情绪特点

(1)善于控制;

(2)消极体验强烈持久;(3)易产生消极体验;(4)绝大多由积极体验。

19,1.3老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设计方法1、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年龄段或不同年龄段被试的某个心理特征进行测量,通过比较各年龄段被试在这一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以发现哪些方面与年龄有关。

(p10例子),20,21,1.3.1设计方法,2、纵向研究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同一群伙被试的不同年龄阶段,对被试的某一种或多种心理特征进行多次测量,也称为追踪研究。

(P12),22,23,1.3.1设计方法,3、序列研究三种:

群伙序列设计、测量时间序列、聚合交叉设计。

(p14),24,25,1.3.2收集资料的方法,1、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老年人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主要类型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一般访谈与特殊访谈,26,访谈法的设计,界定访谈目的与变量选取访谈对象设计访谈问题的形式编制具体访谈问题选择访谈问题的反映方式修订试谈与访谈程序选择与培训访谈人员,27,实施的过程与技巧,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接近访谈对象对付拒绝的技巧访谈与提问的技巧追问的技巧访谈的记录访谈结束与再次访谈,28,访谈法的评价,优点灵活、可靠、广泛、深入不足之处受访者素质影响,难以量化,费时费力等。

29,2、临床法,概念:

是研究者通过研究被试对一个问题、一件工作或一个刺激的反应来验证假设的一种方法不足之处:

解释力不强,个体差异性。

30,3、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动作、言语和表情等外部表现,来了解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情况和规律的方法。

自然观察法、实验室观察法,31,注意事项首先制定观察设计确定内容选择策略制定记录表观察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被观察者自然放松;善于记录事实;分析有关材料主要优点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真实性;直接性;客观全面准确性,32,4、问卷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研究方法:

严谨、准确,常模影响有效性的因素问卷本身的错误;被试的原因优点客观;节约;真实;量大;影响小;案例分析与讨论:

调查发现四成老人感觉心理孤单,33,5、个案研究法,适用范围非结构性主要缺点效度无法保障;问题非标准化;未必能推广案例分析:

疑病症,34,6、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意识的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应,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类型:

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7、文化比较法是针对一个或多个发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试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

35,1.4老年心理学的研究历史,1、老年心理学的诞生2、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兴起,36,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37,项目二:

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导致感知觉的退化上述是听觉方面的退化,会对身心健康及家庭关系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A,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粉笔,鼻子,感受器,手,眼睛,白色、圆柱体,表面是光滑一定的重量,石灰味道,大脑,感觉到底有多重要呢?

“感觉剥夺”实验蒙,特利尔海勃(Hebb)实验室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海勃实验,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表明:

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感觉为我们提供了体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一、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

一种心理量,即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适宜刺激:

某种感觉器官最敏感的那种刺激。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

一种物理量,即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达到一个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阈限值低,感受性高,反之亦然。

(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视觉:

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

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

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

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

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温冷觉:

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也称韦伯定律。

一、感觉适应二、感觉后象三、感觉对比四、联觉,五、感觉联合(通感),一、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规律:

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而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光适应:

快暗适应:

慢,视紫红质分解,视紫红质合成,暗,光,二、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正后像:

性质相同或相似负后像:

性质相反,后象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

彩色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红色蓝绿色;黄色蓝色,三、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明度、颜色存在对比,味觉、嗅觉和皮肤觉都存在感觉对比。

四、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

例如:

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使视觉膨胀的作用;“冷色”使视觉收缩;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等宽,但因冷暖色的视觉效果,看上去并不等宽,其中白色最宽,蓝色最窄,后来调整宽度,使蓝色最宽,白色最窄,才使旗子看起来三色等宽。

1、视觉2、听觉3、肤觉4、味觉与嗅觉5、动觉、平衡觉与内脏觉,角膜前房瞳孔玻璃体视网膜(最外一层是视细胞层)视神经外膝体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适宜刺激-可见光,生理机制-盲点、中央窝、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视觉现象-色调、明度与饱和度;浦肯野现象;明适应与暗适应;颜色视觉;色弱与色盲;视觉后象;闪光融合,结构变化1.由于眼部肌肉弹性减弱,眼眶周围脂肪减少老年人可出现眼睑皮肤松弛,上眼睑下垂;下眼睑可发生脂肪袋状膨出,即眼袋。

泪腺分泌泪液减少,覆盖角膜表面的液体减少,使角膜失去光泽。

2.角膜的直径轻度变小或呈扁平化,使角膜的屈光力减退,引起远视及散光。

60岁以后在角膜边缘基质层出现灰白色环状类脂质沉积,称“老人环”。

3.晶体中非水溶性蛋白逐渐增多而出现晶体浑浊,使晶体的透光度减弱,增加了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

4.玻璃体的老化主要表现为液化和玻璃体后脱离。

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液化区不断扩大。

玻璃体后脱离可引起视网膜剥离,同时玻璃体因衰老而失水,色泽改变,包含体增多,可引起“飞蚊症”。

5.视网膜的老化主要是视网膜周边带变薄,出现老年性黄斑变性。

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薄和玻璃体的牵引,增加了老年人视网膜剥离的危险。

功能变化1.引起老花眼和视力减退2.对弱光和强光的敏感性也明显降低。

随着老年人对光感受性的降低,对颜色辨别能力也较青年人低25-40。

两只眼睛颜色视觉的变化也有很多差异。

年老过程颜色视觉的变化除个别高龄老人,很少影响其正常生活。

3.老年人对物体形状、大小、深度、运动物体的视知觉和一些特殊视知觉现象,与年轻人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创造哪些条件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克服这些不足呢?

经常给老年人检查视力,以便配戴适合的眼镜,及时校正变化着的视力。

老年用品或报刊的标记或文字应更加醒目,目标和背景对比度和色泽应很明显,房间照明或阅读照明度要充分等。

(一)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1.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由物体振动所产生;1620000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其中1000至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感受性

(1)听觉感受性与年龄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

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4000赫兹)的丧失。

老师听不到的笛音,

(2)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听觉适应:

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听觉疲劳:

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二)听觉器官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

耳廓和外耳道主要是收集声音和产生共鸣中耳:

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正圆窗内耳:

前庭器官和耳蜗(基底膜)组成,听神经细胞集中地方是内耳的科蒂氏器官声波科蒂氏器官颞上回和颞中回四个基本能量转换,结构变化,1.耳廓软骨和软骨膜的弹性纤维减少,弹性减退,容易受到外伤因素的损害。

2.外耳道神经末梢萎缩而导致感音迟钝,听神经功能逐渐减退,声波从内耳传至脑部的功能障碍,使老年人听力逐渐丧失,导致老年性耳聋。

3.内耳血管的管壁增厚、管腔缩小,导致内耳缺血,促使老年性耳聋的发生和发展。

4.听觉高级中枢对音信号的分析减慢,反应迟钝,定位功能减退,造成在噪音环境中听力障碍明显。

功能变化,老年人的听觉变化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重听。

通常所说的老年人耳聋或耳背,其实就是听力下降所引起的重听。

内耳的退行性变化,常引起对高频声音听觉的丧失或减弱,内耳血管萎缩。

一些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对不同音高(声波频)的听,力下降是不同的。

高音部分随增龄而下降得最明显,而低音部分变化则不明显;女性老人和男性老人相比变化得更轻些,受损失的音调比男性老人更高。

对老年人应隔一定时间检查一次外耳道,清除耳垢,这可能改善老年人的听力。

为了延缓耳蜗基底部细胞年老退化的进程,老年人不妨耐着性子听一些高音调的音乐,如每日听上一段音调高、节奏强烈变化的摇滚乐。

当然,心脏功能不佳的老人,主要应选择一些音调低、节奏中庸的行板或慢板音乐。

总之,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不可千篇一律地只听低音调的音乐。

在电话中向老人传达事情,讲话人必须大声慢讲,而且周围应尽可能没有其他噪声的干扰。

嗅觉,味觉,1.随着年龄的增长,味蕾逐渐萎缩,数量逐渐减少,味觉功能逐渐减退,特别对咸甜味感觉迟钝。

2.口腔黏膜细胞和唾液腺发生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较干燥,也会造成味觉功能的减退。

1.嗅神经数量减少、萎缩、变性。

2.50岁以后,嗅觉的敏感性逐渐减退,嗅觉开始迟钝,同时,对气味的分辨能力下降,男性尤为明显。

老年人活动减少,机体代谢缓慢,可造成食欲缺乏,食而无味,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还可增加老年性便秘的可能性。

有时为了提高老年人对食物的敏感性,往往在烹饪时增加盐或糖的数量。

而过量摄入盐、糖,对老年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十分不利。

60岁以上老年人皮肤上敏感的触觉点数目显著下降,皮肤皱纹,腺体萎缩,汗腺减少,皮肤对触觉刺激产生最小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在年老过程逐渐增大。

老年人温度感觉和痛觉也较迟钝,有些皮肤区的这些感受小体几乎完全丧失。

皮肤表皮层变薄,感觉迟钝也是卧床老年人易出现压疮的原因。

全身本体感觉减退,平衡感变差,敏感度下降,影响正常步态、步行功能。

由于口部与发音有关的肌肉本体感觉能力减退,常使老年人言语声音变得嘶哑、含糊不清或语流不畅,断断续续。

手部肌肉本体感觉减退,向内反馈的神经冲动动减弱,造成书写大字所必须的精细运动困难。

所以,形成书写不灵活。

无论是口头言语还是书写能力的不足,都给老年人的社会交际、思想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妨碍老年人的社会生活。

调试如果进入老年期之始就加强锻炼,则可以延缓手、口等肌肉精细运动功能的老化。

老年人进行弹琴、唱歌等音乐活动以及手上滚动球等运动,对防止书写能力和口头言语能力的减退都是有意义的。

这些活动,既能给老年人的生活增加乐趣,又能延缓交际功能的老化。

痛觉,痛觉是个体对现实刺激和已储存的经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有痛觉,遍布全身的所有组织中。

并且不同器官部位痛的性质和定位存在差异。

功能:

痛觉具有保护机体免受伤害的作用。

痛觉的感受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原因在于:

1)早期经验对疼痛的影响;2)产生疼痛的原因和后果的评价;3)文化教育的影响,B,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粉笔,鼻子,感受器,手,眼睛,白色、圆柱体,表面是光滑一定的重量,石灰味道,大脑,粉笔的整体印象,知觉是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联系:

知觉来源于感觉,两者都反映的是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区别:

反映的对象特性不同借助的器官不同对经验和知识的依赖不同,知觉的选择性,“鸡尾酒会效应”:

在声音嘈杂的晚会上,远处有人说你的名字,你会立即注意到。

知觉类型,一、空间知觉在空间中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判断。

包括

(1)大小形状方位知觉距离,

(一)大小知觉,由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小、物体与观察者的距离、周围参照物等因素决定。

动觉和触觉也起着作用。

(二)形状知觉,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由视觉、触摸觉、动觉来完成。

由于生活经验,一个信息都能引起物体形状的反映。

(三)方位知觉,对空间方向、位置等属性的反映。

1、视觉定位人靠视觉从环境中捕捉各种参照信息,确定客体及自身的位置关系,判断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等。

2、听觉定位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听觉定位能力源于两,(四)距离知觉,判断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也称深度知觉。

距离判断的条件是单眼线索和双眼视觉单眼视觉线索:

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物体掩蔽或重叠阴影线条或空气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作用,

(1)对象重叠/遮挡被遮挡的物体距离远,遮挡的物体距离近,是判断远近的重要线索。

透过空气看不同远近的物体,清晰度大的物体被知觉为较近,反之亦然。

(2)线索或空气透视,(3)明暗、阴影,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

近物体运动的快,远物体运动慢。

(4)运动视差,(5)眼睛的调节作用,要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可以通过眼肌的收缩或舒张来进行调节,看近物眼肌收缩,晶体变凸,看远物眼肌舒张,晶体变平,因此,根据眼肌紧张度来判断远近。

(1)双眼视轴辐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眼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以便物体视像落在中央窝上,物体越近两眼视线的辐合角越大,双眼越吃力。

因此,双眼视轴辐合所提供的眼肌动觉信息是深度知觉的信息。

(2)双眼视差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当看一个立体物体时,物体在两眼上的网像并不落在网膜相同的区域上,即两网像不对应,不能重合。

左眼看物体左边多些,右眼看物体右边多些,因而两眼视觉有差异,这种视觉差异信息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立体深度知觉。

因此,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2.双眼视觉线索,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时反间知映觉。

的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生物钟:

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各种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感觉的类型差异:

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活动内容的意义:

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时间的持续性长短:

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本人的态度和情绪:

漂亮姑娘vs.火炉,时间知觉,真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一)动景运动

(二)游动效应(三)诱导运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动景运动是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PHI现象与霓虹灯:

a,b,a,b,当两条线段的时距过短(低于30ms)时,看到两线段同时出现;当两线段时距增长,相继出现。

时距为60ms左右时,一条直线向另一条直线运动。

眼睛静止不动地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发现刺激点漂浮移动,这种固定光点的似动现象叫游动效应或自主运动。

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光点小,周围没有参考标准。

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浮云与月亮火车开动(错觉),四、错觉,

(一)概念错觉:

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即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错觉的特点:

1.是一种歪曲的知觉只要条件具备,就会产生错觉是带有固定的倾向性总之,绝大多数人在同样的认知环境下都产生同样的错觉。

从某种意义上说,错觉是正常的。

(二)错觉类型,线条(长短、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造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倒飞错觉运动错觉(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三)意义尽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但许多错觉对我们是有益处的。

有些错觉严重歪曲事实,有消极作用,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谢谢!

项目三:

老年人的记忆辨识,记忆概述老年人的记忆特点老年人记忆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教学要求,1、了解记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2、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记忆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帮助老年人适应生活事务3、根据不同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提出延缓弥补记忆减退的建议,3.1记忆概述,3.1.1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3.1记忆概述,3.1.2记忆的分类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时间0.25-2秒,存储容量9.1个项目,开始阶段短时记忆:

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1分钟左右的记忆。

存储容量为72个项目,过渡阶段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期保留下来。

1分钟到终身,没有限量,3.1记忆概述,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

人们根据是靠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

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3.1记忆概述,3、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3.1记忆概述,4、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内隐记忆:

在个体无法意识到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3.1记忆概述,5、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真实记忆:

正确的报告出曾经发生过的事错误记忆:

错误的声明一个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3.1记忆概述,6、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前瞻记忆:

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回溯记忆:

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3.1记忆概述,7、客体记忆与元记忆客体记忆:

包括前面所述的各种记忆类型,通常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元记忆:

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